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42:54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2008-4-21 12:36:26    佚名/KMCenter 

21世纪中国图书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并由现代化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繁荣


    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图书馆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走上了新的发展征程。此时此刻,了解中国图书馆的现状,从而根据中国国情牢牢把握好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走向是极为重要的。21世纪中国图书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并由现代化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繁荣,这个目标实际上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就开始了。2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使中国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图书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自身面临的种种问题。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是中国图书馆历史演进中的第一次转型,那么,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则是中国图书馆有史以来的第二次转型。这次转型较之第一次转型,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都更为艰巨和复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我们完成这一转型的逻辑过程。中国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无法依靠别人也不可能依靠别人来完成,只有靠我们自己认真透彻地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动向,通过百折不扰的努力逐步地解决它、完成它。我们坚信,进入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新世纪,人们将更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对信息的需求。图书馆在未来社会仍然拥有自己的地位,中国图书馆在新世纪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1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
    在我们将视线投向中国图书馆未来时,我们必须首先审视一下当前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因为新世纪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决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它必须以现实的中国图书馆事业为基础,从全面意义上了解和认识当今中国图书馆,将是奠定中国图书馆新世纪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中国图书馆现状反映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业务基础工作、图书馆体制改革与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论述并提供大量的实证材料是有困难的,笔者只能就以下关系到未来图书馆走向的几个关键问题展现并认识中国图书馆的现状。
1.1图书馆事业建设获得迅速发展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图书馆事业以其不平凡的经历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笔者在这里提供以下一组数据以作为这一辉煌成就的佐证。
其一:公共图书馆
    全国现有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2767所,1949年只有52所,1978年为1218所,与1978年相比,20多年来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增长了277.5%。目前,86%的县都建起了公共图书馆。
    就馆舍建设来看,这20多年全国有26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新建或扩建了馆舍。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面积由1979年的86.6万平方米,增加到1999年的 506万平方米,增长为584.3%。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有2/3以上新建或大规模扩建了馆舍,其建筑面积普通在2万—4万平方米之间。
其二:高等院校图书馆
    全国现有高等院校(未包括港澳台)已达1020所,高校图书馆达1100多所(含分馆),1949年,全国只有高校图书馆132所,1979年为675所。改革开放20多年,高校图书馆的总数比1979年大体增加了一倍。
    截止1997年的统计数据,高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为627万平方米,而1979年馆舍总面积只有132万平方米,20多年,馆舍总面积增加了将近4倍。
    上述数字还未包括各类成人高校、中专图书馆、技校图书馆、各级党校图书馆和军事院校图书馆。这些院校图书馆也都有着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其三:科学和专业图书馆
    科学和专业图书馆主要是指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研究院、所所属的图书馆、国家一级总公司下属研究院所所属的专业图书馆或情报所。这类图书馆现有10000所左右,1979年大约只有4000所,其总数增长也在一倍以上。
    其四:少数民族图书馆
    这20多年,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民族地区已建有公共图书馆596所,占全国2767所公共图书馆的22%,全国人均40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则人均15万人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高于全国人均占有率的2.7倍。广西、宁夏、内蒙、新疆、西藏5个自治区图书馆面积之和为99238平方米,尤其是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的成立,填补了我国省级图书馆的空白。
     其五:基层图书馆
    基层图书馆是指乡镇图书馆、城市街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它们直接面向基层为广大民众服务。这几年,基层图书馆已呈蓬勃发展之势。全国现已有4万多个乡镇图书馆,自文化扶贫委员会在全国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后,在全国已建有6万多个村图书馆。城市工矿企业建有工会图书馆(室)约16.9万所。全国有8.7万所中学,76.6万所小学,有较好基础的中小学图书馆大约有10万多所。全国已有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80余所,其中省级少儿馆有5所、副省级少儿馆有8所、地市级少儿馆有43所,富有儿童特色的少儿阅览室已发展到近2000个。全国已有汽车图书馆160余个,它们为边远地区的乡民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着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社区图书馆也在兴起和发展之中。
