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56:13

胶南市

胶南市是国家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青岛市的卫星城市。地处山东东南沿海、青岛市西海岸,东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紧接,西与日照市相邻,北连胶州,南临黄海,交通便利。临近青岛国际机场、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和黄岛至青岛的轮渡码头,国家大环海高速公路同三线、胶州湾高速公路和204国道经过胶南。 全市总面积1894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拥有138公里的海岸线

 

 

目录

·                                 • 历史概述

·                                 • 自然环境

·                                 • 自然资源

·                                 • 农业经济

·                                 • 水产业

[显示全部]

胶南市-历史概述

 

胶南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南临黄海,北靠胶州市,东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与诸城市、五莲县、日照市为邻,总面积1894平方公里,总人口83.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36万人。

胶南地区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然而建置兴废无常,或分而他属,或合而自立,几经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齐邑、越都之置;秦代设琅琊郡、县之治;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境域分属今诸城、胶州旧置;隋复置琅琊县;唐再裁之,境地仍归胶州、诸城。废置千余年。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次年析置藏马、诸胶边两县,属滨海行署;1946年改建胶南县,属滨北专区;1956年裁藏马县入胶南,隶属昌潍专区;1958年胶南县划入青岛市,1961年复归昌潍专区,1979年再度划归青岛市。1991年1月,胶南撤县设市。2002年,全市共有16个镇、5个区、2个街道办事处、1008个村(居)民委员会

胶南属滨海低山丘陵区,海岸线长达138公里,较大港湾有胶州

胶南市

湾海域面积、唐岛湾16处,天然港口主要有红石崖、积米崖、小口子、杨家洼、贡口、董家口等,沿岸岛屿10余处,近500万亩。境内山岭起伏,小珠山、铁橛山、藏马山和大珠山崛起于中部,构成东北--西南向隆起脊梁,支脉蔓延全境,有大小山头500余座。山岭之间,有大小河流125条,其中较大河流10条。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海。

胶南地处沿海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虽有过繁荣富庶,但更多的是灾难困苦。早在齐桓公时期,琅琊即为齐国重邑。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北上称霸,迁都琅琊,起观台,盟诸侯,号令群雄。战国时,齐楚角逐。齐筑长城于境内,蜿蜒百余里。秦始皇设郡、县于琅琊,迁民三万户,筑琅琊台,建四时祠,修驰道,遣徐福泛海求长生之药。十年间,秦始皇五巡天下四至琅琊。汉置盐官,至隋唐时期,滨海卤泽密布,成为山东最大的产盐区。唐至北宋间,海运兴盛,宋家口、积米崖既为往来高丽要地,又为运粮重要口岸。南宋时期,县域为宋、金、蒙古争斗之地。1161年,宋将李宝大破金兵于陈家岛海面,火烧金国水师船队,四昼夜不灭,是中国古代海战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战斗;1213年,蒙古木华黎屠胶密二州,尸横遍野。自元以来,海患迭起,倭寇屡掠沿海,加之1357年刘福通部毛贵攻打胶州,致使境内赤地千里,人烟寥落。明初,多次移民于境内,并置灵山卫,以军户屯守,倭寇虽息,然内患不已,人民仍难以安生。民国年间,胶南地区兵匪横行,土匪、海盗、汉奸、兵痞及侵华日军,各据地盘,捐票层出,苦役迭乘,人民苦不堪言。

中共胶南地方组织的建立,揭开了当地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1939年县委建立后,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先后有2000余名爱国志士为胶南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

抗日战争时期,胶南地区为滨海、胶东两大抗日战略区的结合部,是山东分局与胶东区之间输送干部、转运武器经费、传递情报的枢纽。1939年,胶南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以杨家山里抗日自卫武装--"团练"为基础,建立了以杨家山里为中心的48个村的抗日联防,开辟了方圆百余里的红色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条地下交通线,使胶南成为连接山东分局与胶东区的红色走廊。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杨家山里联防坚持武装割据,没有向日伪顽交过一分钱、一粒粮,成为诸(城)、胶(县)、日(照)地区坚固的抗日堡垒。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

胶南市

,滨海军区发起"泊里战役",击毙、生俘伪青岛滨海警备军2600余人,解放了藏马全境。1946~1947年间,胶南、藏马两县贯彻中央"五四"指示,积极进行土地改革。并掀起"保家保田,参军支前"运动,两县男性青壮年悉数从征、支前。两年间,共参军9600余人,为支援孟良崮、莱芜、南麻、临朐、白马关、高密、莱阳战役出动民工10万余人次,做军鞋4万余双,棉衣数千件。藏马县组织千人子弟兵团随华东野战军支前101天,转战胶东、鲁中、鲁西、鲁南、渤海等战场,完成宁阳、官庄抢运、乔店抢救、泰西转移等艰巨任务,全团荣立大功,被华东军区授予"陈毅子弟兵团"称号。

建国后,胶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全县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胶南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发展较快。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三年调整时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有所发展。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工农业生产遭受破坏,但由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坚决抵制,胶南经济在全国动乱的缝隙中仍获得一定发展。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工农业生产又有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到城镇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并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县、乡镇工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胶南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1年底,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1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8元,

胶南市

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5.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亿元。9项经济指标绝对量或增幅居青岛市首位,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前十位,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入全国最发达百强县(市)行列。连续五届荣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连续三届保持全国普法先进市称号,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作为青岛市西海岸的卫星城市,胶南正向着建设生态旅游海滨城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胶南市-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胶南地质构造属鲁东地质次一级构造单位--胶南隆起。早期太古代以褶皱为主。元古代以后以断裂为主,断裂构造线主要为北东向,出露地表的岩石多为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胶南属低山丘陵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小珠山、铁橛山、大珠山、藏马山位于县境中部,呈东北--西南向隆起,构成中部脊梁。地势西、北偏高,南、东临海处偏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海。丘陵遍布全境,海拔均在百米以上。主要河流10条,多发源于中部山区,于东、南、东北入海。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全县分裸岩地、岭地、平地、沿海低地4个地貌类型。其中,裸岩地占总面积的3.6%,分布在大珠山、灵山卫、隐珠、大村、藏南、市美、铁山等乡镇,是境内隆起地带的顶部,海拔223~724.9米,坡度15~30度;岭地占总面积的66.0%,主要分布在山脉裸岩地以下和丘陵上;平原地占总面积25.2%,多分布在沿河两岸和山前缓平地上;沿海低地占总面积的5.2%,海拔在13米以下。

胶南市

二、山脉

胶南系低山丘陵区,小珠山、大珠山和铁橛山支脉绵亘,蔓延全县20余处乡镇,形成大小山头500余座,其中独立山体70余座。

大珠山山脉 大珠山位于县城南部,西北东南走向,三面临海,突出于灵山、古镇口两湾之间,长约15公里,宽约5公里,面积约65平方公里。山势陡峭,林木葱茏,奇峰异石迭生,文物古迹颇多。主峰大寨顶海拔486.4米,位于县城南10公里处。山南峰面海,高329.7米,状如楼,名望海楼。望海楼东南5公里有帽子峰,海拔223.1米。帽子峰南有小帽子峰,海拔138米。再南为湘子门。帽子峰西北临海处岸陡水深,有小口子港。再北有古镇口炮台遗址。主峰大寨顶东北有阔落山、金把顶,产重晶石和金矿石。再西北有玉泉山,玉泉山西北有山口,204国道由此穿过。山口北部山势稍缓。临公路屹立者为黄石坎,海拔229.1米,产磨蟠桃,品味极佳。坎东北有崆峒山,亦名崆峒寨。崆峒寨西北有松山,东北山岭逶迤直抵县城西南之峄山。

小珠山山脉 小珠山位于县境东北部,前襟灵山湾,后带齐长城。《齐乘》谓之岸海名山。山势东南西北向。主峰大顶海拔724.9米,崛起于灵山卫西北,与次峰釜台筒南北对峙,"双峰嵯峨,高入云际",为县境群山之冠。大顶南有白石顶,顶上有一天然洞穴,可容200余人。两峰周围有垂背石、直楼、万人井、四角石、瀑布石、抽兜石、穿心石、天门、天桥、纱帽石、仙人迹等。仙人迹前为朝阳寺遗址。小珠山支脉较多,蔓延至灵山卫、隐珠、胶南、薛家庄、王台、红石崖及黄岛区辛安、薛家岛等8处乡镇。

