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满禅师~禅宗六祖慧能大师~_觉缘了因吉祥园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56:59
【阿弥陀佛】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满禅师~禅宗六祖慧能大师~2008-08-13 12:14

释道信(公元580-651年),中国禅宗四祖,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后移居薪州广济县(今属湖北省)。俗姓司马,生于陈太建十二年(公元580年)。七岁出家,其师戎行不纯,信每陈谏,师不听,而信自己则密持斋戒达五年之山县境)皖公山从僧璨学禅。
  《景德传灯录》卷三说他“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道信正式被允许得度为僧,配住吉州(今江西吉安)寺。后欲去南岳,路过江州(今江西九江),被信众挽留,住庐山大林寺十年。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移居黄梅双峰山,“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卒,春秋七十有二。唐代宗溢为大医禅师。     
  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道信十四岁开始,向三祖僧璨学禅,时隋开皇十二年(公无592年)。他要求僧璨授与“解脱法门”。僧璨问他“谁缚住你了”?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无人缚,又何必更求解脱”?此一反问,使道信言下大悟,遂侍奉僧璨九年,成为僧璨的嗣法弟子,其后借璨去广东罗浮山,他们师徒才分开。不久,道信亦到江南游学。     
  道信是一位重修持、讲清高的人。他在双峰山领众修道,三十年不下山。长年习禅,坐不倒单,胁不至席者六十年。据说唐太宗李世民仰慕其德,“欲瞻风采,诏赴京师”,道信上表逊谢。前后三次,竟以疾辞。第四次,太宗命使臣曰:“如果道信再不来,就取其头来”。使臣到双峰山宣读了太宗的《渝旨》,道信听后,神色俨然,即“引颈就刃”他的这一举动,令使臣大吃一惊,回朝上报,太宗更加崇敬道信,乃赐“珍缯”以遂其志。     
  自菩提达摩以四卷《楞枷》授慧可以来,禅门的修持,一直以如来禅为主。到了道信,弄论是生活方式还是修持内容,都起了很大变化。从生活方式上说,以前禅者多为散居,兼修头陀行。道信主持的双峰山道场,则集中居住,共同修持,同住者五百余人,形成了秩序井然的和乐僧团。此种生活方式上的变化,为后来的禅林(或丛林)制度奠定了基础。在修持内容上,道信以《楞伽》如来禅为基础,融摄了江南盛行的菩萨戒(《楞伽师资》说道信著有《菩萨戒法》一本)和般若禅。所以印顺老法师在《中国禅宗史》(第二章)中归纳道信的禅法存三大特色:一戒与禅合一;二、《楞伽》与《般若》合一;三、念佛与成佛合一。
  道信依据《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制定有《入道安心要方便》,其主要内容如下;
  夫身心才寸,举走下足,带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普贤观控》云: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仟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
  拼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寄佛,斋:佛无别衣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汛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即不须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磐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     
  亦无能所观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带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何以故?一切诸率皆是如来一法身故。往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一毛端。如其木半如故,不相妨碍。《花严经》云:弃一卷经,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事。  
  道信的禅法,强调“守一不移”。如何能做到守一不移?《中国禅宗史》页六八说:  
  先当修身,审观以身为木。......常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可得。......如眼几杨时,眼中无有物;如镜照面像,......镜中无一物。......如此观察智,是为观空寂。     
  又说:宁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住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动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擎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守一就是心观于一物而不取相,久而久之,即可摄心成定,有定即能发慧。这就是道信禅的修法。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除上面所引主要内容外,还有问答和杂录两部分,很显然,这两部分是其门人编入的。其中对众生的不同根器,解答或阐述不同的禅理和方便。所以道信禅适合于僧俗共修,有利于禅法的弘扬和发展。

