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禅宗巨匠“圆悟克勤”禅师!_唐昌吧_贴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2:12
一,圆悟克勤禅师简介 

  五祖"法演"门下有“三佛”,其中之佼佼者,当首推圆悟克勤。克勤的禅法荟萃各家精华,超宗越格,弟子满天下,为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圆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著,法名克勤。崇宁县(今四川郫县唐昌)人。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 


 克勤从小学习儒家经典,每天记诵千言,同学之中没人能与他相比。一天,克勤到妙寂院游玩,偶然看到佛经,他拿来看了又看,心中怅然,好像见到了自己原有的东西一样,说:“我恐怕前世是和尚吧!”就这样,他剃度出家了。
  • 2008-8-10 02:24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3楼

  克勤后行脚四方,遍参各地禅门高僧,最后在五祖法演门下参学。数年之间,克勤时常将自己悟道的机缘,写成偈颂,呈送五祖法演即可。五祖法演一直认为克勤尚未明心见性。克勤失望之余,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懑,说:“师父太不慈悲了,不知道提携后学。”说完拂袖而去。 

  五祖法演笑着说:“等到你得了一场大病之后,就会知道我的用心良苦了。”克勤行脚至金山寺,住了下来,继续参禅。一天,克勤不当心感染了风寒,忽冷忽热,全身虚弱。病中的克勤想起了五祖法演临别时说的话,似乎有些觉悟了。病愈之后,克勤又回到了五祖法演身边,担任侍者。

  • 2008-8-10 02:25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4楼

 一天,吏部提刑陈某正好辞官要返回四川老家,特地前来参访五祖法演,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五祖法演说:“有两句诗,正好与此相似: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有一位美人名 
叫小艳,在闺房内知道其情人檀郎来找她。小艳为了使檀郎知道她在闺房,又不好意思直接与檀郎说,只得借机叫丫环小玉做东做西,其目的就是利用叫小玉的声音,要檀郎知道她在闺房里。禅法也是这样,说东说西并不是禅的目的,只是借说东说西的声音,要学人知道其言外之意。 

  五祖法演的用意,陈某无法理解,但却打动了在一旁的克勤的心。陈某走后,克勤问:“师父举小艳的诗,陈提刑懂了没有?” 

  五祖法演说:“他只认得声。” 

  克勤问:“他既然认得声,为什么不能悟道呢?” 

  五祖法演知道克勤的悟境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便大声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是庭前柏树子吗?” 

  这一问帮助克勤突破疑关,他顿时大彻大悟,手舞足蹈,走出室外,正好看见一只大公鸡,展翅而鸣,飞上栏杆。克勤说:“这不正是声吗?” 

  于是写了一首悟道偈: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这首偈的意思是说等到檀郎(众生)认得呼唤小玉的声音之后,在绣着金鸭的锦帷中,经过一番的缠绵缱绻,在充满醉意的笙歌弦乐声中相扶归去。这一段少年风流事,旁人是无法了解的,只有佳人(佛)和檀郎(众生)才深知其中的奥妙。 

  在禅宗僧人中,像克勤这样通过艳诗而开悟,并不少见,有些偈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当情诗欣赏。克勤用男女私情比喻“佛祖大事”,就是禅宗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 

  东西方都有人以男女情爱比拟人类的神秘体验。禅悟既是一种较高的体验境界,又不可能靠言语来传达清晰,用男女情爱来比拟,也是很自然的事。只是要从人类鲜活生动的男女情爱中,去印证那种玄妙的境界,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 2008-8-10 02:25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5楼

 不久,克勤负责管理寺中事务。当时正在修建厨房,庭院中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大树。五祖法演说:“即使大树妨碍厨房的修建,也不能砍去。”克勤不顾师命,还是将大树砍掉了。 

  五祖法演一怒之下,举着拄杖追打克勤。克勤在东逃西躲中,忽然醒悟:“这不正是临济宗的手法吗?”于是神色自若,站立不动,伸手接住柱杖,说:“老贼,我认得你了。”五祖法演大笑而去。原来五祖法演的话中暗藏机锋,克勤砍掉树,正是对五祖法演机锋的承接。

  • 2008-8-10 02:26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6楼

 一天晚上,克勤、慧勤、清远三位弟子陪同五祖法演在山亭上说话。到了该回去的时候,灯笼里的油烧完了。 

  五祖法演在黑暗中对他们说:“你们三个人各自就此情景下一转语,我要看看你们的境界如何?” 

