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天网刊 : 一个汶川,两个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45:07

一个汶川,两个中国 / 关天网刊

2009-06-10 11:49 | 阅读(273) | 标签: 所见所闻, 关天网刊 | 字号:大 中 小

我哭豺狼笑

 

 

5月7日,中国发生了两件事。在杭州,一个25岁的青年在看完《南京南京》后,被一个正在超速行驶的富二代当场撞死。随后引发了网上一大片质问声。相比而言,一件原本应该引起更大关注,实际却被轻描淡写的事却被多数人忽略了。那天在成都,四川省建设厅终于向媒体通报了关于地震灾区校舍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这一去年热门话题的回应,他们的回答是:未发现。

  

耐人寻味的是,关于校舍质量问题的新闻在各大门户网站都被低调处理,网易不能跟贴,新浪里很难找到。即使是天涯社区这个历来以言论大胆著称的BBS,也难见关于此问题的讨论,这和一年前同一个问题引起的巨大关注,以及与当下的杭州飙车案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

  

校舍问题还可以回溯到一年前一个别样的现在又有些陌生的中国。

  

在无数媒体平台上,都可以看见如潮水般的志愿者义无反顾地奔涌向灾区,在这群人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正在走入社会的80后,他们一改人们心目中特立独行,言行不羁的形象,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针对这个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在这幅大背景下,民众的爱国热情达到了最高点,无数人——尤其是前面提到的80后,都为人们在地震中表现的爱国心和团结精神而自豪,并认为只要有这种精神在,无论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们。这种情绪在全国哀悼日当天的天安门广场上,以数十万人的一声声“中国万岁”为标志推到了最高潮,其激动人心的场面,和一张张泪流满面地脸,至今为不少人记忆犹新。那时的中国被国外媒体誉为拥有最爱国最团结的民众。而那些高喊“中国万岁”的人或许也正在这么认为。

  

  然后时隔一年,当时的场景虽然还能让人记起,但当时的情绪又在哪里?容纳了同一个汶川的是否还是当初的那个中国?

  

很多人认为5·12之后的中国将会不同,他们自己也会不同,那应该是一个不畏艰险的充满希望的国度,是一个因为经历过严酷考验,所以必能下定决心改变许多痹症,从而更加积极向上的国度。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不用说人们本就是善于遗忘的,地震后一个月,就有人看见麻将桌照样在成都街头摆起,数百年形成的心态是比大地震更顽固更强大的力量。何况就在地震发生之时,几十年来固有的事物就在强硬的维持着原来的秩序,再强大的地震也很难动摇这个基础。公安不去抗险救灾,却去围堵上访的遇难学生家长;教学大楼垮塌事故没有人给个说法,却只想用糖衣炮弹堵住受害者的嘴。余秋雨含泪劝告灾民不要闹,要相信政府相信党,但若有信他的人此时必是后悔不迭,而余秋雨本人的嘴脸也将因可耻的事实变得更加可怜。

  

世间自有坚持的人,他们渴望得到真相,拼尽全力去寻找一切可能的线索。这本是本民族最光明的希望所在。可固有的势力非但不伸出援手,反而以其强制力加以威胁,企图将真相完全隐瞒,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在此如同黑夜和白昼一般鲜明。但就是在这个号称人民共和国的国度发生了。

  

而那些当初的志愿者,此时绝大多数都已回归原来的生活节奏,四川悄悄发生的另一些事,他们或是看不见,或是不忍去看。因在地震期间公款旅游而被免职的官员,堂而皇之的重新上任,官方认为完全符合程序。

  

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地震只是震塌了一部分大楼,地基却依然还在,只需假以时日,原来的格局又能被重新垒起。

  

曾经的中国只是一个被臆想的中国,是在突如其来的热情鼓噪下,被情绪化的中国,就好像那些高喊着“刀枪不入”的拳民,可以在一瞬间舍我其谁激情万丈,但热情一过,力作鸟兽散。

  

如今的中国,随着两个80后不同的命运——谭卓的不幸死亡,和肇事者胡斌的几乎免于起诉,终于出现了裂变,臆想不能代替现实,况且裂变本就存在,只是不在此极端的时刻,无法清晰的显现。同一天宣布的“未发现质量问题”则把那个臆想中的中国进一步打破。刚刚看完《南京!南京!》的谭卓,或许还在思考着如何使中国奋起,但就在一瞬间,他的梦想,他的那个理想中的国度就被车轮辗碎。

  

汶川大地震从某种意义上只如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诚然被毁,但颐和园和避暑山庄还在。人们脑后的那根辫子还未被剪去,或许他们自己还没发现,或者也不忍去发现。但那个臆想的国度却在实实在在的远去,或者也仅仅是在梦中出现。而醒来后,一切依然如旧。只是有的人,已然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