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改制:一个活标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34:32
库爽生
《中国经营报》的一篇深度报道:《还原陈国君之死:一场失败的国企改制》(作者:叶文添),把近日因“陈国君之死”而名声大噪的通钢的改制过程进行了粗线条的描述。
该文作者认为:“陈国君之死只是一个国企改革过程中极端典型的案例,吉林、通钢、建龙中没有赢家。”如果仅仅从“陈国君之死”看,赢家可能只有通钢工人:他们以惨烈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从通钢改制全过程来看,最大的赢家无疑就是建龙集团,而最大的输家则是通钢工人。
多年来,国企改制或曰重组,事实上成了国企私有化的代名词,绝大部分国企就是在改制或重组的名义下中落入私人囊中的。
尽管,曾经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队的国企,和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的幸福都是相同的,而改制企业以及下岗失业工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国企在私有化改制中问题成堆,猫腻手法不断翻新,但是两个备受国人诟病的极其尖锐的问题却是共同的,即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国企工人生活陷入赤贫困境。有关资料表明,在包括国有、集体企业在内的公有制企业改制中,十多万家企业易手私人,六千多万工人下岗失业。
通过记者报道中蜻蜓点水提到的通钢现象,解剖一下通钢改制这个“麻雀”,来看看这两大问题。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产权交易。国企私有化改制据说要求挂牌公开竞标出售国企产权,通钢改制是怎样做的呢?“实际上,在引进建龙之前,首钢、鞍钢也对通钢表示出浓厚兴趣,而且,同是国企背景的这两个企业也比建龙更适合重组通钢,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家钢铁公司提出的方案都被当时的省国资委拒绝了,国资委更看好民企出身的建龙。”即便赫赫有名的首钢、鞍钢等实力非凡的国企,在收购国企产权上都不是民企的竞争对手,或许根本就没有收购的机会,尽管首钢、鞍钢等国企不一定心存贱买的念头。人家省国资委浓厚的“私有情结”在主导着通钢重组,出身国企者莫插手,优良资产就是要送给民企,不服气也没辙。
当然,这绝非该省国资委的独创,全国皆然。即使在形式上采取了所谓招标挂牌公开竞争出售国企产权,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国企改制时挂牌拍卖产权,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虚晃一枪,都是事先已经约定好之后走了一个好看的过场。
资产评估。在国企改制过程中,通常,资产评估中暗箱操作的猫腻最普遍。通钢改制时的资产评估是否合理呢?“通化钢铁是按照帐面资产评估的,这样就会造成通钢资产被‘低估’,而且评估的公司也在北京,是建龙找的,个中关系耐人寻味。”
“负责此次评估的是北京六合正旭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在记者获得的2005年9月30日的《通化钢铁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显示,通钢总资产为38亿,负债为10个亿左右,而其中生产设备仅价值900万,而无形资产与土地使用权价值均为0。”国企经营数十年,积累的企业文化、营销渠道、技术成果等等无形资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却被评估为零;价值连城的土地使用权居然也是白送。令人痛心。
“几个高炉加起来也不止900万,实际上这种按照帐面上的评估是不科学的,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比如有几个高炉就在评估中,在考虑折旧的情况下被估值为了0,而且这些高炉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大修和更换大批零件,尽管使用年代久远,但由于维护和更新,依然让它保持了7、8成新的样子,而在评估中,它却没有任何价值,这实在让人想不通。”高炉这样的钢铁企业主设备固定资产也是白送了,还会管它什么无形资产。
寥寥几笔简单的勾勒,就足以看出国企改制中资产流失问题是多么触目惊心。自然,只责怪该省国资委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全国国企改制资产评估情况大致相似。
空手套白狼。大名鼎鼎的建龙集团当然很有钱,问题是愿不愿意拿出来。“知情者表示,建龙当初承诺的出资14.04亿元资金也从未到位。”只不过,2006年通钢的净利润为3.65亿,可向股东分配的利润为6.34亿,但“为支持公司发展,不向股东分配。”看好了,不要说人家“零出资”,这分明就是民企建龙的6亿元出资。
2009年3月,建龙集团退出通钢集团,而根据退出的约定,建龙将获得吉林精品钢基地和通钢原有的矿山所有权。“实际上,在建龙退出之前,通钢剩下的优质资产就是吉林精品钢基地与矿山资源了,这次退出,建龙将这些据为己有。”“在双方合作的4年中,建龙将所有的资源都倾向了吉林的基地(规模年产钢300万吨的吉林钢铁公司建设项目)。”
“吉林精钢基地的重要性就在于,这是通钢一个产品升级的机会,……这个基地则是完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300万吨的高附加值产品远比通钢目前600万吨的粗钢利润要高的多。”“这样一个有着无限发展前途的项目,在今年3月退出之时,被当地政府划给了建龙,而另外划给建龙的矿山资源也是稀缺资源。此前,通钢的核心优势就是拥有自有矿山,如此以来,生产成本原比其他钢铁公司低,即便后来产能扩大,需要进口铁矿石,但自有矿山仍然可以弥补很大的亏空。”瞧,“当地政府”出手何其大方,大笔一挥,就把国有矿山资源和吉林精品钢基地“划拨”给了民企。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痛”啊!