  慧勤说:“现在好比五彩的凤凰,在青天上翱翔。”意谓在黑暗中要看见光明,可见其手法非凡。清远说:“这时好像一条铁石般的巨蟒,横在古道之上。”意谓暗中有物,这种境界也不俗。 

  克勤说:“注意脚下。”简单明了,具有寸铁刺人的力量。五祖法演感慨地说:“能够发扬光大禅宗法门的人,只有克勤了。”“注意脚下”,这话听起来多么平淡无奇。难道会有人不知道,在夜晚摸黑走路要注意脚下?然而,这话的可贵之处,就是这种从脚下做起的务实精神。禅不讲求玄虚,而注重“实在”与“平常”。注意脚下,老老实实地“走路”,这就是禅宗精神的体现。

  • 2008-8-10 02:26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7楼

  宋徽宗崇宁(1102—1106)初年,克勤辞别五祖法演,要回四川探望年迈的母亲。翰林郭知章邀请其住持成都昭觉寺。政和元年(1111),克勤南游湘鄂,在荆南(今湖北江陵)与张商英辩论《华严经》要旨及禅门宗趣。张商英对克勤大为佩服,以师礼待之,并请他住持澧州(今湖南澧县),夹山灵泉院。 

  在夹山期间,克勤对雪窦重显《颂古百则》进行注释,弟子们把它们记录整理成书,以夹山的别名“碧岩”为题作书名,故曰《碧岩录》。 

  在《碧岩录》中,克勤紧密联系禅宗的基本理论,把公案、颂古和佛教经论结合起来,为解释公案和颂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克勤在《颂古百则》的基础上,加写了以下三方面的文字:一、垂示,放在每则公案之前,大抵有概括和引入的作用;二、著语,放在公案和重显颂诗的句下,相当于夹注夹批;三、评唱,分别放在公案后和重显颂诗后,对公案和颂诗加以阐释评论。 

  《碧岩录》问世之后,禅林轰动,褒贬不一。有人对它评价很高,称为“宗门第一书”,并有许多模仿该书的作品陆续问世。也有人反对这种雕饰言辞、舞文弄墨的作法,认为有违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宗旨。克勤的弟子宗杲干脆烧掉了《碧岩录》的刻版,但未能阻止该书的流传。 

  《碧岩录》是禅宗史上影响很大的一部著作,它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反映了北宋以后的禅宗逐渐重视佛教经典和本宗的文献典籍,与其它宗派看重文词义理的传统修行方式缩小了距离,此后便演变成禅教合一、禅净双修的趋势。

  • 2008-8-10 02:26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8楼

 宋徽宗政和(1111—1118)末年,太保枢密邓子常上书朝廷,极力称颂克勤的德行,于是宋徽宗赐号“佛果禅师”,诏住金陵(今江苏南京)蒋山。禅僧纷纷慕名前往,晚到者竟然无处容身。 

  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赐号克勤“圆悟禅师”,故世称“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达75人之多,其中最著名者为大慧宗杲、虎丘绍隆,并称为圆悟克勤门下的“二甘露门”。 

  虎丘绍隆在禅学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他的法系传承则一直不断。宗杲以后的临济宗传承基本上出自虎丘绍隆一系。

