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2:03
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分析     作者:葛宏坤
文章来源:本站首发
     

一、 世界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新台阶
二、 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应该是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
三、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分析
四、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目标方向
五、 结束语


【内容提要】
  社会科学对社会规律,历史主义的研究,并非不能认识。只不过社会这个事物太过于庞大,我们对它的认识只能是相对而不能绝对,特别是对社会形态的将来发展的推测。但是社会也是在走一条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所谓进入自由王国就是表明人类已经能认识历史,主控历史,能理性地指导社会的发展。
  对社会本质社会规律的认识,我们只能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这种思维方式是把社会现象它的最一般重复出现的本质、规律,我们把它提炼出来抽象出来,然后又能在对这个本质、规律掌握的基础上,推测社会将来的发展构成,完成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中国社会能取得社会改革成功的原因,主要还是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观的表述,我们应该要向深层次概括提炼,这个观点应该表述为:一部人类历史是表现人的权利和利益的损害和反损害的对抗斗争不断达成平衡的历史。用这个观点指导我们去认识当前世界的社会现象,可以使我们理性地主控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自由王国的境界。

【关键词】 历史主义 抽象思维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邓小平理论 社会改革

【正文】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以来,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进入到理性发展的时代。尽管由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以来,对社会规律的研究总结,也提出过许多思想和理论,形成社会科学的思想宝库。但是形成一种系统的完整的有深度的理论,应该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之后。对社会发展建设的指导,我们要进入到理论指导的方式时代,而不是还停留在实用主义应用的方式时代,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本文就有关思路,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以求专家们进行交流讨论。
  
一、 世界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新台阶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始终处于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对抗博弈中发展。必然王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称为是社会自我形态的自然发展。自由王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称为是有理论指导意义的社会发展。既然我们提出一个社会科学理论,它能够进行对社会发展的指导,它必然是有深度地认识了社会本质,社会规律,然后,用于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才能够对社会本处于必然运行的状态,引导向自由王国的有序发展。在逻辑上,我们可以明白,这个自由王国的社会状态的实现,也应该是必然王国可以走到的状态,也是必然王国必然发展的方向。所谓自由王国的引导,其实就是运用人类的智慧,发现了社会必然发展的其后期的走向,人们无非是把这个有序状态,提前走来而已。它的含义并不是用主观方式强制改变一个社会形态。我们只能适应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就是引导社会走向自由王国的发展理论。“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①。那么这个理论反映的社会存在状态,也应该是社会必然发展的将来状态。从这个社会必然发展的状态走向自由王国的状态,这个过程,你提出了这个发展过程的逻辑,你就形成了你的理论,或者说你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过程,你把握了发展的进程。如果这个把握是真理,那么,用这个把握去引导指导社会发展,你就可以缩短这个发展进程,走向自由王国的到来。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指导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在一定的过程时期中,这个理论的指导,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规律,或者说反映了一定的真理性。在世界社会矛盾普遍处于激烈对抗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或许反映了一定的科学真理性,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一定成功,能使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在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过程中,或许在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过程的逻辑思考中,阐述过于简单,逻辑过于单薄,这个指导没有取得自由王国的有序发展。这只能说明这个理论在对社会规律和过程的逻辑表述上,已经不严密完美,无法取得指导的成功。使必然王国的发展规律,冲垮了这个自由王国指导的状态。我们用一个明白的表述就是,资本主义的状态发展,冲垮了共产主义的状态发展(主要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状态)。