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直面信任风波(南方周末 2008-6-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5:15:18
中国红十字会直面信任风波
2008-06-05 15:42:34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沈亮 杨瑞春 蔡木子

图:中国红十字总会:三天接收6.24亿元款物,史所未见
21天,117亿。
这是截至6月2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募集到的善款(物)总额。
地震以来,红十字会的善款账号遍布公交车站、报纸电台甚至电视节目下方的滚动字幕上——有些人几乎能把它背出来。
然而,伴随巨额善款而来的,还有不断的争议。每一点关于善款使用的疑问,在接力般的传播中被放大,一次次引起社会关注。
中国红十字会,这家全国最大的慈善组织,如何化解这场前所未遇的公关危机?
两个质疑,两大误会
有人问陈明仁:你们的帐篷是不是镶了金边儿?
震后捐款开始不久,红十字会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将给灾区送去“价值1300万元的一千多顶帐篷”。之后半日内,《红十字会的帐篷一万元一顶》的帖子遍及网络各大论坛。
“这事儿是个口误,同事可能是先说了一笔什么钱,脑子一走神又想起一千顶帐篷这事儿,都给连一块儿了。大家都太疲倦了。”红十字会总会机关服务局局长陈明仁颇感委屈。
连续发生的两个事件将外界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情绪推向高点。
另一件事儿也和物品采购有关。红十字总会应急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平在接受访谈时提到,红十字会与“北京裕龙诺亚帐篷有限公司”签下采购合同。随即,有网友发现“王平”曾作为裕龙诺亚公司的代表签字,并贴出其采购合同和发票的照片。与上个事件一样,此帖的点击量与转载率飙升。
南方周末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家位于北京东北郊顺义区的帐篷公司。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公司,现年产值3000多万元。目前生产车间有100台工业用缝纫机,作业工人100余人,每天可生产12平方米单层帐篷200多顶。
裕龙诺亚的主要客户是民政部、北京市各级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军队,以及红十字会。其中,民政部是该公司最大的客户。
“我们1992年就开始跟民政部合作,可以说是我们引导民政部开始做帐篷储备的。做生不如做熟,连民政部和红十字会的帐篷生产标准也是由我们帮助修订的。”总经理王翠说。
5月20日,裕龙诺亚与民政部签下8000顶12平方米帐篷的合同。单价为1380元,“由民政部制定”。他们与红十字会的采购合作开始于2002年,而此次的签约单价为950元,“红十字会很会砍价”。
在陈明仁看来,“签名事件”是子虚乌有,“王翠的‘翠’字的连体写法与‘平’字很像。”
王平也解释说,他不认识“王翠”,也不会参与由陈明仁所在部门去负责的采购工作。据记者了解,红十字会的采购流程由三个部门分权完成:赈济部制定采购计划,机关服务局负责招标、采购,最后由财务部门审核并拨款。
采购和物流
“这次比较被动,一直在向公众解释。”总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但在公众的质疑将红十字会推向风口浪尖后,他们也有应对的努力。
发言人及总会高层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并参加网络互动。总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在参加5月30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前,向各部门收集材料以便应对记者的提问。
“采购和物流环节欢迎媒体监督,阳光会消除误解。”陈明仁说。
他现在正忙着紧急采购170万顶双人蚊帐,以及能满足40万灾民1个月需要的6480吨粮食。初步估计,这些物资要花去8000万元。
自5月29日招标以来,陈明仁每天都要关心一下有几家企业前来响应了,然而情况不大乐观。按以往经验,20天公示期内的响应企业会达到五六十家,可供其筛选、进行竞争性谈判。但这次稀稀落落,这令他有点担心,“看来很多企业生产能力已经饱和,无力竞标了”。
陈明仁介绍说,除了备受关注的支出大项采购价格外,这一环节的其他开销还包括制定物资质量标准、监测成品质量等。他说,“蚊帐的制作标准是由解放军总后勤部背包研究所制定的,而我们还会邀请业界权威部门来做产品检验,比如国家粮食监测中心、军需产品监测中心等。”
而在资金之外,公众热议的问题还指向红十字会是否工作效率低下。“救灾款应及时拨付。同时,物流的效率也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乡镇一级最为突出。”一位熟悉红十字会运作的审计人员说。
六一儿童节前几天,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红十字会,捐出书包和礼物,但这些心意是无法准时到达了。“物资基本是随到随走,但汽车运到广安门火车站后,要凑足一个车皮才能运出。这些都是出于成本考虑。”陈明仁解释。
这位主管采购工作的负责人觉得红会也有难处。中国红十字会的物资采购按照政府采购模式,中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公示期20天。在5月30日之前,国内尚无针对紧急采购的规章制度,因此红十字会采用“特殊办理”之法:砍去了13天,却也要公示7天。
制定产品标准——公示招标——谈判——签约——采购原材料——生产加工——验货——运输——分发,一条线下来,“起码50天”。鉴于过程较长,夏天即将来临,陈明仁将弃帐篷选蚊帐称为“先走一步”。
非政府体系,服从政府管理
5月24日,为了向公众介绍红十字会的工作,作为发言人的王平和网友们在线交流。可是交谈的过程中风波又起。在当天的对话中,王平解释了红十字会提取“项目支持费”的合理性。外界通过此番对话节目得知,红十字会原来还有一个“项目支持费”。节外生枝,这不由得又引起大家的疑问。
