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当被告:直面真实的难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2:08
《南方周末》遭恶意收购 疑是刊登批评某产品报道
2002年05月31日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讯(记者张宪军) 昨天,《南方周末》在南京、杭州、南昌等多个城市遭恶意收购。对此,《南方周末》报称是生产“中华灵芝宝”的上海绿谷公司所为,但绿谷公司予以否认。
昨天一大早,就有热心读者拨通本报热线6633285称,刚上市的《南方周末》不知刊登了什么“得罪人”的文章,他跑了几个报摊都说全给一个开车人买走了。记者随即上街核实发现情况确实如此,北京西路、北京东路、新街口、三牌楼一带报摊上均已无《南方周末》出售。北京西路东端一报摊摊主告诉记者,他也不知什么原因,一大早就有几个男子开着车子来到报摊,只买走所有的《南方周末》,其他报摊摊主也有类似的反映。
就此,记者与《南方周末》上海记者部取得联系,有关记者告知,他们昨天已经接到读者投诉,类似的事情在杭州、南昌等地也发生了。根据他们掌握的情况,可以判定是生产“中华灵芝宝”的绿谷集团公司和其销售商所为,因为新上市的这批报纸有《“中华灵芝宝”还要骗多久?》、《“中华灵芝宝”缘何屡打不疼?》等揭露性文章。目前,他们正在积极处理此事。
随后,记者拨通上海绿谷集团公司的电话,该公司有关人员却否认了这一说法,称不会是他们所为。
评论:《南方周末》被收购对媒体意味着什么
2001年03月05日 中国青年报
2月28日“青年话题”杨耕身文章《能否追究“不良收购”者的法律责任》,针对前几天发生在兰州、长沙等地的《南方周末》被高价收购一事,认为收购者以高出原价一倍的代价收购《南方周末》的原因,是该报报道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某营养品的指斥。文章批评这种收购行为,认为它透露出该营养品产销单位的胆怯和虚弱。作者认为这种“不良收购行为”是“封杀”舆论,是一种不正当的消费方式,因此呼吁保护公众的阅读权与知情权。
从大众传播的规律和现实看,我觉得文章有杞人忧天之嫌。至于说到要制订相关的法律规定来遏制这种收购,更反映了社会上部分人总爱用法律来控制市场竞争的习惯性思维。
出于避害趋利的考虑,对于危及自己名誉的报道,不管这种报道是否真实,尽量控制登载该报道的媒体的传播面,以期达到降低不良影响的目的,这是任何一个商家或者个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的本能反应。当然,能否达到控制影响面的预期目标,这和控制者本人的能力以及采取的措施有很大的关系。依笔者的认识,相对于一家发行量在百万以上的报纸而言,商家欲全部予以收购封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使在个别城市和地区存在收购的现象,我们也不能就此断定它能达到封杀舆论的目的。从本质上说,这种收购行为,不过是商家应对危机的一种策略。
我并不是想为任何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商家做任何辩解,我也赞同依法处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任何行为,以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但是,这种处理的基础必须是有权机关依据存在的事实和证据来进行。在此次报纸被收购的事件中,商家和报纸出版者同是市场经营主体,同是消费者的购买对象。相对于其他读者而言,收购者同样是报纸的购买者,它有权按照自己愿意的数量来购买报纸。那种认为商家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大量收购报纸的行为损害了众多读者知情权的观点,就像反对富人购买质优价高的消费品而让穷人无法消费这些产品的观点一样,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并不是值得提倡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收购行为体现了新闻行业逐渐受市场因素制约的倾向。试想,如果一家媒体被公众认可的程度不高,舆论监督软弱无力,即使你登载了一些本来具有较高社会效应的新闻,恐怕读者的热情也不会太高,新闻舆论涉及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也不会太重视,那么,谁还会肯花巨资去收购呢?而应对收购行为,报纸完全可以增加印刷量。无论哪个商家,都没有能力将一张可以无限量印刷的报纸永远收购下去。
