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管理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44:30

2003年第5期(总第26期)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主办
三峡大学高教学会秘书处
高校知识管理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
徐高明
【摘 要】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个时期不同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活动,进而指出建立在“主体人”人性假设哲学基础之上的高校知识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管理改革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高校知识管理是对以往管理活动的超越和创新,在学校环境、学校组织、管理模式、管理策略以及分配方式上呈现出新的发展走向,形成了高校知识管理的明显特征。
【关键词】 高校 知识管理 人性假设 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 徐高明,淮阴师范学院教务处。江苏 淮安 223001
目前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知识管理理论正日益受到高校的关注和重视,知识管理已成为高校管理改革的新视角,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创新与应用基地的高校必将成为知识管理的成功典范。高校知识管理既是对以往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继承和整合,更是在整合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创新,因而,对高校知识管理的发展轨迹进行历史的考察,以及对高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对于我们把握高校知识管理的理论精髓和推进高校知识管理改革十分重要。

20世纪以来,由于对人类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更趋科学和全面,在隐藏于管理活动背后的“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和“主体人”等人性假设的哲学基础之上,高校管理作为管理实践中的一种专业管理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多元整合的一体化管理进而到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因而高校知识管理的形成是管理理论日趋成熟、管理实践不断检验、修正和发展的历史延续过程,是历史前进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初,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条原理,四条原理的中心是作业的科学化,通过作业科学化的途径,达到高效率的目的。泰罗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企业主的欲望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工人的欲望是追求最高的工资,提出了“经济人”的思想。这些原理和观点被运用于高校管理,则强调测量和评价,加强了对师生教与学的量化控制。
科学管理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轻视人的作用,把工人看作机器的附属品,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则注重人的因素,研究人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强调满足职工的社会需求。他认为:工人并不是把金钱当做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的“经济人”,而是在物质之外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的“社会人”。不久,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行为科学流派,它的核心是需要与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这一流派的代表性理论,强调对人的需要的关心和满足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高校中的师生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渴望宽松的管理环境,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关心和信任,以及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X—Y理论,之后,美国的乔伊·洛尔施等人又提出了超Y理论,这些理论都把人看成是“复杂的人”。正因为人是“复杂的人”,因而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每一种观点都是有效的,但没有一种方法是包治百病的万灵药”[1]。所以斯蒂芬·P·罗宾斯指出,在多样化的时期,应考虑发展一种统一的管理理论框架,从而使各种主要的管理观点和学派综合为一体,趋于一体化[2]。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基于“复杂人”的人性假设,在多元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体化管理模式,这一时期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权变方法等体现一体化管理思想的种种方法在高校管理活动中都得到了运用,高校管理活动的效率明显提高。
从1959年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知识社会”算起到19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的近40年,是人们逐渐清晰准确地把握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渐进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不再仅仅是由物质刺激和需要满足等外界诱因而发挥作用的被动的人,而是有自己个性和意志,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愿承担责任,富有知识,不断自我超越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主体人”不再是组织机体中可以任意替换和摆布的默默无闻的“螺丝钉”,而是可以为组织提供源源不断创新动力的“发动机”,出于对在激烈竞争状态下工作安全感已经消失的无奈以及对事业而非组织的忠诚,“主体人”事业的驱动力只能是来自个人,而不是组织或其他。知识经济时代,蕴藏于“主体人”头脑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唯一驱动力,成为高校的核心资源,因而,对知识的管理也就成了管理活动的焦点,正如科学管理取代经验管理那样,知识管理取代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和一体化管理也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美国的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斯维拜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阿比克将知识管理活动定义为对组织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3]。根据人们对知识管理的不同理解,从高校的性质和管理的本质考虑,我们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管理者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内、外部知识,有效发挥学校成员的知识潜能,提高学校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校园文化与价值观,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取得最大办学效益的过程。