因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它不是建立在一个理论指导下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一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发展形成的社会,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为是必然王国发展的社会。当一个理论指导形成的社会形态,不能导向这个社会走向有序发展,这只能说明这个理论还是没有发现这个必然发展的进一步阶段的社会形态它的更完整的更深度的社会本质,社会规律,社会的发展过程。由理论建立的社会状态,不能完美实现,这个理论所指导的社会形态的建立,必然缺少完整的科学性。既然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的指导不能取得完美成功,我们需要充实这个理论。或者说这个理论在对社会规律的阐述上,在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推理上,具有逻辑的局限。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完善它的理论,把它的理论完善得更严密完整周到。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践的证明和逻辑的分析,它这个理论的提出不是一个缪误,而是不完善。因为这个理论它的提出是建立在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分析和推理的基础上提出,它不是属于实用主义应用所提出的理论。就像圣西门傅立叶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它有对社会本质规律认识的基础,它有对社会发展过程推理的基础,所以它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它的不完善是该理论的表述的深度上逻辑的完善上的不完善。这是任何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的存在,我们同样不能苛求马克思。问题是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崇拜成绝对的信仰,把不完善的逻辑,也盲目地崇拜成绝对的真理,句句要绝对照搬。以至于我们要走上一条教条主义的不归之路。这就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走出的误区。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我们如绝对地照搬应用它,显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无法成功。在能够完善或者更严密的社会科学理论还没有一个权威把它提出时,于是当代的世界,对社会科学的研究,特别对历史主义的研究已经面临一个新台阶。要么纷纷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彻底放弃社会主义社会构成模式的继续探索,走向到对必然王国的回归。要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点,进行说服力不强的顽强争论。再有就如中国社会进行社会构成的新的改革探索。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如何健康发展,确实是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在中国社会,由于邓小平理论尽管还不是很深刻,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完善,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真理部分,摒弃了局限部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却取得了社会实践的相对成功。这个成功也是世界社会科学理论界值得重视吸取的思想宝库。
  
二、 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应该是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

  对社会科学的理论思考有没有科学性真理性,当代学人刘伟,在“中国学术论坛网”网站的个人专页的文章中提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在文章中提出:“更为重要的是,就算承认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有其大致的一致性,但这种认识也只能是事后总结式的,这种总结不能无限地扩展而用于社会历史发展预测上,如马克思断定的那样。波普尔在《历史主义贫苦论》一书的序言中就列出了反驳这一历史主义观点的逻辑思路:
  (1),人类历史的行程是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的。(2),我们不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告我们科学知识的未来增长。(3),因此,我们不能预告人类历史的未来行程。(4),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摒弃理论历史学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摒弃一种可以相当于理论物理学的那种历史社会科学的可能性。不可能有历史发展的任何科学理论是可以构成历史预告的基础的。(5),历史主义的方法的基本目的因此是错误的构想;于是历史主义也就崩溃了。(第2-3页)”②。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多数是表现于对特定对象事物的认识。这些对象事物一般都有稳定存在状态,这些存在状态的稳定也一般都有重复出现的过程。对这样的一些客观事物,人类要认识它们,只要通过反复观察,详细记载了事物的存在过程,并能把握它,那么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学习,通过经验积累,对这些事物存在的因果结论,或者说存在状态的规律和过程可以得到基本了解和掌握。或者对这些事物过程中的下一步的演变发展,能够作出一个正确推测。这些知识我们一般定义为是科学认识或规律性的认识。对一些自然科学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过程去探索。就像对原子弹的掌握或对航天飞船发射的成功。自然科学的认识,之所以可以被更多人们接受为是客观真理,或者说具有科学性规律性,就在于这些事物的存在和变化具有比较稳定和重复存在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可,可以得到更多人在同样条件下作出对过程认识的认可,于是被更多人们可以确认被视为是科学或客观真理。
  对社会科学的认识,特别对历史主义发展的认识,能否得到一个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呢?波普尔说的几点逻辑推理,似乎有逻辑的道理。