铁橛山山脉 铁橛山位于县境中部铁山和市美乡内。本名胶山,古胶州之镇山。《齐记》作黔艾山,《水经注》作柜艾山,《齐乘》作铁橛山。东北西南向。南北长14公里,宽7公里。主峰海拔595.1米。山势矗兀,色黑如铁。北巅滴水崖,山壁悬空如盖,水从石罅中落半腰,滴淅成泉,故名滴水崖。《胶州志》誉为"铁橛悬泉",为古胶州八景之一。崖顶方广10余亩,昔有秋海棠丛生,崖下有滴水庵。铁橛山支脉较多,西南与尹家大山、石楼山、藏马山连为一体,东南、东北与大珠山、小珠山相连。支脉蔓延铁山、宝山、胶河、六汪、市美、张家楼、塔山、寨里、海青、琅琊、藏南、泊里、理务关、大村、胶南等16处乡镇及诸城市。铁橛山范围内,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头百余处,山体较为独立的有34座。

胶南市

三、海域

胶南海域位于黄海西北部,总面积近500万亩,其中近海水域450万亩、浅海水域30万亩、滩涂8万余亩。有自然海湾15处、岛屿10余处、较大岩礁和岸嘴8处、近岸暗礁19处。潮汐为正规半日型。海水含盐度,2月为31~32‰,8月为30~31.7‰,11月为31.6~32.3‰。海水温度,夏季低于气温,冬季高于气温,一般不结冰。

海岸

胶南海岸线北起洋河口,南至王家滩口,全长149.36公里,滩岸、岩岸、礁岸交错分布。其中,滩岸长度约占海岸线总长的五分之三。自北而南有五河头、红石崖、积米崖、大湾、大港口、小口子、古镇口、曹江口、琅琊、贡口、董家口、杨家洼、王家滩口等港湾10余处。岩岸主要分布于海崖至董家口沿海一带,多属岩、礁岸。主要岩岸岸嘴有:丁家嘴、朝阳山嘴、大珠山嘴(又称鹰嘴子)、鼓楼嘴(又称望海楼嘴)、胡家山前嘴、小围嘴、董家口嘴、黄石岚嘴。礁石主要有老龙卧、龙门锅、大坡崖、鳌子石、安顾石(亦称暗孤石)、大栏石、东栏、青石栏、老母猪栏、大孤石、二孤石、小牙岛、大黑石栏、里岛、外岛子、大连岛、小连岛、洋礁、试刀石。

灵山岛 位于县东南黄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大珠山东里岛10.5公里。东北西南向。长5.1公里,宽1.43公里(最宽处3公里),总面积7.28平方公里,岸线周长14.3公里。地质属中生代白垩纪岩浆岩。地势南高北低,南多陡坡,北多断崖,东西两面多梯田。主峰歪头顶海拔513.6米,耸峙南部;次峰望海楼470.6米,雄踞西部;北有象鼻子,海拔287.9米。三峰拱起成脊。另有马腚山、泉顶、老虎嘴、小灵山、桠脖子等山峰环立。沟壑纵横,峭壁如削。岛上有12个自然村,3545人。居民以渔为主。盛产鲅鱼、鲐鱼、海参、鲍鱼等。岛北有港口1处,有班船通陆地。另有导航灯标3座。

斋堂岛 位于琅琊台东南海中,由南、中、北三岛连接而成。全长1.6公里,宽0.25公里,面积约0.4平方公里,海拔69米,岸线周长约5.18公里。有11.8米高灯桩1座。沿岸多礁石,唯西北处为沙底,可泊船。元代海运粮船皆泊于此。岛上有3个自然村,1108人。居民以渔为业。产鲅鱼、鲐鱼、黄姑及海参、鲍鱼、真鲷、石花菜等。岛周围岩礁岸建有养殖场。岛与陆地间有斋堂水道,可通60吨拖轮。清乾隆版《诸城县志》载,岛上古有斋堂("文革"中拆毁),故名斋堂岛。隶属琅琊镇

胶南市

四、气候     

气温

据县气象站1959~1987年资料统计,胶南县年平均气温12 ℃。年平均最高气温18.3℃(1978年),年平均最低气温6.4℃(1969年)。年平均气温,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夏季,内陆气温高于沿海,冬季则相反。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2.2℃,月平均最高气温3.4℃,月平均最低气温-6.4℃。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5.3℃,月平均最高气温29.1℃,月平均最低气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7.4℃,出现在1967年5月27日。极端最低气温-16.3℃,出现在1967年12月30日。每年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7、8月份,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2、1、2月份。胶南平均气温日较差秋季最大,为11.3℃;春季次之,为10.6℃。历年最大日较差24.2℃,出现在1961年4月5日。冬夏日较差较小,分别为10.1℃和6.5℃。历年最小日较差1.2℃,出现在1967年7月1日。

降水

受海洋和山峰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季节性强,地区差较明显。夏秋季大于冬春季;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历年平均降水量794毫米,西南最大,大场镇达921毫米,六汪镇最小为716.7毫米。一年中7月、8月降水量最大,分别为192.6毫米和175.7毫米,1月和12月最小,分别为8.7毫米和9.3毫米。连雨和连阴天气多发生在夏秋季。≥0.1毫米的连雨日,历年平均6.5天,最长12天,降水总量258.1毫米。≥5.0毫米的最长连雨日为5天,秋季连阴一般3~5年一遇。日降水量<0.1毫米的连旱日一年四季都出现,春季最严重。历年平均37.3天,最长78天(1976年12月25日~1977年3月12日)。连续<5.0毫米的连旱日数,历年平均120天,最长152天(1976年10月28日~1977年3月28日)。连旱天气多发生在秋后到第二年春天。汛期<5.0毫米降水量的日期,6月历年平均19.8天,1965年连续最长达45天;7月历年平均14.2天,1985年连续最长50天;8月历年平均13.8天,1979年连续最长27天;9月历年平均18.1天,1982年连续最长达43天。

灾害性天气

干旱 胶南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匀,旱涝不均,干旱对农业危害较大。其特点:一是发生频率高。近36年来,年受灾面积万亩以上11次,平均2.5年一遇;年受灾10万亩以上9次,平均3.8年一遇。二是持续时间长。春、秋旱一般一个月左右,最长达5个月。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自

胶南市

正月至四月不雨;1969年10月1日至1970年2月23日,146天内仅降雨1.8毫米。秋、冬旱最长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秋、冬两季不雨。连年严重干旱有两次时间较长:一次是明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1638~1641年),连续4年大旱;另一次是1977~1984年,连续8年干旱,累计受灾658万亩。近36年来,连续3年干旱,年受灾万亩以上的发生5次,平均7年一次。三是时空分布不均。1956~1981年,春旱频率为23.1%,4年一遇,其中重旱频率7.7%;初夏旱、伏旱、秋旱频率分别30.8%、26.9%和30.1%,3~4年一遇,重旱较少。四是旱蝗并生。历史上夏秋久旱之后,多有蝗灾并发,"大饥"、"人相食"记载屡见旧志。建国后,水利事业逐步发展,旱灾得到适当控制,但仍为农业生产之大患。

干热风 俗称火风。多发生于春末夏初。《诸城县志》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春二月,大风,昼晦。树木相搏击出火"。又载:"嘉靖四年(1525年)夏四月,有风如火。日平明忽风,如火炽。行路人中之,悉病伤寒,多者至死。农夫不知避忌,死者尤众"。《增修胶志》载?quot;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夏五月十二日,有风自西南至,色赤如火,人畜有感暍死者"。建国后,境内轻干热风中部地区3~5年一遇,东北部5~10年一遇,西南部10年一遇。重干热风发生较少,一般十几年一遇。

暴雨 暴雨天气5~10月均有出现,以7~8月最多。1959~1987年间,发生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的暴雨84次,其中7月26次,8月28次;发生大暴雨(≥100毫米/日降水量)11次,其中7月4次,8月5次,6月、9月各1次。暴雨分布,以中西部为多,西南部白马河和吉利河流域最多;西北地区及东北沿海少于南部沿海。

五、河流

胶南境内2.5公里以上的河流(含大河支流)有12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10条,汇入2.5公里以上支流11条,独立入海的小河流26条。

巨洋河 又称漕汶河,古作巨洋水、朱阳河。发源于薛家庄乡南部小珠山西麓,于五河头入胶州湾。全长25公里,县境汇水面积95平方公里。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653.7立方米/秒。境内有2条支流汇入。

吉利河 发源于诸城市鲁山西南麓千秋岭,流经理务关、大场两乡镇,至河崖村南与白马河汇流,于马家疃村东入海。全长40公里,汇水面积300平方公里,2.5公里以上的支流7条。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2074.4立方米/秒。上游建吉利河水库。

