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玄庐综合(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20:51
 沈玄庐/沈定一(1883-1928),本名宗传,后改名定一,字叔言,字剑侯,号玄庐,别署子丞。浙江萧山县衙前村人,兄弟中排行第三,同乡人称三先生。二哥沈仲清,国民党员,终年51岁。1883年10月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文肃堂”(?)。祖父沈锡亭是卖苦力雇工,在他堂兄帮助下,日子好转,使沈定一的父亲沈受谦有机会读四书五经。沈受谦于清同治帝登位那年中恩科39名进士,官至一品,人称江梅老爷。1898年,沈玄庐16岁,与坎山镇望族周家之女14岁的周锦潮结婚。第二年,生下儿子剑龙,兒媳婦楊之華,後來與沈剑龙離婚,改嫁給在上海大學認識的瞿秋白,在上海轟動一時。又过了一年,生下女儿剑华。以后,纳母亲的贴身丫头王秉芝为妾,后又将两名烟花女子韦云、绛云纳为小妾。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他19岁中秀才,1903年任云南楚雄府广通县知事,在广通兴办教育,以爱民为箴言,因惩治贪官污吏而得罪上司,于1909年辞官回乡。辛亥革命時期,組織中華民國學生軍團,自任團長,參加上海光復之役。1912年任浙江省首屆議會會員。後在上海組織「公民激進黨」反對袁世凱,被通緝,再度流亡日本,後去南洋。1916年回國,競選上任浙江省議會會長,任期力促浙江省教育事業。1917年与侯绍裴等创办《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这一时期与孙中山、朱执信、胡汉民、廖仲凯等人共商中国社会的改革问题。1919年,沈玄庐与李汉俊、戴季陶在上海创办了《星期评论》。《星期评论》社当时有邵力子、陈望道、刘大白、俞秀松、丁宝林等人。1920年春,陈独秀住在上海渔阳里6号,编辑《新青年》和创建中国共产党。3月间,共产国际派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分局的维经斯基和夫人库兹涅佐娃、秘书马迈耶夫来华了解情况指导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经陈独秀介绍,戴季陶、沈玄庐与维经斯基建立了联系,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沈玄庐与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杨明斋、李达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参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党纲》。1920年创作长篇叙事诗《十五娘》,反映农业资本主义化过程中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嗣后,沈玄庐和陈独秀等一起指导上海的工人运动,还与俞秀松等在浙江创建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宣中华、刘大白等浙江第一师范进步师生在杭州成立“悟社”。1920年,沈玄庐与上共产主义小组中的惟一女性丁宝林“热恋”,直到丁宝林出家当尼姑方罢休。1921年初,沈玄庐随陈独秀南下广州,与陈独秀、谭平山创办《劳动与妇女》杂志,沈任主编。1921年4月,沈玄庐从广州回到萧山衙前,在家乡发动农民运动。他出资创办的衙前农村小学,以“无产阶级取得支配经济的知识”为宗旨,“摒弃为有产阶级训练爪牙的教育性质”,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子弟入学,邀请革命知识分子刘大白、宣中华、徐白民、唐公宪、杨之华等担任教师,开设国文、算术、劳作、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同时还开设了一个“龙泉阅书报社”,购买了《新青年》、《星期评论》、《劳动与妇女》等大批革命书刊。还建立了运动场、农业劳作场,购置了体育用品,置办了农船、铁耙、泥锹等农具。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懂得革命道理、有文化、能劳动、体魄健壮的新式农民。沈玄庐以学校为阵地,帮助农民学文化,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引导贫苦农民组织起来与地主、剥削阶级作斗争。沈玄庐还利用农村的庙宇戏台,发表《谁是你的朋友》、《农民自决》等演说,并于1921年9月27日在衙前东岳庙召开农民大会,成立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团体衙前农民协会,发表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衙前农民协会章程》,宣言声明“本会与田主、地主立于对抗地位”,提出了“土地应该归农民使用”,“土地该归农民所组织的团体保管分配”主张。衙前农民协会像一把烈火迅速燃遍百里平原,在短短一两个月时间里,萧山、绍兴和上虞3县的80多个乡村相继成立农民协会,10多万贫苦农民投入斗争。地主豪绅和官吏极控告沈玄庐“提倡共产”,“以共产主义煽惑愚众”,要求给予“严惩”。军警围剿农民协会,衙前农民运动遭到镇压。1922年的冬天,沈玄庐任萧山东乡教育会长,东乡的许多村庄办起了学校,杭州等地的一些革命知识分子纷至沓来,他为他们免费提供膳宿,他还出资支持徐白民、宣中华等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创办《责任》周刊。这段时期,沈玄庐在家乡着着实实做了一些好事。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作为浙江代表的沈玄庐拒绝参加中共三大。为什么呢?主要是沈在党内没有争到职位,又看不惯陈独秀的家长作风,以及党对农民问题不够重视等。沈玄庐还借口所谓“党内同志拐走了他的儿媳”,写信给陈独秀表示要求退出中国共产党。然而,孙中山没有忘记这位衙前农民运动的领导人,1923年8月经孙中山指定,沈玄庐参加了由蒋介石、王登云、张太雷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出访苏联。在历时75天的考察中,沈玄庐深为社会主义苏联的革命成就所感动,盛赞苏联是“巴黎公社播下的种子所开出的第一朵鲜花”。回国后,他打消了退党的念头,服从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指令。1923年12月,孙中山授意沈玄庐以个人身份参加中国国民党,并奉命回到浙江改组国民党浙江省组织。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两党达成了正式合作的协议。沈玄庐以国民党浙江省代表参加,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大会结束后,孙中山又派他与宣中华等到浙江组建国民党浙江省临时省党部,担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负责人。1924年初夏迎娶了比他小23岁的王华芝,沈玄庐妻妾成群,受到党组织批评。