可以说,报纸被收购事件的本身,从根本原因看,是媒体坚持舆论监督和新闻为大众服务的方针所致,也是媒体提高办报质量、改善服务水平的结果。因此,被收购,就意味着它被公众认可,也意味着舆论监督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加强。陈杰人
南方周末与刘小明公堂再过招
2000年3月22日  中新社网站
中新社广西网站消息:广西最高人民法院昨开庭公开审理了由闻名全国的“刘秋海”一案派生出的南方周末报社与刘小明的名誉侵权案。
在昨日法庭上,上诉人、被上诉人围绕本案的几个焦点展开舌枪唇剑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上诉方南方周末报社称:一审法院认定我方侵权的依据是被上诉人没有替陈小俐报销过5500元的医疗费。我方认为,一审法院的这种认定是对南方周末报道内容做出的错误理解,南方周末举例证明:由于陈小俐入院开的医药收费凭证上用的是刘小明的名字。被上诉人刘小明身为税务机关干部明知此事,却一直对陈小俐的这种做法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而南方周末首先突出的是被上诉人有报销此医药费的动机和行为,强调的是拿回的问题,是否确已报销并不影响新闻效果,显然一审法院认定错误,我方行为不构成侵权。
对于南方周末的陈述,刘小明辩道:南方周末记者未经调查,便认定刘小明把陈小俐的医疗费单拿回单位报销纯属失实,捏造事实,陈小俐住医院署名小明并不能直接说明是为了以后找刘小明报医药费行个方便。况且,刘小明当庭举证:税务局开的证明已证实陈小俐的5500元医药费并未在刘小明单位报销,而刘小明进入单位工作多年来,从未在单位报销过医药费。刘小明称:由于南方周末失实的报道,使他丧失了升职机会,并造成了严重精神压力,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困挠。
对于本案的另一焦点,南方周末在上诉书称一审法院依据的是最高院关于私自录音的报复来认定本案莫家英的录音证据无效。一审法院适用此报复认定该录音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显然是错误的。
对于南方周末的上述说法,刘小明辩称最高法院规定,未经过同意,擅自录音属违法行为,而莫家英并不是本案的现场目击证人,录音也并不能证明现场所发事实。
庭审结束,由于双方分歧仍大,不愿接受当庭调解,法庭也未当庭宣判(顾飞)
新闻回放:1999年11月19日上午,广西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就陈小俐的姐夫刘小明诉南方周末报社“名誉侵权”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23万元作出一审判决。判决结果,南方周末报社赔偿原告刘小明精神损失费10000 元。
《南方周末》又遭恶意收购 紧急加印确保读者知情
2001年3月2日
2月22日出版的第889期《南方周末》,出版当天即遭恶意收购,据不完全统计,除西藏等少数省区外,北起黑龙江绥化,南到海南三亚,西起乌鲁木齐,东到上海,在许多地方的报刊零售市场,都有人提出高价买断《南方周末》。当晚,本报紧急加印20万份投放各地的零售市场后,“收购风波”才渐渐平息。
这一期头版头条发表了《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一文,对目前我国核酸营养品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据了解,正是该文引发了“收购风波”。
各地的新闻同行对这种恶意收购给予了关注。兰州《都市天地报》、《贵州都市报》、《三湘都市报》、《绍兴日报》、《荆门晚报》等多家媒体也报道了《南方周末》在当地被收购的情形。
令收购者始料不及的是,“收购事件”在互联网引起了众多网民关注。25日,网上转载24日《南方日报》消息“最新一期《南方周末》被人神秘收购报社紧急加印20万份”,网友对这一新闻的讨论空前热烈。众网友痛斥了这种“见不得阳光”的行径,网友ssey0293说:“有道是真金不怕火炼,收什么报纸呀,恐怕是做贼心虚吧。”至于热心读者为此事打来电话,发来信件,更是络绎不绝。
其实,《南方周末》被恶意收购已不是第一次。1999年7月9日,揭露福建莆田游医买通工商、卫生部门四处行骗的《南方周末》在太原等地遭到封杀;1997年5月16日,因登有《××公司伪造了什么》,《南方周末》在一些城市被收购一空。对此,本报曾在“主编信箱”明确表示:既然党和人民赋予了新闻界开展舆论监督的职责,我们就一定加倍珍惜,决不懈怠。
本报发行部的同志说:“在这次恶意收购事件中,我们要特别感谢那些面对高价诱惑不为所动的报贩、摊主,感谢他们把一份份《南方周末》留给了读者。”另外,本报发行部仍留存少量第889期《南方周末》,没能买到该期报纸而又欲知详情的读者,请及时来函索取。(本报记者杜卫东)
最新一期《南方周末》"兰州纸贵" 谁在疯狂收购?