潮河 发源于五莲县的九泉,流经本县海青乡,于修七园村东南入日照市,有2条支流汇入,为过境河。境内河段长6.8公里。

胶河 古称胶水,发源于六汪镇孙家沟以南,流经六汪

胶南市

、柏乡两乡镇,过胶州市入胶莱河,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608平方公里。境内河段长16公里,有8条支流汇入,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639.8立方米/秒。

六、土壤 植被

土壤

1982年土壤普查,胶南土壤分棕壤、潮土、盐土、 褐土4个土类,共有7个亚类、9个土属、29个土种、52个变种。

棕壤土类 棕壤以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和藏马山等山脉为轴心向四周延伸。多分布在海拔10米以上,总面积168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77.37%。棕壤随地势高低依次分布棕壤性土、典型棕壤和潮棕壤3个亚类。棕壤性土主要分布在荒坡岭和岭坡梯田上,分为酸性岩类基性岩类2个土属,分草皮土、青砂土、石碴土、掺面石土、浅灰壤土、灰壤土6个土种。典型棕壤发育在岭坡梯田和坡麓梯田上,分布于全县丘陵的中下部及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和藏马山山麓,只有洪积冲积物1个土属,分死黄泥头、活黄泥头、浅黄土和黄沙土4个土种。潮棕壤主要发育在洪积扇的下部,广泛分布于坡麓梯田的下部和沿河平地的交接地带,只有洪积冲积物1个土属,分金黄土、黑黄泥头、蒙金土、蒜瓣土4个土种。

潮土土类 发育在河流冲积物母质上,分布于河流下游、滨海排水不畅地带。面积37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7.02%。分潮土和盐化潮土2个亚类。 潮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沿河平地上,分河潮土、滨海潮土2个土属,火镰岗土、夹砂土、河淤土、热潮土、粗砂土、金盆土、砂土和响砂土9个土种。盐化潮土仅有滨海盐化潮土1个土属,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下游,分碱火岗土、盐碱土、河盐土3个土种。

盐土土类 主要分布在王台镇河流入海口附近。面积1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0.49%。该土类只有滨海潮盐土一个亚类,分盐土和油砂盐土2个土种。

褐土土类 俗称砂姜土,主要分布在柏乡胶河以东,屯里集以北,埠上兰以南的南北狭长地带,属淋溶褐土亚类洪积冲积物土属。面积1693亩,仅占可利用地面积的0.08%。

植被 

林木植被 全县有林地面积57万余亩,林木覆盖率25.72%。低山丘陵上部,多生长赤松和野生灌木等;中下部主要分布黑松、刺槐和柞树等;山下有枰柳、柳树、刺槐、板栗、山楂等;河流两岸是欧美杨速生丰产林栽培区;滨海地带主要生长赤松、黑松、刺槐和棉槐等。 

草场植被 全县有成片草场24万亩,其中有林地以外疏林草地6.9万亩,野生杂草50余种。低山丘陵区主要有白羊草、结缕草、画眉草、黄背草、野古草、百里香、

胶南市

山蓼、狗尾草、黄花菜、青蒿、皂角、地榆、苦参、南牧蒿、萎菱菜、瓦松、石竹等分布;草原地区主要有芦苇、香蒲、黑三棱、水蓼、刚毛、荸荠、荻、类芦、水芹、鹿草、黄花蒿、牛鞭草、青茅、鹅冠草、三棱草、两栖蓼、灯心草、知心草、马唐、早熟禾、礼肠、碎米砂草、鸭趾草、中繁缕、荩草、千金子等分布;滨海滩涂主要有翅硷蓬、沙里旺、狭叶车前、长叶车前、小叶藜、猪毛荤、二色补血草、砂礸苔、珊瑚草、滨海旋花等分布。

 

 

 

 

胶南市-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82年土壤普查,全县土地总面积271万亩(滩涂9万亩不在内),其中农林牧可用地217万亩。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全县土地分为四等六级。二等面积38万亩,占可利用地面积的17.57%。按其耕层肥力水平可分为两个等级。其中,二等二级面积11万亩,占可利用地面积的5.00%,主要分布于吉利河、风河、横河、巨洋河、错水河一带的沿河平地和山前缓平地上。二等三级面积27万亩,占可利用地面积的12.57%,主要分布在吉利河、潮河、白马河、横河、错水河、大卢家疃河两岸的沿河平地和山前缓平地上,为全县较好的土地。三等面积58万亩,占可利用地面积的26.58%。此类土壤按其耕层养分状况分为两级。其中,三等二级面积3.9万亩,占可利用地面积的1.80%,主要分布在柏乡、泊里、大村、灵山卫等乡镇的沿河平地上。三等三级面积54万亩,占可利用地面积的24.78%,主要分布在海青、寨里、柏乡、胶南、隐珠、王台、红石崖等乡镇。
四等 面积52万亩,占可利用地面积的24.02%,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和滨海低地上,为四等三级土地。
五等 面积58万亩,占可利用地面积的26.79%,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的上、中部和滨海低地、滨海滩地上,为五等三级土地。另有盐田1万余亩、裸岩地9.8万亩,分别为国家标准的七级和八级地。

胶南市

水资源 

胶南水资源总量为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843方,亩均占有641方。现有工程可利用水量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9.6%。地上水多年平均径流深331毫米,径流量6亿立方米,其中有客水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5亿立方米,占径流量的24.33%。地下水总储量2.5亿立方米,其中永久性储量2.2亿立方米,调节储量3300万立方米,净补给量1.6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6865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为5882万立方米,占净补给量的36.41%。

矿产资源

胶南矿产品种多,品位高,储量少,分布星散,有"鸡窝矿、葡萄状"之说。1958年间,矿产普查中发现矿点百余处,矿种40余个,后经省地市地质部门探明品种储量的有24处。其中铁矿6处,铜矿2处,铅矿3处,锰矿2处,锆英石砂矿4处,多金属矿1处,石墨矿2处,大理岩、钾长石、萤石、自然硫矿各1处,现大多已无开采价值。

陆地生物资源

动物类 主要有兔、獾、野狸、黄鼠狼、狼、狓、狐狸、刺猬、蝙蝠等兽类;山鸡、石鸡、水鸡、野鸡、海鸥、猫头鹰、啄木鸟、喜鹊、乌鸦、白头翁、画眉、黄鹂、鹁鸽、布谷、麻雀、鹰、鹞、雁、燕、鹌鹑等鸟类;水蛇、蝮蛇、青草蛇、莽蛇、银环蛇、蜈蚣、蚕、蝴蝶、蜻蜓、螳螂、蟋蟀、蜘蛛、蜗牛、蚯蚓、青蛙、虾蟆、地鳖虫等蛇虫类。

林木类 据1982年调查,全县林木分50科、90属、134个树种。品种繁多,仅杨树就有300余个品种、品系。

水产资源

近海鱼虾 胶南近海水域生栖鱼虾200余种。其中:洄游性鱼类有带鱼、鲐鱼、鲅鱼、鳓鱼、银鲳、真鲷、黑鲷、黄鲫、河豚、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白姑鱼、海鳗、马面鲀等15种;地方近海性鱼类有牙鲆、高眼鲽、舌鳎、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斑鰶、星鳗、鲻鱼、梭鱼、石斑鱼、鲈鱼、鮸鱼、短鳍、红娘鱼、宽尾虎鲨、团扇鳐、孔鳐、扁鳄针鱼、多鳞鱚、海马、鳕鱼、燕鳐、鲚鱼、星鲽、木叶鲽、油鲽、双髭鲨、银鱼、油魣、绵鳚、六线鱼、海龙等31种;虾蟹类主要有对虾、毛虾、鹰爪虾、梭子蟹4种;无脊椎动物和腔肠动物主要有乌贼、章鱼、鱿鱼和海蛰等。主要经济鱼虾有29种,其中历史上

胶南市

产量大、经济价值高的有鲅鱼、带鱼、乌贼、章鱼、黄鲫、鹰爪虾、海蛰、牙鲆、对虾、真鲷10种。

潮间带生物 1982年潮间带生物资源调查中,采集到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203种,其中动物175种,植物28种。年生物总量平均87.5g/㎡。其中双壳动物56g/㎡,单壳动物3.24g/㎡,甲壳动物5.25g/㎡,多毛动物1.01g/㎡,其它动物0.78g/㎡,藻类21.2g/㎡。动物种类中,有双壳动物45种,单壳动物35种,甲壳动物44种,多毛动物16种,棘皮动物10种,其它动物25种。植物中有绿藻4种,褐藻10种,红藻14种。

