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妤:只要足够宽容自信上海肯定可以很幽默(东方早报 2009-3-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2:31
只要足够宽容自信上海肯定可以很幽默
 


周立波做客文化讲堂上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前晚的早报文化讲堂首次邀请到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西装笔挺、“头势清爽”的周立波,一登场就引来热烈掌声。只是,和每次独站三个小时噱头不断的演出相比,讲堂上的他让人看到了冷面滑稽外更为深思的一面。
早报记者  潘妤
作为东方早报和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文化讲堂”邀请的第一位本土演艺明星,周立波的人气比以往任何一次讲座都要来得热烈。400张入场券在广告刊出两天后就被早报读者抢领一空,而周六的现场也是座无虚席。以《幽默改变生活》为题,周立波不仅和观众分享了他眼中的幽默,也谈及了对上海滑稽界现状的很多看法,言语间颇多抨击。在讲座后半段的观众提问环节中,周立波更解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幽默根源,“上海这座城市肯定是幽默的,只要它足够自信和宽容。”
滑稽的现状:
滑稽已等同于庸俗滑稽
周立波自2006年复出创立“海派清口”以来,便一直保持着自己和传统滑稽的距离。在昨天的讲座上,周立波也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对幽默和滑稽的看法:“我觉得滑稽是一种动作,常常以丑为美;但幽默是以语言为基础,常常是一种反常态的语言,一种主体与客体的会心,幽默也是一种宽容、自信,它需要技巧和智慧。”
虽然当年是上海滑稽剧团学馆科班出身,但今日的周立波似乎对滑稽界刻意疏离,大有不愿“同流合污”的架势:“现在我们滑稽界的现状确实堪忧,尤其是我们从业者的队伍素质。我有时候说,只要生活能够自理的人都能来搞滑稽。滑稽已经等同于庸俗滑稽,所以很长时间没有被主流世界认同。”
“当你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的时候,就只有坚定地坚持自我。”周立波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一个人挑战一种规则,他把自己界定为滑稽中的交响乐,“滑稽其实可以说得很高雅。我觉得我应该有勇气去改变庸俗,希望我的观众都有高中以上的学历。”周立波说,幽默需要一定的学养,他一直在努力幽默,而不是简单的滑稽,“我很少在台上挤眉弄眼。我要是在台上装一个‘戆大’面孔,也能赢得笑声。但我更愿意用我的语言赢得笑声。”而对于自己的海派清口和滑稽戏的关系,周立波说,“我觉得两者已经没啥关系,如果一定要说联系,那么我就是一个滑稽演员在说海派清口。”
“你说为什么上海有时候会被人看作小市民,其实海派文化艺术工作者负有责任。”周立波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野心”,他甚至和现场观众透露了自己的梦想,“如果有一天,你们看见上海有什么大型活动由我来主持了,那说明滑稽或者海派文化就真正被关注了。”
南北文化:
周立波未必愿意过黄河
周立波复出不过两年多,声势便呈现出“节节高”之势。最近的《笑侃三十年》更是连连刷新上海单人演出的场次和票房纪录。这一火爆现象甚至引起了文化界的关注,余秋雨都出面夸其为上海本土文化作出贡献。而周立波的走红,让很多人联想起今年春晚一夜红遍全国的小沈阳,是否会上春晚,便成为周立波被问及最多的话题。
讲座上,周立波说:“媒体最喜欢拿我和郭德纲、赵本山相比,更有甚者,居然拿我和小沈阳比。但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比较,文化和文化是没有可比性的。如果把我比作消化系统,郭德纲比作循环系统,赵本山比作呼吸系统,小沈阳比作排泄系统,那少了我就会撑死,少了赵本山要憋死,少了小沈阳就胀死了。南北文化,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大家都有存在的价值。”
对于有没有上春晚的打算,周立波说,春晚节目组来接洽过他,但一切尚在只有“如”没有“果”的阶段。而在他看来,滑稽戏与海派清口其实没有必要让北方人或者全国人民认同:“真正有文化良心的人一定要考虑受众的感受,滑稽戏与海派清口是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的东西。”他甚至自编一句打油诗说,“百万雄师可以过长江,周立波未必愿意过黄河。”
而对于上海的幽默特质的解析则在观众提问环节中得到了印证,对于“你觉得上海这座城市幽默么?”这个问题,周立波毫不犹豫地回答:“上海这座城市肯定是幽默的,只要它足够自信和宽容。”
早报读者Vs周立波
从来不上电视,你怎么推广你的海派清口?