资本运营。“矿山资源是通钢的‘后路’,而吉林精钢基地则是通钢的‘前途’,建龙一下子就让通钢陷于进退两难之间,而实际上,建龙的退出也只是暂时的假退出,有的媒体上说是因为效益差退了,后来效益好,又进来了,完全是无稽之谈,进退之间,实际上是建龙资本运作的手法。”
“7月,建龙准备再次入主,与吉林省国资委达成新意向是:建龙集团以10亿元现金和其持有的通钢矿业公司股权,向通钢集团增资控股,持股66%,矿业公司本来就是通钢的,建龙实际上只花了10亿就把股权从36%增加到了66%,相当的便宜。”
建龙当时退出还有个秘密,建龙在控制通钢之时,曾经从海外进口铁精粉,导致通钢亏损将近10个亿。“建龙退出之后,再重新进来,这10个亿的亏损就可以作为负债处理,与它无关了。”
“建龙的进进出出之间,不仅获得了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每次都有地方政府在极力支持。”民企可真是名不虚传,确系资本运营高手,其“活力”看来更多地体现在“资本运营”上,建龙的进进出出实在高明,通钢亏损且由它亏损,建龙集团是赚了个盆满钵满。耐人寻味的是,地方政府每次都给予了“极力支持”。
重组方的经营成果。国企“机制僵化”,民企“富有活力”,建龙控制通钢三年时间的经营成果何等丰硕呢?“通钢在与建龙合作的三个月后,其负债就由原先的10个亿变成了20个亿,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到了2007年情况进一步恶化,根据记者查得的通钢的工商局年检显示,通钢在2007年的资产为267亿,但其负债已经达到惊人的186亿。”这就是活力极强的民企引入“先进机制”经营三年后向吉林国资委交上的一份答卷:短短三年时间转瞬即逝,企业负债居然由十亿上升到令人难以设想的267亿元,真是匪夷所思。
就是这样的经营成果,却使得该省国资委对建龙情有独钟。经过一番折腾后,决定由建龙再次入主,且由三年前持有36.19%的股权,上升为持股66%,由参股变为绝对控股,即国企逐步变身私企。实际上,这是众多民企参与国企“重组”的常见套路,先是参股,随后扩股,最后完全私有。
工人权益被严重侵蚀问题
很多局外人以为,国企被民企收购重组之后,经营会极大改善,企业用人自然会大量增加,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也自然会显著提高。事实恰恰相反,几乎所有的公有企业改制私有,都不可避免地极大地侵蚀、损害工人的合法权益。
建龙2005年入主通钢后,“工人收入开始锐减,一位一线工人对记者说,此前他的收入是2500元每个月,在效益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工资越来越低,最后降到了千元左右,而在2008年9月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更多工人开始放假,放假期间的工资只有300元。”这些被建龙招聘的员工尽管待遇极低,却还是幸运的。在建龙入主通钢的几年间,通钢工人由36000多人锐减到了如今的12000人,下岗裁员、减薪风潮开始席卷整个通钢。也就是说,恰好有三分之二的员工彻底失去饭碗,不但没有每月300元工资收入,还要自己缴纳各项社保金。这24000名工人中,可以想见,很多员工是年龄偏大、在劳动力市场全无竞争力的工人,因为年轻而技术娴熟的工人可能已经在那被建龙招聘的12000人中。
这就是现实:三分之二的工人在改制中失去了饭碗,三分之一的工人收入锐减至只能勉强维持生存。而这种遭遇还是在民营企业没有控股的时候,如果民营企业控股了,那么等待工人们会是何等悲惨的命运呢?工人们是不堪设想的。事实上,通钢改制之后尚有三分之一的员工上班,在国企改制中还是令人“欣慰”的,因为绝大部分改制企业廉价收购国企最核心的优良资产后,劳动用工大约只有百分之十到二十,而通钢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多。