    事实正是这样,改革开放使我国图书馆事业确实向前推进了很大的一步。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图书馆35万所,藏书40多亿册,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在基本建设上,过去欠帐太多,这几年,图书馆基本建设的步子很快,新建或扩建馆舍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新建馆舍使图书馆工作条件和对外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有些馆现已成为国家或某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如国家图书馆,1987年建成,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新馆面积等于旧馆面积的3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世界第五大馆,馆内现代化设施和完备的服务功能已使之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上海图书馆,1996年12月20日建成开放,总面积8.3万平方米,是世界第7大图书馆,已是上海信息港的信息枢纽的主要基地。图书馆硬件设施的改善,大大增强了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了图书馆公众形象,使图书馆成为教育、文化和情报的一支活跃力量,而且也为图书馆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图书馆的现状持乐观态度。我们所要争取的,只是如何把握好发展机会,力求使中国图书馆能在新世纪获得更为稳步、健康地发展。
1.2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自8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图书馆也开始了自身现代化的进程。各种现代技术,如缩微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从而促使中国图书馆面貌发生深刻的根本性变化。
    缩微技术,70年代在我国就有图书馆运用了。1984年7月,文化部成立了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并在全国14个省、市图书馆先后设立了缩微点,缩微中心还为各地缩微点装备了成套缩微设备,帮助培训人员,对古籍善本、民国报纸期刊等珍贵资料有计划地开展了拍摄工作,拍成的缩微品经中心检验,合格品的母片由中心保存。
    声像技术,80年代后在我国图书馆也普遍得到应用,一般大中型图书馆都普遍购置了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开辟了视听阅览室、多媒体光盘阅览室,尤其值得提出的,人民解放军总参训练部投资近千万元为军事院校统一制作并陆续发放了全套的视听设备。
    复制技术应用更为普及,现有大中小图书馆都普遍安放了复印机,随时为读者提供复制业务。
    计算机的应用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所、北京图书馆分别成立了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专门机构。在此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也相继建成类似机构,从事计算机管理、文献检索、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研制、引进、推广等工作。国内研制的较有影响的软件系统有:文化部主持深圳图书馆牵头开发的微机多用户系统,即“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软件,北京息洋电子信息研究所等开发的GLIS系统,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开发的“汇文”图书馆集成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研制的“NLIS”系统,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推出的“MELINETS”系统等。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已经由管理自动化逐步进入网络发展阶段,先是局域网,如中关村地区图书馆信息网、军队院校图书馆网络系统、医学系统的文献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等。这些网络系统的建成为图书馆网上互访创造了条件,现已发展到与国内、国际主要信息网络互联,实现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与服务。目前,我国县(区)以上的图书馆大约有5000多个,已有2000多个图书馆使用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有5—10%的图书馆已与国际、国内通讯网络互联,并为读者提供网上文献信息服务。我国已建立4个国家级网络,它们是中国INTERNET骨干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科院百所网(CASNET),中国金桥网(CHIANGBNET),并于1997年4月完成了四大网的互联,为我国图书馆和其他系统的文献信息交流建立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在此期间,我国图书馆开始重视数据库的建设。一些大、中型图书馆一方面从国外引进CD-ROM数据库,另一方面也在着手自建数据库或购买国内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文献信息数据库,有书目型数据库,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图书馆生产的《中国国家书目光盘数据库》(1998--)、《中国国家书目回溯光盘数据库》(1975—1987),(1949—1974),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生产的《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等。文献题录或文摘型数据库,如中科院重庆分所研制生产的《中国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研制生产的《社科报刊文摘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如清华同方光盘集团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它包括中国出版的3000多种学术期刊的全文数据。北成集团生产的《人民日报全文光盘数据库》(1949--)等。(2)数值型和事实型的专门数据库,如成果数据库、产业数据库等。以中科院为例,该院文献情报中心组建的《CSDD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由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光学、计算机、稀土、腐蚀等10多个数据库整合而成,现已发行光盘。万方数据集团还建立了《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化工部信息中心的巧思公司编制有《中国化工产品数据库》等等。从书目数据到全文数据,从在局域网上提供CD— ROM光盘数据库服务到联机检索,提供上网服务,由此人们通过网络就可从查询文献线索到获取文献原文,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信息,图书馆也因此迈入了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1997年,我国政府开始关注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年7月,国家计委批准《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课题(PDLP)正式立项。该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辽宁省图书馆共同承担。1998年8月正式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领导小组”,1999年4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圈批同意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了具体的实施和运作。《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一期规划》(2000—2005)已初步通过专家论证,将争取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支持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它将给图书馆事业带来有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1.3文献资源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展,现将其主要经过简述如下:
    1980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联合目录工作会议,会后图书馆界开始了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如,北京图书馆编制的《全国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的《中国科学院西文期刊联合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制的《西文图书联合目录》等是具有代表的几部联合目录。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此后,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先后恢复了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并开展了资源共享工作。高校系统、中科院系统、国防科工委系统、农林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也陆续成立了文献资源共享协调机构。
    1984年9月,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此次会议与会代表首次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新概念。在此之前,我国图书馆界惯用“藏书建设”这一称谓。
    1986年,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的文献资源调查,并于1987年正式组成“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课题组,列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该课题从立项到完成历时4年,于1990年完成,1991年4月通过国家鉴定。本次调查建立起“全国文献资源数据库”和“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用户评议数据库”,数据库包括514个馆文献收藏的基本情况和6354份用户意见。
    1986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了“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研讨会”。
    1987年3月,文化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同年10月有11个部、委参加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这标志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新体系开始运行。
    1988年,上海高校图书馆联合创建了“申联文献信息技术公司”,后来上海图书馆也加入进来,目前该系统已拥有用户140余家,以卡片或机读软盘、磁带形式共享编目数据。
    1989年9月,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在江苏连云港召开会议,此次会议草拟了《关于加强全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意见》,指出由国家科委、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组建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今后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组织协调好文献资源的布局与开发。
    1989年,深圳大学等7所广东高校图书馆联合成立“粤深文献处理中心”,实行协作采购与合作编目。
    1994年3月,上海图书馆联合上海科技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等19个单位共同启动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1994年6月,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组织48所重点院校正式成立了“全国高校期刊协作网”。
    1995年国家编制《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国家信息开发利用规划》,将信息资源建设列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1997年11月,文化部召开“全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座谈会”,并拟订了“全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1999年5月,上海成立了以上海图书馆为主任单位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计划》(1999—2001),全市60多个图书馆组成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协作网,开展图书采购协调、通用阅览、馆际互借等活动。
    1998年7月,国家教委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项目正式开始启动。
    1998年10月,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签定了合作协议,以实现网络互联、馆际互借、数据交换与文献传递。
    1999年1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议”,此次会议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和《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124家图书情报单位在倡议书上签字。
    2000年,国家图书馆设立“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旨在推进全国各大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程。
    以上事实说明:(1)我国文献资源建设已日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图书馆基本上已形成共识;(2)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文献资源协作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一些网络组织共商了合作原则,拟定了合作章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有了良好的开端;(3)全国开展的文献资源调研工作,为摸清全国文献收藏情况,对文献进行合理的调配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4)在数据库建设和联合目录的编制上开始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建库重点放在数据库群的建设上;(5)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尤其在行业和地区性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设上已取得重大的进展和突破。就全国而言,现已有以下三大文献保障系统:一是由文化部负责实施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CLINET),即“金图工程”,该“工程”明确提出要在10所有一定现代化发展规模和基础的省、直辖市图书馆建立地区性网络中心作为网络的一级节点,以形成全国骨干网络。在全国100个省、市级图书馆建立二级地区网络中心,作为二级节点。在全国500个县级图书馆建成三级网络节点,争取在2005年以前使全国绝大多数(大约2000个)市、县级图书馆成为三级网络节点,基本上实现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做到信息的快速存取、传递和交换,实现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其他信息的有效利用、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二是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为依托,实施“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即“CALIS”计划。该计划打算在北京建立文理、工程、农学、医学4个全国性的文献信息中心,以构成文献保障体系三层结构中最高层,主要起到文献信息保障基地的作用。另在华东南、华东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等7个地区建立地区级文献信息中心,构成文献资源保障的第二层,各高校图书馆所不能解决的大部分文献需求应在这个层面通过协调得到基本解决。第三层即为各个高等院校图书馆自身。这个计划实现将为全国高校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三是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网络系统,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1992年开始进行文献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中科院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系统”。1995年,为进一步加强全院文献信息网络的整体化建设,院里成立了“中科院计算机文献信息网络领导小组”,并于1996年开始实施“中科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工程(第一期),该工程于1998年初完成,实现了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上的文献资源共享,同时向全院100多个研究所提供联机书目信息查询服务工作。全院12个分院都建有文献情报协作网,各学科也建立了文献情报网,从而形成了类型多样、纵横交错的有机的网络整体系统,使其在中科院系统较好地发挥了文献保障的群体优势。
