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财经记者的职业化修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25:35
作者:胡忠华     来源:青年记者     更新时间:2009-5-19 9:13:03
核心提示:最近几年,经济新闻报道发展太快了,经济类的媒体,纸媒或网媒都在迅猛发展。诸如《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财经》、金融界(网站)、财经网以及新浪、搜狐、凤凰等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其经济新闻报道的广度、深度、角度都远远超过了综合类日报,甚至彻底颠覆了传统经济新闻的报道理念和方法。
最近几年,经济新闻报道发展太快了,经济类的媒体,纸媒或网媒都在迅猛发展。诸如《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财经》、金融界(网站)、财经网以及新浪、搜狐、凤凰等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其经济新闻报道的广度、深度、角度都远远超过了综合类日报,甚至彻底颠覆了传统经济新闻的报道理念和方法。
完整意义上的经济新闻应该包括政经新闻、产经新闻、财经新闻和消费新闻。反观我们晚报都市报,记者分兵把口,从经济职能部门获得一点信息,算得上是政经新闻。跑跑市场,关心一下价格变化,查查假冒伪劣,算是消费新闻。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呢?我们的产经新闻似乎还没有真正破题,我们的财经新闻大量地被银行、保险、券商的广告软稿所替代。而且,我们仅有的经济新闻被分割在各个板块,形成不了规模效应。
经济新闻的大爆发是因为受众对经济新闻所蕴涵的实用价值的迫切需求。“新闻创造价值”,这是经济新闻树起的一面大旗。但是不专业的经济新闻创造不了价值。都市类报纸要做好经济新闻,当务之急是,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要加强专业化、职业化修炼。
一个职业化的财经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一是胸中有大局。什么是大局?就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和地方的经济政策。不仅要关心、积累,而且要理解、领会。要真正懂,能说出个一二三。比方说,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影响中国的?中国的一揽子应对方案是怎么回事?彼此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山东是怎么落实的?效果怎么样?如此等等。不懂大局,就不会有对新闻的发现力和判断力。
二是笔下有故事。新闻是“事学”,严格来说,没有事就没有新闻。所谓的调查、对话、述评,都是围绕事件展开的。记者了解政策,并非抽象地报道政策就完成任务。政策总是作用在人身上,变化总是体现在具体的事件上。许多财经新闻不生动、不鲜活、不可读,都是因为没有扑下身子去寻找反映变化的具体人、具体事。梁衡说,记者要善于寻找春风中破土的草芽。如果说政策是春风,故事就是草芽。有没有故事,不单单是技巧的问题,更是作风问题。三是对话有底气。做经济新闻,免不了要采访财经官员、企业家。心中没有底气,对话可能就变成单向灌输。不是引不起采访对象的交流兴趣,就是容易被对方忽悠。底气来自哪里呢?来自对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来自对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熟悉,来自对所在行业、企业的提前了解。这些功课有些可以临时抱佛脚,有些非得平时积累不可。
四是调查有方法。调查是采访的基本形态。从什么地方着手调查,循什么思路调查,用什么方式调查,这些都直接影响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直接影响经济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公众关心房地产市场是否回暖,如果记者只是问几家售楼处,很可能被售楼小姐忽悠。如果记者再调查几家银行,看看房贷有没有增长,到房管局看看交易登记,甚至晚上去完工的小区数一数亮灯的窗户,调查结论就更有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记者熟悉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各主管部门的职能。这同样需要积累。
相对于社会新闻来说,经济新闻更需要专家型记者。而目前都市报的工作节奏、考核办法不利于专家型记者成长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我要求高一点,成长的步伐或许快一点。以此自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