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国企改制中损害职工利益,是因“制度的不完善、操作的不规范”等原因,只要按照国资委有关规范改制的文件严格操作就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十分可笑的。最严重侵蚀、损害职工利益的,正是私有化改制本身。因为改制,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被贱卖甚至白送,他们长期以来的无私奉献被极其廉价地一笔勾消(买断工龄),他们的饭碗被砸后多数人根本无法再就业,请问,如何规范改制才能“保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管如何规范,绝大多数职工都摆脱不了失业的命运,即使在改制企业中“再就业”的工人也会陷入贫困。在改制中规范操作,不过就是多给工人们几百元上千元遣散费而已,反正在“经济补偿”中,是完全没有考虑工人阶级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的巨大历史性贡献的。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唯一有效的根本办法,就是坚决禁止国企私有化,坚决扭转国企改制的私有化方向,舍此无它。
还有人认为,此次通钢重组,是没有征求职工意见,没有通过职代会。事实上,在国企私有化改制中,我还没有听说哪一家企业职工是心甘情愿赞成自己的家园被贱卖的案例。我熟悉两百多家公有企业的改制过程,深入数十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确实很多企业改制都在形式上通过了职代会这道程序,即“职工安置方案”和“企业改制方案”通过了职代会审议。但是,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很清楚,这是经过改制实施者进行深入细致洗脑的结果,是通过软硬兼施“搞定”的(一家数千人的国企,职工代表也不过上百人),工人们一般都是无奈的。除了极个别既得利益者,没有哪一个工人心甘情愿主动丢掉自己的饭碗,主动要求下岗失业。我就熟悉一家企业,在政府有关部门监督下,连续召开职代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十多次,都未能通过改制方案,最终还是完成改制。工人们自然知道,公有企业改制私有是“大势所趋”,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事实上,那么多职代会“高票通过”改制方案的企业改制私有后,工人们成群结队满腔愤怒地到政府部门上访,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抗议,就颇能说明工人们对于私有化改制的抵制心态。要知道,工人们对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增强企业活力的企业改革是支持的,但是对于私有化改制却旗帜鲜明地“同仇敌忾”。
在公有企业改制实践中,一般的做法是先“安置职工”,即首先“转换职工身份”,让大多数工人“买断工龄”后卷铺盖走人,少数在岗工人全成为打工者,打工者身份和原来的“企业主人”有着天壤之别,一般谁也不敢对企业说三道四了,谁要多嘴谁就立马“走人”。实际上,企业最终的改制路径就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层说了算,原来曾经通过职代会的“改制方案”成了一纸空文。龙建重新入主通钢且要控股,却没有召开职代会审议,就是像该省国资委负责人所说的“职工的身份已经转换了,不再是企业主人,只不过是打工者,根本无需召开职代会了。这其实也是全国皆然。通钢重组没有通过职代会的审议,是惯例,是“无可非议”的。
通钢改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一些对国企改制完全陌生的人,从中可以大略知道国企私有化改制咋回事。“陈国君之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不仅仅是工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表现,也是工人们保护自己艰苦创业成果本能的一次展示。为什么在抗议建龙控股通钢的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却是年过七旬的退休工人?这些老一代工人是不忍心工人阶级的奋斗成果毁于一旦啊!因此,实质上,通钢事件是工人阶级对于私有化浪潮压抑已久的愤怒的一次爆发。
通钢事件敲响了警钟,国企私有化改制问题理应引起中央的高度警觉和重视了。特别是对于国有资产流失和数千万工人下岗失业这两大问题,到了刻不容缓地进行严肃认真解决的时候了!该查处的必须查处,该纠正的应该纠正,再也不能把贱卖国企、随意处置遣散工人,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数千万工人失业的乱作为,当作所谓“政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