  正因为我们社会科学理论界的学者习惯于采用自然科学那样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式。当一个研究对象,具有不可重复出现的事物现象时,对它规律性的总结掌握,似乎认为很难。社会这个事物,确实在事物状态的存在方式中,完全是一个充满变数无法轻易实验的事物。今天的一个社会状态与昨天的社会状态,不可能具有完全一致。今天实验的社会方式,也不一定是明天完全可以存在的方式。而且对社会方式的实验,还要得到实验群体是否被愿意实验的问题。特别要进行对整个社会的实验。正是这个充满的变数和难度,你似乎没有一个可以通过实验重复得到的规律性认识的可靠知识,去预测它的将来发展。
  这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事物与自然科学事物的不同之处。但是社会科学面对的事物也是物质,也与自然物质一样的物质。从物质具有同样的规律而言,社会科学也同样可以被认识,同样可以摸索它的规律,预测它的将来。那么它的难度是表现在那里呢?是表现在事物的广度深度和变度以及人群的意愿趋向度。同样对于自然物质而言,我们一般研究的自然物质,我们都是研究一定范围存在的物质,这些物质所表现的变化幅度和与周围物质关系存在的广度深度都有一定局限性,并且它存在的方式具有相对独立稳定性。这些物质的存在方式,促使它的存在具有重复性和可实验性。正是这样的存在方式,人们对它的认识,对它的规律性重复出现的认识,可以变成一种可靠的知识掌握。由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对这些事物把握它的存在方式,成为人类可以主控的自由王国的事物,以便于为人类服务。因为每一种自然物质虽然相对来说具有独立性稳定性,但也必然与周围事物存在密切的关系性,以至于促使它也具有相对一定的变异性。正是这些变异性特性的存在,在对自然物质的每一种物质状态的研究,在对这些物质与其他物质关系多样化存在的不同,对这些物质因变异性产生新的物质的预测,才造成人们对自然物质的研究,可以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性的发展。这些创造性变化的存在,也正是自然科学事物的不定数。我们在理解生命生物品种的浩繁的多样性时,实际就是生命存在方式具有无穷无尽创造性的结果。所以自然科学事物也一样,越是牵涉到大范围物质存在的事物,也越具有大的变数,也越难以把握它的真正全部规律,也难做到十分正确的科学预测。自然科学中,航天飞船上天这个事物,就是一个例证。还有如对地震的预测。因此,社会科学对社会规律,历史主义的研究,并非完全不能认识。只不过社会这个事物太过于庞大,我们对它的认识只能是相对而不能绝对,特别是对社会形态的将来发展的推测。但是社会也是在走一条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所谓进入自由王国就是表明人类已经能认识历史,主控历史,能理性地指导社会的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所面对的事物,既包括自然事物,例如人类与生物生命关联的事物,人类与环境关联的事物如地形地貌,气候冷暖等,同时包括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现象事物。
  正是人类的一切活动现象事物,既包括人类的生命现象事物,也包括人类的智慧进步创造发展的事物,这个事物的变数以及人类自身的意愿趋向,似乎难以预测。于是对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将来似乎难以预测。就如波普尔所言。但是对于一定范围的人类事物,或者说社会事物,它也同样可以得到类似的重复性。于是对习惯于研究自然事物方式的学者来说,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容易得到学术的发展,容易形成更多的学术门派队伍。例如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这些小范围的人类活动现象,人们一般可以重复实现它,从而相对容易概括它的一般规律,获得知识的提炼。但是人类社会的更大范围的现象,如社会结构现象,政权结构现象,人类的矛盾对抗现象,人类的文化活动现象,这些现象涉及的人群范围都是很大,人们因智慧性的创造,促使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存在,不断呈现新的形式新的变化。对这些现象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和推测,就有非常大的难度。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巨大价值和意义,恰恰是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因为对这些规律的掌握,以及对它未来状态的可靠预测,它对维护一个有序社会,对人们利益的保护,会涉及更广大的社会面和人群面。所以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对这样事物的思考具有更大难度,能够进行这样课题思考的学者也更为稀少,于是社会科学学问特别是历史哲学政治哲学,成了一门无人愿意涉足的学问。但是这个学问又是知识界以及社会民众和国家机构的管理者却十分关注的知识。
  社会科学研究的难度还不在于它是否能够研究,是否有规律可循。它还在于,如果它也是一项可认识的自然事物(其实社会事物说到底它也是自然事物),而应该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它,认识它。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很重要需要讨论的问题。从一般逻辑推理判断,不管社会的事物具有它的复杂性庞大性变化性有多么巨大,但作为一种事物,就像其他自然事物一样,它应该也有本质的根源,也有因本质根源造成的现象存在规律。这就是我们需要获取的知识的积累。从事物可认识这点结论而言,我们应该判断,尽管社会这个事物具有怎样的庞大性复杂性多变性,社会这个事物我们同样可以探索它的本质根源,得到它的规律性的科学真理的认识,并不如波普尔结论所言。但是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它认识它,这也是社会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能如何回答波普尔结论的问题。
  即使像社会事物那样庞大复杂多变的事物,它的存在和运动也必然有它的本质根源,这应该在逻辑上毫无疑问。问题是作为人类的思维能力,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去认识。既然这样的事物从它的重复性和实验性,我们根本无从可以轻易进行,那么对它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概括,我们唯一可以依据的是对历史已经存在的大量现象进行了解,并进行从中的抽象概括,然后发现它的本质和规律。我们把这样的研究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表述为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与历史学中考证一个现象推断的思考方式又有所不同。因为考证的推断是通过已有的大量的逻辑经验的积累,去推断一个事物的真实性。那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它是怎样得到对社会现象的本质根源和规律性的认识的呢?
