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曼昆评价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2:06

格里高利.曼昆评价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政策
  
  当奥巴马内阁最终宣布他们的方案就是让经济回到正规的时候,似乎其核心策略便是增加政府开支。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经济所需要的?  
  可以证明,这个增加开支的提案能从萨谬尔森最经典的教材《经济学》中找到根据。这本第一版出版于1948年的书,包括其他一些类似的书,在足足半个世纪中一直是大学里最主流的经济学入门教材。我敢打赌奥巴马团队中的许多人都是从萨缪尔森这本书开始学习经济是如何运转。值得注意的是,Lawrence Summers,这位新的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长,正是萨缪尔森的侄子。  
  通过成书于大萧条的阴影和二战中的这本教材,萨缪尔森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这种观点集中于如何避免,或至少减轻,经济周期中不断循环的萧条状况。  
  “如果下一次大萧条来临时,”萨缪尔森在该书的第一版的首页写道,“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彻底失业——没有一点收入,也没有一点财产。”他写道,“正是由于缺乏恰当应对这一基本经济问题的方法,才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专制政权的产生,并因此导致了二战。”  
  凯恩斯和萨缪尔森告诉我们,经济衰退发生于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不足。他们认为,解决方法便是政府提供这样的需求来弥补私人部门对此的缺失。最近对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呼声正吻合这样的理论。  
  但是,只有经济学基础知识还远远不够。从许多方面来看,凯恩斯主义的措施对于避免大萧条来说似乎过于简单。在争论增加政府开支以刺激经济时,国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每块钱能产生多少效果?  
  经济学教科书,包括萨缪尔森和我自己近期的一些著作,都讲过政府开支的每一美元都可以让国家的GDP增加超过一美元。当增加的政府开支提高GDP时,消费者会相应的在增加的额外的收入中提高消费。而增加的消费又会增加总需求,并反过来提高GDP,如此反复,交替进行。这种正面的回馈循环正是我们通常说的“乘数效果”。  然而,真实世界里,政府开支的乘数并不会很大。最佳证据来自与哥伦比亚大学San Diego分校经济学家Valerie A Ramey近期的一项研究。Ramey教授通过美国历史数据估算出政府开支的每一美元仅仅使GDP提高1.4美元。因此,通过这种计算,我们发现当GDP增长时,不到三分之一的增长fenpei到私人消费和投资。大部分则分到了政府名下,而这就带来了下一个问题。 
  
  额外开支是否用到了我们需要的地方?  
  如果你用100块钱雇佣你的邻居在你的后院挖一个洞然后填上,接着他雇用你在他的院子里做同样的事,政府的统计数据会把这些计入进经济增长中。经济体创造了两个工作,GDP增加了200美元。但是,实际上那不过是花时间挖上又填上两个洞而已,你们俩都没有获利。  
  人们通常不会花钱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因此在私人部门,这种无效开销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但是政府部门并非如此。如果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没有用到点子上,统计学上的经济增长对每一个人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避免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对政府的每一个工程都运用严格的成本收益分析。然而,这种分析难以快速完成,尤其是大量投资处于风险之中时。但是如果不能快速完成这种工作,经济衰退在刺激政策起作用之前可能就已经过去了。  
  
  这事会如何结束?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政府规模的最大扩张发生在大萧条和二战时期。甚至在那之后,政府仍然维持着高额的开支和税收。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纠结于如何为政府在那个时期的花费埋单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变得非常敏感,特别是在婴儿潮一代退休并开始要求政府的养老金的时候。  
  Rahm Emanuel,说道:“你从不会希望让一场危机变成纯粹的浪费,它也是一个机会,去做一些你可能不会做的要紧事。”  
  他脑子力的想法并没有完全清楚的表露出来。一种可能是他想把这个暂时的危机当做政府永久扩张规模的借口。信仰政府应该受到限制的人们理应开始焦虑了。 
  
