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台海危机揭秘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05:30
性能齐全的各类间谍船   所谓“特种任务船”,指的是为美国国防部和其它美国政府机构提供情报支援的海军舰只,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军间谍船。美国的间谍船根据任务分得很细,有海洋地理勘测舰、海洋监视船、缉毒情报船、潜艇支援舰,还有导弹测量船、声纳研究船、海底电缆修复舰、潜艇导航实验船和弹道导弹监视船。为掩饰真实身份,这些间谍船表面打着美国各种民间机构的旗号,工作人员也被称为“民间科研人员”,但实际上除了水手外,舰上的真正工作人员全都是搞间谍工作的行家里手。其中,海洋监视船有4个级别12艘,其中的“鲍迪奇”号主要负责亚太地区的情报搜集,该船曾多次在我黄海、台湾海峡水域对我实施情报侦测和搜集。美军的导弹监视船有两艘,即“观察岛”号和“无敌”号。
美军侦察船性能先进,任务分工明确,能够查明对方电子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战术性能,获取对方的无线电通信、导弹发射和飞机起飞、舰艇出港等重要的军事情报。因而,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海上情报吸尘器”。
敏感时期最活跃
美军现有各种侦察船约50多艘。分析人士认为,美军现在把近一半的侦察船调集到了东亚海域,是因为在美军看来,台湾海峡的局势很可能又到了一个敏感时期,必须对海峡两岸、特别是大陆军队的一举一动加强侦察和监视。新加坡媒体评论说,美国海军此时出动如此多的间谍船,显然是“加紧对大陆军事行动的情报监视和搜集”。
事实上,每当台海形势到了一个关键时期,附近的海域总是活跃着美军侦察船的身影。200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福建东山岛地区举行演习期间,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核动力潜艇便潜伏于台湾周边海域,对解放军导弹试射情况进行秘密监视。据外电报道,由于对海峡两岸局势的过度关注,台湾海峡周边海域实际上成了美国各类间谍船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有军事专家称,美军间谍船“约翰·麦克唐纳”号和“小鲸鱼”号远洋勘测船就已经完成了对包括中国东南海岸线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海岸线的秘密勘测,它们已收集到这些海岸线附近10至600米浅海和600至4000米深海重要的洋底和洋流的数据资料。一旦需要,美国海军的作战船只就能沿着它们绘出的航线长驱直入。
对于美军间谍船来说,最有价值的情报是中国潜艇活动和导弹的部署、试验。为了获取中国潜艇活动情况,美国间谍船装备了先进的水下窃听传感器。对于中国的导弹部署和试验,美国的侦察船更是不会放过。2001年8月,中国成功试射“东风—31”战略导弹,而在此之前数日,美军“观察岛”号就已潜伏在黄海水域,监视中国导弹发射。
台当局对美间谍船又爱又恨
为了获取大陆更多情报,美国还不遗余力地与台湾情报机构合作。依据美台情报合作协定,美国在向台湾派遣情报人员的同时,台湾每年也可向美国派遣一个情报代表团,并且每年举行一次双边情报交流会。美台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情报合作是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期间,当时,中情局提供的卫星图片成了台湾研究中国大陆导弹部队动态的最重要依据。但美方只向台“国安局”出示卫星图片,而且“只借不给”,即新图片出来后,中情局派人送至“国安局”,让相关人员看后立即收回,不将图片留给台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情报机构一方面频频派员到台湾进行“情报合作”,另一方面却从未停止过对台湾的情报活动,甚至试图渗透到台最高层。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秘密制造原子弹的“天马”计划就是被中情局在台湾发展的间谍泄露出去的,结果台湾当局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停止原子弹的研制计划。
美国间谍船频频在台海地区活动,目标并不仅仅指向中国大陆。对于台湾当局,美国其实也不放心,很担心其“走火”,因此台军一举一动也在美国间谍船的“监视”之下。比如台军大演习或者部队调动期间,美间谍船便会
“频频到访”。台湾当局对美国间谍船的嚣张敢怒不敢言。对于“不速之客”,台军无可奈何,只得采取自欺欺人的办法。如果美国间谍船或者侦察机过于逼近,那么台军就暂停演习或武器测试,直到它们燃油快要用尽不得不离去后再开始。台方也偶尔会派出空海军逼近对方“意思意思”,但如果对方赖着不走,台军只得自讨没趣地灰溜溜原路返回。