1.4图书馆法制建设和业务规范初见成效
    在法制建设方面,图书馆界一直为拥有一部图书馆自己的法而努力,在国家尚未制定图书馆法之前,图书馆各级主管部门已为法制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例如, 1982年,文化部曾颁布《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条例》。1997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同年深圳市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
    这几年,为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广泛开展了评估定级工作。文化部于1992年12月发出通知,决定自1993年1月起在全国县以上的图书馆开展评估定级工作,文化部图书馆司并为此制定了“评估定级标准”。199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又开展了第二次评估定级工作。高等院校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1986年由山东省高等院校图书馆率先开始。1991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纲》和《关于指标体系大纲的说明》,而后在全国高校图书馆系统有步骤地开展了这项工作。评估标准对图书馆各项工作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评估时各个项目均要按统一制定的指标数值给予不同的分数。通过评估定级工作可以测定各个图书馆的达标程度,从而按评估标准规范自己的各项工作。
    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现代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79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46),当年12月,经国家标准局批准,成立“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后改称“中国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会下设10个分委员会,在我国着手文献标准化的研制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相继在书目著录、文献分类、主题表引、书目情报交换、磁带格式等方面制订出几十项的国家标准,并由国家标准局批准公布实施。如《中国标准书号》(ISBN)、《中国标准刊号》(ISSN)、《文献著录总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非书资料著录格式》、《地图著录规则》、《古籍著录规则》等。同时还制订了《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CNMARC),后经修订,1995年4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hinaMARCFORMAT)通过鉴定,被确定为文化部行业标准(WH/TO503-96),为实现我国文献著录法统一创造了条件。
    在业务规范化建设上,图书馆界一直致力于组织修订完善《中图法》及其系列版本工作。1999年已经出版第4版,现已被全国95%以上的图书馆采用。与此同时,图书馆界还组织编制了《汉语主题词表》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这些工作都为中国图书馆业务规范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这几年有关部门还组织编制了《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筑与设备专业委员会也邀请有关专家起草了《图书馆建筑评估指标体系》。自此,中国图书馆建筑有了自己的行业标准,对国内新建图书馆建筑也有了评估依据。
1.5文献信息服务出现新的面貌
    图书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创造最大的利益,确定“读者至上”的图书馆文化,以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图书馆自身工作的主要标准。正因为图书馆坚持处处将读者利益放在主要点来考虑,从而使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出现如下新的面貌:
    延长开馆时间,坚持节假日开放,一些图书馆已做到了365天天天开放,每周开放72小时,大大方便了读者,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了“读者之家”。
   扩大服务对象,敞开发证,有些馆已经做到了无证件就室阅览,办借书证也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使公共图书馆的大门无条件地向社会公众敞开。
    馆藏文献实行全方位开架,让读者最大限度地接近馆藏,从而大大提供了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设立馆外图书流通点,通过送书下乡、文化扶贫、送书到军营、厂房、工地等,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
    加大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文献服务已由以整本图书或期刊为单元进而以知识、信息为单元,向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图书馆还开展信息咨询、代查代译、专题剪报、定题服务等业务,图书馆服务工作正在逐步向信息服务的方向深化与发展。通过在服务过程中对文献资源的开发、挖掘、引导使读者从中得到受益。
    在特色服务上另辟蹊径,如深圳图书馆设有馆中之馆的法律图书馆、时装图书馆,北京崇文区图书馆设有包装资料馆,上海市曲阳图书馆设有影视文献中心,湖北省宜昌图书馆设有柑橘文献中心,郑州科技图书馆设有饮食图书馆。南京金陵图书馆设有广告人文库。这些馆除了做好常规服务工作,开展专题文献信息服务,成立他们深化服务内容的一大特色。
    倡导阅读,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读书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讲座、读书报告会,开展优秀图书推介,新书展览,组织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激发广大群众的读书热情。特别是在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12月视察国家图书馆号召在全社会大兴勤奋学习之风后,各地的读书活动更是高潮迭起。如1999年沈阳市开展的“建设新沈阳”,“迎接新世纪”百万市民读书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的“全民读书日”,文化扶贫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等。日益浓厚的学习风气有效地推进了阅读社会的建立。
    开拓网上服务,网络资源更新的速度很快,且具有迅速、交互、图文并茂的特点,图书馆还以积极的姿态培训用户,以求将更多的用户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天地。
    业务部门开展延伸性信息服务,如通过科技查新、文献检索、翻译服务、培训服务等,为科研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是该区授权的广西科技成果检索查新单位,仅1998年为全区科研课题立项、鉴定查新咨询160多项,成为该区最具活力的科技服务单位,充分显示了它的服务价值。