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政府,驱逐清朝末代皇帝出宫,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1月,重病在身的孙中山坚持北上,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以求全国统一。孙中山途经上海时接见了沈玄庐,委派他为浙江国民会议运动的宣传员。沈玄庐不负孙中山的期望,在军阀政府的严密监视下,他先后在杭州、嘉兴、宁波、温州、湖州等地活动。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于沈玄庐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衙前农民运动的声望,他仍作为正式代表出席党的四大。但在会上,沈玄庐反对党的国共合作路线,声言要中国共产党放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全面服从国民党。他的错误主张受到党内许多同志的严厉批评。此后,沈玄庐与戴季陶沆瀣一气,发表了许多违背四大路线的反动言论,并在5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公开支持戴季陶的“国民党最高的惟一的原则就是三民主义”,“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的反动主张。鉴于沈玄庐的背叛行径,中共中央决定开除沈玄庐的党籍。1925年7月5日,沈玄庐与戴季陶经过密谋策划,在萧山衙前召开“临时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沈玄庐的控制下,通过否定阶级斗争和攻击中国共产党的宣言,衙前会议破坏了浙江省的国共合作大好形势。1925年11月,国民党右派谢持、邹鲁、居正等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非法宣布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解除苏联顾问鲍罗廷的职务,形成了“西山会议派”。沈玄庐是会议宣言和决议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发表反共言论,叫嚷解除谭平山、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的领导职务。沈玄庐加入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的队伍,并出任“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人部长”。3个月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定进一步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派”的决议案,“西山会议派”首要分子邹鲁、谢持受到开除党籍的惩处,蒋介石1927年8月下野,“西山会议派”掌握了国民党中央大权,沈玄庐再受重用,获得了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的顶戴,并以国民党中央党部浙江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浙江,担任浙江省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清党”活动中,沈玄庐带领到各地收缴枪支,查封革命团体,搜捕共产党员。为了“感化”共产党人,他建立浙江反省院,并亲任院长。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党的组织秘密转入地下。沈玄庐担任浙江省国民党“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浙江省1800多位革命者被捕,932位中共党员被杀害。1928年春蒋介石东山再起,重掌国民党大权。沈玄庐无奈中回到浙江萧山衙前,在戴季陶、张静江等人的支持下,一面撰写《防共方案》,陈述自己反共反革命立场,一面在衙前成立自治筹委会,集结旧友亲信,分任要职,以图推翻蒋介石统治。沈玄庐的举动,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和不安,沈玄庐在赴莫干山会晤戴季陶的返途中突遭枪杀。据徐梅坤《九旬忆旧》记载:“蒋介石通过何应钦派刺客在衙前刺杀了沈玄庐。”这个曾经“舍小家,为大家”的共产党创始人,最终遭枪杀。-------------------------------------长巷沈氏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7-10-16 13:04:53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一、依山临水的长巷村    长巷村位于萧山东部航(一作“杭”)坞山南麓,今属瓜沥镇。     春秋末期,航坞山是越国的天然军港、通商口岸,《越绝书》云:“杭坞者,句践杭也。”当年,越王句践于此建立军事设施,分兵遏守,以阻吴军进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萧山设凤仪乡长巷里。    长巷村东南临水,民居自东而西成条状分布。村南临河设街,现存百米左右。店屋构建檐廊,雨天步行街上,上免撑伞,下不湿鞋。村庄四周,沃野连片,绿色盈眼。    村中坐北朝南的沈氏宗祠(承裕堂),5开间3进,始建于明永乐间(1403-1424),重建于清乾隆辛酉年(1741),气势恢宏。宗祠中保留着石碑10通,其中以清乾隆九年(1744)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海宁陈世倌撰文的《萧山沈氏重建祠堂碑记》最为珍贵。    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文王分封姬姓诸侯国,其第10子季载封于沈,称沈子国,位于今河南平舆之北。公元506年,蔡国灭沈子国,季载子孙遂以国为氏,改姓沈。    战国末期,季载后裔沈郢,德才兼备,秦始皇欲聘为相。不赴,筑沈亭于颍水之滨,游钓终身。    至东汉,沈郢后代沈戎,官九江从事,徙居乌程(今浙江吴兴),子孙昌盛,簪缨相继,吴兴成了沈氏发祥地。    南朝梁天监癸未(503)春三月吉日,吴兴沈氏第51世沈麟士(419-503)撰《金鹅山沈氏世德碑记》云:“沈氏盛于吴兴,始,吾祖沈郢,秦始皇召封丞相,不就,避居江南。戎,建大勋,辞显秩,由江北避居吴之余不乡(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其卒也,(东汉)永平元年(58),葬乡之金鳌山。时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童谣曰:‘金鹅鸣,沈氏兴,代代出公卿。’遂更名其山曰金鹅。”    二、吴兴沈氏族中的代表人物    1世 季载。    33世 沈昂 迁越城。    38世 沈勋 会稽太守。    50世 沈庆之(386-465)南朝宋建威将军。    53世 沈约(441-513),“左目重瞳,腰有紫痣,聪颖过人。”南朝梁尚书左仆射,文学家。    73世 沈括(1031-1095),北宋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居钱塘。    78世 沈衡,北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先后出任台州、临海、钱塘三县知县,累官至兵部职方郎。“为人严整,精于吏事,民惮其察,不敢有犯。”    沈衡曾祖邺、祖仁厚、父侨,世居姑苏(今苏州)长巷。之后,衡迁家于萧山凤凰、吹楼间,即以长巷名其居地,以示不忘其本也。    长巷沈氏,至清光绪十九年(1893),已延至35世(以沈衡为第1世)。