淡水生物 胶南共有淡水生物49种,其中鱼类32种,植物17种。经济价值高、分布广的有草鱼、白鲢、鳙鱼、鲂鱼、鲫鱼、鲤鱼、鲈鱼、梭鱼、鲻鱼、罗非鱼10种,以草鱼、白鲢、罗非鱼、鲂鱼最多。南昌红鲤、散鳞镜鱼、长江高背鲤、白鲫、银鲴、细鳞斜颔鲴、红鳍鲅、翘嘴红鲅等也有较大分布。水生植物主要有苇、蒲两大类。

 

胶南市-农业经济

 

一、种植业

建国前,境内农业生产落后,作物产量低而不稳。1949年,种植产值仅为2355万元。建国后,农业合作社陆续成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种植业发展较快。1957年种植产值达到3908万元。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62年,种植产值仅为2910万元,比1957年下降25.5%。1963年起,生产逐渐恢复,到1965年,种植产值达到4963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66~1970年,种植业出现徘徊局面,产值为6300~7000万元。1971年后,种植生产有所发展,1976年产值达1.48亿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87年,粮食总产达到38亿公斤,花生总产0.77亿公斤,种植业产值2.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7.2%。

小麦 建国后,小麦面积逐步扩大,产量不断增加。1952年小麦面积为36.9万亩,占粮食总播面积的23.1%,总产达到2072.5万公斤,单产56.5公斤。六七十年代,小麦面积有所增加,产量随着化学肥料的推广应用逐步提高。到1978年,小麦面积增加到55.9万亩,总产量达到6亿公斤,单产达107公斤。1983年,播种小麦54万亩,总产达1.13亿公斤,单产210公斤。到1987年,播种小麦59万亩,总产

胶南市

达到1.55亿公斤,单产达到265公斤。

玉米 1949年种植玉米6万亩,占粮食总播面积的3%,总产量340万公斤,单产仅为58公斤。1956年,面积扩大到15.1万亩,成为胶南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83年种植面积扩大到33.7万亩,总产达到1.24亿公斤,单产达367公斤。1984年开始,面积逐渐减少,到1987年,播种玉米仅有25.8万亩,产量却有了很大提高,总产达到1.07亿公斤,单产414公斤。

花生 建国后,播种面积呈“V”型增减,产量逐步增加。1949年为24.8万亩,总产为1664.5万公斤,单产仅为67公斤。1952年达到28.5万亩,总产达到1.29亿公斤,单产达101.5公斤。60年代初面积大幅度减少,1960年面积不足10万亩。经过三年调整,1965年后逐渐扩大。1983年发展到26.5万亩,比1949年增加6.8%,总产达到5094.5万公斤,单产达192.5公斤。1987年播种34.9万亩,总产达7706.2万公斤,单产达到222公斤。

种植结构 1936年,各类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是:粮食作物占82.3%,经济作物占15.9%,瓜菜作物占1.8%。1949年开始,农作物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到196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3.8%,经济作物占11.9%,瓜菜作物占4.2%。1966年后,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较大,到198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7%,经济作物占17.7%,瓜菜占5.3%,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此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3.6%,是历史上比重最小的一年;经济作物占22.3%,是历史上比重最大的一年;瓜菜占4.1%。小麦、玉米、地瓜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占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89%。  

二、畜牧业

建国前,胶南畜牧业生产落后。1949年,畜牧业产值只有28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9%。建国后发展较快,1952年畜牧产值达到433万元,比1949年增长50.3%。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畜牧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年产值徘徊在三四百万元。1961年畜牧产值降到228万元。1962年后畜牧生产开始好转。1976年,畜牧产值达1114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畜牧业发展更加迅速。1987年,畜牧业产值达到9853万元,比1949年增长33.2倍,占农业总产值的23.5%。

境内有耕牛、奶牛和肉用牛3类,以耕牛为主。建国前和建国初期,主要饲养当地役用黄牛。1954年,引进鲁西种公牛,改良当地黄牛。1978年,引进“海福特”肉用牛冻精颗粒,冷配本地牛。1979年又引进“利木赞”、“夏洛来”、“西门塔尔”等优良肉牛种冻精颗粒,冷配黄牛1857头,受胎838头,受胎率45.1%。1949年,全县牛存栏2.1万头。1954年达到3万头。1956年前

胶南市

后,一度出现滥杀耕牛现象,到1957年,耕牛减少到1.8万头。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耕牛实行公养,采取保护措施,耕牛饲养量逐年增加。1966~1970年均超3万头。7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饲养量趋减。1983年降到1.6万头,是历史的最低谷。同年,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耕牛饲养量随之回升。1987年达到2.2万头。

胶南素有养猪习惯。当地黑猪是1940年后由青岛引入的“巴克夏”与沂水、莒县黑猪长期混交而成。通过引进杂交,境内主要有“内本”、“荣本”、“大约本”、“沂本”等杂交类。1985年前后,先后引进大约克、杜洛克、汉普夏、什格等瘦肉型种公猪对本地猪进行杂交改良。解放前,境内生猪年饲养量约3万头左右。解放后,养猪生产发展很快,1957年达到7.8万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饲养量锐减,1961年降到3.2万头。1962~1982年,国家对交售生猪采取鼓励措施,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展。1962年饲养量为8.3万头,1972年为41.2万头,1982年增至56.7万头。到1985年达到70.6万头,人均0.96头,为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以来,受市场的影响,饲养量有所下降。1987年为54.2万头。

建国前,以饲养当地黑山羊(俗称狗羊)为主。后引进 “美利奴”、“考利代”、“济宁青山羊”、“崂山奶山羊”、“沙能奶山羊”等优良品种,1962年存养量达到7.3万只。之后因“灭羊造林”,养羊受到限制,存养量下降。70年代后陆续发展奶山羊。1984年,胶南县被定为全国奶山羊生产基地县。1987年羊存养量达到5.6万只,其中奶山羊3.5万只,占羊存养总量的61.7%。

三、林业

胶南林业属农区林业,林业用地多集中于境内中部低山区,其余多呈块、带状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下区域。建国前,林业基础较差。1949年底,全县50多万亩林业用地中,仅有稀疏残林12万亩,且多为赤松、柞岚等次生、萌芽林。建国后,林业发展较快,到1970年基本实现绿化。70年代后,积极开展用材林建设。1987年,全县59.5万亩林业用地中,有林地57.4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96.5%。其中,人工林39.2万亩,占有林地的68.3%;天然次生林18.2万亩,占有林地的31.7%。按林种分,用材林11.5万亩,防护林20.8万亩,经济林21.8万亩(含果园),薪炭林3.2万亩,其它林0.1万亩;四旁植树1150万株,农田林网14.1万亩,栽植棉槐等灌木2549万墩,林木蓄积量达36.3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25.7%。

经济树种 主要有棉槐、柞岚、桑树、茶树、杜仲、乌柏等。其中棉槐最多,1987年全县共有棉槐2264万墩。胶南于1966年引种茶树,1976年茶园面积达6270亩,后逐年

胶南市

减少。1987年仅有4400亩,主要分布在铁山、市美、海青、宝山等乡镇,产茶2万余公斤。

风景树种 主要有法桐、雪松、水杉、桧柏、合欢、垂柳、五角枫、皂荚、毛刺槐、黄连木、木瓜、刺楸、盐肤木、火炬树、黄栌、藤萝、冬青、女贞及花灌木等。

古珍树种 境内古珍树种有银杏、椴树、朴树、臭檀、栾树、流苏、文冠果、毛梾、耐冬、玉兰等,经济价值颇高,但数量少,有的濒临灭绝。

植树造林 建国前,多为零星种植,成片造林很少。1950年全县始行封山育林,先后封护山滩31万亩。1964年,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到1970年,共完成荒山荒滩造林30余万亩,四旁植树700万株。70年代中后期,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开展以农田林网、村庄绿化、治山整地、次生林改造为主的林业建设。到1978年,共新建农田林网12万亩,改造次生林4万亩,全县70%以上的村庄实现了村庄绿化。同时,开展林木良种引进和选育,先后引入300多个品种品系,县内自选100余优良单株及类型,并进行杨树、榆树有性杂交育种。1979年后,重点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商品生产基地,全县新建速生丰产林3万余亩,经济林9万亩。