“ 公投法”留下无穷隐患台海危机没有解除
2003年11月27日,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国民党、亲民党版本的“公投法”。主张“公投”适用范围包括“国旗、国号和领土变更”等“台独”内容的民进党“立委”蔡同荣版与“行政院”版被否决,但却通过了“行政院版条款”的“防御性公投”条文。“公投法”的通过给台海埋下了爆发危机的隐患。
根据“陆委会”最新民调,在“统独”立场方面,主张广义维持现状(包括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维持现状以后今日焦点:走向统一、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独立”、永远维持现状)的民众比率高达八成,其中主张“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的占36%,是6种意见表述中的最大多数,可见“公投法”排除“统独公投”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诉求。
“公投法”留下无穷隐患 “台独公投”有了“法源”依据
“公投法”草案的通过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香港媒体分析,有了“公投”机制,就存在利用“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台湾“统独”走向的问题,就为“台独”势力推动“台独”进程制造了“法律”根据,为“台独”埋下“法源”的伏笔。民进党“新宪”小组11月24日所制订的台湾“新宪”时间表是:2003年11月27日制订“公投法”,2004年6月“总统府”成立“新宪”推动委员会,2005年5月成立“制宪”会议,2006年5月提出“宪法”草案,2006年12月10日举行“宪法”草案“公投”,2007年进行“制宪”后“立法”、预算等相关配套工作,2008年5月20日下任“总统”上台时实施“新宪法”。台湾通过的“公投法”,对于这个“制宪”进程只设有一些技术性限制,不仅不妨碍“台独”势力推动实现这个进程,并为这一进程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防御性公投”可以演变香港媒体分析,另一个可能被“台独”分子利用的是“防御性公投”条文。该“条文”内容是:在“‘国家’遭受外力威胁致领土有变更之虞时,可由‘总统’就‘国家’安全事项交付‘公投’”。什么叫“外力威胁”?什么叫“领土有变更之虞”?当“台独宪法”出笼,或台湾宣布“独立”,或外国势力进驻台湾,中国不得不以武力捍卫领土完整时,这可视为“外力威胁”吗?大陆提出“和平统一”,并为海峡两岸绝大部分人所赞成时,“台独”分子也可视为“外力威胁”吗?可见“防御性公投”埋下的隐患是令人担忧的。
“修宪复决”打开潘多拉魔盒
“立法院”通过的“公民投票法”虽然在适用范围否决了蔡同荣版的“国号、国旗、国歌及领土变更,皆可公投”条款,但又纳入了国亲版的“修宪复决”机制,台湾媒体形容此举犹如对“台独公投”关了一扇门、开了一扇窗。
台湾《联合报》发表社论指出,在表决蔡同荣版的“无底线公投”条款时,有14票赞成,175票弃权,弃权者包括了几乎全体的民进党籍“立委”。相对而言,获得通过的国亲版“修正案”,提出了“修宪复决”的机制,且对“修宪”议题不设底线。这个所谓的“不设底线”为“变更国号、国旗、国歌及领土”的“修宪”议题,在鸟笼上开了一扇窗。亦即,虽然175名“立委”的弃权票,封杀了由公民对此类议题直接发动“公投”的权利,但在“修宪”机构“立法院”中,却仍可发动此类“修宪公投”。
泛绿阵营开始反扑、不甘落败
民进党这次表决“统独公投”时基本上全部投下弃权票,“台独”基本教义派必然会质疑民进党为何不能坚持“台独”理念,民进党的做法也必然引发内部反弹,无法自圆其说。民进党势必要对基本教义派有所交代,如果处理不当,恐怕将松动绿营凝聚的基本盘。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台湾“公投法”一通过,泛绿阵营内部强烈反弹,台联党、民进党对通过的国亲版的“公投法”甚为不满。台联党抨击该“法”“窒碍难行”,要求“行政院”提出复议,重新来过。
“防御性公投”已经提出陈水扁11月29日晚间参加医界“相信台湾、坚持到底”餐会时除了肯定医界的支持外,更进一步地宣示明年“防御性公投”上路的决心。陈水扁强调,“防御性公投”的目的就是要事先防御,“让大陆不敢打过来”,“如果等到大陆有动作再‘公投’那就来不及了”。陈水扁昨日再次声称,大陆坚持台湾接受一个中国,已构成“防御性公投”的要件。
陈水扁表示,以往“公投法”是政治禁忌,因此“公投法”的“立法”通过,代表的是“台湾民主史上”重要里程碑,作为“领导人”他有责捍卫“主权”,明年3月20日会让“公投法”付诸实现。他“会好好使用人民给的权利,不会辜负人民的期望”。