  • 2008-8-10 02:26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9楼

应特别重视的是,克勤在住持夹山寺等地时,应无尽居士张商英和门人的请求,根据禅林的需要,宣讲雪窦重显禅师的《颂古百则》,后经门人记下,汇集成书。因为当时的丛林称夹山为「碧岩」,所以这本书便称为《碧岩录》。 

 在克勤看来,禅是另一种佛经,是活活泼泼的佛经,禅与佛经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此,《碧岩录》把公案、颂文和佛教经论结合起来,从禅宗基本理论出发,对疑义丛生的公案一一解释,并加以引申发挥。 

 《碧岩录》是克勤与古代禅师的心灵感应、沟通,于诗一般的语言、石火电光的机锋中,显示活活泼泼的佛禅的生命;也是克勤从生命的本源处流出的悟性、灵性,从生动有趣的故事、行云流水般的讲说中,禅机犀利地跃动。正由于这个缘故,他对公案的解释乃为禅宗界所普遍接受,禅僧们都把它视为最重要的经典,人手一册,朝暮诵习。《碧岩录》成了禅宗的新经典,成为古今公认的「禅门第一书」。《碧岩录》里指出,禅僧不仅重视直觉体验,也重视知性思维的解悟,可说从侧面反映出禅教融合的大趋势。 

 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可不了解禅宗;要了解禅宗,就不能不读禅门第一书;而要更深刻地理解这部禅门奇书,就可不了解作者的个性、气质及其一生丰富的阅历。 

 克勤一生七次住持名刹,说法精彩如口唇放光一般,其法语充满诗画意境,而又禅趣盎然,是诗中的诗、禅中的禅,体现了中国文化最高的美学特征——诗禅合一。克勤机锋峻峭的公案、精金美玉的言辞、充满禅悟的体验,都令人拍案叫绝,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他那伟大的僧格,正可为现代人的精神指标,导引着追求真善美的人们,一步步走向光明灿烂的佛国,走向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

  • 2008-8-10 02:27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10楼

二,圆悟克勤与禅茶一味 


 东方国家之所以普遍饮茶,与禅文化的传布有极大关系。自唐宋以来,中国发达的禅文化对日本、朝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公派或私往中国习禅的日本人、朝鲜人非常之多。他们不仅把禅文化的精髓带回了母国,同时与禅法密切相关的茶道,也随之在这些东方邻国中生根。 

 日本人森本司郎所著《茶史漫话》一书认为,茶文化传入日本,有两个僧人非常关键。其一是中国唐朝的鉴真大师,公元753年,大师东渡日本,在带去了佛法的同时,也带去茶叶和种植方法;其二是日僧最澄法师,他在公元804年,即贞观20年来到浙江天台山,专心学法,对寺院茶区的种植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并带回茶树树苗到日本,种植于近江地区的台麓山,这在日本被看作植茶第一人。另外,日僧空海也带回茶籽,对日本的茶道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道东传的第二次高潮是在宋代。公元1168和1187年,有日本禅宗始祖之称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学习禅茶文化达24年之久。1192年禅师回国时,携带了大量茶树种籽,并亲自种植,晚年写成了一部融中国茶道与自己在日本种茶经验的《吃茶养生记》一书,书中详述了茶源、茶树、种茶、采茶、制茶、茶礼、茶仪,以及茶的精神功用,等等。至此,日本全国推广饮茶,并逐渐养成以“和、敬、清、寂”为特点的日本茶道精神。

  • 2008-8-10 02:27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11楼

与荣西禅师同时,成都昭觉寺一代禅门领袖圆悟克勤大师提出“禅茶一味”的思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圆悟克勤禅师的法脉,经佛海慧远传至日本睿山觉阿上人。此后,日僧来华求学和中国禅僧东渡传法者络绎不绝。圆悟禅师一系经过数代传承,至荣西禅师圆寂50余年之后,终于使日本禅宗大兴于世。据冯学成先生等编著的《巴蜀禅灯录》记载,镰仓时代全日本有24家禅宗,其中20家都是出自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一系。
  • 2008-8-10 02:27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12楼

一天傍晚,在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休禅师的道场里,一位嗜茶如命的年轻禅僧结束了一天的苦参,端起自己心爱的茶具,准备用那清香沁人的茶汤,滋润一下已经精疲力尽的身心。就在茶碗刚刚送到嘴边的一刹那,悄悄来到他身边的一休禅师突然在耳旁大喝一声,紧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起铁如意,将他手中的茶具打落在地! 