  我们就举马克思研究提出的历史唯物论为例,解释一下他是如何进行他的思维方式研究社会规律的。马克思从大量的历史现象中知道,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动因是生产活动。他正是对大量的历史中的人的生产活动现象中抽象概括认识到,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态的不协调才形成人类社会人群间的矛盾对抗的根源,以及导致社会产生向有序进步发展的主要推动动力。它这个认识已经撇开了形形式式具体的现象,找出了现象中的重复出现能表现于大量现象中的一般规律的现象本质。这个认识的得出,马克思运用的就是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历史上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态的不协调,达到一定规模对立时,这时候对立形成的人群就会激烈对抗,这就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对抗。对抗的结果,历史实际调整了二种情况。一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采用新的方式取代旧的方式,从而得到了协调调整,使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对人的权益的损害减少到相适应程度,从而取得对抗的相对平衡和有序。一种是人们意识上普遍接受了一定的平等观念的调整。或者说人们思想文化进步的调整,显示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调整使社会原处强者地位的那些人,从观念上不得不愿意接受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存在。这实际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智力进步的调整。只有这二个调整,才取得历史从一个状态调整改变成另一个状态的社会进步。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调整进步过程中,封建社会相对奴隶社会更具有社会的有序。在没有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发展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是社会的自然发展,或者说是必然王国的发展。如果当时有一个社会统治者,在意识上先知意识到这个发展,主动促使社会进行改革,避免再经历奴隶起义的过程,那么某种意义说,他的这个实践就是以自由王国取代了必然王国。因为他先知地导致先进的社会方式取代了落后的社会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个统治者我们可以说,他认识了社会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如果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内得到运用,从一定程度而言,也反映了社会本质,如用于指导社会同样可以取得对社会规律的掌握。那么在那个时候被这位统治者所应用,应该说在那个时期就可引导人们进入到一个自由王国的历史发展状态。
  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它一方面是对大量现象存在,进行本质根源的抽象概括的提炼,另一方面,对这些本质规律的掌握后,我们还要作出对社会将来发展状态的推测,这个推测尽管只能是相对正确的推测。这个推测我们也需要用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去推测,因而这个推测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去推测这个完整详细的形态。当然对一个需要实现的状态,了解得越详细越好。因为在了解了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律后,对这些规律所能够决定的具体状态,从逻辑的推理下就可以得到一定大致正确的结果。因此我们只要揭示一些主要构成,就可以得到对一个详细形态的总体把握。这就是属于抽象概括的思维推测。这就如一个中央领导或者一个大的战役的统帅,他只要把握原则主流大方向主要点,具体细节事务和细小的变化由一级级下层领导或将领去展开,同样完全可以把握整个事件状态的掌控。所以只有完成这样思维的全过程,我们才可以说是完成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尽管这个推测,我们可以进行对社会实践的验证,就如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构成方式的实践验证。但是要使这个推测非常完美,就如波普尔所言,确有非常大的难度。但波普尔的错误在于他认为的这个推测似乎完全不可认识。如果从绝对意义而言,这个推测确实不可认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有它不可能十分完善的理论认识的根源。这个推测要达到完善,也完全取决我们对社会本质规律认识的抽象概括的完善性和深度性的掌握如何。问题正是在这里。我们应该把问题的症结归结到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理论,对社会本质抽象概括的完善性深度性的认识上,只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真理,但是它不完善,需要发展。
  对社会本质社会规律的认识,我们只能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这种思维方式是把社会现象在难以实验的条件下,通过对已存资料的提炼,把最一般重复出现的本质、规律,我们把它抽象概括出来,然后又能在对这个本质、规律掌握的基础上,推测社会将来发展的主要构成方式,完成抽象概括的思维认识过程。这个推测我们只能相对作出,而不能绝对作出。
  

此文完成于2008年10月10日
全文一万六千余字(此为上篇)

 三、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分析

  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推测,从相对角度而言,我们还是可以作出推测。一旦这个推测有一定真理性,对人们指导社会实践还是会作出巨大的有益作用。就如中国革命时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和毛泽东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预测。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期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如果没有正确有效地聚合了社会的对抗力量,中国社会走向有序,或许还要经历更长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存在,这个本质规律没有错。历史是由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的进步,主要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动力促使,这个本质规律也没有错。