陈水扁为了迎合“台独”基本教义派而提出的在明年“大选”日合并举办“防御性公投”,得到了泛绿阵营的呼应。原先因蔡版“公投法”被否决而垂头丧气的民进党“急独”分子蔡同荣,如同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大肆称赞陈水扁“很聪明”。
曾反对“防御性公投”、支持蔡同荣版“统独公投”的台联党也表明全力支持陈水扁的立场,台联党“立院党团总召”廖本烟说,虽然“防御性公投”前提是“大陆动武”才激活,但陈水扁有权激活“防御性公投”,因为等到打起来再决定“公投”,恐缓不济急。台联党基于“公投”不设限的立场,绝对支持陈水扁在“大选”时发动“防御性公投”。台联党秘书长林志嘉也表示,目前台湾正处在“外力威胁”中,只有“防御性公投”才能保住台湾的“主权独立”,台联党将正式向陈水扁提出建议,希望明年举办“防御性公投”时,能把“台湾正名”及“制宪”纳入“公投”议题。
民进党“立院党团干事长”陈其迈11月29日呼应陈水扁明年办理“防御性公投”时指出,无论“行政院”是否提复议案,民进党将透过陈水扁发动,明年“大选”一定要举办“防御性公投”。
泛绿的“公投牌” 有其欺骗性
陈水扁当局搞“涉外”议题的“公投”,有蒙骗选民与拉抬选情的作用。一般而言,民众对于“外交”议题的共识要高于“内政”的议题。因此,若将此议题的“公投”与“总统”选举一并举行,民进党提案者当然可以形塑其被“打压”的窘状,因而借由民粹式的煽动来给陈水扁加分。“台独公投”的欺骗性,还在于其是打着民主的幌子宣扬“台独就是爱台湾”的论调。当然,台湾同胞期盼通过民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诉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包括祖国大陆、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在民主道路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必须看到,台湾在推行民主化的进程中,“投票即是民主”的口号,被放大在特定的议题上时,有被人为地夸大了作用力的痕迹。在台湾,在某种程度上“民主理念”已沦落成为别有用心的政客们的政治工具。
公投法”藏“台独”危机
台湾学者张麟征分析了“公投法”的通过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她指出,台湾不是殖民地或托管地,依照国际法台湾人民并无“对外自决权(即:独立自决权)”,而是仅拥有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福利制度作决定的“对内自决权”。但民进党台湾当局将二者混为一谈,并且主要诉求“对外自决权”,要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当今国际法所不准许的。这也就是民进党不敢支持蔡同荣版“台独公投”条款的原因。她指出,台湾并没有进行“统独公投”的权力,但所通过的“公投法”却除了明确列为不可“公投”的“预算、租税、薪俸及人事”事项之外,其他所有领域的议题都可“公投”,这就为未来可能的“统独公投”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对两岸关系来说是制造了新的危机。“公投法”是悬在两岸关系上的一片阴霾,为“台独”冒险家制造了机会。张麟征呼吁“国亲联盟”,“解铃还须系铃人”,制订“公投法”的人要想办法消除危机。
何谓“制宪公投”
台湾所谓“制宪公投”,就是以全台公民投票的方式,对“宪法”草案进行投票表决。台湾已有一部实施已久、为民进党及陈水扁政权所依托、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并不反对的“宪法”,即“中华民国宪法”。如果一定要制定“新宪法”,首先就必须对原有“宪法”进行处置。处置办法之一为对原有“宪法”进行“公民投票”的直接表决,或“国会”的间接表决。陈水扁妄图通过“公民投票”制定“新宪法”,并在其中加入“台独”内容。
“公投法”值得关注的四项内容:
一、“公投法”没有就敏感的“统独公投”设限,但设立了类似“安全阀门”的“审议委员会”。相关条文:全台性公民投票适用事项为法律的复决、“立法”原则的创制、重大政策的创制或复决、“宪法”修正案的复决;公民投票事项的认定,由“公民投票审议委员会”为之。“公民投票审议委员会”,置“委员”21人,由各政党依“立法院”各“党团”席次比例推荐。
二、公投“修宪”而不是“制宪”。
三、所谓“防御性公投”条款闯关成功。相关条文:当台湾遭受外力威胁,致“主权”有改变之虞,台湾领导人可就攸关台湾安全事项交付“公民投票”。
四、咨询性“公投”的空间被封杀。相关条文:行政机关不得借用任何形式对各项议题办理或委托办理“公民投票”事项,行政机关对此亦不得动用任何经费及调用各级“政府”职员。行政机关首长或相关人员违法办理咨询性“公投”,可处6个月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得就行政机关所支的费用予以追偿。