周立波:我的海派清口永远不会让它上电视,一方面我是对花钱买票的观众负责,而且我也不愿意上电视进行廉价的推销。我还是希望在剧场里坚持我和观众的交流。
陈国庆和蔡嘎亮都火过一阵,但现在都冷下去了,你如何长时间保持自己艺术的火爆?
周立波:如果把滑稽界比作股市,我算是滑稽界的一个“事故”,当中被停牌了10年,之后我从10块钱一下子冲到了100块。许多人的成功是从失败开始的,我的失败是从成功开始的。但是我觉得我这个“暴发户”也不是偶然的,我们那时候学馆招生,3000人报名,最后收15个人,被淘汰的人里面包括王志文。而且当中我积累了10年,我的风格和我的经历有关,也和积累有关。
希望在现场听到比较“豁得开”的讲法,但是又担心你“吃生活”,你怎么看?
周立波:我是以批评的方式去歌颂,而不是一味发牢骚。我鄙视很多当代艺术,他们纯粹是发泄自己个人的不满。
上面的观众都用上海话提问,我是一个北方人,在上海生活多年,第一次看你的表演是1996年,当时印象很深。但现在大家交流用上海话越来越少,普通话是一种趋势。其实,你一直是在做一个小众的表演。
周立波:前面的观众是提问,这位观众是发表意见,这样也很好。谢谢。
作为80后,我从小就听“王小毛”,现在滑稽戏里的东西很杂,有低俗的东西,也出现了海派清口。你觉得这是不是一种细分?
周立波:在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我只能坚持我自己的东西。
◎ 观点
徐维新:海派清口
是对独脚戏的“螺旋式上升”
早报记者 潘妤
在此次的文化讲堂上,周立波特地请来了他当年在滑稽学馆的馆长和老师、资深曲艺评论家、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徐维新。两人同台演讲,剖析了很多滑稽界的现状和问题。而徐维新也在事后和早报记者交流了对“周立波现象”的看法。
对于周立波一夜之间走红上海这个现象,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徐维新:其实周立波也不是一夜走红的,他是厚积薄发的。其实1980年代他刚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很红了,只是当中蹉跎了10年。但我知道,他在中间有很长的积累过程,有段时间,他每天要看两个小时的书报寻找灵感。
另外,周立波走红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内容是全新的,而且很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我们滑稽界有两大流派,一个是“潮流滑稽”,就是看着报纸唱新闻;一个是“社会滑稽”,就是专门把一些社会故事用笑话讲出来。我觉得周立波是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很有他的特点。
周立波不承认海派清口和滑稽的关系,您是怎么认为的?
徐维新:在这点上我的观点和他不同。我觉得他的海派清口,基本上还是滑稽戏“说学做唱”的元素。我们滑稽最早有独脚戏,就是一个人讲十几分钟笑话。但周立波的表演不是单纯讲一个笑话,而是散文式、聊天式、政论式的东西,这更有难度,
我觉得海派清口是对独脚戏“螺旋式的上升”,是空前的,他是在否定独脚戏一些东西的基础上创造的一个全新品种。
当然啦,周立波不愿意承认和滑稽的关系,一方面是标新立异,另一方面也是不希望和现在的庸俗滑稽同流合污。
那您觉得周立波的表演是不是已经摆脱了现在滑稽界普遍面临的庸俗化倾向?