但是把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律的抽象概括,机械地定格在这样的本质根源的认识上,在调整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状态下,人类社会所表现的人群对抗现象,依然要用机械的观点去判断照搬,对这个本质根源的认识就产生了逻辑推理的断裂。或者进入理论研究的教条主义的死胡同。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状态下,还会不断产生人群对抗,还会不断产生贪污腐败,还会不断产生个人或集团间的争斗,还会出现生产积极性的消沉,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概括的理论观点,要产生逻辑质疑。这是正常的学术研究的质疑。因为这个质疑完全起因于理论上的逻辑不通。我们再深一步思考。马克思当初研究社会现象,主要收集的是大量历史上的生产现象。他所形成的观点主要是对那些生产现象进行的抽象概括。对这些现象抽象概括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本质,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本质,这些观点是一定深度上反映了当初社会现象的本质。它可以用以解释许多具体的社会矛盾的对抗和社会构成的进步现象。但是这些本质的概括,毕竟还是主要停留在人们的生产活动的范围之内。人们在其他场合上表现的社会活动特征,忽略没有成为抽象概括的现象资料。于是形成的对这个本质规律的认识,在反映社会本质的深度上,显露了它的有限。用以解释一些新的人群活动现象,例如无产阶级的权力队伍中的贪污腐败现象,人们因生产资料公有制造成的生产积极性的消沉,就不能给予合理解释。于是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抽象概括要立足于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个人他在社会中所表现的种种活动特征的基础之上。把这些活动特征现象用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提炼它的本质规律,那么这里得出的结论,用以解释那些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里出现的现象,如果可以得到逻辑推断的明白,那么对这个本质认识,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度的认识阶层。
  那么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特征应该表现在哪些场合中呢?我们应该从人们在生产场合,政治场合,经济场合,人际相处场合,族亲人群场合,性格磨合场合,所有这些场合中的人的社会活动特征现象,我们要把现象本质抽象概括出来,那么对这个本质的认识,一定具有更完善的有逻辑深度的,能解释更大量的人群活动特征所具有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对这个本质规律的把握,我们用以对社会的指导,如果它是真理,那么可以导致我们进入自由王国的到来。尽管对这个本质规律的认识也只能说是相对而言。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抽象概括,从人的生命特征现象,从宇宙的特征现象,把它抽象概括成本质规律认识,对这个本质规律的知识掌握,再用以对社会现象的概括推理,我们可以得到更深度完美的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为我们具有了对社会的人群事物,具有更深度本质了解的依据。而如果我们达到这样本质深度的概括,实际是具有了哲学深度的思维水平。所以,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如果我们具备哲学意识的基础是非常有必要。这也是衡量研究者他能够达到怎样深度的研究水平,是体现他研究能力的标志。因为马克思他具有辩证唯物论的哲学观宇宙观的思维基础,导致他的理论具有系统性深刻性,是与他的思维能力所具有不一般的力度不无关系。
  所以社会的构成物主要在于人的活动现象,人与环境的融合现象,人的智慧表现现象。在这些现象活动中,人的活动现象,虽然也具有丰富的变化性,它也有活动重复的一般性。人与环境的融合现象,也同样具有活动重复的一般性。唯有智慧表现现象,具有较大变数性。因为人的智慧能力有很大创造性,人的智慧能力的不同有很大差异性。人的对事物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主要在于对事物一般现象的特质把它提炼出来,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得到认识,从而对现象的内涵得到认识。即使人的智慧表现对其自身以及他人的行为会产生有很大变数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也需要有时间阶段的滞后。因此当我们对人的社会行为本质进行抽象概括提炼后得到的认识,去进行对未来发展状态推测时,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段内,可以运用这个本质规律的认识,去进行相对正确的逻辑推理的预测。虽然人的智慧表现所产生的变数,具有相对不可预测性,但在一定时间阶段内,我们可以忽略这个变数影响,得到预测的相对科学正确。就举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由这个关系形成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在历史上出现的现象中,具有相对的重复性。所以可以通过抽象概括来认识它。但智慧的进步导致人们主观影响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变化时,这个变数在一定历史阶段内,我们可以忽略。或者说,在这个变化的初期,那些超前的思想观念要想很快影响一个社会的传统观念,相对这个影响力不会很大。但是后期,智慧的成熟和影响的广泛,这个现象产生的变数,你不考虑它的影响,你对社会变化的预测,就会成为逻辑推理的错误。就如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时,人们的意识普遍接受对物权平等的处置,可以从主观上接受时,如果还是坚持非要用暴力斗争去进行对封建主义社会方式的变革,却忽视可以通过和平方式得到变革成功,这个推测就会错误。如果还是一味要采用暴力方式去作为进行对它的变革方式,而坚持去进行暴力实践,这个实践就会变成得不到力量支持的反规律的实践。再就如大陆与台湾的统一,如果双方的权力领导,当一个意识的明白在权力的组成方式上达到了共识,如果还是坚持要用武力来解决统一,就会变成违反规律的一种实践了。所以对社会历史将来发展的预测,可以得到相对真理,但比较难得到完善的绝对真理。因为这里有一个人的智慧进步的因素具有较大变数的作用。