“项目支持费”问题在5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再次被提起。江亦曼解释:“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成员”,“在2003年第14届国际大会上通过决议,为了支持完成将募捐款用到灾民身上的过程中间所发生的相关支出,确定了项目支出费为不超过6.5%”,“各国的红十字会都根据这样一个规定,有自己相应的比例”。
她进一步阐述:“这几年始终控制在很低的比例,特别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我们是明确不按比例提取项目支持费,而是根据实际的开支列支。”项目支持费是指直接用于救灾的相关费用,如SARS时为1.16%,印度洋海啸时为1.3%。
红十字会目前的人员工资与办公经费均来自财政预算。按照规定,各级红十字会的在编人员都“参照”公务员的薪酬标准。在编人员的薪酬与日常办公经费均由同级财政部门拨付,俗称“人头费”。“人头费”每年都会经审计署驻各级民政部门的派出局进行审计。
此外,红十字会还会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另外支取一笔“事业费”。这笔钱需要由红十字会在前一年写好工作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拨出。“这笔‘事业费’不在每年例行的审计之列。但如果有人举报,也会有针对性的调查。”一位审计人员说。
“红十字会要执行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但职能又不一样。按照红十字会法,红会是政府的助手,同时又要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一位红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事实上,红十字会动用大笔资金时,都需要和政府的整体部署相匹配。在这儿盖活动房,还是在那儿建永久房,都要按照政府的规划。
即便是地方红会发放自主采购的物资,有时也要和当地政府相互配合。“昨天本来有三十多车货要发到灾民手里,当地一位领导说要统一步骤。”红会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
不断透明
5月14日,国家审计署一支3人小组进驻红十字总会。这样与救灾工作同步展开的跟踪审计还不常见。
他们在总会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审计人员每日的工作流程是:让总会填写审计报表,并将总会整理出的账目、票据输入专门的审计软件,由电脑对每笔收支进行核对。若发现可疑之处,他们会进一步调查。除了物资监督外,他们也会对红十字会工作中的绩效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江亦曼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审计结果将每月向社会公布。
红十字会依然门庭若市。即便是灾难发生之后20天,每隔三五分钟就会有捐赠者跨入总会大门。十天前,红十字总会在编的67人,以及上百志愿者轮班忙碌,几十部电话24小时响个不停。
从已吸纳了上百亿物资的能力看,红十字会是胜利者。
一些受访者表示,如果红十字会能够更加透明地公开账目,他们将会更加信任这个机构。“社会在面对一次灾难时,会存在一个‘理想捐赠值’,通俗讲就是每个人愿意付出的价值的总和。但如果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心不足,实际的捐赠数额就远低于理想状态,就造成了效用损失。”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副教授田凯说。
田凯认为,不信任的核心问题并非提取多少支持费,而是账目的透明度尚不能满足公众的期待。
他介绍说,一些国外的经验或可借鉴。比如美国的慈善组织,他们和捐赠者维持着良好的关系,积极向捐赠者介绍机构的近期动向。与此同时,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向机构索要全部的财务信息。
5月30日,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继续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发布我们的信息。
目前,与救灾物资有关的信息,红十字会网站上已有公示。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mzg/200806050089.asp
中国红十字会直面信任风波(南方周末 2008-6-5) 中国红十字会高价帐篷风波的各方之说 中国红十字会高价帐篷风波的各方之说 中国红十字会辟谣:网易没有获得网上募捐授权(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5-21) 南方周末当被告:直面真实的难堪 南方周末 - 直面“巨人症”:中国离头等强国还有多远? 胡适与“中基会”改组风波(南方周末 2002-7-25) 直面历史,40年够不够【南方周末】【春夏之交 指桑念槐 含沙射影 罢酒留思】 袁蕾:英雄任木匠(南方周末 2008-6-5) 人类能够预报地震吗?(南方周末 2008-6-5) 夏榆:失事直升机的最后一刻(南方周末 2008-6-5) 钱锁桥:中国人从此惜命乎(南方周末 2008-6-5) 吴澧:千万别摔奥运鲜花(南方周末 2008-6-5) 津渡:灾区七日 直面最惨痛的真相(南方都市报 2008-5-29) 姜伯静:与其删帖,不如直面网民(中国青年报 2010-5-6) 我更在意政府对经济学家的信任率(南方周末 2005-11-17) 部分主流经济学者回应信任危机(南方周末 2005-12-1) 赵凌:东四八条引爆专家信任危机(南方周末 2007-7-19) 赵凌:东四八条引爆专家信任危机(南方周末 2007-7-19) 如此之痛——滇池风波(南方周末 2006-11-23) 何海宁:“媒体封口费”风波再现(南方周末 2009-4-8) 山西农民卖血死亡新闻背后再现媒体封口费风波(南方周末 2009-4-9) 涉黑案伪证风波震荡京渝律师 重庆打黑官员王立军作回应(南方周末 2009-12-17) 广州南湖毛泽东住所工程风波解密/《南方周末》 - 五柳村日志 - 博客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