这次台海危机将跨越2003
2003年,陈水扁一系列“公投制宪”的举动引发了台海新危机,这场危机将会跨年度延续到明年3月20日大选揭晓,甚至有可能延长到明年5月20日台领导人发表“就职演说”。
陈水扁出任台湾领导人之后,由于新执政的民进党坚守“台独党纲”、台湾当局否认“九二共识”和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两岸政治关系维持李登辉造成的僵持局面,但也未完全恶化。然而,随着2004年台湾“大选”临近,陈水扁玩弄挑衅两岸关系以抬高自己选情的竞选伎俩,导致台海爆发新的危机,即“公投危机”。可以预料,这场危机将会跨年度延续到明年3月20日大选揭晓,甚至有可能延长到明年5月20日台领导人发表“就职演说”。
“公投”引发这次台海危机
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台海两岸关系在政治与民间交流两方面呈现两极状况。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等民间交流一年比一年热络,据统计,2003年1至10月,台胞来大陆人数超过300万人次,预计今年全年将超过去年的366万人次;2003年1月至8月,两岸贸易总额达到286.2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占台湾同期对外贸易总额的16.8%;1至10月,台商投资大陆金额为3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全年将超过43亿美元。
而在政治方面,由于存在意识形态分歧,特别是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时期推行分裂分治和挑衅大陆的政策,两岸政治关系不仅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自1999年至今由中断交往走向僵化、恶化和临界点。
为了赢得2004年“大选”胜利,陈水扁采取玩危险游戏的手段,激化两岸关系和岛内选情,企图以激情、悲情骗取台湾选民对他的同情与支持。2003年5月,陈水扁提出要在2004年3月20日“大选”投票日的同时,举行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公民投票活动。9月28日,陈水扁在民进党19周年党庆活动中宣称要“催生台湾新宪法”。11月11日,陈水扁又进一步鼓吹要透过“公民投票”来决定“宪法”,“新宪法是制宪而非修宪”,希望在2006年12月10日行使“公投催生新宪法”。
与此同时,民进党及台湾当局均向“立法院”提交包括“统独公投”、“制宪公投”等内容的“公民投票法草案”,原来坚持反对“统独公投”、“制宪”和“制宪公投”的国民党与亲民党也突然改变立场。11月27日,台“立法院”对各种“公民投票法草案”进行审议和表决,“法理台独”眼看就要成为事实。
为了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祖国大陆对于陈水扁当局的挑衅行为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在“公投法”行将表决之前,中央政府对台湾当局发出严厉警告:只要台湾当局搞“统独公投”以及“公投制宪”、“修改国号”、“改国旗”、“变更领土”的“法理台独”,大陆会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断然措施。向台湾当局发出警告的同时,大陆还向国际社会明确表明了中国政府准备随时以武力遏阻“台独”的决心与行动准备。台湾当局的挑衅和大陆的果断回应,使台海局势再趋紧张,台海于是爆发新的危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海曾三次发生危机。第一次是1995年李登辉访美并公开发表分裂国家、挑衅大陆的讲话,导致大陆展开包括军事演习在内的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台海局势在平静20多年之后陡然变得紧张。这场危机一直延续到1996年3月台湾“大选”结束。第二次是1999年7月李登辉发表“两国论”,激起大陆再次展开反分裂、反“台独”的行动。不过这场危机在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之后趋缓。第三次是2000年3月台湾“大选”之时,岛内“台独”势力大肆鼓吹分裂国家。为了制止可能上台的民进党及陈水扁在选后有任何冒险举动,大陆向“台独”势力发出了严正警告,并做好了随时以军事行动应对不测事件发生的准备。第三次台海危机在陈水扁做出“四不一没有”承诺之后渐趋和缓。最近因台湾当局搞“公投台独”、“法理台独”而引发的台海危机,可算作是台海90年代以后的第四次危机。
新危机半年内恐难解除
