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薛德钧先生讲解《道德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50:40
[转贴]薛德钧先生讲解《道德经》......连载
文章提交者:楷笛僧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薛德钧先生说:《道德经》是比较难理解的。它非常简练,只有六千多字,而阐述的内容却很广很深。“道”是指客观规律,包括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自然状态。它需要说明什么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有那些,为什么要遵循这些规律。“德”是指人的品行,具体说来,人应当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在各种具体场合下,应当怎么办。而且,《道德经》中有许多重要内容在当今的哲学领域仍然是空白...两千多年来,对它的注、诠、批、解、阐、评、侃、述、研和说明等等不胜其多,但是,仍然免不了玄而又玄,奥而又奥…

如何才能够“少私寡欲”?老子的结论是“绝学无忧”。 薛德钧先生说:《道德经》里已经清楚地指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是一些学者迎合统治者的需要编造虚伪的理论欺骗人民,这在当时是很普遍、很严重的社会想象,用现代语言来说,那种当时的主流,那时的主流就是以大伪的学问辅助统治者剥削和压迫人民,杜绝这种主流,社会就和谐,就无忧。”赞赏薛德钧先生对“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解读!薛德钧先生强调:在深入讨论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寻求如何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时候,在考虑如何创业、如何经营、以及如何交友的时候,很多人看《道德经》,好象其中有我们想要知道的一切。薛德钧先生的学习方法是把《道德经》看成一个整体,不孤立地学一章,不孤立地学一句,从整篇中找出各章各句之间的联系,用老子自己的话解释《道德经》。

老子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万物生存的必然规律,也即真理之道也…窃以为:儒家的“理性、(趋附)恰情、功名势利”色彩;与道家的“理智、逻辑推理、客观自然”深刻着截然不同的“立学理念性”的学术问题…正本清源,研读原著;薛先生讲解《道德经》,面对当今,令人深思!什么是华夏优秀传统文明?中华自古“百家争鸣、求索问道”的传统美德好!

[新华深水]赞叹楼主“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解读!薛德钧先生讲解《道德经》,有学术价值,恐无商业市场价值!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search.jsp?id=60881153


《道德经》第一章 无和有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道(dao),路,道理,正当的事情;无道。徼(jiao),边界,巡察。

  〖译文〗可以说明的道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道;可以命名的名字,不是通常意义的名字。无形之物,名为天地之始;有形之物,名为万物之母。因此,对于经常存在的无形之物,想观察其微妙之处;对于经常存在的有形之物,想观察其形貌。这二者,同时出生而名字不同,它们都称之为玄。玄而又玄,是理解一切玄妙之事的入门。

    〖说明〗“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什么是“道”呢?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有物”说明“道”是客观存在的物,它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呈混合状态存在。它是寂静的、稀疏的,独立存在而不改变,周行而没有危险,并且,可以是天下的根源。在第八章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最好的行为像水,水善于有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不原意去的低洼之处,因此几乎接近与“道”。第八章提到的“道”与第二十五章提到的“道”不一样,“周行而不殆”是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因此,“道”包括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和事物的自然状态。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又说“强为之名曰大。”就是说,表示物质自身运动变化规律的“道“是“大”,表示自然状态的“道”不是“大”。然而,“强字之”又补充说明对“道”的定义是勉强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明的“道”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道”。同样,我们把“道”理解为“客观规律”也是勉强的,不是绝对确切的。

    “名可名,非常名。”可以命名的名字,不是通常意义的名字。第十四章,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老子给“视之不见”起了个名字,叫做“夷”。通常,“视之不见”是“盲”,或者“瞎”,而“夷”的意思是弄平,夷为平地,没有“视之不见”的意思。实际上,“视之不见”的“之”是指如果自己占有了则对社会不利,而眼睛又不能不看到的东西,“视之不见”是指对这样的东西不贪的心态。没有一个名字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示这种不贪的心态,於是,老子起了个名字,叫“夷”。仔细想想,当受到私利引诱的时候,往往心态是不平静的,既想得到它,又怕犯错误。这时侯,应当把心态“弄平”,使其为“夷”,对引诱“视而不见”。

    第一章是开篇,老子从一开始就阐明“道”和“名”这二个概念,便于读者阅读以下的八十章。这二个概念贯穿整个道德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的意思不是“没有”,而另有含义。它名为天地之始,换句话说,天地是从“无”产生的。由此,“无”的性质应当和“天地”接近,“天地”代表宇宙,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天地是不能触摸、不能测量的,是抽象的,由此“无”是指抽象的物质。而“有”是“万物之母”。万物是指可以触摸、可以度量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物质,由此“有”是指具体的物质。第十一章中,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是对于“无”和“有”的生动的说明。辐,指车轮上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车轮中心部分,轮辐插在其上,车轴从当中的孔穿过。三十根车辐与轮毂只是木质材料,它们是具体的,是“有”。它们组装在一起而成为车子,这辆车子除了有形的、具体的材料以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抽象的技术、经验和劳动,也就是说,车子这个事物包括抽象的和有形的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才有能够运作的车子,“当其无,有车之用”。

    既然事物有抽象和具体二重性质,世界也是二重的,一重是从“无”产生的“天地”,另一重是从“有”产生的万物。这就是老子的唯物二重世界观。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因此,对于经常存在的无形之物,因为它们是抽象的,不能度量的,需要仔细观察其微妙之处;对于经常存在的有形之物,它们是可以度量的、可以分析的,需要仔细观察其形貌。对于抽象和具体的事物,需要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和“有”这二者,同时出生而名字不同。它们的出生没有先后,既不是“无”产生“有”,也不是“有”产生“无”,它们是同一个事物的二重,抽象的一重和具体的一重。它们共同称之为“玄”。这里,老子又给“玄”下了个定义。按这个定义,“玄”是指事物的抽象与具体的二重的共同体。玄而又玄,这是理解一切玄妙之事的入门,当然,也是理解以后八十章的入门。

  学习了第一章,我领会到老子所说的事物的二重性和唯物二重世界观。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用了许多二重性概念,例如,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是具体的,文化建设是抽象的。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软件是抽象的,包括信息技术,设计者的思想和程序。硬件是具体的,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器等等。我们都生活在二重世界中。老子已经死了二千多年,而他的思想仍然保存至今,老子的思想,道德经中的内容,是抽象的,属于抽象的世界。老子死了以后,他的思想仍然保存在抽象世界中。而当时刻制的竹简或书,则是有形的,有形的竹简或书则是无形的思想的载体。“无”和“有”的共同存在使得《道德经》流传了二千多年。

    尽管事物的二重性和世界的二重性一直是显然存在的,但是,在所有的哲学著作中,无论是东方的或西方的,都没有人提及,在哲学中是空白。事物的二重性和二重世界观是老子对哲学的伟大贡献,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

[新华深水]:学习《道德经》=====薛德钧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search.jsp?id=61315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