    三、人文荟萃的长巷村    长巷村的沈姓人,据1994年年底调查,有2300多。宋、元、明、清4朝,出过进士11位,武进士4位。    进士:    沈衡 北宋景祐甲戌(1034)科。    沈街 北宋熙宁庚戌(1070)科。    沈笺 北宋熙宁癸丑(1073)科。    沈篆 北宋熙宁癸丑(1073)科。    沈泽 元至正间,科名失考。    沈煃 明崇祯甲戌(1634)科。   沈士本 清康熙乙丑(1685)科。    沈玄鋐 清雍正癸丑(1733)科。    沈文炳 清乾隆壬辰(1772)科。    沈成烈 清同治乙丑(1865)科。    沈受谦 清同治戊辰(1868)科。    武进士:    沈至绪 明崇祯辛未(1631)科。    沈镇东 明崇祯甲戌(1634)科。    沈如懋 明崇祯丁丑(1637)科。    沈奇勋 明崇祯庚辰(1640)科。    举人30位(明永乐朝至清光绪朝)。    武举人2位(均为明崇祯朝)。    贡生61位(明宣德朝至清光绪朝)。(以上统计不重复)    自宋至清,沈氏族人走出山村,任职监察御史、知府、知县,教谕、训导,总兵、游击、守备、千总等,正好230名。
    当代则有社会科学家沈志远、绍兴钱清浙光中学创办人沈肃文。    四、长巷村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人才    1.环境优越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其居,为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长巷村依山临水,环境宁静,空气清新,居此心无旁骛,可专心学业。    2.常食鱼鲜    长巷村属越国故地,水乡泽国,境内河道纵横,池塘星罗,盛产鱼鲜。而鱼鲜含蛋白质、脂肪、磷和维生素A、B。这些均为补脑之物,常食令人聪慧。    3.素重教育    明崇祯朝游击将军沈云英(道州守备沈至绪之女)归里后,在沈氏小宗祠设账,教育族中子弟。    村中的退老官吏、饱学宿儒,更把教育儿孙作为头等大事,遂使族中簪缨相续,人文蔚起:    “卜居最好是山村,白石苍苔昼闭门。    若问老翁生计事,读残书卷课儿孙。”    (清姚墟题长巷沈氏28世沈薪之《课孙小照》)    这首七绝真实而形象地写出了沈氏重视对儿孙的教育,语言通俗、洗练,读来亲切感人。    4.祖训励志    沈氏宗祠有联云:    “永明创体;叔度同流。”(上联说沈约与谢朓、王融作文讲究声律、对仗,称“永明体”。下联指沈麟士博通经史,人品高洁,可与东汉学者黄叔度媲美。)    “图书数卷传枢密;勋业三朝仰历阳。”(上联说沈括著书。下联说北宋时历阳人沈立作《河防通义》,治河者均以此书为依据。)    祖宗的勋业、风范、文章、教诲,永远激励着子孙去拼搏,为望族门庭增添新的光辉。    参考文献:    承裕堂,清道光辛丑年(1841),《萧山长巷沈氏宗谱》。    承裕堂,清光绪癸丑年(1893),《萧山长巷沈氏宗谱》。    张澍,清,《姓氏寻源》。    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辞典》。(作者系萧山区历史学会副会长)
 
---------------------
长巷沈氏宗祠
--------------------------------------------------------------------------------
出处: 《萧山古迹钩沉》   作者: 李维松   2006-08-08 08:49:24【 大 中 小 】  
(长巷宗祠前进) 
  在瓜沥镇长巷村。坐北朝南,横宽16米,纵深56米,三进五间,两侧围墙。前进低矮,无轩廊,大门如东片旧民居般简陋。二进稍高,为旧时族内议事聚会之享堂。石柱镌联:“苕水织芦思雾隐,柏台补衮见霜清。”三进原为寝堂,构建更高大,明间立8大4小12根圆石柱,四周墙壁立14根方石柱,构制恢弘肃穆。今宗祠辟为村老年活动室,主体建筑不变。  长巷沈氏于宋朝景祐元年(1034),从吴兴迁居萧山,始祖公持公以进士起家,历官兵部,职方司郎中。长巷沈氏为古越之望族,簪缨世家。至清道光辛丑年(1841)已历30世,人口数千计。而转徙他省开族建祠者不计其数。长巷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4),祠址在荷花池旁。景泰中遭火灾,十八世祖静学公在旧址重建,里人称绣衣祠。崇祯间遭潮患又圮。乾隆辛酉年(1741)重建大宗祠,历时三年,有“门三拾四扇”。现存宗祠即乾隆年间重建,经过光绪年间修葺。道光年间曾添造万年台,今圮。  长巷宗祠现存大小石碑10通、匾2幅、学馆石刻1块、石烛台1座,为萧山宗祠所罕见。
               
---------------------------
沈姓有啥渊源
 
 
作者: 沈国荣   发布日期: 2007-9-14    查看数: 830    出自: http://www.zatpw.com/www
 
一、姓氏源流
沈(Shěn 沈)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季载之后,以国名为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
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
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
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
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
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二》云:“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
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代子孙有的遂以封邑名命姓,
称为沈氏。
3、亦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元和姓纂》、《通志·
氏族略》、《姓氏考源》、《姓谱》、《中国姓氏寻根》等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有曾孙名戍,在楚平王
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县尹,世称沈尹戍,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其后人有的遂以地为
姓,称为沈氏。
4、出自金天氏,为少昊裔孙台骀(一作台胎)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元年》及《姓氏考