  我们再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形成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规律,这个理论的抽象概括,我们还可以把它作深层次抽象。人们因生产关系要形成对抗,不是单单因存在这种关系而形成对抗,而是因这种关系制造了人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损害而要使人们产生行为的对抗。这个对抗完全取决这个损害达到的程度如何,而不是取决这个形式的存在如何。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当我们把对人的权利和利益的损害现象处于人们的一切关系形式中,我们可看到,只要在任何的关系形式中,人的权利利益得到损害,都会制造人之间的对抗行为的产生。这一个本质概括,又是一个深层次的抽象概括。用这个本质认识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对抗冲突现象,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这个本质起因。它具有重复出现的规律性,于是这个本质认识可以成为知识的认识。所以马克思主义归结的理论结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③。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也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这个认识我们用新的抽象概括的认识去阐述,可以表述为,一部人类历史是表现人的权利和利益的损害和反损害的对抗斗争不断达成平衡的历史。这个表述相对马克思主义的表述,具有更深层次的本质概括的表述。它对马克思主义概念中局限停留在生产关系形成的阶级矛盾的存在形式这个概念上前进了一步。使我们在运用这个表述去理解人类社会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现象,可以得到一个更广泛完美的解释。所以人类产生的相互对抗斗争的行为原因,不仅仅在于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形成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形式产生对立,才会产生这个对抗行为,而是在一切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情况下,损害和被损害双方会存在不断的对抗斗争和取得相对平衡。就如包括历史上常见的表现在个人或集团之间恩恩怨怨的许许多多报复仇杀的对立平衡事件。
  如果我们从哲学概念的深层次再给予抽象概括,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产生对抗斗争,还可以根源于人的生命构成因素,宇宙物质的运动特性因素的作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还不仅仅在于权利和利益遭到损害才对抗,还可能因性格因素,心理因素,思想意识因素,甚至人的生命细胞体所服从的宇宙表现的排斥与吸引的运动特性因素的作用,不仅仅在权利和利益遭到损害时,或者还没有遭到损害时,双方都可能进行对抗还是和谐这样的现象被存在。所以我们概括的人的权利和利益遭到损害时,损害者和被损害者所产生的对抗行为,这还不是最终形成的根源。但是,我们用这个根源去理解人类社会呈现的一般现象,对当前时代中存在的这些一般现象来说可以得到完美解释。就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与阶级斗争原理,在以往历史中的一般现象中也可以得到比较完美的解释。
  用这个观点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产生的种种现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也可以得到一个本质解说。
  从人的社会行为所表现的对权利和利益的既要追求和也要维护这个特征规律所知,当人们处于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形态里,这个生产资料公有方式如果还是对人们的权利利益得不到正当合法的追求,或者依然要受到各种关系形式所带来的对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损害,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可能使人们产生行为动机的对抗。这些对抗如果因某种社会方式,使一批人的权利和利益遭受损害,那么,这一批人,就如马克思所归结的,会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对抗。人们因为利益一致,会使这些行为动机一致的人们聚合起来。这个聚合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的阶级对立的聚合,性质应该完全一致。无非以往历史上阶级的聚合反映一种常规的聚合方式。正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方式,并没有最终解决社会人们的权利和利益追求的公正平衡,以及权力方式产生的贪污腐败对民众权益的损害压制,这些结果,都是使这种社会制度方式,要被那些为维护自己权益的民众,从行为动机上产生社会的对抗斗争。所以实际上马克思推测的共产主义的社会构成,仅仅采用生产资料公有的方式来解决,是不完善的。只有对社会那些个人主义的损人利己行为和意识形态,从制度规则和一切方式中能对这些行为和意识得到制约,这个社会形态方式才会进入成为有序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内,这些对抗斗争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因人们的消极抵制和积极的对立,使这种制度面临了社会相当的对立力量的抵抗。一旦成为普遍意识,变革就会得到主流力量的接受。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并没有受到更多阻力,有这一层因素在内。
  我们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内涵时,被压迫被剥削的民众对压迫剥削者的反抗,他们其实都有二层动机。一层是要追求自己的权益,另一层是自己被损害的权益要得到顽强不屈的维护。这实际是反映了人的社会行为的普遍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的二个内涵。我们在考虑用一种公有制的生产方式去解决表现在生产方式的双方的权益可以得到平衡时,这种生产方式在对人们的利益自由追求这一层权益实际是加以了限制,又使人们产生了要对权益维护的不平衡。生产资料公有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对那些有较强生产活力的人们,会被他们认为是对他们的权益追求的打击。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形态里,这些人始终是反对这种形态的对抗力量。而他们所向往的是那种自由态的社会形态,或者说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但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相对那些社会弱者来说,会有更大风险,或者会得到更多权益损害。对这些人,社会主义制度似乎更适合他们。因此对于那些社会弱者,他们一般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拥护者。但是面对这种制度存在的政权机构的贪污腐败现象,他们也会对这种制度产生怨恨。
  所以东欧的社会制度变革,走的是一条维护社会强者利益的变革之路。这种制度的回归,并非做到了对社会结构的优化。尽管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通过人们的不断对抗,也在进行制度结构优化的进步。这种进步实际是体现在社会强者之间在制约损人利己行为上的优化。它的自然的发展方向是向全社会人之间在制约损人利己行为上得到优化的调整。如果我们把握这个规律在理论指导下提前实践,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自由王国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目前它还是一种必然王国的优化进步。