    目前,我国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已拉开了主动服务、知识服务、创新服务、服务多样化的新的一幕。图书馆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宽、服务时间的不断延长、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服务内容的不断深化,正是反映图书馆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图书馆也在这一变化中获得空前的受益和发展。
    通过上述各项记录的考察与研究,我们有理由说,中国图书馆的现状总体来说是好的,中国图书馆历经艰苦探索与实践,已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创下一份厚实的基业。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图书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工作的失范。诸如资金不足,文献入藏量明显不够,文献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书刊利用率低下,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缓慢,图书馆法制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顺,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不够,高、中、初人员结构严重失调,未能做到人尽其才。图书馆分布极不合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与贫困地区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现象。图书馆基本建设和图书馆现代化缺乏强有力的宏观指导,规模效应与办馆效率还未达到理想程度等等,甚至还有许多我们未能感知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有必要抱着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面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再造21世纪图书馆的辉煌,这是每一个图书馆从业人员都应当为之关注的问题。
2.未来走向:前景与问题思考
    如上所述,中国图书馆目前的现状既向我们展现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也向我们警示了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的诸多困难与制约因素。正像人类在预测未来社会发展时,人们会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赫然构成的高科技群,将人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而震撼而喜悦,高科技的发展为在新世纪生活的人们洒满了阳光。然而,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危机也伴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无情地向我们袭来,人类必须应对这一挑战,设法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从而达到保护人类自己的目的。图书馆的发展,同样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挑战和困难必将与发展同来,这是认识事物发展的全面观,也是认识事物发展的起点。由此看来,探索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走向,同样要把广大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来自图书馆自身不断改革进取的内在动力。下面几个问题笔者认为是世纪初中国图书馆发展中值得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2.1数字图书馆是我国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1998年10月20日,李岚清副总理视察北京图书馆时说:“未来图书馆的模式就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将文献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与全国联接,乃至与世界联接,这是方向”。学习李副总理这一指示,并对数字图书馆作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2.1.1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的生产量飞速增长,随之也带来信息的收集量、处理量和存储量的相应增大,用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法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整序、存储、提取和应用已经无能为力,只有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将包括图书、期刊、地图、手稿、声像资料等文献资源数字化后形成一个拥有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才能为当今出现的海量信息资源找到有序组织,完整保存和高效利用的良方。这是解决文献资源无限增长与人类对知识、信息的有限利用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所以说,这是方向。
2.1.2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加之知识转化为资本能使知识创新成果获得很高的回报,这就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关注知识传播的速度,期望能尽快地以便捷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最新资料。数字图书馆能够依托网络技术,超越物理场所的限制,以最快的速度为全球用户提供远程服务,使用户尽快获取知识、信息能够成为现实。数字图书馆这种高效、快捷的服务方式是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图书馆最高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服务,这本身就体现了图书馆的办馆方向。
2.1.3数字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的收藏已不局限于本馆文献的数字化资源,它还包括网络上的任何可以利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实际上是一个由分布式数据库组成的庞大的信息系统,全球各个计算机网络把各个数字图书馆连成一体,每个个体数字图书馆都不能脱离其他数字图书馆、脱离数字图书馆群体而存在。这个庞大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系统将向全球开放,全世界的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而得到应有的信息服务,文献资源共享也由此能得到真正实现。这一直是全球图书情报界追求的一个目标。
2.1.4数字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基础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构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如果没有数字图书馆支撑的文献信息资源将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也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国家信息基础的核心”,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今天,国家对发展数字图书馆所给予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已为我们指明了图书馆事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总之,数字图书馆是在全球信息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还基于图书馆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图书馆现代化日益普及。应该说,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它使图书馆自动化进入了一个更高级阶段。它是世界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无疑,它也是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2.2世纪初中国图书馆发展呈多维状态