略》等资料所载,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沈姓,
称为沈氏。
5、出自姒姓,为春秋时沈子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有关资料所载,沈氏源出姒姓,春秋时公族受封,为
子爵位,世称沈子。沈子的后代有的以祖名为姓,称为沈氏。
6、出自少数民族姓氏中有沈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冉季载。沈姓源出于姬姓,为黄帝之后裔,在周朝初年,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叔叔
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武王以邶封震叔,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很是不服
,商王纣之子武庚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周公旦组织军队进行征伐,最终平息了叛乱。
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因在此次平叛中立下大功,周公于是将这位有才干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
后又将其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聃”可写作“冉”,古时的冉、沈读音相同,所以季载又称冉季
载。春秋时,聃国被晋(今属山西)灭掉,季载后代逃至楚国,为不忘亡国之痛,从此便以国为姓,称为
沈姓。冉季载从而成了沈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沈姓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
官,长期居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到秦汉时期,沈姓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
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等地,从而开始了沈姓的南
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
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姓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
繁衍,形成了“吴兴”郡望。此后沈姓以“吴兴”郡望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代以前,已
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
以恢复发展,沈姓族人开始迁播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代沈姓在我国北方也得以新的发
展,郡望与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宋朝末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
(今浙江省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姓尤多,
至明清时期,沈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并有一些族人由东南沿海播迁到海外,沈姓家族
真正成为了一个大家族。我国的沈姓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
、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区的沈姓占到了全国汉族沈姓人口的绝大多数。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
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
三、历史名人
沈 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
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
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
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 括: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他所著《梦溪笔谈》记载了其在天文、数学、矿业、医药
、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为后世科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本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
著有《良方》、《长兴集》等传世。
沈 周:明代画家。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
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工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为明代吴门画派四家之一。为人耿直
,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著有《石田集》、《江南春词》、《石田诗钞》、《石田杂记》等。
沈 和:字和甫,杭州人,戏曲作家。能词翰,善谈谑,兼明音律。《录鬼簿》载:“后居江州(九江)
,近年方卒,江西称为蛮子关汉卿者是也。”著杂剧《祈甘雨货郎朱蛇记》、《徐驸马乐昌分镜记》、《
郑玉蛾燕山逢故人》、《闹法场郭兴何杨》、《欢喜冤家》等五种。以上种种元曲的问世,不仅繁荣了江
西的杂剧活动,而且因其内容大多为历史题材,对明代弋阳腔连台本戏的形成和发展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所作杂剧时人称为“蛮子关汉卿”。
沈 仕:字懋学(1488-1565),又字子登,号青门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散曲家、画家
,能诗,善画花鸟山水。其散曲多描写艳情及享乐生活,内容庸俗。当时称为“青门体”。著有散曲集《
唾窗绒》等。
沈 璟:明代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职。致力
戏曲声律研究,形成“吴江派”,沈氏一族从事词曲研究,创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观。
沈 鹏: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