 这是在日本禅宗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刻!——应声粉碎的,不仅仅是那套名贵的日本茶具,也包括这位年轻禅僧内心的是非得失、名利荣辱、苦乐生死!在一休禅师的钳锤棒喝之下,这位名叫村田珠光的年轻禅僧,终于大彻大悟了。从此,他生活在了无挂碍的“禅茶三昧”之中,直到81岁圆寂。到了今天,他已经被全日本尊奉为“禅茶之祖”了。 

 在珠光时代,日本茶道普遍只注重外表的奢华、茶具的名贵、仪礼的繁冗、名相的纷呈,对于茶道庄敬和雅、清简淡泊的精神内涵,却少有人问津。珠光的茶道一反常流,崇尚简素,把茶道从贵族富豪、武士文人的特权之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能启迪所有人内在热情的心灵之路。他对门人说:“茶道之德,在于守俭,故不知而足。勿好华丽,无信非茶友。只管内求,勿饰外表。戏言必生乱,语不表实莫言。业随身心,乃至本分深入行住坐卧之中。” 

 村田珠光悟得禅茶之道后,他的老师一休禅师便将自己平生所得的禅法心髓传给了他,并且还将自己秘藏多年宝贝——来自中国祖师圆悟克勤禅师手书之“禅茶一味”遗墨传付与他。珠光对这幅墨宝珍爱之至,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的茶室挂轴悬在正中,以时时提醒自己,要以一个禅者的堂堂威仪进行点茶、品茗、洗心。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后世日本的茶道仪礼中,其第一要具,便是茶室之中必须有格高脱俗的字画挂轴,尤其以高僧大德所书之佛言祖语和历代禅门祖师画像为极则。圆悟祖师的这幅“禅茶一味”,如今仍保存在日本奈良的大德寺中,成为日本禅茶至宝。想来也只有在这样恒时散发着德行光辉的墨迹面前,人们才能虔心恭敬,才能从袅袅出壶的茶香中,品尝出禅茶中的妙谛来。

  • 2008-8-10 02:28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13楼

补充资料一: 


 “村田珠光”(1422-1502年)对茶禅的宗法结合,作出了 具有历史性的贡献。他改革了当时流行的书院茶、斗茶,将禅的思想导入茶文化,从而创立了 日本的茶道。" 

 而珠光也与"茶禅一味"有着密切的关系。珠光在30岁的时候投靠禅宗的著名和尚——一休宗纯,寄居大德寺真珠庵,开始修禅的生活。据说,"作为参禅了悟的印可证书.一休将自己珍藏的宋朝禅门巨匠圜悟禅师的墨迹传给丁珠光。珠光将其挂在自家茶室外的壁龛上,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理。即:佛法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它存在 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这就是茶禅一味的境 地。""由此,茶道与禅宗之间成立了正式的法嗣关系。"  

 可见,"茶禅一味"法语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性人物,即禅门巨匠圜悟禅师。圜悟克勤是宋代 临济宗的禅僧,北宋徽宗赐"佛果禅师"号,南宋高宗赐"圆悟禅师"号。他撰写的《碧岩录》为禅门第一圣典,继承其法的为两大弟子虎丘绍隆和大慧宗果。"茶禅一味"辞条介绍该法语与克 勤禅师密切相关是不错的。但是,他书赠给参学日本弟子的并非"四字真诀",而是一份证书, 时在公元1128年。当时弟子虎丘绍隆要离开师傅,去云居山真如院担任住持,圜悟写给他一 幅字。大体意思是说.虎丘追随自己参禅多年,成绩优秀,已达大彻大悟之境,特此证明。珠光从一休处接受的这张珍贵的印可证书,至今成为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宝物。