  中国社会的变革走的是另一条路。这就是邓小平理论引导的改革之路。中国的改革有其成功的一面,值得历史的充分肯定。
  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下,留给了这个党,留给了这个社会二个巨大宝贵财富。这就是一个是严密的共产党组织结构,一个是严格的共产党成员的行为原则传统。这二大财富,直接导致共产党这支队伍有很强的战斗力,以及有很强的人民利益代表的凝聚力。因为共产党的组织原则,使共产党的队伍组成,勇于奉献的人大大多于私利贪渎的人。不像当初的国民党队伍。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已经对队伍成员中具有个人主义行为特征的人员进行了严格筛选,使共产党队伍的组成基本都是一些由社会行为品性优良的人员所组成。当然这不是绝对。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随着时代推移,这个原则如何更好执行已经日益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所确立的改革原则,究其要点,实际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中的二点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阶级与阶级斗争原理,我们发掘它的内涵,其实就是揭示了二个规律:一个就是社会的个人在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都是要进行个人的权益追求,这种追求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在公认合法下的追求,一种是在损人利己下的追求;其二,当社会的个人和人群在他们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必然要进行对他们权益维护的不懈斗争。于是历史就是一部呈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用我的概念阐述,历史是呈现在权益的损害和反损害者之间不断取得斗争平衡的历史。这个斗争既是对利益追求的斗,也是对利益损害的斗。正因为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中人们的权益追求的行为给予承认和肯定。于是在所有制和经济方式的体制上,实行了改革。使社会一大批具有生产活力的个人,提供了他们灵活多变的权益追求的场所,从而激发了社会巨大生产能力的释放。其次,邓小平也看到过分自由的市场经济方式,也会产生过分的对老百姓的损害压迫现象,所以必须要对这种自由化现象有控制。对市场经济方式带来的对民众权益损害的行为存在,必须要通过共产党的权力限制,从制度上给予民众权益得到保护。所以邓小平还是要坚持强调四项基本原则不能放弃。正因为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革的主流还是坚持站在社会被损害者的利益一边,或人民大众一边。所以邓小平的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善,也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成功。而东欧的那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实际只强调了对个人主义的权益保护。实际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无产阶级力量的凝聚方式,或者我们用现代的更正确用语表述,就是对社会奉献主义者力量的凝聚方式遭到了瓦解。所以东欧的社会改革往往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是无序,而不是有序,所以是必然王国的回归。
  邓小平引导的改革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有序指导的本质体现在那里呢?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我们得知,在社会中,对他人权益损害者,与权益被人损害者之间,前者一般都少于后者。或者说,压迫剥削者总是少于被压迫剥削者,社会中那些损人利己者一般都少于奉献主义者。那么在实施一种社会方式的改革中,一个体制能坚持维护社会奉献主义者这群体,并把他们依然凝聚起来,这个改革必定会得到更广泛的聚合力量的支持和形成强大的社会基础。在这个聚合力量下进行对社会对立力量的平衡,是一种有序的平衡。哪怕在封建社会中的开明君主,能够做到这点,也能得到社会的有序平衡。所以开明的封建君主他也能认识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我们在一个理论指导下去实施这个平衡,那就是进入到自由王国的平衡。所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社会改革能取得成功,主要体现在这场改革,一方面解放了社会具有生产活力的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可以使他们在合理合法范围内进行自己最大的权益追求自由,维护了他们的权益追求意愿。另一方面又在人们的权益保护上,通过政权力量,对社会被损害者权益给予最大保护。或者说还是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治政的最大原则。正是这二个原则的坚持,才使中国社会的一些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共产党的这支政权控制队伍,因为其成员的组成原则,以及组织的严密,使它的改革,能够站在人民利益一边,也是改革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四、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目标方向

  其实当我们评价中国的社会改革取得相当成功一面时,我们还看到改革带来的权力机构中存在贪污腐败现象的严重一面。邓小平创导的改革与毛泽东一样,对共产党内部以及权力机构系统所出现的损人利己行为,腐败贪渎行为,或者说“阶级与阶级斗争”现象,在理论上深刻认清其本质根源还是有限,所以还没有在根本上对问题取得有效解决。如果改革在这一方面不能再取得有序,那么这个改革还可能会走向无序。所谓社会有序,不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上能得到大力提升,人们能充分获得自己的权益所得,而且在人们普遍的权益损害现象上能得到有效制约,那么这个社会状态,才可以真正称为是有序社会,或者称为和谐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演进,都是后一种社会形态是前一种社会形态的有序。这个有序就是表现在这二点的调整之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它的必然演变的下一个新形态到底又会是怎样,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正在探索。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原理我们可以推测,它必然也是表现在人之间的普遍的权益追求和损害现象上,会调整在一个更平衡的状态下,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更极致的发展。这也可表明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对将来社会形态的一个推测。但是之所以需要进行这个调整所产生的社会动因,不仅仅表现在生产关系上产生的权益损害制造的不平衡所产生的对抗,它还表现在一切其他场合中产生的权益损害制造的不平衡所产生的对抗。我们讨论它的必然形态的将来演变方式,就是要求在理论探索的指导下,我们要先期发现,这些会产生权益损害的一切场合方式到底还表现在哪里,然后寻找到能平衡这些损害所构成的新的方式。我们的理论研究能做到这点,就是在主控指导一个社会发展,缩短社会必然发展的进程,提前进入到一个自由王国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我们用现代人的智慧可以做到用理性的指导来导致这个有序社会的更快到来。这是时代的优势。这也是当代的社会科学学术工作者所面临的历史重任。