陈水扁通过推动“公投立法”来搞“统独公投”、“公投制宪”和“法理台独”的图谋,在2003年11月27日台“立法院”审议、表决“公民投票法”时遭到挫败,多数“立法委员”赞成对“统独公投”和“制宪公投”设置门槛和公民投票发动权由民众或“立法院”拥有,最高领导人及执政当局不能随意举行事关台湾前途的公民投票,包括咨询性公民投票。应该说,条件和门槛式的“公投法”通过,避免了台海可能立即爆发的军事冲突,因“公投”引发的台海危机暂时缓解。
然而,“立法院”通过的“公民投票法”也塞进了陈水扁的“防御性公投”,即“当国家遭遇外力威胁、主权有改变之虞时,总统可直接经行政院会决议交付公民投票”。陈水扁钻法律空隙,声称“台湾遭遇外来威胁是现在进行时”,“当前国家主权随时可能被改变,身为总统,有使命、有职权及义务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及维护国家安全”,他将在明年3月20日发动“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公民投票”。
12月7日,陈水扁正式宣布明年公投的议题是“反导弹、求和平”,并声称此议题已向美国通报。“反导弹、求和平”的公民投票,名义上是“防卫性”,与统独、“制宪”无关,实际上夹杂着对抗、排斥大陆和国家统一的内涵,具有挑衅大陆的意味,是攻击性公投。而且陈水扁完全有可能给所谓的“反导弹、求和平”防卫性公投注入新的和更具挑衅性的内容。因此,台海局势因陈水扁的挑衅性行为而笼罩着阴影,而且紧张局势随时有可能升高,甚至引发冲突。这种态势一致要到明年3月20日台湾选出新领导人及5月20日新领导人对稳定两岸关系做出新的和更加明确的保证之后方能缓和下来。
2003年台海危机总思考:从冷和滑向战争边缘   2003年即将过去,两岸关系互动在过去一年出现了重大变化,其主要标志是台海危机风云骤起,整个危机过程和发展态势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从“冷和”态势逐步滑行向战争边缘。
“冷和”是民进党执政之后两岸关系互动特点的浓缩。从去年陈水扁推出“一边一国”之后,两岸关系新的危机因素开始累积,并在今年下半年逐步浮现。新一轮的台海危机骤起,其最直接的触角源自陈水扁再度祭起“公投制宪”大旗,在美国和中国大陆设定的“红线”边缘游移,试图争取挤压出一个“红线区”,为自己争取连任下届“总统”累积政治资本。
陈水扁的政治图谋,引起大陆对台当局的高度重视,北京在短短的时间里,密集地展开对台政策立场的宣示和表态。“台独”意味着战争,是大陆对台政策立场的最新宣示。美国注意到台湾内部局势的变化,也注意到北京明确的示警立场,中南海试图透过白宫对陈水扁进行施压的策略,其间亦发生了至少在表面上被视为是积极正面的效用。尽管局势的后续发展并没有出现1995、1996年台海危机军事演习期间大军压境、炮声隆隆的情境,但台湾“公投法”的通过以及“防御性公投”条款的应运而生,实际上“已经成为高悬在两岸头上的一把剑”。
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和美国干预造成的。两岸尽管在50年代曾发生直接军事对抗,但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70年代末以后台海出现了和平曙光。但李登辉当政后,两岸“不独不武”的互信遭到破坏。陈水扁主政后,台湾当局一次次冲撞台海底线,台海和平空间不断受到挤压,2004年3月台海形势将进入临界点。
李登辉破坏两岸互信
李登辉于1988年继任台湾领导人。上台初期,由于权力基础不稳,李登辉还举着一个中国旗帜,声称要致力于两岸的统一。但1990年当选“总统”,领导地位逐步得到巩固之后,李登辉一步步滑向“台独”。他先是提出“两个政府”,继而抛出“对等政治实体”、“阶段性两个中国”。1994年李登辉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对谈时道出了其“台独”心迹,说“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台湾是台湾人的东西”,暗喻要带领台湾人走出中国,建立“台湾人的国家”。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撕毁伪装,公开抛出“两国论”,宣称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除了“台独”言论、主张之外,李登辉还采取许多具体做法,使“台独”实质化、法理化。其主要表现为:对内实施与“台独”相匹配的政治、军事体制,怂恿和支持“台独”活动;在两岸关系上不断制造事端,阻碍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对外则是极力推行“务实外交”,谋求“两个中国”地位;在意识形态上,割断两岸历史、文化渊源,培养“台独意识”。
