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塑料袋大王三遇危机三壮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45:28
 昨日,袁家岗,重庆市联发塑料原料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久寿 记者 欧阳祖兵 摄  “限塑令”让周久寿出名了!从去年至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家媒体采访过他,特别是“限塑令”满周年的现在,他的采访预约已经排到了一个月以后。作为西南最大的塑料袋生产企业——重庆联发塑料公司的老总周久寿从下海开始每遇见一次都要壮大一次。
  记者见到周久寿时,他刚刚从香港回渝,手里还拿着一份崭新的工商执照。执照上的单位名称写着“联发塑料(香港)国际商贸有限公司”,成立日期为2009年5月25日。周久寿称,他的目标是借道香港,争取在今年下半年将联发塑料袋卖出国。
  成为香港百佳供应商
  到香港成立公司卖塑料袋,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不久前,联发在一次聚集了国内前五强塑料袋生产企业的竞标大会上成功中标,一举拿下了香港百佳超市的塑料袋供应权。在此之前的八九年时间里,百佳一直是和广东的一家大型塑料袋生产企业合作。周久寿称,联发之前,从未有过一家内地企业跑去和沿海塑料袋大腕们较量,更别说抢他们的生意。经比较,百佳发现联发生产的塑料袋不但质量丝毫不比沿海企业差,而且价格还低了20%左右,几乎没费多少周折,百佳便和联发签订了合同。
  赴中山收购塑料袋厂
  从去年底至今到沿海频繁出差的过程中,周久寿又意外发现了商机。原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许多曾经为国外零售企业定点供应塑料袋的生产企业业务量大幅萎缩,直接导致一些小厂陷入了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周久寿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抄底”良机,今年2月,联发以16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山一家塑料袋小型生产厂。虽然该厂目前每月只有几十吨的产量,但供应百佳超市已经足够,和千里迢迢从重庆将塑料袋运往百佳相比,成本节约了至少两成。
  联发谋划走出国门
  联发在外动作频频,同时也没有忘记巩固壮大“后方”。周久寿透露,联发已斥资600万元,在璧山盘下60亩地,建设联发塑料袋生产基地,争取明年投产,届时,联发塑料袋产量将由现在的600吨/月提升到1000吨以上。兴师动众“杀”往沿海和香港,又在后方“大兴土木”,周久寿透露,联发除了走出西南,向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军”外,还将在今年下半年走出国门。据悉,目前联发塑料正和越南等国的商家进行紧锣密鼓的最后谈判,届时,联发塑料袋有望远销国外。
  重庆联发公司从一个新华路街边的小门市发展成为今天西南最大、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塑料袋生产企业,经过了20余年的打拼,而这和掌舵人周久寿的倾力奋斗以及三度化危为机的勇气与智慧密不可分。
  首遇危机
  “下海”半年就失业
  销售库存起家
  时间回到1988年。当时在重庆铸管厂当供销科科长的周久寿经不住亲戚游说,停薪留职,到珠海帮亲戚销售塑料袋。亲戚开出的报酬可观:月薪300元,外加一天10元的补助,而供销科科长当时的工资一个月才60多元,周久寿做起了“财富梦”。然而,仅仅半年时间,亲戚负责的公司因产品成本太高销路不畅关门歇业,周久寿不但没发财,连赖以为生的饭碗也打倒了。“怎么办?铸管厂肯定是没脸回去了!”周久寿看到自己“下海”的公司积压了大量塑料袋未卖出去,无事可干的他干脆运了100吨回渝,开始在新华路叫卖。
  周久寿拿回的袋子厚且扎实,价格也公道,慢慢有了回头客。在朋友帮助下,1989年12月,周久寿在新华路租到半个摊位,算是有了固定门面卖塑料袋。从珠海运回来的100吨塑料袋很快销售一空,周久寿靠此赚到5万元,这是他挖到的第一桶金。到1990年年中,周久寿的半个门面扩大到一个,也有了正式的名称——联发塑料门市,成为中山和成都两家塑料袋厂在渝的总经销。