幼年始习字画。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委员
会顾问等。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
。著作有《书画评论》、《沈鹏书画谈》、《三余吟草》、《当代书法家精品订·沈鹏卷》、《草书千字
文》等。主持和手编的书刊达500种以上。
沈法兴:隋末唐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于江南世家,任吴兴郡守,打着为杨
广报仇的旗号聚众造反,靠着家族的号召力,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七万余人,并占领了江都南方重镇毗陵。
杜伏威据厉阳,李子通据海陵,沈法兴据毗陵,三大势力都对江都虎视眈眈,后为李子通击败。
沈庆之:字弘先,南北朝时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宋朝著名将领、太尉,封始兴郡公,曾
在娄湖(今江苏省南京市)广置田产。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
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
沈亚之:唐代吴兴人,文学家,元和进士,善文辞,且能诗,为李商隐所推许。有作品《湘中怨辞》、《
异梦录》、《秦梦记》、《沈下贤集》等传世。
沈佺期:河南省内黄人。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言诗,词藻华丽,律体严谨,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馆直学士。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
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其《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
,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
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沈传师:字子言,唐代苏州(今属江苏省)人,书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书法。唐德宗贞元(785-
805)末举进士,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年)入拜尚书右丞、
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
为妙品。宋欧阳修《六一题跋》云:“传师书非一体,放逸可爱。”宋代米芾对他人的书法很少许可,但
对沈传师极为推崇。说沈的书法“如龙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虚。”人称中唐以后沈书最
佳,米芾自称学大书以沈传师为主。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善楷、隶、行、草,以书自名”。传世书
迹有《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今存正书《罗池庙碑》拓本。
沈钦韩:字文起,号小宛,原籍浙江省潮州(今吴兴),史学家,文学家,学问渊博,精史地之学,长于
训诂考证。资秉极敏,而勤学甚至。家綦贫,书值千钱即无力购致,假之藏书家,计日以还,辄写其要,
遂淹通群经。尤长《礼》与《春秋》,熟于诸史志,旁及百家,故记,官书,野乘,古今专集,汇集,类
抄,札记,究其条绪,悉归于统。故所为制举文,沈博怪玮,常人不能解。
沈德潜:江苏长州人,清朝诗人,他主张作诗应符合理学原理,为拟古诗派代表,其作品《唐诗别裁》、
《古诗源》为研究古诗发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字青原,江苏省华亭人,清代画家,所画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钧儒:浙江嘉兴人,早年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多次组织群众运动,为“七君子”之一,解放后历任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为我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作出了卓越贡献。
沈雁冰:笔名矛盾,浙江桐乡人,著名革命文学家,中共党员,早年参加文学革命运动,解放后历任我国
文化部门重要职务。他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杰出的文学作
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
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省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
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
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
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此外,沈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易堂”、“九思堂”、“肃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树本
堂”、“文肃堂”、“永思堂”、“聚顺堂”、“叙伦堂”、“敦伦堂”、“憩石堂”、“吴兴堂”、“
六宜堂”、“三善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沈姓族人迁居移徙较早,秦汉时期便开始迁居南方。
2、沈姓的楹联工整,且文采精妙,文人墨客也层出不穷。
3、沈姓族人在不断迁徙中留下了众多的堂号。
4、沈姓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所修《沈氏家谱》,浙江绍兴沈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恭伏
良隆厚,福守正承先。”续修字行为:“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
【沈姓宗祠通用对联】
〖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善名世;
四韵家声。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沈度,绍兴间为余干令,为政清廉,父老为之筑“三善堂”(三善指田无废土、市无遗民、
狱无宿系)。下联典指宋·沈约,首创“四声”之说。
四声作谱;
三善名堂。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宋·沈度。