  • 2008-8-10 02:28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14楼

补充资料二: 
 

日本茶道与成都佛家的关系 

  谁曾想到名闻遐迩的日本茶道竟与成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这一史实显示了成都佛教文化的雄浑根基。 

  日本茶道的象征,是成都郫县人圆悟禅师的墨迹。 

  克勤禅师,俗姓骆,公元1063年生于蜀崇宁县(今成都郫县唐昌镇附近,北宋末年属彭州)。祖上世代以儒为业。他早年读儒家书籍,日记千言。18岁时在崇宁县妙寂院出家为僧。后拜成都大慈寺敏行学习《楞严经》,又拜昭觉寺的惟胜禅师学习心法。受惟胜的点化,他走出盆地向各地名寺高僧求教,最后成为了五祖山法演的得意弟子。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在宰相李纲的奏请下,克勤禅师奉敕住持镇江金山寺。在金山寺,高宗皇帝曾诏见克勤禅师,询问佛法。克勤禅师道:“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真俗虽异,一心初无间然(没有差别)。”宋高宗听了,非常高兴,遂赐“圆悟禅师”之号。从此后人多以“圆悟克勤”四字来称谓他。 

  圆悟克勤在临济派禅宗和蜀地佛教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南宋时期圆悟克勤门下的各代传人以四川、浙江僧人以及日本国僧人居多。古代日本禅宗曾有24派之说,其中20派就出自圆悟克勤系下,20派中又有三派是由四川高僧兰溪道隆、兀庵普宁和镜堂觉圆东渡日本创建的。 

  古代禅师收徒传法结束后,会书写或赠送印可状给弟子以证明其传承身份。宣和六年(1124)农历十二月,圆悟克勤在开封天宁寺给云居山真如院担任住持的弟子绍隆写了一份印可状。这份印可状有1033字,共64行,内容主要讲述我国禅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其中“脱洒自由,妙机遂见,行棒行喝,以言遣言、以机夺机、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所以流传七百来年。枝分派别各擅家风,浩浩轰轰,莫知纪极。然鞠其归著,无出直指人心。心地既明,无丝毫隔碍。脱去胜负、彼我是非,知见解会。透到大休大歇安稳之场,岂有二致哉!所谓百川异流同归于海。要须是个向上根器,具高识远见。”这些语句极为精辟,是对禅宗精髓的最佳总结。 

  这份印可状后来传入日本,过程极富传奇性。日本人将圆悟克勤的印可状称为“流れ圜悟”,意思是“飘来的圆悟(墨迹)”。原来圆悟克勤的印可状转辗传到绍隆禅师门下的日本弟子手中,该僧携墨宝归国,中途船毁,印可状由于放置在桐木筒中未受损坏,漂流到萨摩(今日本鹿儿岛县)坊之津海岸,方被人发现。 

  圆悟印可状后有幸被京都大德寺的一休禅师(1394-1481)收藏。一休禅师就是二十年前风靡我国大江南北日本动画片中“聪明的一休”的原型。算起来,一休是四川僧人兰溪道隆的第六代传人,也就是圆悟克勤的第十二代传人。一休禅师多才多艺、不拘常格。他学师出道后,师傅曾将圆悟克勤第九代传人日本高僧彻翁书写的印可状赠给一休,但一休瞧不起,一把火给烧了。相比之下,他对圆悟印可状却情有独钟,格外珍惜。

  • 2008-8-10 02:29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15楼

补充资料三: 
 