    上面讲到了数字图书馆,它代表了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我国也正在加紧实施数字图书馆工程。但是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使用了现代高新技术的复杂系统,实现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图书馆这场以新技术为先导的革命不可能在一个早晨完成,它需要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总体而言,一些大型图书馆、经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可能走得快些,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小型图书馆这一过程就要慢些。21世纪中国图书馆界仍将呈现多元化格局,图书馆不可能以一种单一的形态存在,而是手工操作的传统图书馆,以计算机为运作手段的自动化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几种形态同时并存,表现为一种多维的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这种多维性不光表现在图书馆的发展形态上,同时还表现在一个图书馆的自身结构与运作上。一个图书馆可能同时存在着几种运作方式,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多种信息载体共存互补,尽管数字化信息载体将获得空前迅速地发展,但纸质印刷品非但不会消亡,而且仍在增长,仍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2)多种信息载体的存储方式与传统书、刊、报的典藏方式并存,图书馆既要保留传统的书库和阅览室,又要解决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的存储与维护问题;(3)多种信息载体流通方式的同时并存,21世纪图书馆既要运用信息网络传递信息,又要运用传统的外借、阅览、送书上门,邮寄借书、馆际互借等方式为读者服务;(4)人与机器并存。21世纪图书馆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机器的数量、品种、使用频率不断增长,但人的因素仍然是基本的、主要的、不可忽视的。因为一切机器都要靠人来掌握、操作、维修与管理。重要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对一个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图书馆,应当更具有驾驭机器的能力,以便能将图书馆变成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知识空间,变成人们乐于享用的虚拟世界、知识乐园。
2.3读者阅读需求将呈强劲增长态势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为用户提供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任何一个图书馆要想取得持续成功,就必须持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 年,全国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8亿人次,外借书刊1.63亿册次,解答读者咨询162万条,代检索课题4.3万项,编制二、三次文献6.6万种,举办各种读书活动3万多次。这些都比20年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究其原因就在于近20年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直驱使着劳动者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由此也引发了读者阅读需要的日益增长。任何事物都是有其规律的,21世纪将进入知识时代、信息时代,这将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知识经济中所形成的“知识驱动”,将必然促使读者阅读需要的进一步强劲增长。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知识的差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社会劳动者素质将势在必行,而这一趋势就必然为打开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的阅读市场展现无限广阔的前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劳动者知识偏低,也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一部分人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低下,缺乏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新兴行业和新兴工种、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劳动市场难以为他们招募到理想的求职者。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未来社会,中国将会有数百万、数千万的劳动者边工作边接受培训,图书馆则是广大劳动者实施终身教育的大课堂,广大劳动者在这里表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将会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从另一个角度看,阅读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人民群众生活好了,就需要精神生活。人们可以到图书馆看书学习,也可以到图书馆谈天说地,纵论古今。改革开放大大开阔了广大读者的阅读视野和拓宽了他们的阅读领域。无论是对国际大事,诸如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对国内大事,诸如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教育改革、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改革等,抑或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孩子教育、健康长寿、花鸟虫鱼等,无不反映到阅读上,图书馆面对着的是一个多元的阅读世界和动态的阅读需要。图书馆作为一种专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的“特殊机构”,应对读者的阅读需要具有敏锐的预见能力。这也是在新世纪阅读需要呈强劲增长态势的重要因素。
    就科研读者而言,他们的阅读需要呈强劲增长的势头更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因为21世纪中国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确保国家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中国正在开展知识创新工程。广大科技人员在这一科技创新工程中瞄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投入科技创新活动。然而,任何知识创新都离不开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研究成果,都需要图书馆为他们提供最具价值的文献资料。科研人员强劲增长的阅读需要将必然对图书馆形成巨大的冲击波。有远见的图书馆领导,应具有“粮草先行”的使命感,尽快地储备文献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对科研读者的文献保障率,尤其是大中型图书馆,为科研读者服务是自身责无旁贷的任务,更应让图书馆从业人员尽快进入科技前沿和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广、快、精、准地为科技人员提供文献服务。
