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车补",对公车特权的"赎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58:53
由于纠结的利益太多,“车改”难改。不改,越来越不合时代潮流;改,牵涉到官员既得利益调整,如何补偿,又得顾及民意。然而,就此僵持不动,终究不是一个办法,总得有地方先行探路吧。
最新的探路者是杭州。该市自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向社会公开拍卖。同时,向公务员发放“车贴”,“车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新华社的报道称,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车改”,在全国尚属首例。
首例,自然要经受舆论审视。
质疑种种
杭州“车改”办法,引发不小的质疑。
其一,涉嫌矫枉过正。《长江商报》说,民众对现行公车制度的意见,主要是针对公车私用。公务车的属性本来是工作用车,近些年却变成主要用于接送领导上下班甚至领导家属出行了。如果是正常用车,民众是不会有意见的,不应把正常的公务用车需求也一股脑“改”掉。杭州车改有矫枉过正之嫌。
其二,全员增加补贴。《东方早报》说,被取消了专车的各级领导有补贴,平日并无专车可用的普通公务人员也得到不同数目的补贴,范围如此之大,像是减少公务车之后的一次全员增加交通补贴。
其三:补贴额度过大。有舆论指出,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的“车贴”都快赶上普通工薪阶层人员的月收入了。而且,难道每一个单位的日常交通出行费用都是一样的吗?
《河南商报》说,按级别发放,这种做法令人纳闷。“车贴”不是福利待遇,与级别无多大关系,却与实际工作需要关系密切。按实际需要发放,才显公平。
此外,车改如果不按程序公开操作,很可能会出现营私舞弊。《法制日报》说,某些官员也可能会转而寻求下级单位或关系单位提供“用车”,“车补照领,公车照用”,变相增加一份福利。     平心而论,上述质疑并非全无道理。回望车改之路,始终伴随着“车补是权力自肥”的舆论质疑。先前一些地方的车补之高令人咋舌,而公车消费依然,就是例证。
“赎买权力”
公车改革十多年,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改革的措施不可谓不多,但公车超标、超量、超用之弊,仍然痼疾难除。
《长江日报》就此分析说,公车改革不是“车”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权”的问题。不从根本上制约、规范权力,不跳出行政机关内部改革的藩篱,不让权力运行尽可能多地被阳光照射,公车改革将难以摆脱防漏堵缺的被动局面。
公车改革难以推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是决策者对自身利益的改革。《新闻晨报》说,触及自身利益时,改革就千难万难了。杭州的改革方案,“赎买权力”的意味非常浓厚。比如,局级干部每月补贴2600元。假定这笔费用全部用于坐出租车,按目前杭州的出租车价格,粗略估算最少可以乘坐840公里。按照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差不多是42公里。就算一位干部十分勤政,每天都要外出公干,一个月的打车费恐怕也花不了2000多块吧。
“车补”是不是对享受公车特权的一种“赎买”?应该说,有“赎买”的成分,也有“补贴”的成分。然而在“车改”问题上必须算“大账”,那就是要在总体上进行利与弊的权衡。
前些年类似的车改都被“骂”停了,但结果是“黑洞”式的公车消费继续吞噬着纳税人的钱。因此,在公车改革问题上,我们应抱理性的态度,绝不能理想化。
《现代快报》认为,杭州“车改”之“赎买”本质,仍系“矮中取长”的次优选择。公平只能在制度的渐进过程实现。就公车改革而言,杜绝公车成为“私车”、让公车回归“工作车”是第一要务。杭州车改即便在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方面仍有不足,对其他城市及至全国公车改革的标本意义还是不可忽视的,是一种值得肯定、值得借鉴的管理进步。
呼唤阳光车改
也许,重要的并不是改革如何开头,而是改革将怎样发展。
公车改革考量政府智慧,也要印上“民智”印花。《燕赵都市报》说,一旦失去了公众的参与、推动和监督,车改纵能收效于一时,却终不免“昙花一现”或者“人走政息”。
车改本质上同样是要防止公权私用,因而制度设计须转向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范。《长江日报》说,阳光照耀之处,每一个瑕疵都能呈现在民众眼底,这是公车改革及应当循的思路和方向。
《新闻晨报》认为,真正有力的改革措施,应该是让改革者和被改革对象分离。在我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是财政预算的审定者,是政府的监督者。应该由人大通过严格公共预算来主导公车改革,将每个部门每年的用车费用全部透明化,纳入部门预算由人大审批,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而非笼统地以“行政事业经费”的名义开支。
真理存在于细节当中。杭州车改,要把善政之“善”表述得更加清晰、透明才行。《现代快报》举例说,车补发放标准和方式,应该由独立的社会机构拿出方案,然后交由民众展开充分讨论,只有民意充分参与之后形成的车补方案,才是最符合公平原则的。否则的话,即便按照目前的车补方案,可以节约一部分财政开支,杭州的车改也难言成功,因为相关部门自说自话的车补标准,仍然走不出权力自肥的阴影。
同时也要算“精神账”。《中国青年报》说,有无专车甚至有无公车可乘,车的牌子是什么,都是一种象征,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这种象征,对于一些官员而言,就是荣誉和荣耀,一种难以言说的精神享受。对于能够得到这种享受的人来说,这样的精神享受有时候甚至比物质享受还要重要。因此,公车改革,还须从精神上彻底打掉官员贪图精神享受的思想,让公车奢华消费背上精神负担。(渠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