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第二22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53:02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第二22部分)

(2009-03-15 19:15:07)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教师专业成长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第二部分)2009年03月12日 星期四 08:17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一
期盼是更深层的爱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舌功能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 李元功
“三分教育,七分等待。”教师的期盼、等待也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更积极的、更深层的爱。
心理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从心底里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鼓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品德的提高。事实上,学生非常尊敬那些期望他们做得更好的老师,教师积极的期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爱心的感召下引起积极的变化。
教师期盼性的行为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期盼性的语言,渗透着教师浓浓的爱,从而使好的学生更加刻苦地学习,也使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勇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进学困生不断发展。
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赏识、期盼性的课堂评价能感染激励学生,使学生欣喜不已,也能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知识因为插上了感情的翅膀而变得更有趣味和魅力。成功的体验更激励着学生勇攀知识的一个个高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分析:
魏书生说:"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不仅要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会为了这个目标做不懈的努力,这名学生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但他也想到可能不容易达到。孙老师在这个学生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他从书中将一片清华校园里的红叶拿出并强调:他摘了两片红叶,一片给了自己的孩子,一片给了学生。说明老师对他和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期待,这样在学生心中有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更激发了学生更加努力去学习的动机。在送红叶的时候,老师特意强调了叶子霜打的红叶,并要看学生接红叶的方法,这个叶子代表了老师的期待,学生的理想。"想要"说明孩子对理想的追求,双手去接说明对理想的真诚,老师在这里很好地用自己的期待让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可以想像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的信任一定会成为这位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二
威信:教育的潜在动力
教师要有威信,假如没有威信,师生之间不可能有正确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少了有效进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赞可夫
所谓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使学生感到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威信与威严不同,威严往往是靠冷漠、训斥、惩罚树立起来的。如果一个老师只有威严,学生就会成为"两面派":即老师在时规规矩矩,这是压抑出来的;老师不在时翻天覆地,那是渲泻出来的。而威信是靠言行传达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去深入人心的喜欢、敬爱或崇拜。
实践证明,教师要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完美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其威信之高低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种要求由有威信的教师提出,学生就容易接受,相反,由威信不高的教师提出,学生就不易接受。
可见,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按受教育的保证。同时,教师的威信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具有非常大的教育力量,因为只有有威信的教师才会让学生喜欢,而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教的学科。据我国学者吕昌顺研究,学生喜欢教师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相关很密切。一致律达到95%以上;而学生对不满意的教师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都不喜欢程度也有很高的相关,一致律达80%。师生关系良好,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才会明显。才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自己的威信。
案例分析:
教师要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应该注意哪些总是呢?
首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边柯指出: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吸引孩子们的东西。""学高为师",学生最佩服的是知识渊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情形:当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钻研不透彻,学生一质疑,教师就不知所措,回答起来模棱两可,这时,学生投来的是"不信服"的眼神;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能结合教学内容谈今论古,就能被学生看成是很有智慧,也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自然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所以,要树立威信,"学识"两字须牢记在心。当然,学识的获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承认每一位教师都接受过多年的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高屋建瓴,左右逢源,才能真正堪为人师。
其次,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树立威信的决定性因素。孟子说:"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乐于奉献,有健康的价值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一个好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什么,教多少,而在于他能否点燃学生心灵中那支待燃的火把。
第三,要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具有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因此,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所以"爱"成为教育成功的秘决。有些教师误以为要树立威信必须"严"字当头,有人甚至认为鞭打的威胁是唯一制止学生捣乱的前胆。其结果是,不但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反而损伤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另外,还有些人主张在一团和气中求得威信,他们讨好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姑息纵容光焕发,懒得对其进行深层管理,这样的教师虽然和学生的关系也可能是融洽的,但这种人在学生心目中却分量很轻,也并不能真正树立起教师的威信。所以说,"爱"要有度,"严"也要有度,一个好的教师,他应该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教师要真正对学生爱出发,关心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尽可能深入到学生中去,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这样在自己教育教学中才能创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此外,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不忽视中间生,也不溺爱优等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信服你,敬佩你。如此,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三