  日本茶道开山祖村田珠光(1423-1502)是一休禅师的弟子,他为茶禅的宗法结合,作出了具有历史性的贡献,他改革了当时流行的书院茶、斗茶,将禅的思想导入茶文化,从而创立了日本的茶道。 

  珠光父亲是奈良的检校官,负责监督寺院的事务。11岁时他进奈良称名寺做和尚,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称名寺,到处流浪,25岁时还俗。正是听闻一休的名声和禅德,珠光又重新出家,进入了大德寺学禅。长时间的坐禅使生来嗜睡的珠光十分苦恼,他便请教名医,医生告诉他喝茶可驱走睡魔,也可以养心静气。珠光遵医嘱每日喝大量的茶,效果颇佳。后来又阅读了许多关于茶的汉文书籍,从此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休禅师的严格教诲下,珠光修行日进,并最终得到了一休的认可。一休将圆悟印可状赠送给他。珠光将该墨迹挂在自家茶室的壁龛上,终日满怀禅意,专心点茶。圆悟印可状中的书风不依定式,毫无拘束,同时具有经过严格修行才能达到的淡泊意趣。珠光从这幅印可状中最终悟出了“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原来饮茶并不只是为了兴趣和健康,更不是为了考究茶道方法,饮茶是因为过程中参入了悟禅的妙趣,即:佛法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这就是“茶禅一味”的境界。于是村田珠光创立了日本茶道的概念并制定出典雅的饮茶礼仪。在这一过程中,圆悟印可状虽然整篇没有一个“茶”字,但却成为了日本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 

  村田珠光80岁病逝,临终前对圆悟印可状依依不舍,他嘱托后嗣的遗言是:“日后举行我的法事时,挂起圆悟的墨迹,拿出抛头巾(小茶罐)给我点一碗茶吧!”这份印可状后来又被茶道大师千利休(1522-1591)收藏。千利休将圆悟的墨迹挂在自己的茶室,极为尊仰。不幸的是,喜欢喝茶的日本大军阀伊达政宗也看上了这幅墨迹。在伊达政宗的恳请下,圆悟印可证被一裁为二,前半截有19行字迹,现保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被视为日本国宝;后半截有45行,原由伊达家族世代保存,如今则不知下落。

  • 2008-8-10 02:29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16楼

补充资料四: 
 

日本茶道“茶禅一味”理念的由来 


  成都高僧圆悟的墨迹成为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宝物。但日本茶道受圆悟克勤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一份印可状。茶道所主张的“茶禅一味”理念实际上源出圆悟克勤的著作《碧岩录》。《碧岩录》向有“禅门第一书”之称,被日本僧人奉为圣典。《碧岩录》大部分内容是圆悟克勤在第一次住持昭觉寺期间讲说的禅话,文中多处记载了以参禅方式来吃茶的道理。圆悟克勤喜欢饮茶,更懂得品茶,这应当与他青年时代在大慈寺习法时熟悉茶礼有关。可以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圆悟克勤这位成都高僧,没有他的《碧岩录》和印可状,日本茶道很可能不会是后来的样态。 

  南宋绍兴五年(1135),圆悟克勤在昭觉寺圆寂,享年73岁。古人评价他“度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领袖诸方者百余人。方据大丛林,领众说法,为后学标表。”圆悟的墓塔建于寺内,后人俗称为“国师墓”。上世纪70年代墓园受到破坏,墓址也被划入成都动物园内。1985年主持昭觉寺的清定大师发心修建,历经3年,使圆悟禅师墓重具规模。 

  圆悟禅师墓现与昭觉寺有一墙之隔,坐落于动物园僻静的一角,被高耸的青石院墙围住。墓院大门的抬额和对联均为红底金字,极为醒目。进大门后,院内布局静雅,左右各有一厢屋,左侧是守墓僧人的住宿房,右侧存放着雍正十二年(1735)祭奉圆悟克勤所竖石碑的残样。圆悟禅师墓呈圆形,墓上长满青草和鲜花,四周依墙植有44株棕榈。 