  减税是否更加有效?  
  凯恩斯主义的教科书认为减税在刺激经济方面没有增加开支有效。当政府花掉一块钱,这一块钱确确实实是花掉了。当政府给一个家庭返税一块钱,这一块钱可能被存起来,这样就没办法增加总需求了。  
  然而,支持这个理论的证据很少。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Christina Romer和David Romer最近的研究发现减税一美元可以使GDP增加3美元左右。Romer的研究表明,减税的乘数是Ramey教授发现的开支乘数的两倍多。  
  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我们可以很容易推测出教科书的理论出了什么问题,但事情的本质还需要用更多的研究来发掘。同时,这些基于历史数据的结论能否应用到我们当下这种不寻常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意外的是,Christina Romer被选为新内阁中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女主席。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减税会比预期的在奥巴马刺激经济恢复政策中占更大的份额。 
  
  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让国会多考虑他们是否应增加开支以刺激经济。但是不要期望这样的疑虑会阻止这些高官们。这个国家的精英们坚持认为增加政府开支是救治经济的良方。这实在是令人讽刺的事实。  
  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只要我们写下国家的经济学教材,我不会关心谁来写下国家的法律或者决定它发展的前途。”  
  即将来临的刺激账单和其他一切,将会证明他是多么的明智。 

叶檀:奥巴马将制造更大泡沫

www.eastmoney.com   2009-01-21 08:02   叶檀   每日经济新闻


  英美等国*家正在用制造特大泡沫的手法,挽救经济危机,这种做法将使金融机构得以保全,代价是经济危机延续的时间更长。
  毫无疑问,奥巴马将用突破底线,制造更大泡沫的办法,缓解目前的经济危机。而且,美国新任财长萨默斯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都是赤字财政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坚决推手。
  不仅美国人,1月20日,期待全球经济复苏的所有人,都在等待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上任,奥巴马的成功当选具有传奇性,人们想当然地希望这位传奇总统能够力挽狂澜。但奥巴马不是巫师,无法骑着扫帚上天。
  美国人之所以能够大印美元,而美国国债收益率还能提振,美元之所以不被扫入垃圾堆,是因为美元仍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但英国就没有那么幸运,在奥巴马上任的当天,罗杰斯为英镑敲响丧钟,英镑完了,因为英国离市场机制越来越远,他们超越了底线。
  英国不仅在制造泡沫,更在试行较为彻底的国有化--苏格兰皇家银行将彻底国有化。消息传出,该行股价暴跌67%,达25年来的最低水平,还连累欧洲金融股大跌。同时,为了挽救英国的金融机构,在最新一轮银行业救助计划中,英国Z*F毅然瞄准了金融危机元凶--信用违约掉期业务。英国财政部将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问题资产提供担保,从住房抵押贷款到商业票据,再到杠杆贷款,不管资产来源如何,也无论以何币种计价。这就意味着,英国Z*F为所有资产托底,如果资产继续下挫,英国Z*F的信用、财富将随着破产的金融机构一起消失。
  连美国激进的民主党代言者、新晋封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鲁格曼都指责这是在用巫毒经济救僵尸银行。花旗得到890亿美元和美国Z*F的3090亿美元贷款担保仍嫌不够;而欲吞并美林的美国银行,披露亏23.9亿美元之外,其收购的美林证券再爆153.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好了,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让美国银行收购美林,是让一只比较烂的苹果收购一只更烂的苹果。
  看来,中国的金融机构要幸运得多,虽然2008年实质不良贷款率上升,但资产负债表光鲜依旧,在农行进行大幅剥离后,中国的金融业气象万千。但这显然不是全部。中国的金融机构平时享受利差,而且,平时的输血也让金融机构日子好过。金融机构现在为积极财政政策添砖加瓦,很可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不良贷款率上升。除非这些金融机构投资的Z*F项目绝大多数具有效率。
  一些央企的情况同样令人担忧。最近一再曝光的国航、东航等套保损失得到国资委的资金,国资委给航空公司与电力企业注资等行为,说明一些技术性破产的企业得到挽救。与美国金融机构受到的抨击不同,我国企业本来就是国有企业,而国资委注资的钱来自于央企预算,算是左口袋倒到右口袋,其中收益未入税收账本,对纳税人利益的损害非常隐蔽。
  无论是奥巴马,还是英国首相布朗,面临的难题十分类似:如果不抢救大而无当的银行与公司,这些破产的大企业将回过头来反噬庞大的经济体,其后果无法预料;如果抢救这些银行,必然以损失生产效率为代价,将导致经济长期低迷。
  克鲁格曼出的主意是,Z*F仿效上世纪80年代末对付僵尸储贷机构的做法:没收死掉的银行,将股东扫地出门,然后将其不良资产移交给清债信托公司 (RTC),替银行偿还足够债务,恢复其偿债能力,然后将整顿好的银行卖给新老板。这是个Z*F与市场嫁接的方式,Z*F接过垂危的企业,割除坏管理层,整顿资产负债表,而后找到好的管理者。索性由Z*F接管一切。问题是,偿还足够的债务,需要大量美元,7500亿美元够吗?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此并不乐观。整顿好银行,Z*F有这个能力吗?唯一的办法是以泡制泡,维持表面的光鲜。
  如果说美国的金融援助计划是抹上糖衣的拐弯抹角的国有化,英国实行的是直截了当的国有化,中国则是将经济重新拴到了国企这棵树上。在特殊时期,这一做法不会受到质疑,但只要不长的时间,国企的低效就会显露出本来面目,民众会再次呼唤市场化的复归。 弗里德曼:摒弃货币的祸害
  书评人 曾昭逸 发布时间: 2006-09-15 11:15 新京报
  