公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很难想像还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残儿童心灵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范畴。公正是人类的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是历来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从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教育的通道。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咱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
教师或许不曾想到,学生被自己偏爱也常常会引来许多麻烦,如被同学们孤立等等。从另一角度说,由于老师的偏爱,有些幸运的机会可以轻易到手,使这些宠儿不必再艰苦奋斗,久而久之,这些宠儿便失去了生存的本领,专门寻求别人的保护与宠爱,其命运如何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
教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或听话,就对他在其他方面的缺点放松乃至偏袒,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或比较调皮,就对他在其他方面的优点不以为然,乃至故意抹煞。如果那样做,学生就会感到教师最此薄彼,处理不公正,这不仅影响教师的威信,也难以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把师爱平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案例分析:
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渊博的知识,还来自于客观公正在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公正对于教师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可以告诉学生是与非,它可以引导学生走向高尚而远离卑鄙。教师应当记住,自己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它表现在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同侪、教师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之中,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而教育公正包含更多的教育制度内涵。
对待学生,要力戒"晕轮效应"的认知偏见,避免感情用事。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公平的氛围,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也能感到自己的不足。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时,应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切忌只把目光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收获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看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这样学生注会在学会竞争的同时学会合作,进行相互取长补短。在对荣誉称号的评选取上,也应切忌只由教师根据成绩或自己的喜好来定,而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评选;班队干部的确定,也不能由教师指定或任命,而应该让大家去选举。"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就要做到:①平等地对待家庭出身不同的学生;②平等地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③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④对学生的评价要公正合理。
教师热爱学生,这是最起码的为师之道,但这种爱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决不是厚此薄彼的。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爱而不宠,真真切切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地发展。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四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卢梭
教师的劳动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要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心理偏差,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用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情感影响学生,发现和引导学生的行为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鲁迅先生早就说了,对孩子的教育,"开宗第一,便是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教师,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但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谈何容易。一是因为师生在年龄方面存在着代沟,教师喜欢的,学生不一定赞赏,而学生崇拜的又很难是教师的所爱。二是因为教师的社会职业与学生的社会角色不同,就某种程度来讲,学生对教师心存猜忌与提防,惟恐"言多必失",在与教师的变谈中,往往抱着"投石问路"的心理,采取"挤牙膏"应对策略,你问一句我答一言,你不掌握实底,我便搪塞敷衍,光打"擦边球",不接触实质,因而有些时候师生之间的"促膝谈心",只能是教师推心置腹的摆事实、讲道理,学生则充耳不闻,闻而不戒,起不到一点作用。
要改变这一状况,真正与学生心心沟通,就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站在同一层面上,在对待问题和事物时允许学生持反对态度,更允许学生申辩自己的理由,教师能耐心听完学生的申诉,给予肯定和引导,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向你倾放,与你交流,你才能打开学生心结,使其摒弃心病,健康成长。
经典案例:
李镇西老师参与制定《班规》,并说:"我是这个班的普通一员,既是制一《班规》者之一,也是实施《班规》者之一,既规约学生的言行,也要规约班主任的言行,一班之'长'不是班主任。"因此,他是受《班规》惩罚最多的一个,很多事例彰显了他的平等意识。
大雪飘飞之日,师生同在雪地里不分尊卑地打雪仗,学生甚至肆无忌惮地将雪砸向躺在地上的李老师身上,以致整个身上堆了厚厚一层,若不是尚有两只眼睛和两上鼻孔露在外面,真会让人误以为李镇西老师已经葬身于莽莽雪海之中了。于是,学生狂笑不已,快乐无比。不料李老师一跃而起,将一团冷雪猝不及防地塞入一个同学衣领之中,随后,又是一阵透彻心扉的大笑。
在李镇西看来,世上之人,不管地位高下、富贵贫贱,都是大写的人,在人格、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他认为师生之间要有平等意识,同学们深为感动,于是,他与学生的平等意识日益渐长,师生感情日深。
案例分析:
李镇西老师的"平等意识"就像阳光,真正照进了学生的心灵,师生雪中同乐只是师生平等意识的一种外化形式。他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平等意识教育,为未来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品格之人。老师的权威被民主的意志消解,同时也被放置到一个与学生同等权利的方位。他的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李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李镇西老师赢是了学生的信任、尊敬和崇拜。
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呢?