  僧人照明今年59岁,1988年来到昭觉寺,4年后入院看护圆悟禅师墓,迄今已有14年。除了早晚住在院内,他和其他僧人一样白天均要在昭觉寺上殿做法课。照明向笔者介绍,每年都有来自日本、韩国等国的僧众或旅游团来拜谒圆悟禅师墓。但由于墓在动物园内,拜谒很不方便。据说有一年日本僧侣团来昭觉寺,本要拜谒圆悟禅师墓,得知墓不在寺内,走到动物园的大门口就放弃了。 

 圆悟克勤出川后曾两次回成都,一次是回家看望老母,一次是晚年叶落归根。回川后,他均受邀担任昭觉寺的住持。在成都的岁月占了他生涯的一半,其中在昭觉寺度过了将近20年。圆悟克勤的一生与成都昭觉寺密不可分,因此日本临济禅宗迄今仍视昭觉寺为祖庭之一。而日本茶道有五百多万爱好者,略精茶道的人几乎无人不知圆悟克勤的名字。但知道圆悟克勤是成都人,知道圆悟禅师墓在成都昭觉寺的并不多。圆悟克勤圆寂前曾写下16字偈语,“已彻无功,不必留颂。聊示因缘,珍重珍重。”对于这位追求“已彻无功“的古代高僧,今人不应淡忘,更应赞颂。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圆悟克勤禅师的宣传力度,使之成为成都对外友好交流的平台。

  • 2008-8-10 02:29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17楼

生于蜀崇宁县(今成都郫县唐昌镇附近,北宋末年属彭州)。 
--------------------------------------------------- 
长这么大,平时就晓得有杨雄,张俞,望丛二帝, 
还不晓得我们郫县有这号大人物。 
在日本那么出名,我们本地还不晓得,怪了!

  • 2008-8-10 02:30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18楼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艳诗的嘛!呵呵。。
  • 2008-8-10 02:30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19楼

圜悟克勤(1063-1135)


--------------------------------------------------------------------------------

 为中国宋代的高僧,四川崇宁人,俗姓骆。出生在世代崇儒的书香门第。十八岁游妙寂院时,见到佛经,爱不释手,感叹着说:“我前世大概是出家人吧!”乃毅然踏入佛门。 
 受具足戒后,于成都依圆明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山参谒法演,蒙其印证。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被誉为丛林三杰。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复受澧州刺史之请,住夹山灵泉禅院。时因枢密邓子常之奏请,敕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政和末年,奉诏移住金陵蒋山,大振宗风。后居于金山,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圜悟”,世称圜悟克勤。后归成都昭觉寺。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禅门龙象。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该书原为其弟子宗杲视为秘传不授之书,以火焚毁,后世重刊。此外有圜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

  • 2008-8-10 19:33
  • 回复
  • ganesh521
  • 6位粉丝

20楼

圜悟克勤《印可状》 纸本 行书 43.9 x 52.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图片转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本件为圜悟克勤送给弟子虎丘绍隆的“印可状”之前半部,也是现存最古的禅僧书迹(印可状指禅宗认可修行者的参悟并允其嗣法的证明)。内容述及禅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至宋代分为各派的经过,且说明了禅的精神。书风虽不依定式,但具有经过严格修行而达到的淡泊意趣,自古以来被茶道家视为禅僧书迹之首,深受重视。 
 据传书迹装于桐木圆筒中而漂流到萨摩(今鹿儿岛县)坊之津海岸,因而又称为「流圜悟」。先为大德寺大仙院及堺市的富商兼茶道家谷宗卓收藏,后来古田织部应伊达政宗的要求而截为两段。前半部不久便转为祥云寺收藏,之后由知名的茶道家松江藩主松平不昧,以赠与祥云寺金两千五百两和每年三十大袋的米粮为代偿而获得本件。 (参考日本-e国宝-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