    简言之,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母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广大读者对图书馆知识、信息的日益增长需求。新世纪这一需求在广大劳动者和广大科研工作者中以强劲的态势涌动着。图书馆作为科研、教育的智力后援系统,作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基地,作为全民享用的知识宝库,不仅有能力满足读者这一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还应通过调研分析,及时了解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紧扣时代主题,按照时代脉搏开启民智,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并用科技文化积累厚重、思想精深、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书刊吸引他们,从而拉动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催生婆,图书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应是图书馆工作中终极性的价值取向。
2.4乡镇图书馆和城市社区图书馆将会有更大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以农民大国著称于世,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图书馆都不可能像中国图书馆面对如此众多的农民读者,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提高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文化素质。中国要繁荣富强,要实现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要在21世纪再造新的文明史,就不能不关注农民问题,对于图书馆来说,在农村建立、巩固和发展乡镇图书馆,让农民有地方获取知识营养,将是新世纪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文化层面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青少年农民已基本扫除文盲,尽管他们的文化程度还不高,他们当中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占全部农民的比例还很少,但当代农民已逐步从科教兴农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到通过求知达到致富的真谛。渴望知识、信息、反映着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乡镇图书馆作为农村传播知识的主渠道,农村文化活动的当家阵地,这几年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国现已建成4万多个规模不等的乡镇图书馆,但这个数字与9亿农民的实际需要还是相差太远了。乡镇图书馆的发展还未达到应有的理想目标,要改变我国40多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的状况,加快发展乡镇图书馆、加强农村地区图书馆的网点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选择。
    20世纪90年代,社区活动在我国城市中兴起,社区居民需要图书馆为其服务的问题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至今图书馆社区服务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它所做的工作影响力也十分有限,但其重要性以及对于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展示的作用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中国城市的社区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社区文化建设是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建设是其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为许多社区工作者所认同并在社区建设中付诸实施,例如南京鼓楼区领导在小区建设时,组成“知识工程”领导小组,率领有关部门就图书馆馆舍面积、购书经费、管理人员等问题逐一落实到位,傅厚岗小区、明华新村小区、铁路小区的图书馆面积均已达到了300平方米以上。事实证明,只要区和社区两级领导重视,将图书馆建设工作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社区图书馆就能取得较快的发展。
    对于图书馆来说,做好为9亿农民和城市广大居民的服务工作,也就做好了为中国大多数人的服务工作,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9亿农民和城市广大居民要读书,奠定了21世纪中国乡镇图书馆和城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尽管实现基层图书馆网点普及到每个乡村和社区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它提供了乡镇图书馆和城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土壤,它预示着乡镇图书馆和城市社区图书馆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新世纪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必将会迎来乡镇图书馆和城市社区图书馆蓬勃发展的春天。
2.5世纪初中国图书馆必须面对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
2.5.1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机构的挑战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地悄然崛起的各类信息公司、咨询公司还处于规模小、开发能力差、服务水平低的起步状态,那时对具有稳定文献信息资源,有着国家经费投入和传统公众形象的图书馆还不可能构成任何挑战的话,那么,经过几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有的公司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他们在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技术中介、高科技转化方面对用户更具有吸引力,在新世纪这些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各类信息机构必将在未来的信息市场中对图书馆构成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必须审时度势,善于充分利用自身的文献优势,跟踪并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才能保持自身的活力,而不致被群雄争起的信息服务机构所取代。图书馆能否在未来社会的大环境中具有非凡的竞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各级图书馆的领导和广大从业人员的智慧、能力和竭诚为社会服务的公众形象。
2.5.2面对海量文献信息资源的挑战
    21世纪仍然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海量文献资源已使全球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力将每年出版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文种、不同载体的文献订购齐全,从而导致图书馆收藏文献的品种与当年文献出版发行的品种之比严重失调。文献收藏缺门空挡,文献覆盖率低下,文献品种锐减的状况越来越难以遏制。海量文献资源和信息全球化对我国图书馆原有的馆藏结构,以至地区性、全国性的文献资源布局也带来巨大的影响,它必然要求图书馆文献收藏具有精品意识,更重视文献的知识内容和信息含量,注重文献收藏的特色,它也迫使图书馆积极参与馆际间的协作与协调,进行馆藏的合作发展,并在合作发展馆藏的基础上开展馆际间的共建共享活动,大家牵手联合、共同构筑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体系,以应对图书馆在海量文献资源冲击下遇到的各种问题。
    当图书馆难以应对海量文献资源时,网络资源的出现确实使人惊喜不已,网络资源使人类在更高层次上以新的技术手段展示文献、利用文献,也使人们看到了真正解决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希望。网络资源拓宽了人类运用知识、信息的巨大空间,使人类对全球信息的合作与共享从梦想变成现实。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技创新将起着无与伦比的积极推动作用。但网络资源同时也给人类信息传播与利用带来许多复杂性,与之伴随而来的虚假信息、无用信息、淫秽内容、陈旧老化知识等都使图书馆工作目前处于一时难以应对的尴尬境地。对于人类来说,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已刻不容缓。图书馆有着管理文献资源的丰富经验,只是要根据海量文献资源的特点研究其收藏、整序和有效利用的新的游戏规则,使海量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都能顺从地为人类服务。面对海量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挑战,图书馆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我们就不致使工作陷入被动,更不会因此而付出沉重代价。