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要求师生间互相尊重。"自尊的人,知道尊重他人,因而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相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强调学生要尊重教师,其实进入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始有了"成人感",自尊心强烈要求别人尊重他们,尤其希望家长和教师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日常言行中经常出现差错,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很容易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他们采取一些偏激的行为影响学习。教师不能总以教育者自居,处处要求学生,必须放下架子,注意尊重学生,以疏导、帮助、关爱和信任来赢是学生的尊重。
其次,要学会宽容。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学有所成,所以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学生毕竟是未成长人,他们年幼,需要教育。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求全责备,而是要宽容,要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方会把教师当成朋友,喜欢教师,才能爱屋及乌。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正是成功的前提。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五
宽容是一种美
             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为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宽容是理解的桥梁,真诚是它的基石;宽容是芬芳的花朵,友谊是它的果实。
宽容是一种美,犹如暴风骤雨后天边的彩虹;宽容是一种力量,支撑人们熬过数九寒冬,盼来阳春三月,宽容也是一咱魅力,一颗宽容的心衬托出一种迷人的人格。
人世间时时处处需要宽容,学会了宽容,你的视野才人变得更为广阔,更加美丽,你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出了宽容的本质;法国著名作家雨要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所有这些,都对宽容作了深刻而透彻的阐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是宽容。懂得宽容的教师,不仅懂得教育,更会享受教育。宽容学生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放低我们的姿态,走到学生中间,平视他们的眼睛,学生会逐渐消除与老师相处的恐惧感,乐于亲近老师。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教师对学生适当宽容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蒙昧无知,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做老师的,年岁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对学生的缺点为什么不可以宽容一些呢?做老师的更没有必要死抠住学生的某些过错不放。
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绝不是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袒护与放纵,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学生,让学生的自尊心从自卑、恐惧中摆脱出来,消除顾虑,解除学生因犯错误、挨批评而形成的心理压力,恢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还给学生一份尊重、信任和理解,唤起学生对老师尊重、信任和理解。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原谅我了"后,就会释放心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还可以迸发出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有时还可以调适气氛,形成和谐的局面。师生间和谐统一的气氛能冲淡学生心中不愉快的阴影,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由此可见,宽容应是每位教师的责任。能宽容学生时尽量地宽容学生,因为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一片童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发;宽容是一个接力棒,她传递人生,传递力量。当我们试着去"宽容"学生时,也许,心灵之桥便从此飞架两岸!
经典案例:
1、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一天,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便当即制上了他,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放学生,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到正在等候的王友,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随之,又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有些疑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果奖给他。这时,王友流泪了:"陶校长,我错了,同学再有错误,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送给他:"你已经认识错误,再奖给你,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2、校长罚画人体图
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德在英国上小学时,一天,突然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便和几个小伙伴逮住一条狗杀掉了,没想到杀掉的是校长最宠爱的狗,校长罚他们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他们知道自己惹了大祸,便费力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杀校长狗的事便就此了结了。麦克劳德非常感激校长,在画图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此发奋学习,以后成了著名的解剖家和诺贝乐奖的获得者。
案例分析: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才能巧妙地解决问题。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校长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在处理犯错学生时个睿智。
王友用泥块砸同学,肯定违反了校规校纪,但陶行知始终没有上纲上线,没有说王友一句不是,还给予了王友物质与精神奖励,足见陶行知非常宽容学生。陶行知重视校规校纪,才会一见王友用泥块砸人,就立即制上,并责令他放学生到校长室等候,避免事态扩大又足见其严格。
当然陶行知对学生的宽容也是有分寸的,他进行了有关调查,了解到真实情况,才采取以学生自身优点克服缺点的手段、方法,准备好糖果与学生见面。倘若陶行知对王友砸同学视而不见,或当时拿出糖果送给王友,这样对王友便成了纵容,而不是宽容了。
麦克劳德和同伴杀掉校长最宠爱的狗,校长没有索要物质赔偿,没有批评指责,足见其宽容。但校长不忘学校教育的近期或远期目标,为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善于运用多方面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具有生成性的教育,竟别出心裁地"罚"学生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又足见其严格的一面。
麦克劳德的校长将宽容、严格巧妙组合,对特殊事件作特殊处理,凸显了校长的人格魅力,也激发了麦克劳德的探究热情,极大地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倘若校长不太关注麦克劳德几位学生的好奇心,依照校规校纪,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他们,要求他们赔偿,又有多大收获?
宽容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良方,学生需要宽容,教育需要宽容。尽管宽容的途径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但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在努力寻找一条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之路。
老师们,让我们学会宽容吧!宽容是美丽之源,就像天空是宽容的,她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了她的深邃之美;也如时间是宽容的,她容忍了各色人等一时的虚掷,才有了她的延续之美?让我们多一些宽容,那么,学生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阳光。
做个宽容的老师,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十六
教育需要严格
          教不严,师之惰。
                                                                       ——宋朝思想家   王应麟
"严格与爱"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严格"是建立在深沉的爱的基础上的,学校教育的师爱中必须包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耐心教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爱护学生。教育好学生的关键是教育者以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真诚去爱他们。"老师的严格也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是真诚地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老师,会更加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热爱学生是一致的。师爱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师爱,名曰爱之,实则害之。要把握好"爱"与"严"的分寸。"严"是"爱"的具体表现,"爱"是"严"的最终目标。通过这样的严格要求,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样的严格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教不严,师之惰",教师的责任意识在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的特殊表现,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真知是在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严格要求既是对学生的学业负责,也是为社会未来负责。
爱不仅仅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娇惯、是非不分的放纵。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优生,对优生的过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对犯点小错的后进生则严而又严。这样,就会使优生弱化自控能力,品德滑坡,而后进生则因为老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而产生反感、对抗情绪,从而对学习及各种活动失去信心。所以,我们要牢记"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学生严爱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