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文化可以拿来糟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46:36
安徽今年五一节开张《金瓶梅》遗址公园,山东还有两地与《金瓶梅》相关的旅游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诸如潘金莲与西门庆相会的旧址、武松杀嫂旧址或血溅鸳鸯楼旧址等等,还有「武大捉奸」、「西门初会潘金莲」等娱乐节目,都冠以文化旅游之名。上海文汇报发表《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肖复兴的文章指出,对于《金瓶梅》能够抖擞出如此大的力量,需要反思的更应该是我们的大众文化和大众自己——除了《金瓶梅》,还有多少文化可以供我们这样糟蹋!
文章说,作为一种商业行为,选择《金瓶梅》为切入点,为的就是利用《金瓶梅》的道德含混性与内容的神秘感,打一个「擦边球」,将其古典名著演变成大众文化的文本,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掏取大众的钱包,要说也是无可厚非的。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在解释大众文化的开发时曾说:过度性和浅白性是其两种特征,「这两种特征提供了创造大众文化的丰富和肥沃的资源」。而其中的过度性,所遭受的负面指责,无外乎就是鄙俗和浅薄。因此,当中国开发者和商人大约20年前开发了古典名著《西游记》,这一次瞄准上了尚在沉睡中的《金瓶梅》,其开发的过度性特点如同矿产的开采一般,自然是非常的明显。因此,所遭受到的指责,是精明商家早已经料到的,不足为奇。可以说,这种效果正是商家的预期。这样的项目还没有破土动工,不过只是刚刚出台,便受到如此覆盖面的广泛关注,这不是不用花钱的最好的广告吗?
文章指出,正因如此,人们不必担心,《金瓶梅》的旅游项目开发会重蹈20年前《西游记》宫昙花一现的覆辙。因为只要眼前能够名利双收,开发商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们从一开始就并不指望潘金莲、西门庆或武松能够长生不老。而文化更是他们惯常打出的一张牌,是为了遮掩一些什么而涂抹在他们脸上的一抹腮红而已。开发者和商家的这种商业行为,对《金瓶梅》的借尸还魂、哗众取宠,都是从商业目的出发的,虽然是踩在了道德的边线,算不上什么高超的商业行为,虽然并不违法,却不过只是小聪明而有些心理鄙俗目光浅薄而已。
文章提出,应该反省的应该不止是商家,还有我们的大众文化和我们大众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此如此关注?说穿了,除了猎奇心之外,不少人关注的并不是《金瓶梅》真正的内涵,而是全书80万字中被洁本所删除的那涉及性描写的2万字而已。无论开发者、商家,还是大众,目光都容易聚集在这2万字上而达到了共识与默契,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金瓶梅》开发出来的所有旅游项目,便也都有了特殊的色彩。大家便一起成为开发者和商家的共谋,不约而同、明目张胆地改变了旅游和《金瓶梅》的意义,不是借助《金瓶梅》回到历史,而是回到我们的身体。
作者更指出,这多少有集体意淫一些意思,存在于《金瓶梅》旅游开发与消费过程之中。《金瓶梅》旅游消费过程,其潜在的低俗暗流消解并改写了表面上那些所谓文化的堂而皇之的意义。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本《金瓶梅》为什么能够抖擞出如此大的力量?应该清醒并严肃地指出:眼下,无论是文化的状况(如对肚脐眼以下的低俗文学描写的热衷),还是生活的现实(如某些地方卖淫现象的愈演愈烈以及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心理),价值观的失衡,荣辱观的颠倒,多重道德性导致社会规范的瓦解,有些地方,或者有些心理,正与《金瓶梅》那2万字暗合,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其存在着的内在联系的轨迹。于是,我们便很容易自觉不自觉一起参与了《金瓶梅》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消费。应该反思的,不仅仅属于开发者和商家,更应该是我们的大众文化和我们大众自己,除了《金瓶梅》,还有多少文化可以供我们这样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