山滩绿化 1950年开始有计划地成片造林,当年在山滩成片造林2000亩。1958~1962年间,受大炼钢铁和自然灾害影响,林业遭受严重破坏。1965年,林木折价入社,为大规模成片造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年山滩成片造林5万亩。到1970年,全县共完成山滩成片林30余万亩,山滩绿化程度达到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15%。到1987年,全县共营造以I-214杨、I-69杨和I-72杨等欧美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3万余亩,林木蓄积量达13万立方米,占全县立木蓄积总量的34.3%。

沿海防护林 1956年,高峪村首先在村东海滩营造黑松防护林300亩。1964~1966年,沿海防护林建设全面铺开,共造沿海防护林2.5万亩。之后,又在林木立地条件较好的泊里尧头、寨里崔家滩和环海林场的阡里一带,营造棉槐、刺槐林2000余亩。至此,沿海防护林带基本形成。1985~1987年,又在红石崖、王台、琅琊、胶南、隐珠等沿海乡镇的盐碱滩上用“绒毛白蜡”树种进行开发性造林3000亩。

林木管理 1954年前,胶南林木权属全部归农户个体所有,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1954年,在个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开始发展联合经营,崮上、大荒、山王、砚瓦、阡上、顾家崖头等7个村,率先成立林业合作社,入社林地5245亩,入社农民1268户,实行联合经营,按股分红。1956年,在土地入社的基础上,实行林木折价入社。1957年冬,除社员房前屋后树木和部分自留树外,其余全部折价入社,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均收归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林权收归公社所有。1962年下半年,林业体制调整,将集中成片、收入较高的山林下放到生产大队,荒山荒滩及小片薪炭林、稀疏林地放给生产队,自留山和房前屋后树木划归个人。1964年,对全县林木进行确权发证。之后,各村普遍建立营林组织,健全林业规章制度,制定发展规划,林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1981年,全县开展“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滩,确定林业责任制”的

胶南市

林业“三定”工作,清查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新进行林木确权发证。1983年,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采取自留山滩、责任山滩和专业承包等形式,促进了全县林业生产的发展。是年,全县84102户划分自留山滩22.6万亩,34649户划分责任山滩13.9万亩,189个专业户承包经营林地1.7万亩。  

四、土特产品

箭杆刺槐 1973年从铁山镇祠堂村的刺槐林中选出的一个优良品种。其主要特征是:主杆高大明显,圆满挺立。尖削度小,状如箭杆;侧枝细,枝角小(一般20~30°),树冠狭窄;树皮褐色,裂沟深,片宽,纹理直,小枝皮孔明显,刺小节长;生长快,出材率高,在相同立地条件下,14年生的箭杆刺槐比17年生的普通刺槐出材率高30%左右。1976年,胶南箭杆刺槐被评为山东省优良品种,后进行了大量繁育推广。到1987年,全县已营造箭杆刺槐林7万余亩。国内有十几个省市区广泛引种箭杆刺槐。

板栗 俗称山栗子。胶南栽培板栗历史悠久。70年代,引进金丰、玉丰、石丰、清丰等省优品种,同时还在县内选育出适应性强、结果期早、果实大、产量高的“大潘一号”和“圈里二号”等优良品种,广泛推广。

新红星苹果 是美国从红星苹果中选育的芽变品种,胶南于1979年引进栽植。1987年栽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胶南栽植的新红星,具有丰产、矮化、色艳、五棱突出、果型美观等特点。果实长圆台形,果肉细脆多汁,单果重150克左右,风味与红星苹果相同,但比红星苹果耐贮藏。1986年和198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苹果。

胶白 亦称“胶菜”,俗称“胶州大白菜”,主产区在胶南境内的胶河、王台和胶州的里岔、铺集一带。因这一区域历史上属胶州

胶南市

管辖,故所产大白菜称为“胶白”。胶白分大叶、二叶、小叶三个品系。大叶胶白为晚熟品系,生长期为110天左右,单株均重10~20公斤;二叶胶白为中熟品系,生长期为100天左右,单株均重7.5~10公斤;小叶胶白为早熟品系,生长期为80天左右,单株均重为5公斤左右,具有质嫩、汁白、味美、纤维少、叶帮薄、净菜率高等特点。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被誉为山东名产。
 

 

 

 

胶南市-水产业

 

一、海洋捕捞

渔场 胶南的捕捞渔场随渔业资源变化及作业工具的变化而变化。建国前作业渔场多在沿海和近海。较著名的有董家口渔场和灵山岛渔场。1934年版《中国实业志》记载:“渔场可分为两种,一为外海渔场,二为内河渔场。外海渔场为黄、渤海,又分为近海与远海两种,近海方面为沿海一带,如胶州湾及附近之水灵山岛等。渔民集居点董家口、贡口、灵山卫、红石崖、湘子门。” 1934年李士豪著《中国海洋渔业现状及其建设》载:“董家口渔场,每年渔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各处渔船至该处捕鱼者约千艘船上下,临时鱼行多至六七十家。产鱼约值50万元左右……水灵山岛附近,沿海盛产海参、鲍鱼,海底为泥质,水族滋繁,为鱼群栖之所。渔汛时渔船麇集,不下三、四百艘,渔获物以刀鱼为大宗,鲐鱼次之,白鳞亦不少。”建国后,海洋渔场的划分,大体分为远洋、外海、近海、沿海4种。胶南沿海的范围从陆岸至禁渔线以里;近海范围在禁渔线以外,外海之内。五六十年代,胶南沿海各海湾仍是鱼虾贝蟹丰富之渔场,乌贼鱼、章鱼、带鱼、鲅鱼、海参、海蜇、真鲷等优质品种出产较多。60年代中、末期开辟了渤海、黄海北部、中南部等渔场。70年代,沿海产量逐渐减少,渔场渐向近海推进。据当时调查,胶南近海鱼虾有200余种,其中量大、分布广的有带鱼、鲐鱼、鲅鱼、鳓鱼、银鱼、黄鱼、马面鲀、黑鲷、牙鲆、高眼鲽、舌鳎、鳗鱼、红娘鱼、鲈鱼、梭鱼、海蜇、对虾、鹰爪虾、梭子蟹等58种。70年代后期,随着近海渔场减少,机动渔船迅速增加,县、社捕捞船队除到渤海、黄海中南部作业

胶南市

外,又新开辟了东海外海渔场。捕捞品种,渤海多对虾,黄海多低质杂鱼和虾蟹类;东海主要是黄鱼和带鱼;近海主要是杂鱼杂虾。这期间作业渔场以渤海、黄海中南部、东海外海为主,沿海辅之。80年代中期,大马力渔船捕捞范围向外海扩大,除黄海中南部、东海外海外,也到济洲、舟山等渔场捕捞,产品多为大黄鱼、带鱼、鲳鱼、马面鲀、海鳗、鲐鱼等经济鱼类。

捕捞生产 胶南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沿海居民多以打鱼为生。捕捞生产多在沿海进行,作业方式以沿岸定置网捕和近岸风帆船流、钓捕捞为主。20年代有渔业劳力1万余人,渔用帆船、木筏3000余只。1936年,沿海从事海洋捕捞业的渔民7800余人,木帆船、木筏1900余只,捕捞总量7089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青岛成立“水产组合”渔业机构,以青岛为渔业基地,大肆掠夺近海水产资源。灵山岛、董家口等省内著名的带鱼、真鲷渔场,完全被日本船队垄断, 130余艘日本渔轮常年在此酷捕,而沿海渔民出海须经日军批准,到青岛、石臼所集结登记、发证,然后到指定的海区生产,民间捕捞业遭受严重破坏。解放后,胶南、藏马两县积极扶持渔业生产,通过采取发放贷款、成立渔业合作社等措施,渔业生产得到了发展,但由于盘踞青岛、灵山岛的国民党军队不断骚扰于海面,捕捞生产仍受很大限制。到1949年,两县仅有木帆船千余只,渔业劳力5762人,捕捞总产量仅3324吨。建国后,捕捞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53年实行民船改革,之后又陆续组建渔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全县兴办高级渔业合作社95处,捕捞产量首次突破1万吨。60年代初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财力物力的限制,捕捞生产严重萎缩。之后逐渐恢复,到1969年,捕捞总产量达到1.2万吨,基本达到50年代末的水平。70年代,海洋捕捞生产发展很快。1976年,成立县海洋捕捞公司和7处公社捕捞船队,捕捞能力大幅度增加,并开辟了外海渔场,形成了远海与近海生产相结合、季节生产与常年生产相结合的新格局。1975年后,产量一直稳定在1.1~1.4万吨之间。80年代,捕捞生产变化很大。由于对捕捞结构进行了调整,严格禁渔期捕捞,1980和1981年捕捞年产量骤减到七八千吨。1985年后,随着个体渔户的兴起,沿海渔村捕捞船网发展迅速,捕捞能力得到增强。到1987年全县有渔业劳力1.2万人,其中专业劳力1万人,捕捞总产量达2.1万吨。

