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到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探索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7:55
 
中等到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探索
杨文尧
1、全面理解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价值观     中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大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人才成长立交桥的一个重要的源头,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社会广泛的受教育人群,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必将大大加快,特别是高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高素质、技能型的普通劳动者都要靠中等职业学校去培养。在21世纪,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将会成为人力资源新的巨大的增点。正如江总书记所说的:职业教育是一篇大文章,今后的一、二十年必然大有可为。当前,我国人才结构的失衡已经开始制约工业化的发展,技术水平不高致使我们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如此下去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可能受制于“发达国家”。面对全球的竞争,中等职业教育应当适度超前发展,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均衡。这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重新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价值,对于客观评价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这个新的评价领域中,需要研究的东西还很多,诸如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认定,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等,但其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价值主要反映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合格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对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为两个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具体到个人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相应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初、中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目前,社会对学历的追求在攀高,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应对两个市场,一个是经济市场(就业),另一个是教育市场(升学),职教既要为行业输送“适销对路”的一线劳动者,又要为高等职业输送优秀毕业生。
职业教育的教学围绕培养目标、紧贴市场需求,才有生命力,而评价也自然要确保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2、建立以社会评价为基础的客观评价体系
全教会指出:要“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职业教育是开放性的、社会化的教育,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学生与家长的认可,才有实际意义。社会的多角度评价不仅能保证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地区两个文明的建设带来效益,而且,在面向实际、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家长的评价中,可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学校的声誉。
评价的开放性与教育的开放性是一致的,开放式的评价就是要面向实际、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家长,也就是说,评价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因素,看学校为满足学生的发展作了什么,学校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评价的开放性是社区、企业、家长和学生参与评价程度的必然反映。
教育价值的选择要受到社会的客观制约,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社会各方面又都力图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在坚持开放性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是评价的根本宗旨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重要的管理手段,评价以它的客观性、科学性为公正、实事求是地鉴定质量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而过程管理也为评价的全面、规范提供了保证。导向、激励、改进是教育评价的三大功能,一个带有指向的评价方案,一次目的明确的评价过程,一份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都是体现评价基本功能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的评价是有它的科学性、导向性和实效性的。为确保评价的客观与公正。应采用以自评为主的评价方法,提倡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评价关系,从而形成评价自觉对照标准、改进工作的氛围,评价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努力方向,使评价产生较强的内驱力,引导学校和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来,以抓教学、促两支队伍的提高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4、注重“以人为本”,体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参与意识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己任。“以人为本”并不忽视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每个劳动者都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师应当自觉地把过硬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纳入职业高中的教学之中,促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意识)的提高。“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因材施教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有成材的希望与可能。
全教会提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目标,坚持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当表现在: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掌握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考虑到社会发展需要综合性人才的总趋势,“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更要主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加强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灵活运用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形成创新和创业能力,成为面向职业群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既有利于向多种岗位迁移,又能适应社会提出的新需求。
5、坚持教学评价的多元化,适应教学改革的多样化