李登辉的以上做法,完全背弃了蒋氏父子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走上激进“台独”势力分裂中国的同一条道路。其后果是,两岸的协商与谈判全面中断,台海形势在李登辉任内两次爆发危机。一次李登辉1995年访美后大陆三次举行军事演习,台海战争一触即发;一次是李登辉于1999年7月提出“两国论”后,大陆被迫展开反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台海再次笼罩战争阴云。总之,受李登辉分裂政策与岛内“台独”气焰嚣张的影响,70年代末出现的台海和平希望在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幻灭,而武力解决的成份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两岸问题如果要和平解决,避免台海爆发战争,关键在于双方的互信,即大陆相信台湾不会“独立”,台湾相信大陆不会诉诸武力。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两岸有这种互信,所以台海形势呈现稳定、和平状态。然而,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李登辉推行分裂政策,两岸这种“不独不武”的互信逐渐受到破坏,台湾走向“独立”和大陆诉诸武力的可能性增大。
陈水扁不断冲撞台海“红线”
从大陆的角度来说,只要台湾搞“台独”,只要台湾当局踩到台海底线,大陆将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国家统一。那么,什么是“台独”,什么是台海底线呢?从目前所获得的信息来分析,所谓“台独”,就是公开宣布台湾“独立”。而公开宣布台湾“独立”又包括宣布脱离中国,另成一个“国家”,如“台湾共和国”;或制定“新宪法”,并更改“国名”、“国旗”、“国歌”、“疆域”;或搞制定“新宪法”与更改“国名”、“国旗”、“国歌”、“疆域”的“公民投票”;或举行统一、“独立”、参加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公民投票”等。这些情形既是公开宣布台湾“独立”的内涵,又是台海的底线。当然,台海的底线还包括台湾武力挑衅大陆、台湾发展大杀伤武器、台湾岛发生内乱、外国势力入侵台湾等。
陈水扁于2000年5月20日上台后,尽管做出了“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的保证,但实际行动上不断向台海底线发起冲击,导致台海形势日趋紧张。2000年6月20日,陈水扁不承认两岸已达成的“九二共识”,公开否认“一个中国”原则。2002年7月,陈水扁称“台湾要走自己的路”,即“台独之路”。8月3日,陈水扁抛出“一国一边论”,声称“有必要考虑以公民投票决定台湾的未来”。2003年6月,陈水扁说要“举行加入WHO公投”的议题,继而又于同年9月28日悍然鼓吹“催生台湾新宪法”。10月25日,民进党举行“公投制宪”大游行。11月11日,陈水扁鼓吹透过“公民投票”来决定“宪法”,“新宪法是制宪而非修宪”,声称在2006年12月10日行使“公投催生新宪法”。11月27日,台“立法院”通过“公投法”。11月29日,陈水扁宣称要搞“防卫性公投”。12月22日,陈水扁宣称“四不一没有”早已不存在。12月28日,陈水扁鼓动台湾民众对大陆发动“圣战”。……
除了“台独”言行之外,陈水扁当局还在军事上挑衅大陆。2001年6月16日,陈水扁抛出“决战境外”的狂言。随后,台军开始拟订“预防战争”、“先发制人”的战略,并秘密研发用于“先发制人”的远程攻击武器,如中远程地对地导弹、巡航导弹、隐形战机等。2003年8月,台军披露攻击大陆的“毒蝎计划”。同年11月,台“国防部长”汤曜明声称不排除对大陆发动“先发制人”攻击。
今年3月将是台海局势的临界点
解决治权分离,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通常只有两种,一是和平,一是战争。大陆几十年来致力于和平统一,其结果是“台独”势力膨胀,陈水扁不断冲击台海底线,压缩台海和平空间。既然和平统一难以达成,那就只有战争一途了。因为无论是两岸统一还是台湾“独立”,都需要通过战争来验证:要么台湾战败,两岸完成统一;要么大陆战败,台湾得以成为一个“国家”。长期拥有台湾主权和整体实力远超过台湾的中国大陆,绝不会任由台湾“独立”,肯定会战斗到最后一刻。出于这种考虑,大陆除表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之外,对台湾当局已不抱任何奢望,正在做应急的军事斗争准备。台海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陈水扁政权原指望通过激化两岸关系来拉抬选情,逼中间选民表态。然而,陈水扁的极端做法,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和纷纷施压,台湾民众对陈水扁更加抱持疑虑态度,对台湾前途与生命财产安全更为忐忑不安,陈水扁的选情也不见好转。