建国后,捕捞产品的品种变化也比较大。50年代因捕捞能力较低,资源丰富,渔获物多为优质经济鱼虾,带鱼、乌鱼、海蜇、真鲷、海参、黄花鱼等比重较大。1955年董家口港日产带鱼达40余万公斤。60年代资源仍比较好,经济鱼虾比重较高。进入70年代,渔船机械化作业程度大为提高,先进捕捞技术广泛应用,总产量不断增加,但经济鱼虾比重逐年下降。80年代新发展的渔船,90%属小型机帆渔船,多在近海从事底拖网和定置网生产。近海捕捞能力的增长,大大超

胶南市

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资源严重衰减。单船产量普遍比六七十年代减少,尤其优质经济鱼虾如对虾、梭子蟹、带鱼、真鲷、黄花鱼、牙鲆等基本形不成渔场。海蜇、鲳鱼、乌贼、鲅鱼等有所回升,但仍达不到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二、水产养殖

海水养殖

胶南海岸线长、海湾多、滩涂广,发展海水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50年代末,胶南就开始发展海带养殖生产,70年代形成高潮。80年代,不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在浅海重点发展海带、贻贝、石花菜等筏式养殖;岛屿岩礁区搞海参、鲍鱼等优质品种的增养殖,在滩涂进行菲律宾蛤、泥蚶、文蛤、竹蛏、牡蛎、光滑河兰蛤等各种经济贝类的护养增殖,对虾、扇贝养殖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1987年,全县海水养殖总面积达到3.1万亩,总产5532吨,总收入3000万元。

扇贝养殖 胶南近海92、102、103海区盛产栉孔扇贝。70年代以前自然资源相当丰富。70年代后,由于捕捞过度和海况变化,资源严重衰竭。1981年开始养殖扇贝。1982年,从中科院海洋所引入海湾扇贝。1987年全县养殖566亩,总产1499吨。

淡水养殖

建国前仅有零星个体养鱼生产。1958年,贯彻国家“海淡并举、养捕并举、国社并举”的水产工作方针,淡水养殖有了新的发展,养殖品种除当地已有鲤、鲫鱼外,又购进青鱼、草鱼、鲢鱼等中南鱼苗养殖。1987年全县淡水鱼总产量达525吨。

对虾苗培育 胶南是山东培育对虾苗最早的县之一。1958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市水产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联合在竹岔岛(今黄岛区)进行对虾产卵孵化

胶南市

试验。1985年,县水产研究所建设对虾育苗水体1600立方米,实现了工厂化育苗,共培育虾苗1.3亿尾。1987年,全县对虾育苗水体达3300立方米,培育虾苗5.3亿尾。

海湾扇贝苗种培育 海湾扇贝,又名内湾扇贝,原产墨西哥海湾。1982年中国科学院首次从美国引海湾扇贝入山东,1983年人工育苗成功。1986年,胶南县水产研究所室内人工培育海湾扇贝获得成功,共培育稚贝1亿粒。1987年,县水产研究所、灵山岛海珍品养殖场共培育稚贝11.3亿粒。

三、水产品加工

卤晒 70年代前,胶南水产品加工仅有卤腌、干晒两种方式。卤腌制品主要是咸鳓鱼、咸鲅鱼、咸带鱼和海蜇等。五六十年代为卤制加工盛期,7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除腌制部分海蜇外,其余水产品均不使用卤腌加工法。干制品分淡晒和咸晒两类。淡晒制品以鲅鱼干、带鱼干、乌鱼干、银鱼干、鲨鱼肉干等为多,其中鲅鱼干、乌鱼干、劳板鱼干等为干类之佳品。80年代,以咸晒为主,以海米、乌鱼干为大宗,沿海渔村均有出产。

冷藏 1973年,建县水产冷藏厂。之后,县外贸系统、盐业系统及沿海乡镇相继建立冷藏加工企业。到1987年,全县有冷藏加工企业14处,冷藏加工能力达4780吨/次,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3万余吨。

四、名优海产

对虾 俗称大虾。胶南是对虾的主要产区之一,出产海捕对虾和港养对虾两种,均为重要出口商品。海捕对虾以其个大味美而著称。雌虾一般长18~33厘米,体重60~80克,最大的重150克。主要产于91海区的4、5小区和90海区的8小区。港养对虾是利用沿海滩涂人工养殖的对虾。一般体长12~16厘米,体重20~40克。虾壳较薄,可食率高,虾味鲜美。对水温、盐度、饵料等要求较低,一般105~120天即可达到商品虾要求,在国际市场上是热销货。胶南港养虾发展较快,1987年发展到1.8万亩,年产达到1318吨,收入2198万元,为全国对虾养殖千吨县

刺参 海参中最名贵的品种,是高级滋补品,有延缓衰老的功能,经济价值较高。胶南近岸水域中岩礁、岛屿密布,藻类资源十分丰富,水流平缓畅通,非常适宜刺参生长。据1982年调查,刺参分布面积4000余亩,平均生物量27.2g/m2。年可采捕34吨。灵山岛斋堂岛、胡家嘴、大珠山两侧沿海为重点分布区。后来,县水产部门又在灵山岛、斋堂岛等海区投放刺参种苗,建立了人工放养基地,产量有了新的提高。

石花菜 属多年生红藻,胶质含量颇高,是生产冻粉和琼胶的重要原料,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县内浅海水域中的岩礁地带都有分布,总面积3400亩,资源量35吨,多集中在撒牛沟、灵山岛、胡岛湾、鸭岛、斋堂岛一带。1982年开始人工筏式养殖,高产年份产量达83吨。用石花菜制作冻粉,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其粉色碧如玉,晶莹透明,清凉可口,夏季尤受青睐。用石花菜生产的琼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等工业生产,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产品。

胶南市-工业经济

 

一、工业综述

秦汉时期,琅琊郡设置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明、清时期,丝织、木器、铁业、砖瓦、石灰业发达,丝织品、红木家具尤为著名。清代孙廷铨《山蚕说》、民国版《中国实业志》对境内养蚕丝织及泊里红木家具均有记述。民国间,境内工业以、砖瓦、石灰、酿酒、食品、盐业、红席编织、毡业较为兴盛。1938年后,日军侵占青岛期间,此地成为日本掠夺矿产、海盐的重要基地,民间纺织等手工业遭受极大破坏。解放后,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全县工业和手工业企业发展到593处,完成产值525万元。从1953年起,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1958年,掀起了大办工业的高潮,新建全民所有制企业28处,公社工业企业664处,职工数量猛增,仅国营企业职工就达万余人。1960年后,县、社工业进行大规模调整,绝大多数企业关停并转,少数转为手工业合作社、厂。1966~1976年,机械、化工、轻工等行业均获得较大发展,形成县、社两级机

胶南市

械制造网络。1978年后,调整了产业结构,压缩机械工业,加快了轻纺工业的发展。1987年,全县有264家企业,涉及纺织、塑料、造纸、印刷、服装加工、纺织机械、皮革机械、铸造机械、车船制造、建材、电子、酿酒、肉食加工等26个行业,职工3.6万人,固定资产原值2.8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7%。

私营工业 最早采用机械生产的私营企业是1914年青岛刘子山在红石崖扩建的永吉窑厂。1920年后,又有同丰、珠山、公聚祥、德和祥等窑厂相继建立。1945年,同丰和永吉两窑厂改为国营,珠山、公聚祥、德和祥3处窑厂改由铁山区经营。1946年土改,地主军阀的私有盐场滩涂除部分收归国营外,其余没收分给盐民经营。

个体工业 解放后,个体手工业独立经营、协作购销,得到较大发展。1950年,共有个体手工业者2000余人。1978年以后,个体工业再度繁荣,到1987年,全县有个体工业和手工业企业4583处,从业人员2.4万人,固定资产总额256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359万元。