中等职业教育包含着各类职业学校(中专、职高和技校),众多的专业和学科以及多种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教育评价带来许多困难。职业教育这种特点使得教学评价更具复杂性与特殊性,用一个评价体系包揽下来过于宏观,用多个方案又使评价复杂化,因此,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即在宏观的框架中包含多种可调整的评价元素,将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点。
我们在专业课课堂教学评价中,进行了适应多专业、多学科评价方案的研究实验,采用了以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静态的“模板”,同时对具体的专业(或学科),又有经过微调的、符合专业特点的动态方案,使专业的一般规律与技能训练的特殊要求得以兼顾。实践证明:这种多元评价模式,取得了既科学又客观的评价效果,推动了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的多元评价模式,追求的是客观、准确和较强的针对性,按照这一设计思想和评价模式,我们可以面对众多的专业、学科,以及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要求。
应当强调的是:无论是哪一个方案,都应反映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体现单独方案的个性特征。我们相信:多元评价模式将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客观评价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助手。
二、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评价原则
1、坚持评价的方向性与科学性的原则
教育教学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反映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的相对滞后性,以及评价对象的多样性、评价方式的差异性等都会对教育教学质量客观、真实的反映产生一定影响。为了补偿评价的缺欠,必须增强评价的透明度,即在评价方案的设计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多级评价(自评、互评、社会评、主管部门评);在操作过程中,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与科学性。
在评价中,评价双方常常对教育教学的某种做法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使其结果的科学性受到怀疑,为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首先要明确教育的价值判断应主要看其做法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学校是否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办事。其次,在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认识的完全一致也不一定是好事,应当允许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判断事物的价值,正确的判断就会出自多数评价者的意见。因而,评价的科学性还有赖于群众性。
评价的方向性是指建立什么样的指标体系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是采用绝对标准还是相对标准。当前,在学校评价中只关心硬件建设,只重视文字材料的倾向依然存在,采用绝对标准的评价往往导致人们去应付检查,忽视了学校内部的软件建设。另外从现实来看,出于地域经济条件、学校发展规划、行政部门的管理等原因,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业学校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按照绝对标准进行评价那将是不平等、不科学的,不能真正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因此,建立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并存,以相对标准为主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再者,目前国际上已经采用“增值”评价的概念,即以学生的入学素质水平为基础,将每次评价与原水平进行比较,测量其“增值”效果,这种以“成长评价”为主的判断应当说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向。通过自己与自己比,现在与过去比,进步的幅度和达到目标的程度一目了然,各类学校都有了充分发展的“空间”。正因为没有绝对的标准,也就不会有顶峰和止境,评价能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2、坚持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的原则
导向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把握评价标准的适度超前,激励各校制定近期发展和长远规划,并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达到新的目标,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教育评价既是一种管理的手段,也是一种激励改进的机制。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是有一定的尺度,确立经过学校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标准。评价导向是从现实出发,提出由基本标准和较高要求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对各地各类学校提出的基本标准,是从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出发,适当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也是所有学校必须达到的办学基本条件。同时按照学校硬件条件的梯次分布,又有相应的较高标准,即按照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办学方向、硬件效益、软件质量等方面留有较大的余地,力争在管理上,以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建立现代管理机制的方向为导向,重视评价标准的超前性,给重点校指出发展方向。
导向与激励有机配合才能有效地实现质量目标,我们说恰当的质量目标是导向的基础,力争达到目标则要靠激励作用为动力。从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来看,导向过渡反而会挫伤学校的积极性,正向激励过强也会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关键是导向和激励的适度。对学校来说,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导向,贵在完善质量的改进机制,学校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都要依赖行之有效的办学体制。完善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必须有收集信息、问题质询、督促改进的部门负责制,以利于及时改进工作。对学生管理来说,要建立以自我激励为主,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的、动态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在评价方案的使用上,应当给学校预留出调整的空间,即在评价标准中,学校可以适当扩展要素的内涵,因此,任何评价方案都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应是一个面面俱到的、把人们的思维框死的方案,我们只能是忠实于特定的评价目标,并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千差万别的教育现象时,允许对评价方案加以微调,使评价成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又充分满足学校发展个性要求的科学体系。
3、坚持评价的主体性与多角度的原则