而陈水扁视选举为自己的生命,不仅迫切希望连任,而且十分害怕落选。面对选情的低落,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赌徒似的陈水扁最后可能拿2300万台湾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作赌注,在大选投票日前的十天左右时间内孤注一掷,公开宣布台湾从“独立”出去,并宣称台湾的“国名”为“台湾共和国”。若如此,台海立即会爆发战争。因为一旦过底线,大陆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使用武力。因此,2004年3月将是台海由零和走向战争的临界点
从“冷和”到战争边缘
陈水扁这次抛出“公投立宪”的政治议题,并将自己构造成大陆、美国以及国际社会的焦点,这种直接采取正面冲突的战略佯攻,在“临界点”不断作出踩线姿态,应该说,给北京的对台政策因应和运作带来相当程度的被动和困扰。
2003年和台海危机,在中美两国的共同制衡之下获得暂时和权宜的遏止和化解,从“冷和”到战争边缘的游戏,我们还可以发现若干新的观察思考界面:
首先,这场危机恰恰发生在中国大陆的综合国力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鼎盛的上升时期。但这次危机正是在两岸民间交往日趋频繁,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日益增加情况之下发生的。一方面显示出大陆的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相应增加了“台独”分裂势力的焦虑感和加快实施台湾分离主张的紧迫感。另一方面也表明,经贸互动的巨大利益以及民间往来的频繁,无法明显和有效改变台湾朝野政治势力在两岸政治整合的既定立场,大陆现在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但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却无法对台湾多数民众产生预期的吸引力。
其次,这场危机过程中的“美国因素”以及美国扮演的角色尤其突出。美国这次对陈水扁主动挑起的“公投制宪”,进行了符合美国自身战略利益的危机处理,维持现状原本是中美以及台湾三者之间最大的平衡点,但从长远看,美国对维持现状的过度维护和参与,对北京最终按照自己的构想解决台湾问题不利。
再次,这次台海危机最大的吊诡之处是,台湾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政权本土化以及台湾政治发展过程中凸显的民主化,及其在这其中“台独”分离主张和诉求,已经紧紧捆绑在一起。而在野的泛蓝阵营的两岸关系政策主轴亦出现骤然的转变,意味着台湾朝野政治势力在两岸政策以及台湾未来的前途命运走向进一步趋同化,台湾内部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和民意有效制衡“台独”分裂势力的继续坐大和发展,这种变迁将使大陆对台政策诉求及其成效遭遇到更为错综复杂的形势。
处于“闷烧”过程
最后,这次危机的发生以及各种内外因素的交叉互动结果,只是暂时抑制了台海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却无法彻底泯除危机的根源。
从现在起到明年3月及至5月,台海局势仍持续处于“闷烧”的过程中,台海局势影响所至不只是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直接影响到两岸人民的切实利益和福祉,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台湾政局千变万化过程中,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看待台湾本土化的发展,正确理解和透视台湾政权本土化的趋势和其中合理的成分,正确面对和客观评价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包括两岸政治上的分治客观现实的接受和认知,似乎是当务之急。
如果没有美国的介入和插手,就不可能出现所谓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始终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力图“和平崛起”的最大干扰因素,无法妥善面对和力争最大努力,采取和平的方式处理台湾问题,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构想就无法顺利付诸实现。
台海局势如何从战争的危险边缘中返回“冷和”的轨迹,以及如何从“冷和”的僵持状态中争取良性互动、共存共荣、互惠互利,最终实现和平整合和双赢,是笔者对台海关系互动的期待和愿景。
台湾准备2005年打仗 台海两年后能燃起战火?