国营工业 1947年,胶南县实业科在王戈庄建振华肥皂厂,滨北专署在藏马县小场建小型盐场,为境内最早的国营工业企业。到1957年,县内有国营工业企业7处,完成工业总产值22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1958年,6处手工业合作厂、社改为国营企业,新建22处国营企业。1959年,县属国营企业达39处,完成工业总产值159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1%。1961年对国营企业进行调整,此后实际开工生产的仅有砖瓦厂、机械厂、酒厂和纸厂4处企业。1970年后,国营工业获得较大发展,陆续新建了电力、化工、船舶、机械等企业。1987年,全县有电力、化工、机械、建材、木材加工、食品、造纸、服装鞋帽等国营工业企业41处,职工1.1万人,固定资产总值1.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8%。

二、工业门类

轻纺工业 胶南的轻纺工业是在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0年代后期,陆续建起了印刷厂、造纸厂、被服厂等。70年代后,轻纺工业发展迅速。1987年,全县有轻纺工业企业74处,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1%。

食品工业 解放前,王台、王戈庄、泊里、红石崖、广城、田家窑、柏乡

胶南市

等地均有手工作坊,生产白酒、糕点、食用油、粉丝、糖果等。1948年,推进社曾组织食品工业合作社431处,其中粉坊15处、油坊389处、糖坊27处。1952年,胶南、藏马两县供销合作社分别在王台、泊里崔家庄建国营油料加工厂,生产食用油。1956年,县服务局建副食品加工厂,生产糕点和酱菜。1958年“大跃进”期间,食品工业大发展,60年代因农业歉收而萎缩。70年代后,水产冷藏、肉类加工等国营食品企业相继建立,面粉加工、乳品、罐头、饮料和黄烟复烤等乡镇企业发展加快。1987年末,全县有食品企业56处,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2.9%,产品有饮料酒、糕点、酱菜、面粉、食用油、分割肉、白条肉、血粉、罐头、乳制品、复烤黄烟以及各种水产品等100多种。其中,水产品和分割肉远销美、日等国。1987年胶南出口各种食品3332吨,是山东畜产、水产出口的主要县份之一。

农业机械 60年代后期,农业机械成为胶南机械工业的主要产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机械发展较快,有些产品还列入地区计划、部计划和国家计划。主要有播种耧、播种机、榨油机、压豆机、弹棉花机、轧花机、对辊磨、粉碎机、揉茶机、柴油机、泰山50拖拉机、泰山12马力拖拉机、1~5吨拖车、水泵、BJ300型机井钻、泥浆泵和喷灌机、推拉泵等,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从70年代后期开始,农业机械生产逐步减少,定型产品主要是水利机械,其它农业机械生产很少。

化学工业 1958年始办化学工业。到1960年,全县土打土闹办起小化工企业135处,生产海镁肥、钾肥、肥皂、芒硝、六六六粉剂、滴滴涕粉剂等,1962年全部关停。1966年县社化工企业再度兴起,到1976年,全县有海藻化工、盐化工、化肥、橡胶、炼油等6处县办国营化工企业、20多处社办肥料厂。1977年,社办肥料厂陆续关闭,到1980年,全县仅有8处化工企业。1981年后,海藻化工、氮肥、盐化工均获得突破性发展,成为胶南化学工业的三大支柱,乡镇、村集体小化工企业重新活跃起来。1987年,全县有化工企业22处,职工3815人,完成工业产值641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7%。产品有碘、褐藻酸钠、甘露醇、碳酸氢铵、盐酸、烧碱、苯酚、醋酸丁脂、香料、工业用胶、油漆、炸药等40余种。

电力工业 发电主要有蒸汽机发电、内燃机发电和水利发电。1979年5月,县化肥厂安装3000kW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1台,1985年3月,县余热电厂安装3000kW抽气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1台。1956年10月,县广播站安装10kW汽油发电机1台,到1987年,全县内燃机发电机组发展到328台/15970kW。胶南1972年始办水利发电,先建成小珠山水库电站。后陆续建成10个水利发电站,装机13台1040kW。

盐业 胶南盐业生产历史悠久。史载,齐国官山煮海,以渔盐致富。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琅琊郡设盐官。唐代于青州设置盐院,小场一带有信阳盐场。《元和郡县志》载:“滨海有卤泽九所,煮盐。”北宋初,山东密州、登州、滨州各有盐场1处,其中密州信阳场年产盐3.2万余石。元初至清初,山东有19处盐场,其中信阳场和石河场(今红石崖)一部分盐场在今县境。清乾隆年间,信阳场有盐锅80面,灶地763顷,滩荡地317顷,灶丁1603人。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之后,因胶澳划界、庚子赔款、民国盐税变法等,多次增加盐税,盐民不堪负担,盐业急剧萎缩。到本世纪40年代初,小场、红石崖等地盐场萧条,所剩无几。1947年,胶南、藏马两县没收了汉奸、地主的盐场,组织盐业合作社。到1948年,两县共开发盐滩47处、盐田10618亩,有盐户1000余户、盐民2000余人。建国初

胶南市

期,晒盐均为分散经营,规模较小,多属季节性生产。后通过采取组织盐业互助组、盐业生产合作社、推行新技术、建立盐场气象站等措施,原盐生产在稳定中有所发展。70年代后水库、扬水站、纳潮闸等设施相继兴建,扒盐机、卷扬机等生产机械陆续装备,原盐生产实现了机械化。1974年又推广塑苫技术,1980年实现结晶塑苫化,原盐产量和质量日益提高。1984年后,实行盐、虾生产并举。1987年,全县有盐田11.6万公亩,原盐总产3.5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636万元。

三、名优产品

胶南工业有28个生产行业、300余种工业产品,1980~1987年,先后有20余个产品获省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其中国优1个、部优6个、省优18个。

明月牌碘 1969年6月由黄海海藻工业公司投产,1983年9月在全国第一次质量月活动中被评为国家银质奖和省优产品。

南轻机牌绷楦机 胶南县轻工机械厂生产,1974年研制,1976年通过部鉴定批量投产,系国内最先进的制鞋设备,1981年被评为轻工业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

铸乐牌抛丸清理滚筒 青岛第三铸造机械厂生产,系新型清理设备,1976年研制投产。1983年和1984年先后被评为机械工业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

鲁媚牌鲜桔汽水 灵山卫镇办企业青岛胶州湾饮料厂生产,1984年投产,1985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

琅琊台牌琅琊台酒 有39和59两种,是青岛第一酿酒厂生产的高档粮食酒。香味纯正,清冽可口,深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1987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并列为山东“十佳白酒”之一。

 

胶南市-历史人物

 

胶南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秦汉时期,声名较大的人物以方士居多。唐代裁琅琊县后,境内无县级建置,未有志书修纂,许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或载诸邻县志书,或流传于乡野

贡禹(公元前124~前44年) 字少翁,西汉琅琊县人,其确切里籍不详。今泊里镇、琅琊镇有贡口、肖家贡、陈家贡等村,是否与贡禹有关待考。贡禹起初从事嬴公学《公羊春秋》,学成于眭孟。以明经、洁行著闻。与皋虞(即墨)王吉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此即成语"弹冠相庆"之由来。宣帝时征为博士、凉州刺史,因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又去官。元帝即位,征贡禹为谏大夫,经常虚心求教政事。当时年景不好,郡国多困,贡禹乃上疏言节俭爱民之意,常引《春秋》《论语》以立论。元帝采纳他的建议,乃下诏令太仆减食谷之马,水衡减食肉之兽,省宜春下苑以予贫民,又罢角抵诸戏及齐三服官,并升贡禹为光禄大夫。时贡禹已八十一岁,上书乞归。元帝不许,复令贡禹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数月后,卒于官。贡禹在位,数言得失,上书数十次,要旨皆扶本爱民、节俭利国,元帝多采纳之,民因之亦受其惠。贡禹临终前数月尚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卒后,元帝追思其议,下诏施行。

诸葛丰 字少季,西汉琅琊县人,其里籍疑为今琅琊镇卧龙村(传言因纪念诸葛祖籍得名),或疑为葛陂(今诸城市枳沟镇普庆村南)。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时,以同乡召诸葛丰为属员,后举荐为侍御史。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城因而有语曰:"间何阔,逢诸葛。"就是说诸葛丰执法严正,害人者遂久阔而不相见。元帝嘉奖他的气节,加封诸葛丰为光禄大夫。时侍中许章以皇帝贵幸,淫奢而不守法规,其属下犯事,牵连及之。诸葛丰具文弹劾,正准备上奏,适逢许章私出,诸葛丰遂举符节令其下车,欲将其逮捕。许章逃入宫门,乞哀于天子。于是元帝收回诸葛丰的符节。诸葛丰不胜愤懑,上书辞职,元帝不许。是后所言益不被用。在位权贵多言其短,元帝降诸葛丰为城门校尉。最后上书弹劾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被元帝贬为庶人,终于家。诸葛丰之后代迁居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黄疃一带)