===============================================================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
    栽松老人的至诚求法,造就道信传衣付法的因缘;无姓小儿的禅机问答,成为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话。
    出家后的无姓小儿,法名「弘忍」,几经勘验,尽能领受心法,成为中国禅宗第五祖。创立「东山法门」,不问根机,普皆传授,
使禅宗遍及全国,法脉绵延。弘忍大师,唐代僧,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六○一年),唐咸亨五年(公元**年)十月二十三日圆寂,为中国禅宗第五祖。
    出家因缘  
  相传弘忍大师的前身是一位栽松老人。一日,幸遇四祖道信大师,便央求四祖收他为徒,四祖却说:「您年岁已大,即便得法,也无法弘传;假使真有心,等您来世定收您为徒,授予大法。」
  惦记着与四祖道信大师的约定,栽松老人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洗衣的女子,于是上前请求:「姑娘,我能不能借妳家住宿?」女子回答:「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您可以去求他们。」老人又说:「妳必须先答应,我才敢前去。」这位姑娘见天色已晚,且是一位老人要求借宿,便点头答应,栽松老人待女子同意后随即离开。
  隔了几天,女子忽然有了身孕,但因其尚未婚配,父母嫌恶即将她逐出家门,女子无处可归,只好乞食于邻里中。待孩子出生后,女子视为不祥的预兆,便将其投于河中,没想到这孩童却溯流而上,且气色十分红润,女子只好又将小孩抱回,继续抚养。因为没有父亲的缘故,乡里的人都称此孩童为「无姓儿」。无姓儿长大后,相貌庄严,曾有一位贤人见到他,赞叹地说:「这个孩童只比佛陀少了七种相」,足见其已具足如来二十五相。
  一日,无姓儿路逢四祖道信大师,四祖观察此孩童相貌非凡,便问:「你姓什么?」无姓儿回答:「姓是有,但不是常姓。」四祖再问:「是什么姓?」无姓儿答:「是佛性。」四祖继续追问:「你难道没有姓吗?」无姓儿答:「性空,故无。」道信大师心知这孩童是个法器,日后必能令佛法广为弘扬,便请侍者陪同无姓儿回家。因着前世的因缘,所以当侍者提出欲让无姓儿出家的心意时,无姓儿的母亲即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无姓儿就跟随道信大师回到寺院,开始清净的修行生活。
  当时无姓儿年仅七岁,在寺院居住了一段时间后,于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出家后,法名弘忍。弘忍在道信大师的座下认真修行,白天发心作务,夜晚参禅静坐,四祖道信大师也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弘忍平时沉默寡言,但他对禅法却颇有见解,尽得道信大师的禅法。
  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一年),道信大师经过多年的观察,认为弘忍堪受大任,于是付法传衣于弘忍,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中国禅宗第五祖。
  同年九月,四祖道信大师示现圆寂,建塔于双峰山。
    东山法门 
  由于前来双峰山参学的人日益增多,旧有的规模已不敷使用,五祖便在双峰山的东方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为「东山寺」,时称五祖的法门为「东山法门」。
  我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至唐代弘忍大师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派所承认。弘忍大师继此传承,发扬禅风,形成「东山法门」,禅宗传教极为重视《金刚般若经》即自此始。
  大师尝谓学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又强调:「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途。欲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盘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中国禅宗从初祖达磨祖师至三祖僧璨大师,其门徒都行头陀行,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并不定居在一处。到了道信大师,禅风一变;道信大师初入黄梅双峰山,一住三十余年,会众多至五百;后来弘忍大师移居东山,又是二十余年,弟子多至七百人。两代禅师都定居一处,过着团体生活,实行生产自给,把挑柴运米等一切劳动都视作是修行。且弘忍大师认为学道应该山居,远离尘嚣。这成为后来马祖道一大师、百丈怀海大师建立丛林道场,实行农禅生活的指导思想。
    衣钵传承
  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弘忍大师令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见解,若能契符心法,即以衣法相付。上座神秀大师先呈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大师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以惠能见解透彻,于深夜三更,以袈裟遮围,授衣传法于惠能大师。
  弘忍大师门下嗣法弟子众多,造成后世禅宗大兴的基础,《楞伽师资记》中记载,弘忍大师语弟子玄赜:「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除玄赜外,更有上首神秀、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华州惠藏、随州玄约、嵩山老安、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智德、越州义方等十人。(各书记载之人名多有出入,亦有十一人、十三人、十六人、二十五人之说不一);弘忍大师之弟子弘化地域甚广,遂使东山法门传播于全国;其中又以神秀大师宗「楞伽」传禅于北方,及惠能大师宗「般若」开法于南方,分别形成南顿北渐两宗派禅学系统;至于后世,分衍出更多宗派。
    后记
  唐咸亨五年(公元**年),一日,大师忽告诉大众说:「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回到寮房,安坐而逝。时年七十四岁。弟子们为其建塔于黄梅的东山岗下。至代宗时,敕谥「大满禅师」,塔名号「法雨」,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传世

===============================================================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2008-06-02 17:50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持《涅槃经》来问字。慧能说:我虽不识字,但还了解其义。尼说:既不识字,如何解义?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闻其言,深为惊异,遂告乡里耆老,竞来礼敬,即请慧能居于当地宝林古寺,称他为卢行者。
  慧能在宝林寺住了不久,又至乐昌西石窟,从智远禅师学禅,智远劝他到黄梅东禅寺(寺在黄梅双峰之东,亦称东山)去从弘忍受学。慧能于咸亨三年(672)到了黄梅东山,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
  慧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当时东山禅众达七百人。相传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因此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间,过了十余年,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慧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按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有六祖瘗发塔、菩提树、风幡堂、六祖殿诸古迹)。两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
  不久,慧能辞众归曹溪宝林寺,印宗与道俗千余人相送。那时,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今世流通的《法宝坛经》有四本: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德异本,四、宗宝本。参照本书“法宝坛经”条)。从此以后,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其间,中宗曾请慧安、神秀二师于宫中供养,并问禅法。二师皆说: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神龙元年(705),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他入京。他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延和元年(712)慧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713)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弟子等就在那一年迎其遗体归曹溪。宪宗时(806—820)赠以大鉴禅师谥号,柳州刺史柳宗元为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从达磨六传而至慧能,故一般称他为六祖大师。
  慧能的遗体未坏,弟子方辩裹紵涂漆于其上,形象生动逼真,现存于广东曹溪南华寺(即古代的宝林寺)。
  中国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慧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慧能本与神秀同为弘忍门下的大弟子。但因对禅的看法不同,后来遂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禅法多弘传于北方贵族阶层,南宗初行于岭南一带。后由慧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十八年(730)在洛阳定南北宗是非大会上,极力批评北宗禅为“师承是旁,法门是渐”,影响所及,北宗的势力遂逐渐衰退。
  慧能的禅学思想,见于其弟子法海集记的《法宝坛经》。此经后来曾被神会系一度改编作为传宗的典据,故其中夹杂后后之说,但大体上还可见到慧能主张是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以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慧能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因此他对于当时僧俗念佛愿生西方的净土法门,另有一种看法。他对韦刺史开示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慧能的弟子很多,《景德传灯录》及《传法正宗记》皆载有嗣法四十三人。《法宝坛经》说有门人十人,《祖堂集》列举八人。但是最著名于后世的,即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人。他们得法后,都各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岳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衍为临济、沩仰二派;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形成了禅宗五派法流。
  此外,《僧传》、《传灯录》所未载而见于金石著录者有净藏(675—746),也是六祖知名弟子,他把南宗禅传入嵩山(《金石萃编》卷八十七《净藏禅师身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