高校实施知识管理是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一次管理革命,是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一种超前战略选择。高校知识管理有如下特征。
1.学校环境由单一、稳定向多元、多变化发展。从大学功能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已从农业经济时代的游离状态、工业经济社会的边缘状态,走向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大学的功能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它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大学更加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和竞争性。这就要求高校更加自主地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为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而,高校的内外部环境也已从单一、稳定向多元、多变化发展,因而高校在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复杂性也就进一步增加。高校应一改过去的求平求稳,力争求变求新,以变应变,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对旧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2.学校组织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高校金字塔式的等级权力机构的官僚化日益强化。这种金字塔式组织不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还在更深层次上造成了高校价值的扭曲、权力的泛化和学术功能的弱化,使得“学术本位”让位于“官本位”;同时,这种组织形式还严重地阻碍了高校知识交流的畅通,严重扼杀和窒息了广大师生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应坚持撤消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减少中层管理阶层,从而使组织扁平化。高校管理组织纵向缩减、精减人员后,必将进一步增加高校的横向联系和交流,这势必对高校管理组织的网络化提出新的要求。高校的管理可通过因特网或校园局域网实行网络化,这一方面可以把管理组织扁平化以后大量的程序性工作交给网络中的计算机去完成,节省人力,从而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创造性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学校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同时,由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一批所谓的“全球教室”、“数码大学”和“虚拟大学”,高校的开放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增强。
3.管理模式由指令控制型向服务支持型发展。与传统高校管理精细的组织构架和复杂的管理体制相对应,高校在管理模式上也往往强调指令和控制,追求统一性和服从性。这种等级管理制度强调权力的权威性,把教职工像资产一样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使教职工变得束手束脚,无法施展才华。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职工的“创造力和个人能动性是一种远比统一性和服从性更重要的有竞争优势的资源”[4]。因而,必须对这种指令控制型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变指令控制为服务和支持。服务支持型模式是重心下移,强调以基层为主,教职工们有较大的自由度,认为命运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较高的创新激情。高校要形成服务支持型管理模式的关键是放权,而不是分权,高校员工绝大多数是心智和心理都比较成熟的人,具备较强的独立运作能力和自律意识,应给予他们更大的信任,赋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为他们创造一种能激发建功立业热情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高校中具有自律意识、自我拓展精神和较强成就需要的员工,在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之后,必将以更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实现学校的共同目标和理想而不懈努力。
4.管理策略由充分利用价值向创造新价值发展。传统的管理往往是将被管理者视为达成组织目标的一个工具,尽可能地利用甚至是榨取被管理者的价值,这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对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在知识经济的“十倍速时代”,提高效率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生产率已变得非常容易,有时往往是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积压就越多,浪费就越大,亏损就越严重。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天都向未知的未来挑战,因而应“把管理核心从尽可能地榨取价值转换到创造新价值”[5]。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开幕式发表讲话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实力取决人们通过运用新观念和新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创造性、进取心以及不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最值得嘉许的资产[6]。因此,组织间的竞争已变成员工学习力和创新力的竞争。作为集传播知识、发展知识和应用知识于一体的高校应尽早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把学校员工的持续学习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推进高校获取、传递和扩大知识的进程,鼓励员工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从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竞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5.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向按知分配发展。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劳力是两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是创造价值的基本要素,由此也就形成了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两种基本的分配形式,这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由生产的外生变量变为内生变量,新增长理论认为,对知识的投资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并将这些生产能力转化为新产品和新工艺,因而,知识投资的特点是增加回报率,所以,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知识是唯一的经济资源”。作为知识社会的中心和策源地的高校,应使学校员工各尽其潜,各尽其能,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在管理活动中更应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依据来使用和评价人。同时,在利益分配上应让拥有丰富知识和智慧而又有才能的学者,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分配方式的改变,让他们同时成为财富的富有者。
【参考文献】
[1][2][美]斯蒂芬·P·罗宾斯(黄卫伟等译).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5.36.
[3]王德禄,等.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42-43.
[4][5][美]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萨曼特·高歇尔(曾瑚、李克照等译).个性化的公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8.65.
[6]http://www.hongen.com,2000.4.
(责任编辑 顾冠华)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