  通货膨胀是大家很熟悉的了。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却不是一般人能回答的。在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教授看来,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政府发行货币过多。他甚至说,“通货膨胀的问题,只是印刷行业的问题。”作为对策,根治通货膨胀的惟一出路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控制货币增长的方法是实行“单一规则”,即中央银行在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时候要“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这就是著名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它和由此推衍出的坚持经济自由、减少政府干预的观点一起,构成了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的两大核心理论。弗里德曼旗帜鲜明地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思想。他认为,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增加开支将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将引起私人投资和消费的缩减,从而产生“挤出效应”,抵消增加的政府支出,因此,货币政策才是一切经济政策的重心。
  货币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打着对抗“凯恩斯革命”的旗号诞生,但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大行其道。那时,长期实施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经济政策终于给西方经济带来了恶果,各国的经济发展缓慢,赤字越来越大,失业越来越多,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于是,货币学派提出了以稳定货币、反对通货膨胀为中心内容的一系列政策主张。由于这些政策主张顺应了西方经济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因此,赢得了许多的赞同者和追随者,并且得到一些国家政府的特别赏识。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运行无处不渗透着弗里德曼的思想与主张。自此,货币学派声名鹊起,被普遍看作凯恩斯学派的替代者,弗里德曼更是被称为“反通货膨胀的旗手”。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货币的运作机理和通货膨胀的根源及疗法,他写了《货币的祸害》这本具体而微的货币史,浓缩并浅释了其艰深的《美国货币史》的核心内容。这种将高深的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实结合起来,并用浅显的语言进行阐述的著作,实在不可多见。
  在书中,作者讨论了从石头、羽毛到黄金的价值创造,勾勒了货币的支配性作用。但是,我们还需关注关于货币的一些重要的错觉或“神话”,它们初看起来总是显得那么“真实合理”,以至于我们都习以为常了,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货币的祸害”。很长一段时间,货币一直在银本位和金本位之间摇摆,在复本位和单一本位之间徘徊,由此引发出许多事后看来荒谬的历史事件或灾难。
  1932-1933年,法兰西银行担心美国不再盯住金本位,于是要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将它存在美国的大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黄金,并将其存到法兰西银行的会计账簿上。作为一种回应,联邦储备银行的官员来到地下金库,将与那笔资产等量的金锭放入另外几个抽屉中,并在抽屉上标明此属法国的财产。不料,财经报纸夸大其词,用头条报道了这件关于“黄金的损失”
  以及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威胁等种种消息。众人信以为真,认为美国黄金储备开始减少,法国黄金储备则增加。于是,市场上美元开始走软,法朗走强,并最终引起1933年银行业的极度恐慌,对当时疲软的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这种做法,和作者开篇所说的雅浦岛民由于旁人在自己的石币上做一些记号,就变得更穷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令人匪夷所思。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货币学派的代言人,亦以此享誉世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中国对货币政策的逐步关注和重视,加上弗里德曼夫妇回忆录中文版的问世、《自由选择》和《资本主义与自由》的重印,其个人影响力很大,其学说和理论也日渐风靡神州大地。
  而这本《货币的祸害》的推出,相信会再次掀起波澜。
  《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版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版 定价: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