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力”与课程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40:07

钟启泉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单一整体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些智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个别差异。然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语言能力和逻辑智力,对于其他智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均有所忽视。我们必须反思传统的智力观,理解多元智力的结构,并且贯穿于教育活动之中。

“多元智力”说对于课程设计提供了诸多启示。

1.更新课程内容,扩充能力范围。

2.讲究个别性、个性化设计。

3.丰富课程资源,营造合作文化。

4.开发评估工具。

学校教育应当是多元化的

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新型学校,应当是一种真正的学习组织--提供每一个学生持续学习和成长的社区。在学习社区中,每一个成员不断充实,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同时激发集体洞见、挥团队精神。学习社区是知识建构的场所,教师与学生经过不断地对话、讨论、争辩,试验和证明的过程,建构和再建构知识。在学习社区中,教师拥有各种各样的教育课题,诸如如何参与教务,如何设计课程、改进教学,如何培育学生思考力等等。教师自身必须拥有这种觉悟和艺术。

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牵涉学术的诸多领域,包括科学和历史、艺术、社会等领域。在这引进领域中选择哪些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施教,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即使是教学的方法也是形形色色的,对于所有学生,是实施同步教学呢,还是分组教学,或者个别施教,可以考虑种种的方法。此外,同互联网的关系、家庭教育的作用、同社区的合作等等,存在种种的课题。教师如何处理这些课题,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可以说,教育科学正是思考这些问题的。

教育科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人是拥有多元智慧的存在,教育应当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的教育是同划一化的筛选教育制度格格不入的。它要求我们的教育思想从“精英主义”转型为“大众主义”,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多元智力的开发

支撑这个出发点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Gardner,H.)的“多元智力”说。他从神经生理学(脑伤和脑功能分区研究)的角度,探讨人类智力的成分,拓展了我们对智慧的诠释,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至少可以分为7种,每种智力都涉及不同的领域内容和符号系统。这些智力成分包括语文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自然智力、存在智力等等。就是说,智力不是一种单一整体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些智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存在着个别差异。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要。然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语言能力和逻辑智力,对于其他智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均有所忽视。我们必须反思传统的智力观,理解多元智力的结构,并且贯穿于教育活动之中。换言之,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于培养单纯的记忆力。我们需要以适当的方式,教会学生科学的和历史的、数学的和艺术的等等领域的知识。

加德纳在日本东京最近召开的“构想21世纪教育”的国际讨论会(参见日本《高校教育月刊》2001年第1期)上强调,儿童不能潜心学习的一个原因是,儿童的“想当然”的思考在作祟。诸如地球是平面的,物体一直细分下去,就消失了、看不见了,等等。这是很自然的想法,但这些想法只要具备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就能认识到是错误的。儿童的“想当然”是极顽固的,即使在学校教育中习得了种种的知识,也往往难以消除这种思维定势。

教师倘若不能基于科学的理论进行扎实的教育,就会助长儿童的这种以“想当然”的思维定势为代表的直觉性的错误认识。这就需要有扎实的基础教育,使儿童习得正确的学术性知识乃是学校教育的目的。

我们需要认真地考虑“多元智力”加以施教,同步教学未必是正确的。倘若一些儿童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可以考虑集中施教;倘若另一些儿童在某个领域表现较弱,也得施加适当的教育措施。加德纳说,“所谓科学的教育,就是发展儿童的优势、增强儿童薄弱环节的教育”。在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信条就是,使儿童习得扎实的基础能力。这包括读、写、算的能力,以及我们身边的世界--物理世界、生物世界、社会科学世界等等学术领域的能力。例如,在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中,数学就是一种基础能力;在历史和文学领域中,语言就是一个基础;在艺术和美学领域中,直觉是极其重要的。