  再遇危机
  遭遇垃圾袋“围剿”
  开辟超市市场
  一直到1996年之前,周久寿的生意都做得顺风顺水,除新华路门市外,还先后在菜园坝、杨家坪开设了门市,而且还和当时的重庆外贸运输贸易公司联营办起了厂,开始生产和销售自己的塑料袋。
  年纪稍微大点的市民或许还记得,当时印有“年年有鱼”、“山城地图”的联发背心袋,在山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到1995年前后,联发塑料袋已占据了全市90%以上的市场。周久寿称:“像现在买房子要排队拿号一样,当时要买到我们的袋子也要排队,拿到号的人连上厕所都要请假,因为怕被挤掉。”在周久寿对门做生意的一家名叫“金昌房地产”的公司,甚至因为看到卖塑料袋赚钱而改行。
  但从1996年开始,一种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成的垃圾袋一夜之间充斥市场,这些五颜六色的超薄塑料袋,售价比联发厚型塑料袋低了50%!周久寿辛苦拓展的市场在短短数月内严重萎缩,市场占有率从90%以上下降到40%,最困难时,连工人工资也无力发放了。
  正在周久寿焦头烂额时,一纸订单让他豁然开朗。
  原来,当时的重庆商业大厦公司曾经在联发定制了30万个鞋袋,如今鞋袋用完,想再续订。一个鞋袋的成本不过0.06元,对方开出的价格是0.1元/个,利润空间远远高于和小摊小贩、农贸市场做生意。
  周久寿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当时重庆市所有的零售卖场都没有使用塑料袋,与其和垃圾袋争抢散兵游勇的市场份额,不如另辟蹊径,到正规的商场试试。”周久寿首先找到了重百超市,把想法一谈,谁料对方也正为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包装发愁,双方一拍即合,很快签订了合同。至此,塑料袋才正式进入了各大超市卖场。继重百后,联发不费吹灰之力,迅速进入新世纪、富安以及成都的众多零售卖场。目前,联发塑料袋囊括了川渝两地超市、商场塑料袋99%的业务。
  三遇危机
  “限塑令”拉低销量
  逆市斥资改造
  从去年6月1日起执行的“限塑令”刚满“周岁”,来自联发的统计称,一年时间里,因“限塑令”显效,联发塑料袋的销量锐减了2/3。其实,早在2007年底得知国家将实行“限塑令”时,周久寿就预测到了现在的局面。但当时,周久寿不但没有改行或收缩战线,反而斥巨资买进新设备、扩大产能、为产品申报各种环保认证。首先,周久寿耗资四五百万元,购置了数台符合国家“限塑令”标准的塑料袋生产设备,率先抢占因“限塑令”而倒闭的厂家空缺出来的市场份额;其次,在放弃农贸市场多年后,周久寿“杀回马枪”,让联发塑料袋重回农贸市场销售,因为“限塑令”仍然让部分农贸市场摊主开始选择用合格塑料袋;周久寿在“限塑令”实施前做得最多的,无疑是为联发塑料袋取得各种各样的环保认证,用周久寿的话来说就是“现在将联发塑料袋卖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遭遇质量问题!”
  投资心得
  危机不可怕 挺过就有机会
  周久寿入行虽然有点“命中注定”的味道,但三次危机中任何一次稍有懈怠,周久寿就早已不是现在的周久寿了。周久寿声如洪钟、性格豪爽,吩咐员工做事,从来都是隔着办公室扯起喉咙吼。就是这样一个行为举止看上去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人,内心却是执着而敏锐的。周久寿自己都说,“下海”就失业,丢了“铁饭碗”,一般的人估计看到罪魁祸首“塑料袋”都是气,是万万不会继续选择干这行的,但他没有这样做;遭遇垃圾袋“围剿”,一般人估计会放弃,但他却另辟蹊径,找到了出路;“限塑令”的执行,塑料袋行业似乎成了“黄昏产业”,已入行的巴不得全身而退,没入行的跑得越远越好,周久寿却再次选择了继续。
  “当你感到绝望的时候,说明最糟的情况已经过去了,机会往往会在这个时候显现,只要你去发现!”周久寿用自己的投资经历,再次证明了“危机中总是蕴藏着机会”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