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改制之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7:19:20

通钢改制之殇

本文见《财经》杂志2009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17日   共有 27 条点评
  • 打印
  • 推荐
  • 收藏
  • RSS
  • 分享
  • 单页阅读
字号: 厘清通钢改制和“7·24事件”的基本真相,关乎如何解读这场历史性悲剧,如何吸取国企改制血的教训,如何选择走向明天的方向
《财经》记者 罗昌平 张伯玲 欧阳洪亮 张冰

  死后第七天,40岁的陈国君遍体鳞伤的尸体被擦拭干净,化妆,入殓,最终化为一缕清烟。

  2009年7月31日,吉林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化钢铁)总经理陈国君的葬礼在他的老家河北遵化举行。陈国君的妻子和一双中学刚毕业的龙凤双胞胎儿女泣伏灵前。前来参加悼念的200多人不仅悲情难抑,还有一个疑团在心头萦绕:陈国君死于颅骨骨折和颅内出血——这需要怎样的暴力?多深的恨意?它来自哪里?

通钢改制之殇 相关新闻:
  • 建龙扩张图

 

  以总经理陈国君之死为标志,发生在通钢集团“大本营”通化钢铁公司的“7·24事件”,成为近年来国企改制中仅见的恶性事件。

  “改制”并非突如其来,更非“黑箱交易”。不仅始于2005年的整个通钢集团改制,一直有“阳光改制”之称,而且此次在之前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股权调整,也经历了数月谈判,并且在7月22日达成初步协议后,操作者们准备了从对企业干部职工宣讲、解释、动员,到经资产评估、股东大会到职代会的程序过程,是为“预案”。

  不过,从起点到终点原来只有一步!一切都来不及!至7月24日,对进一步改制的不满已经表现为成千上万工人的不满,再升级为群体性抗议,更在焦点地段演变为暴力,其暴烈程度远远超过了预案的所有准备。随着陈国君付出生命代价,一个曾经的“阳光改制”样板以悲剧收场。重组方民营建龙集团就此“永远”退出通钢,吉林最大的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逆转,退回到原点以前。

  仅仅改制失败,不足以引发举国震动——改制的成成败败已见得太多,改制引发群体事件也早不新鲜;但激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夹杂以少数人的暴烈手段,以公开杀人颠覆改制轨道,这还是第一次。

  舆情汹汹,舆情微妙。就在陈国君之死的次日,可以从一些重要网站看到内容相似的匿名帖,整体事件被描述为广大工人群众对民企的长年仇视,描述为因改制必然引起的劳资冲突对抗,陈国君之死则是“资逼民反”的必然结局。网帖中的种种基本情节、细节和数字,很快成为此后相当一批媒体追踪报道“7·24事件”的“依据”。

  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事实?然后,如何认知这些事实?

  自7月25日起,《财经》派出四路记者分赴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通化市以及河北省唐山的遵化市,广泛接触当事四方——吉林省国资委、建龙集团、通钢高管及通钢的一线职工,查阅四年来通钢改制的大量文件和经营数据,努力寻求事件真相。

  三周的调查清晰地显示,“7·24事件”无疑是一场重大悲剧性事件,教训十分深刻。但事变的原因由来则极为复杂。事发前后,有关通钢改制的太多的信息被混淆与误解;目前诸多网络舆论视为当然、反复报道的关键性情节,大部分不是事实,小部分则有曲解。这些都令人深为抱憾。

  厘清通钢改制和“7·24事件”的基本真相,关乎如何解读这场历史性悲剧,如何吸取国企改制血的教训,如何选择走向明天的方向。

  • 打印
  • 推荐
  • 收藏
  • RSS
  • 分享
  • 单页阅读
告诉《财经网》更多关于 通钢 的新闻
27 本新闻相关点评(共27条) 更多点评>> 《财经网》网友 2009年08月19日 11:34:52     发表 “再度重组后‘工人不下岗、不减薪,在经济效益好转后加薪’本已言之凿凿,写入协议,但吉林省国资委主任李来华、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都发现,多个歪曲的‘重组版’已烙入座谈对象的脑中,协调沟通工作无法开展。” 工人也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那么工人为什么对已写入协议的承诺不相信?为什么由省国资委主任和建龙集团董事长亲自参与的协调沟通工作却无法开展?为什么“多个歪曲的‘重组版’已烙入座谈对象的脑中”?原因是什么?记者为什么不进行深究?而一下就转到了对工人群体抗议的描述。本文的一个遗憾…… 以上遗憾得很好,其实,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似乎就是本文结尾那段悲怆的问号的答案。 IP:* 引用 支持(0)   反对(0) 《财经网》网友 2009年08月18日 17:28:29     发表 把宝都押民企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险招。体制不是企业跨塌的唯一原因,茂名一家地方国企十几年来每年亏损数百万元,就几乎全是供销部门高进低出所致。 IP:* 引用 支持(0)   反对(0) 《财经网》网友 2009年08月18日 16:34:31     发表 引用: 《财经网》网友 2009-08-17 13:49:20发表 IP:*
引用: 小唐分析 2009-08-17 12:53:01发表 IP:*
国有体制,究竟落后在哪里? 我在调研企业的时候,也在追问!! 当然在于公有制,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今的最大进步,就是出现了私有制 股份制,与公有制一样,都是出资人与管理人相分离的 理论上具有选择最佳管理人的功能,而非私有制那样,通常由所有者管理 我觉得,落后的是官本位,管理者不是从市场购买的 缺乏信托责任。 IP:* 引用 支持(0)   反对(0) 《财经网》网友 2009年08月18日 14:56:53     发表 “再度重组后‘工人不下岗、不减薪,在经济效益好转后加薪’本已言之凿凿,写入协议,但吉林省国资委主任李来华、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都发现,多个歪曲的‘重组版’已烙入座谈对象的脑中,协调沟通工作无法开展。” 工人也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那么工人为什么对已写入协议的承诺不相信?为什么由省国资委主任和建龙集团董事长亲自参与的协调沟通工作却无法开展?为什么“多个歪曲的‘重组版’已烙入座谈对象的脑中”?原因是什么?记者为什么不进行深究?而一下就转到了对工人群体抗议的描述。本文的一个遗憾…… IP:* 引用 支持(3)   反对(0) 侠之大者 2009年08月18日 14:49:26     发表 自事发之后,一直觉得很悲哀,无论如何,一个生命逝去了,成了改革的牺牲品,只是不知道,这样的牺牲今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牺牲对后面的改革到底有没有帮助,这样的牺牲是不是有意义。通钢事件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电视剧《忠诚》(原著《中国制造》)中“明阳轧钢厂”的改革之路,同样的曲折,同样有悲剧的发生,但不知道通钢会不会跟明扎厂一样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IP:* 引用 支持(0)   反对(0) .plrefer{border:#dddddd 1px solid;padding:8px;color:#888888;margin:8px 5px 5px 5px;line-height:150%;} .plrefer b{color:#ff6800;display:block;} 我也说两句: [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经网》观点] 更多点评>> 网友昵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