  中国的社会既然还存在权力机构中的贪污腐败现象的严重一面,进行这一方面的有序改革,应该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目标方向之一。
  从主要方面来说,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还是要从二个方面展开。一个是在不产生对他人和公众权益损害下,如何再提升人们个人生产发展的潜力,把个人的权益追求发挥极致,从而最大限度对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这其实就是探索新的更合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方式。或者说是现今时代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不适应,要导致“阶级与阶级斗争”矛盾趋向平衡的适应。这是必须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另一方面,对社会中存在的所有对他人和公众产生权益损害的现象,要把它们全部归结出来,然后分析造成这些损害事件的所有原因,要从制度,结构,形式的所有方式上提出改进。通过建立有效方式来实现最大限度对社会上那些损人利己现象进行制约的可能。包括贪污腐败产生的可能。同时,我们还应该对社会所有实施损人利己行为的人,我们要从性格、心理、环境、意识等根源,寻找根源本质。要把社会个人所产生的损人利己和奉献主义的全部行为方式,进行透彻研究,以便在制止损人利己行为发生和树立奉献主义行为的普及,可以找到有效依据和措施。
  在探究人的社会行为本质,在更深的层次上,要从人的生命结构,细胞结构,宇宙的基本粒子结构,抽象概括它的根源。这对了解人的社会行为本质,可以有一个更本源的逻辑推理依据。这就是要重视哲学的探讨研究。同时,展开思维规律的研究也是社会科学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要点还是在于如何对社会人群的划分,凝聚,形成奉献主义者聚合的强大力量。其次在于如何对损人利己者的行为,在政权机构内能被有效体制制度所制约。这个制约不仅仅在于对这些行为能得到充分制约,还要使这些个人如何有效排除出权力机构之外提供充分机制。其三还在于这个政权机构在权力的形成中如何贯彻民主平等,而不是依然存在损人利己的个人专权。在权力的形成中要探索如何做到贯彻“奉献主义”的形成原则,而不是个人主义或集团主义的形成原则。如果一个政权方式能够做到体现这个原则,这个政权结构的形成方式一定是一个有序方式,也必定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存在方式。
  只有在对人的本质得到了解的基础上,社会依然要凝聚一支奉献主义者力量队伍。使这个队伍在当前时代里,如何在发现、组织、聚合他们上,寻找到一个科学依据。这是社会走向有序,制约那些损人利己者力量的对抗,建立社会强大制约力量的重要基础。
  在进行本源探索的同时,我们还是要进行对未来社会构成的推测。这个推测虽然难以做到十分完美,只要是相对完美,我们还是要努力进行。从而为构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有序社会,从理论和实践上成为可能。
  
五、 结束语

  中国的社会改革能取得相对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支队伍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归功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这个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从实践中告诉我们,在理论的指导下对于社会体制的改革,可以进入到自由王国的境界。我们只有用理性的指导取代实用主义应用的指导,才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回归到必然王国下的无序状态,从而尽可能避免对社会民众的权益带来损害。就像东欧一些国家社会变革后的内乱给民众的生存带来的痛苦。这就是理论研究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巨大价值之所在。这个价值应该远远不亚于对航天飞船上天的资金投入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价值。重视理论研究,重视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这应该是当今时代对学术界,对国家政府,对国民大众的强烈呼吁。
  其实对于任何一篇社会科学论文,它实际就在表现它的思维方式。香港大学一研究机构推崇用实证方式进行对社会科学的研究,这还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归纳证实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对社会规律有所揭示,而且达到一定深度,并能取得一定指导作用,那么是表明我的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是怎样一种方式的一个例证。(全文完)
  注:
  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2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见《中国学术论坛网》学人社区刘伟专页《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无规律性”的思考》一文。  
  ③、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新译文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八八八年英文版上,对这句话作了注解,指出:“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均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0—25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本文完成于2008年10月10日 上海 全文一万六千余字

如对文章观点需要探讨交流请用电子邮箱联系:ghk20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