三鸣世泽;
八咏家声。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作《登台望秋月》八首,称“八咏诗”。
石灯留待;
云巢成编。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唐·沈彬,临终指葬地以示家人,穴中一铜碑云:“石灯犹未点,留待沈彬来。”下联典指宋·沈
辽,著有《云巢集》传世。
人伦师表;
匡正名贤。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唐·沈佺期。
永明创体;
叔度同流。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重声律,工诗文,时号“永明体”。南齐沈驎士,博通经史,何尚之叹为“黄叔
度之流”。
师资共仰;
泰运初开;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典故。
汝源流彩;
玉渚分华。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沈氏姓氏来历。
-----------------------------------------------------------------
〖沈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创新声律永明体;
善作传奇不俗文。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唐·沈既济。
定情诗成于博士;
守宫论高出女官。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沈真真。下联典指明·沈琼莲。
泰运初开期偃武;
师资共仰继休文。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事。
图书数卷传枢密;
勋业三朝仰历阳。
——曹京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安徽省望江县沈家老屋沈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嘉佑
进士。熙宁年间参与王安石变法,任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又赴两浙考察,出使辽国;
继而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任延州知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因永乐城失陷遭连累贬
官。晚年住润州,筑梦溪园,以平生见闻,撰成《梦溪笔谈》,涉及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冶
炼等方面;又研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下联典指北宋立阳人沈立,字立之,进士出身,任
益州判官,采集大河事迹及古今利弊,著成《河防通议》,治河的官员都以此书为根据。后历官两浙转运
使、都水监、江淮发运使等。喜欢藏书,神宗曾问及,他报上所藏书目及所著《名山水记》三百卷。
存中仗义争一统;
确士潜心选四诗。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口,杭州钱塘人。曾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
地要求,维护了宋王朝版图完整统一。下联典指清代诗人沈德潜,字确士,江苏长洲人。官至内阁学士兼
礼部侍郎。曾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书。
立志须存千载想;
闲谈无过五分钟。
——沈均儒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近代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戊戌变法时,
主张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时,参加浙江光复工作。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法运动中,在广州任护法军政
府检察长。1935年发起救国会,力主抗日,致被捕入狱,为著名“七君子”之一。并同黄炎培等共同创建
并领导了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民盟主席等职,本联为沈钧儒赠秘书方学武联语。
阿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歙张。
——郭沫若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郭沫若撰赠茅盾(沈雁泳)联。
渔艇到门青涨满;
书堂归路晚山晴。
——沈德潜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诗人、文学家沈德潜自题联。
武奠霞漳开十邑;
德垂梅圃祝华封。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1)。庙祀开漳功臣、武德侯沈世纪(下同)。
-----------------------------------------------------------------
〖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威镇南坛,光辉千古;
祈山灵侯,万寿无疆。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2)。
春兰早芳,秋菊晚秀;
浊醪夕饮,素琴晨张。
——沈尹默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1883-1971)自题联。沈尹黩,原名君默,浙江昊兴人。
匡正名贤,克驾休文之彦;
人伦师表,岂惟良史之才。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唐·沈既济。
清操过人,义伦图书数卷;
和气接物,零陵雅气一腔。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历史名人沈义伦。下联典指晋代历史名人沈零陵。
开垦利民,田熟万家思沈括;
尊生济世,书成一部仰金鳌。
——沈味廉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安徽省鞠湖县沈湾沈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沈括帮其胞兄沈披规划开发圩田事。下联典指清代江苏
省无锡人沈金鳌,字芊绿,廪贡生,曾跟从华希闵研究《诗经》、《尚书》,跟从秦蕙田研究《周易》,
跟从顾栋高研究《春秋》,著有《尚书随笔》等。晚年潜心医学,著有《沈氏尊生书》,自号尊生老人。
诗家俎豆不祧,我亦熟休文四声、佺期五字;
胜国衣冠如昨,人当慕青原仪节、石田孝忠。
——钱梦鲸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西省太原市沈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南北朝宋·沈约、唐·沈佺期事。“五字”,指沈佺期长于五