2001年2月25日  都市天地报
一捆堆放在报刊亭外的本周《南方周末》
有人收购了几千份
本周周末,许多《南方周末》的读者忽然在兰州街头报摊点买不到报纸了。那些摊主告诉他们,报纸一来就让人全部买走了。经记者调查,原来是“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一文使这期《南方周末》“洛阳纸贵”。该文对保健品市场中最新一轮繁荣的“核酸基因营养品”提出了质疑。文中引用多位国内专家和三位国外诺贝尔奖科学家的观点,指出核酸保健品纯粹是误导消费者。究竟是何人对这篇文章如此钟情,以致将本为公众所有的报纸大量收归己有?记者根据有关线索对此进行了跟踪采访。
2月24日中午,记者无意间了解到,有人下午将在邮电大楼旁边一报刊亭一次性收购近3000份《南方周末》。下午3点,当记者来到该报刊亭时,已有三捆《南方周末》堆放在摊点。记者以顾客的身份上前要求买一份,摊主说:“上面有指示,本周的《南方周末》不让卖了,下午还有3000份一到这儿就要全部拿走。”记者感到很蹊跷,这个“上面”到底是谁?
4点钟,一辆银灰色面包车拉了5麻袋东西,卸在了该报亭门外,麻袋的缝隙里露出的显然是报纸。过了一会,一个穿茄克衫的高个男子来到了报亭,开始和老板交谈。记者装做打电话,上前靠近了他们,听到了这么一段对话,报摊主说:“2400份报纸,一份1.4元钱,共3360元。”高个子男子说:“今天没拿那么多钱,你再给便宜点儿吧!”摊主又说:“《南方周末》一份卖1.50元,我给你卖1.40已经够便宜的了,要不然就算了。”高个子男子说:“您别急,咱们到里面去说。”说完,两人一起进了报刊亭。
大约到了下午5:30分左右,一辆深绿色的微型货运车停在了报刊亭外的人行道上。从车上下来了两个人,将报亭外的5麻袋报纸全部抬上车朝着雁滩方向开去。记者立即打的紧随其后。这辆货车最终开进了金雁花园,在17号楼2单元前停了下来,将这几袋报纸搬进了101房间。记者以药品批发商的身份敲开了101房间的门,那位在报亭和摊主商量收购报纸的高个男子接待了记者。当记者询问此处有没有核酸营养品出售,该男子告诉记者:这儿是单位住宿的地方,有关批发核酸营养品的事儿去和专卖店商量。记者在此房间里看到了有两张办公桌和一台电脑,在墙壁上,记者看到了一张印有“珍奥核酸——让你的细胞动起来”字样的宣传图片,图片上38位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头像让人肃然起敬。
当日晚上,记者在写此篇报道的时候,无意间浏览了网上的新闻,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距兰州几千里以外的长沙也发生了类似的收购《南方周末》的事件,而且收购价居然高达3元一份。不知这件发生在长沙的事是否与我们下午看到的一幕幕情景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