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是学校的教学质量,而评价的主体则是学生,这是因为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学校自己说了算,而是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去评价。所以,重视对学生主体的评价和学生参与评价的机制是本方案的又一特点。过去我们常常忽视学生这一主体,而千方百计地从别的地方去找依据,其实,这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同出一辙。是否承认教育质量的最终结果是服务对象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而且也关系到社会对教育评价的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透过学校的全方位服务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和高质量的全程服务,将会极大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正因为把学生全面发展定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质量评价定位在德智体美的全面评价上,教育的主体、评价质量的主体才能统一起来,评价才算抓住了质量的核心。至于如何去评价主体的发展,一来可用目标判断法,即按照学校对学生、对社会的承诺,检测其完成的情况,达到承诺的完整程度。二是多角度评价,即参与者是多方面的,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评价,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掌握质量情况,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审视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三是充分发挥主体评价意识,形成主动参与、自主改进、不断完善的改进、激励氛围。
坚持评价的主体性,对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非常有利,可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和探求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护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4、坚持评价的可操作和实效性原则
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往往是相互制约的,科学性的评价强调取样点多、信息密度大、量化程度高,而在实际运行中,学校管理不可能承担大量的评价信息处理工作,再者社会评价、领导评价一般都是模糊评价,在不经常深入的情况下,想得到准确的量化数字是不可能的。所以,强调方案的可操作性就是让人们接纳,并很方便地使用。因此,在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上,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一要注意评价的社会背景、评价实体所处的内外环境,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二是在操作上,把握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多因素制约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确有许多因素是不易控制的,因而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可预见性,如果一味地追求定量评价,反而不客观、不科学。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我们对教学改革、教学规律的认识还不那么准确,定性评价还不能照顾到全面性、客观性。三是让评价的操作方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四是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评价的参与者都应正确理解方案的精神实质,增加透明度,保持良好的评价心态,以顺利地推进评价工作。五是增强评价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保证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反映出评价结果与被评价活动的真实情况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一致性程度越高,可信性越强。可信才能有效,有效的评价才能准确表达被评价的教育现象的真实程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验
1、职业技能模块教学的单元评价法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目标是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因此,课程设置是以职业群的基本能力为依据,借鉴CBE理论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和MES学习单元培训模式,将职业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技能及职业综合能力,编制成包括岗位综合能力与单项能力的DACUM表,搞清了专项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关系,然后,又以必备的知识与职业技能要求作为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开发依据,从而编制出新型的单元式教材。对这种教学培训模式的检测评价,是按照合理的职业技能目标和实操过程、实践效果来评价的,它涉及到技能和能力的综合性判断,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评价方法。
2、项目教学的综合评价法
项目教学就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努力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或培训模式是基于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把握了下列几点:在评价标准上坚持客观性与开放性,客观就是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资料选择的可靠、实用,解决方法的设计合理,有创建;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自我评价与导师评价相结合,必要时请行业的专家直接参与指导和评价;在评价的结论上,重鼓励,重引导,而不是筒单地下结论,甚至给学生留有进一步思考、研究的余地,不作肯定性结论。
3、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模式
我们以专业教学和专业学科的共同规律为出发点,抓最具普遍性的要素,按照专业课教学的基本特点,设计成多元评价的“模板”,它代表了一定的科学性。但一个评价体系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一门专业课的个性特征,所以,针对灵活的学科教学模式,我们采用了多元评价模式,即在评价内涵上适当扩展,在评价标准上做适度调整,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客观认定,甚至教师自己可以搞一个适应改革的评价方案,这种可以扩展和调整的“动态”方案,应当是最能体现评价主体性的模式。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认识独特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才是多元评价模式生命力和实际价值所在。
4、职业通用能力的评价
能力评价是各国都在研究,但又没有明显突破的难点。我们在职业教育中,借助“能力本位”的思想,对涉及到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做了一些尝试。因为教师指导下的技能训练,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能力本位的实质又是强调技能训练在职业素质中的重要地位,依据能力本位的思想,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学质量的组成部分。所以,不仅日常的专业教学加强了主体性,而且将竞争与合作、创新与思考、强化实践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把这种体现专业教学规律的能力评价作为研究的重点,将对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积极的导向。
5、学生素质的自我评价模式
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主要靠课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挥潜力,促进个性发展的有利环境,让受教育者在和谐、奋进的氛围中得到发展。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再现,而应是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启迪、创造意识的萌生和激励。通过课堂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发展了能力,又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素质评价中,我们十分重视素质的自我评价和发展水平的跟踪,并形成一种阶段测评,绘出成长曲线以反映学生的常态。
总之,职业教育的评价是起步较晚,又迫切需要跟上的重要领域,必须在探索中不断试验并对相关的理论进行研讨,力争尽快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
来源:《职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