言诗。下联典指清·沈永年、明·沈周事。
============================================================
附录:【沈姓典故、趣事】
〖白面书生〗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
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大
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大王……”沈庆之不停地劝皇
帝,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
皇帝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
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
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
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
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
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
〖沈括与指南针〗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
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
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
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
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
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
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
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
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
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
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
,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
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
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
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
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
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
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
问题。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
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
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于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
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
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
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
尾分指南北。 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431
回答者:言之午 - 首席运营官 十二级 12-26 22:09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4 个人评价
    好
100% (4)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2 条
沈姓何来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
,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
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
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
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
遂以沈为氏。
沈姓分布
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后,季载的后代子逞逃奔楚国,其孙沈尹戌
,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尹戌之子沈诸梁,世袭作司马,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秦时,子
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离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汉时有沈戎举家
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
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
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
知兄弟入闽,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迁王。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
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
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
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
型的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
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
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
、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
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http://baike.baidu.com/view/33070.htm 作为一个姓氏,“沈”也有好几种不同的来源,其主要分别就在读音之不同——有的人姓“审”音之沈,
有的人则姓“真”音之沈,不可随随便便地混为一谈。 读“审”音的沈姓,是黄帝的后代。《姓纂》上说:“周文王第十子晡季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
舆、沈亭,即沈子国也。” 读“真”音的沈,即是颛顼帝的后代。《姓氏考略》上说:“《左传》沈姒蓐黄注,四国,台骀之后,系
出金天氏。又,楚有沈尹氏,沈诸梁,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则系芈姓,非一族,直深切者,为实沈
之后,与音审者不同。” 由此可见,天下姓沈的人,有的是黄帝的后代,有的则是颛顼帝的后代,不过几千年繁衍下来,出自黄帝
的那一支日渐人多族繁,于是大家也逐渐对自己的姓氏“不求甚解”,一概的统姓起“审”来了。 根据上面所提的《姓纂》的记载,“审”音沈姓的人,得姓于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晡季,也跟许多其他古
老的姓氏一样,是因地得姓。当时的沈国,大致是现在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以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带地
方。据《左传》的记载:“汝南平舆县北有沈亭。”据近世考据,沈亭的遗址,就在今阜阳县西北沈丘堡
的东方,可见得“沈”姓真是一个有根有据的古姓。 至于“真”音沈姓最初发源的楚地,则大致是现在的湖南和湖北一带地方。 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姓,历来倒未曾发现过被外族冒用的纪录。相反的,到了五代时期,却有分支为他姓的
纪录——尤姓是从沈姓分出来的。
是当今中国第三十七大姓。 http://www.globalsino.com/family/shen3.html
参考资料:http://www.globalsino.com/family/shen3.html
回答者:waimeinv888 - 经理 四级 12-26 22:06
沈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 。周朝初,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受封於「沈」(今河
南省平舆县北 ) , 因以国名为氏。
二 ; 出自「姒」姓,周朝时又有侯国,沈国,其地在安徽省。此地为另一沈国。 家族名人
沈括 (1029~1093)字存中,宋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县)。博学多才,兼通天文、方志、律历、音乐、
医药、算数等。尝出使契丹。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书。
沈周 (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明长洲人(今江苏省吴县)。少从陈孟贤学,及长
,博综典籍,诗文俱佳,尤工於画,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明之四大家。著有客坐新闻、石田集、石
田诗钞等。 地望分布:浙江吴兴郡。 沈姓起源参考之二
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七,在台湾排名第四十。沈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出自少昊
金天氏。少昊的后代昧,担任水官,被称为玄冥师。昧的儿子台骀,因为治水有功,被封在汾川,后代建
立了沈国,国人以沈为姓。第二种,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季载,被封在沈,建立了沈国,称作沈子
国。后来,沈国被蔡国所灭,沈国的遗民就用沈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沈。第三种,是出自芈姓,是楚
国王族的后裔。楚庄王封自己的儿子公子贞在沈邑,贞的后人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也姓沈。发展和演
变:春秋战国时期,沈姓主要在河南,湖北发展,到汉代时,开始有人移居安徽,浙江,唐代初期,有沈
姓开始进入福建,南宋时,开始有沈姓迁居广东。明朝末年,沈斯庵迁居台南,首先进入台湾。沈姓的主
要聚居地有:沈丘,寿春,吴兴,武康,九江,会稽,乌程,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梅州,宁
化,建阳,龙岩,清流,延平,连城,上杭,大浦,善化等。 沈姓起源参考之三
台湾沈姓根在漳州
我们这次来到福建省漳州市,遇到了一位退休的沈先生,听说我们想了解台湾沈姓与漳州的关系,他热情
地接待了我们。
福建漳州沈氏后人沈济清说:“沈家是个老古国的姓氏,历史相当长,有几千年历史。”
椐考证,沈姓是黄帝的后代,出自于古姬姓。史料记载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哺季食采于沈国,子孙后来就以
沈国的沈字为姓氏。沈国大概在今河南及安徽一带。沈氏得姓后,传至第四十八代孙沈世纪,是唐初汉族
开辟漳州的功臣,宋后被朝廷封为武德候。
郑成功在300多年前,去收复台湾, 他为了能得到我们的祖上武德侯祖沈世纪的保佑,他就从漳州,派沈
诚总兵,他的部下到漳州大宗祠,把两个金身,一个沈世纪金身,一个李伯瑶金身,为什么有李伯瑶呢,
因为李伯瑶李家跟沈家两个在隋唐的时候就结拜兄弟,郑成功对他就更加敬重(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保佑
,就把两个金身从漳州起奉到台湾去。
沈世纪和李伯瑶的金身被安放在台湾斗南镇建的泰安宫里,如今,凡是沈氏武德侯的后裔,都会定期到泰
安宫祖庙去祭拜。
沈氏家族不论历史上还是现代都出了不少名人。尤其在开垦台湾,保卫台湾的历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一笔

明朝沈瑞,是漳州人,明末护朝有功,又同郑成功渡台。于台湾殉职。明朝的沈诚,是漳州诏安人,随郑
成功赴台湾,又开垦有功沈光文当年渡海到台湾,暗中为郑成功攻台作内应,还被台湾人民称为台湾文献
初祖。
沈保桢是深受台湾人民敬重的政治家、军事家。明末的沈全期是朝迁郎中使,被称为“医祖”、“医圣”

台湾建的泰安宫多年来按照漳州习惯每年举行春秋二祭。
台湾占整个总人口的35.8%是漳州人。
无论事业多么发达,总也忘不了自己的根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