胶南市

,多有显者,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侯芝 字谷芳,明代嘉靖年间灵山卫人。严正好学,筑室小珠山,读书二十年。继而讲学论文,前往求教的人很多。后由岁贡任河南汤阴知县。9年后,卸任回家,囊空如洗。

焦复亨 字七来,清代灵山卫人。自幼刻苦攻读。因家贫,教授学生以奉养双亲。父殁后,对继母备极孝顺。性聪悟,幼读《春秋》,过目不忘。以拔贡任郓城县教谕,言行为读书人所仿表。学生中有成就的较多。后辞官归里。为文别开门径,名重一时。继王纮、赵泰临、张谦宜之后,领袖清代胶州文坛60年。年88岁卒。乡人称其为"孝贞先生"。其父焦亮,贡生,家贫,爱读书,不问生计。临老,手录天文、地理、先儒语录数十卷,对子孙说:"家贫无产,以次贻尔等,其敬守之!"弟焦复震、焦渐亨,子焦汸,皆岁贡。

吴大洲(1884~1916) 原名廷桢,字佐周。后有友人误书其字作大洲,遂改名。泊里镇封家庄人。先后入青州中学、山东高等学堂、省警察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官学校就读。1908年加入同盟会,辗转于东北、山东各地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一度任山东军政府都督、烟台警察厅厅长。1912年春,被选为山东临时议会议员。袁世凯窃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吴大洲被任命为山东革命军司令长官。1916年2月9日,吴与薄子明率部攻占周村,将部队更名为山东护国军,薄子明任总司令,吴大洲任都督。先后攻占长山、高密、诸城、潍县、邹平、淄川、桓台等县城,切断了胶济铁路的交通。6月4日率军攻进济南城内,打垮袁系军阀靳云鹏部,击溃袁精锐军第五师,俘其官兵7000余人。黎元洪任总统时,段祺瑞借黎之名,电召吴大洲到北京咨询军事善后事宜,将其拘捕,囚于陆军监狱,殁于狱中。后孙中山追赠吴大洲为陆军少将。  

王占武(1949~1987) 薛家庄乡西草夼村人。1969年7月高中毕业回村任民办小学教师,后兼任学校负责人、乡数学中心教研组组长。他18年如一日,爱生敬业。邻村路远学生中午在校就餐。他夏天送开水,冬天提前到校生炉子。逢大雨雪,则亲自护送。对后进学生循循善诱,耐心开导,鼓励上进。为提高教学质量,带领教师深入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并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加强直观教学。所教的六年级,数学成绩年年居全乡第一,其他年级的教学成绩也在全乡名列前茅。多次为全乡老师讲示范课,举行业务讲座,传授教学经验。撰写的《概念教学》论文得到县教研室的好评。所领导的数学中心教研组每年都被乡里评为先进教研组。1987年5月,他病重在床,还强忍病痛为学生讲解难题。后生命垂危,仍然关心着学校工作和心爱的学生。去世后,全村人为他举行葬礼。全校150名学生自发地换上素装。1987年,胶南县人民政府追授他"模范教师"称号。

 

胶南市-风景名胜

 

一、齐长城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军事要防,西起平阴故城,东至海,逶迤千余里。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胶州志》引《竹书纪年》云:“周显王十有八年(公元前351年),齐人筑防为长城。”《管子·轻重篇》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记》云:“齐宣王筑长城。”《水经注》云:“长城,田氏之所造。”《春秋传》:“(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即齐灵公二十七年),齐侯御晋平阴堑防门。”据此推测,齐长城并非在同一时期建成的,它的西段可能起筑于春秋时期,约在周灵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以前完成,处齐灵公时,用以防御鲁国。至战国时期,楚国势力北伸,直接威胁齐国南部边境。因此,齐又将长城延东修筑以防楚。长城全部完工应在周显王时,处齐宣王当政时期(公元前342年~前324年)。

“缘岗峙崇观,跨谷绝惊虹”。古老雄伟的齐长城,或以泥土板筑,或以乱石垒成,耸立于山岭之上。现境内城垣早已倾圮,但仍有多处遗迹可寻。其中,市美乡徐家前夼北岭、六汪镇山周村北岭均有600多米长的残垣,隐珠孟家洼子北山一段长达1公里。此外,还有多处烽火台和城堡塞的遗迹。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齐长城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大珠山

大珠山,在大珠山镇境内,濒临黄海,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主峰大寨顶海拔486米。乾隆版《胶州志》称之为“州中第一胜地”。

《增修胶志》载:“大珠山,岸海名山也。高峻逊小珠,而广阔倍之。其南峰临海,曰望海楼。楼东有麻衣庵,有石室悬山壁,下临深涧,晋陈仲举、元张清源、明赵麻衣俱尝隐此。庵侧有朝阳涧、说法石。石室临涧,旧有铁板桥通出入,今废。石室之东,山壁题云逍庵。庵西有黑龙潭。潭西北有女儿石,望如女山头婷立也。东南十里有帽子峰,高十余丈。”传说三国时徐庶曾隐居于此,有“徐庶不离帽子峰”之说。峰南临海,为湘子门,相传韩湘子曾隐此修仙

胶南市

。“峰之东北为大寨,为阔落山,为金把顶。下有梧桐涧,地藏、菊花等庵在焉。大寨之西为玉泉山。山阴有石门寺,金之玉泉院也。寺西廊为磨铁庵。又东有冰洞、卧象石、狮子峰。寺南有钟峰、和尚石。自仙人朱仲著山始而芳址久邈。近人王无竟僴、诸城刘子羽翼明、李渔村澄中辈游此,法黄山若真读书于庵,皆诸人为之名云。”相传山间还有99座小型石窟,石窟内均有浮雕佛像。现保存下来的仅有峡沟西山、峡沟南山和石屋子沟3处。另外,山中还有石老人、摇晃石、罩子石、鳌鱼石、鹰石、鳖儿石、熊石、蛤蟆石等奇峰怪岩,栩栩如生,姿态万千。

大珠山巍峨屹立,挺拔险峻。《山东通志》谓“壁立千仞,势压群峰”。山中峰峦叠嶂,云霭缭绕,远远望去,宛若在海边撒下了一串珠子,堪称海上名山。大珠、小珠二山,曾以“双珠嵌云”被列入胶州八景。清胶州州牧周于智有诗云:“累累形胜隐苍烟,九曲谁将一线穿。神女倦游何处去,双珠抛在水云边。”

三、铁橛山

铁橛山,跨铁山、市美、张家楼、宝山、大村、藏南等16处乡镇,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横亘绵延14公里,主峰位于铁山镇,海拔595米,与睡牛山、月季山成鼎足之势。铁橛山峻峭挺拔,崖壁矗立突兀,岩石色黑如铁,因之得名。山中胜景以滴水崖悬泉、绝顶秋海棠为最。《增修胶志》载:“[滴水岩]山壁悬空,清泉下滴,落石坎中,极旱不涸;卉多秋海棠”。“铁橛悬泉”向为古“胶州八景”之一,清周于智《铁橛悬泉序》述:“一水从石罅中滴出,时作玉琴声。下积为流,溽暑不溢,大旱不涸。玩之如明珠时倾,又似闻流水一曲,不减庐山瀑布云。”在植被并不丰茂、裸岩比比皆是的北方山脉,涧泉潺潺、溪流淙淙乃实属罕见。清法若真《滴水岩绝顶海棠序》云:“……[铁橛山]绝顶。方广十亩余,皆秋海棠聚生其上,约十余尺、六七尺、四五尺。叶委如偃轮,华灼如火树。旭色高融,忽芙蓉之摇落,忽桃花之烂熳;亦幔亭之飞霞,亦丹崖之绛雪……”

四、胶河

胶河,有两源,东源出铁橛山北,西源出诸城县鲁山之阴。经胶南六

胶南市

汪、胶河两个乡镇,于柏乡村东汇流,北入胶州境。境内河段长约16公里,流域面积约125平方公里。

胶河水色清澈透底,砂石历历在目。沿河高堤烟舍,杨柳掩映。尤在秋高气爽之夜,柳枝倒影,皓月沉潭,更令人神飞广寒,逸思万千。古胶州八景之一的“胶河澄月”,所指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