2.5.3面对图书馆本质特征和主体功能异化的挑战
    要防止图书馆本质特征和主体功能的异化。图书馆利用文献资源免费向公众服务,在新世纪仍然是图书馆的本质特征,是图书馆同一切营利性信息咨询机构相区别的根本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早就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大门必须是自由平等地向全体社会成员敞开”。这是图书馆的精神所在,立馆之本。多少年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图书馆几乎无一例外地按照这一原则为社会公众服务,显示出它自身的服务价值,使它成为人民乐意享用的精神家园。然而,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界已有不少单位以各种名目开始向读者收取费用,在增强图书馆造血功能的理论误导下,图书馆收费服务当前仍呈现难以遏制之势。事实上,受费服务不仅违反了图书馆免费服务的立馆精神,也是对图书馆公益性机构的公然挑战,图书馆远离了公益性服务,国家就有理由不再给予图书馆经费上的投入,图书馆离开了国家的投入,必将难以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本质特征不能改变。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图书馆仍然实行全额拨款制度,有的国家还运用法律形式对此加以保护。
    与这一问题相关的是图书馆功能问题,如果图书馆性质被异化,更多地关注创收与经济利益,势必就要为此目的而更多地拓宽图书馆的功能,而使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主体功能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主体功能一旦受到影响,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质量必然下降,图书馆就有可能因此而失去读者,失去在社会中良好的公众形象,而使图书馆处于危机之中。因此,图书馆的主体功能决不能受到挑战,新世纪不论现代图书馆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有了那些新的特点,功能如何多元化,但它为读者服务的主体功能不能削弱,不能异化,图书馆主体功能与相关功能的位置也不容颠倒。
2.5.4面临来自经费短缺的挑战
    图书馆经费短缺是永存的,因为无论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与低,图书馆可支配的经费数量总是有限的。就中国图书馆而言,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面貌虽有改观,但远未达到理想的要求,图书馆的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发展就需要投入,馆长们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筹集资金。新世纪,图书馆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换言之,图书馆也将面临着经费短缺的更大挑战。
    综观世界各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图书馆无非通过三种方式获取资金:一是通过政府投入,政府依据法律或事业发展规划来保证图书馆经费来源;二是通过社会团体或个人资助;三是通过图书馆自身业务性延伸服务,主要是通过信息服务业与咨询业扩大其增值功能,从而促使自身事业的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经费一直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也鼓励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发展事业。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国家颁布的图书馆法,各地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经费的投入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也是导致各地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面临经费短缺的挑战,图书馆最终是要争取国家能为发展图书馆事业制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架构,以使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能在今后形成稳定的保障机制。在图书馆法没有出台之前,图书馆经费的多少往往取决于各级领导对图书馆事业的认同感与重视度。各级各类图书馆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争取领导的重视。所谓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地位才能受到领导的重视,由此才能为图书馆事业争取到更大的经费投入。
    千里之遥始于足下,21世纪的百年史要从世纪初写起,中国图书馆不能停留在20世纪的功劳簿上,而应伴随新世纪的历史起步,绽开出光彩夺目,光耀未来的中国图书馆事业之花。在新世纪,中国图书馆会有所作为,一定能创造出比20世纪更好的辉煌的业绩来。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 隐性知识的学习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 田志刚:个人知识力问题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 个人知识与管理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 知识搜索的市场新价值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 专 栏 / 庄秀丽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 读书其实也是战略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 个人知识化管理的29个原则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田志刚:写文章的两个好处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 时间管理的四重境界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 时间管理的四重境界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 王甲佳:分享知识会得到更多知识及超越知识的东西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2010中国知识管理的8个趋势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 2010中国知识管理的8个趋势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 刘向峰:我们的知识真的需要管理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应避免的误区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 熊会会:初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 孙运涛:环环相扣的五步打造个人知识力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 田志刚:个人知识管理的29个原则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 知识管理第一步——理清组织的“家底儿”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 E-learning--中国企业必备的太阳能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 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2 - 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