徐维新:我们现在滑稽界不单是庸俗,而是低俗。比如有些演员会戴一个假胸罩弹一弹,博取观众笑声,这本质上是对女性的玩弄。尤其是很多情景喜剧,甚至不是传达真善美,而是在传达假丑恶。很多噱头都是黔驴技穷,只好弄些罐头笑声,制造虚假繁荣。
我觉得周立波的身上基本已经没有了滑稽的庸俗。周立波最大的特点是他继承了姚慕双和周柏春身上的传统,有书卷气。当年姚周也是摆脱了滑稽的粗化和俗化,受到知识界的欢迎。
滑稽表演讲究“说学做唱”,但现在很多演员做不到“说”着让人笑,只好用肢体表演的“做”来达到目的。让他们到剧场去,未必能让观众笑。但是周立波这点就比较好,他主要用语言的魅力,而且能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是实打实的功夫。
周立波觉得滑稽没有必要让北方观众认同,您认为呢?
徐维新:我也觉得没必要比较,我们有个认识的误区,觉得上个春晚就很光荣,其实滑稽戏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能在上海受到大部分人的欢迎,就很伟大了。
而且,我觉得滑稽戏最关键的文化责任是,它是上海话传承的载体,也是上海地方民俗的博物馆,比如我们的传统滑稽里有新法老法的婚礼、各种小贩的叫卖声、拉黄包车的场景等等。现在我们的年轻人不去琢磨上海本土文化的东西,周立波倒是在总结,其实这是滑稽和沪剧最义不容辞的责任。
周立波简介
1981年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学馆,成名于1980年代末,表演风格独树一帜,融各派冷面滑稽之集。
1990年,23岁的周立波因故淡出滑稽界,下过海、出过国的他始终牵挂着滑稽艺术。
2008年11月16日,周立波打着 “海派清口”的大旗,在上海商城剧院上演“我为‘财’狂”专场演出。而之后“笑侃三十年衣食住行”的系列演出更是反响热烈,一票难求。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9-03/30/content_121704.htm
潘妤:只要足够宽容自信上海肯定可以很幽默(东方早报 2009-3-30) 陈宁远:中投很幽默 人民很担心(东方早报 2009-8-23) 宽容、自信 上海私办学堂“孟母堂”违法办学再被叫停(东方早报 2009-2-7) 上海拟推新政:慎“钓”黑车(东方早报 2008-3-13) 江南:房地产成本为何说不清(东方早报 2009-3-9) 李华芳:美联储“印钞救市”的是是非非(东方早报 2009-3-21) 熊培云:屋顶上的悲剧(东方早报 2009-12-3) 东方早报 早期中国画在日本 -上海书评-东方早报网 在春风里 -上海书评-东方早报网 西丰:肯定没派警察赴京抓记者(东方早报 2008-1-8) 回应“23亿建地震博物馆”北川旅游局称还只是方案(东方早报 2009-3-30) 鞋套风波:多一点幽默,少一点烦躁(东方早报 2005-12-9) 潘妤:如此这般让观众花钱看滑稽(东方早报 2009-5-16) 五岳散人:拍得铜首再放弃 责任还是滑头(东方早报 2009-3-3) 乔新生:新闻记者究竟应该“代表”谁(东方早报 2009-4-30) 杨耕身:性侵案背后故乡是否正濒临“底层沦陷”(东方早报 2009-4-30) 五岳散人:官方新闻发布会为何难被信任(东方早报 2009-4-30) 贾葭:是谁令群众“不明真相”的(东方早报 2009-7-30) 展江:要电视广告“戒色”也得依法行事(东方早报 2009-7-30) 马光远:迪拜倒掉对中国地产业的“范本”意义(东方早报 2009-11-30) 五岳散人:查处22个县委书记算政绩吗(东方早报 2009-12-30) 五岳散人:一次聪明的从快从重处理(东方早报 20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