尤其重要的是,在注重基础能力的前提下,不是表层的学习,而是围绕重要的课题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深层的探究学习。不是收集一点信息并加以记忆的学习,重要的是动用智慧,习得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在这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钻研一个问题的时候,要考虑种种的解决方法,重要的是以多种方法进行多侧面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之中,儿童才有形成真正的智慧,举例来说,学习达尔文的进化论时,可以大体做出“自然淘汰”或是“适者生存”的界定,然而仅仅了解这一点是不够的。可以借助实际地阅读达尔文传记、领会达尔文的思路、模拟进化的过程等等,以多种方式理解进化论的含意。并且借助这种理解,运用进化论的知识,将会更适当地明白进化论的知识。为儿童提供多种机会,并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这对于儿童的智慧发展是头等重要的。

加德纳强调,学习方法的种类很多,诸如记忆中心的方法、体验学习的方法、运用电脑的学习方法等等。不过,适于急剧变革社会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提高理解力的方法。记忆复原型的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不过,直觉思维能力、反思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等更是重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难以形成的。

基于多元智力的课程设计

加德纳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各种智力不断地受到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阻抑。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多元智力”论提醒教师应从多元管道切入教学,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多元智力”说对于课程设计提供了诸多启示。

1.更新课程内容,扩充能力范围。加德纳说,由于太多的原因,今日有大多陈旧的教学内容仍然保留在课程里。我们应当重新确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使之利于传授当今急需的技能、知识和最重要的理解能力。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学业智力,特别是语文和数理两种能力,对其他能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有所忽略,其实这些能力对于现实生活极其重要。

2.讲究个别性、个性化设计。智力既然是因人而异的,而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成长”,人尽其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多元化的课程设什,借以实施个别性、优化的学习,以便适应木向的学习风格和特长。

拉斯卡(Alaska, J.A., 1988)主张设计如下四种基本课程:

“完全习得课程”--旨在习得读写算基本技能,

“发展(有机)课程”——旨在培养思考力、判断力,

“扩充课程”--旨在进一步扩充知识技能,

个人(自由选择)课程——旨在提供儿童自由研究、自学自习。这些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整合,以适应不同学年和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变更各自的比重。

3.丰富课程资源,营造合作文化。网络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儿童展示更丰富的学术世界、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并把它们贯通和统整起来,提供了条件。不过,学习既不是单纯的行为学派所主张的“反应的习得”,也不是单纯的认知学派所主张的“知识的习得”,而是建构主义的“知识的建构”。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亦即,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学习不能脱离社会环境,不能脱离学习者所在的文化。能力的形式与发展不是孤立的。正如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1989)通过“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所表明的,“合作取向”的学习优于“个人取向”的学习和“竞争取向”的学习。因此,课程设计不仅应当重视儿童不同侧面的智力,而且虚当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合作取向”的学习空间。

4.开发评估工具。除了传统的纸笔测验之外,可以借鉴国际流行的“档案袋评定”的技术,注重质性评定,注重评估问题的情境性与真实性,注重评估的发展功能。

学校课程发展的理念

传统的课程观念或是“外在课程观”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开发方式,课程权威不在于教师和学生,而在于课程专家、行政人员的课程标准(教科书)的设计和解释,教师只是课程实施者,而非课程设计者。“内在课程观”则把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视为一种假设,在学习环境中共同建构的知识和经验才称得上“课程”。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权威存在于个人如何追求理解与解放,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内在课程”是自发的、鲜活的,“外在课程”是赐予的、僵化的。基于内在课程观的“学校课程”的开发,蕴含了如下的基本理念: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的设计者,每一间教室都是课程实验室,每一所学校都是课程改革中心。

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如何使学校课程适应多样化的学生,而不是多样化的学生适应划一的课程,加德纳进一步论述了“教育责任”乃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教育责任”包括了“对于帮助学生负起自我学习的责任,对于家庭和朋友的责任,对于职业的责任,对于自己所属组织的责任,对于世界的责任”。加德纳强调,在我们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如何来把握一种责任”。他说,大体说来,这是同我们如何思考人类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关于这种“教育责任”,其实应当从儿童时代就必须扎扎实实地使之形成,到了成人之后再教就困难了。

教师在学校里应当言传身教,使学生真正形成责任感。先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儿童必须学习人类的历史发展,以便汲取优秀的人类文明,创造自身的历史。而教育就是人类创造的伟大文明之一。作为教师,必须全身心地负起这种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