2003年12月19日,民进党发表“中国军力基本报告”,宣称大陆最快后年会闪电攻台。台军方则呼应在2004年底完成“接战准备”。另一方面,由于陈水扁当局一心要搞“统独公投”,并提出“台独时间表”,大陆被迫展开打一场反“台独”战争的应急准备。“台独”引发的战争阴云笼罩在台海两岸上空。
台湾准备2005年打仗
民进党委托台“国防政策与战略研究学会”做出的“中国军力报告”指出,台海下一次战争可能时间在2005年至2010年之间,宣称大陆攻台策略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在7分钟内震撼突击,借由大规模导弹袭击,瘫痪台湾指挥、管理系统,压制陆空系统;第二步夺取空优权,并在17分钟内战机进入台湾空域;第三步则是借由目前编制25.8万人的应急部队对台进行快速部署,解放军近年积极建立的“快速反应部队”可在24小时内,将数十万军力投入到台湾;最后一步是达成“快速决战”并“排除美军介入”为目标。报告还指出,大陆在福建沿海部署约450枚中短程地对地导弹,且在2005年将达650枚,另外解放军还部署陆攻型巡航导弹,只要7分钟就能突袭目标,而台湾只有5分钟的反应时间;大陆新研发的“卫士”12型多管火箭,射程达360公里,台湾全岛都在射程中,辅以卫星定位修正弹道,由于速度快,台湾反导系统难以拦截,将对台湾军事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陈水扁抛出“台独时间表”之后,台军判断台海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秘密展开战争准备。如密集调防台湾本岛、澎湖的驻军,向金门、马祖前沿阵地运送防空、反舰导弹与弹药、粮食补给,组建潜艇夜间远程突袭特种部队,在左营、苏澳等港口兴建抗炸掩体与地下化碉堡码头,换装“电子诱标系统”,部署反辐射导弹,为台军情指挥中心架设反电子干扰“防护罩”,加速研发中远程地对地导弹、巡航导弹、超音速反舰导弹、隐形战机等攻击武器,频繁举行反登陆、反潜、防空、特种攻击作战演习,增加油料、弹药、粮食储备,实施后备兵征用、疏散等动员准备等。台“国防部副部长”陈肇敏在11月3日在“立法院”声称,台军正从武器装备、人员编组与训练及法规等方面进行准备,预计2004年底完成“接战准备”。
大陆急备反“台独”战争
大陆不仅严词强调绝不容忍台湾“独立”,而且加紧准备“反台独”战争,点穴式打击、饱和攻击、抢滩登陆、远程奔袭、空降、电子干扰与反干扰、封锁港口和打航母、打巡航导弹、打隐形战机、协同作战、信息战等针对性演练密集上阵,快速反应、高科技作战、速战速决的战略战术业已成型。
在强化现役武器与官兵战力的同时,大陆还大量裁减非战斗部队,大力添置用于“反台独”战争的新式武器装备。据香港《商报》12月22日报道,大陆国产“第三代”先进战机“歼10”将于明年1月成批生产,正式装备空军部队。同时“歼10甲”也将在明年上半年试飞,“歼10”的“双发型”(双引擎)与“双座型”也在研发之中。预计到2005年年中左右,有4个中队的“歼10”战机可投入战备值勤,再配以俄制“苏27”与“苏30”战机以及自制的“飞豹”歼轰机,解放军“第三代”先进战机将超过250架。另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国防部长曹刚川访俄,与俄国防部长商讨价值20亿美元的军购问题,俄罗斯已答应给予中国20艘636型潜艇和“白蛉”海基反舰导弹的出口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