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21:52
“撞击”出的故事
(代序)
太平洋,这地球上最大的海域,它隔开了东西半球,也造成了东西 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随着国门洞开,生活在东方,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 中国人惊异地发现,太平洋彼岸,特别是生活在“自由世界”的美国人 和我们有着太多的不同,无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还是行为准则、价 值观念,乃至审美情趣,或者用一句话——广义的文化——来概括,都 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中国人赞赏推崇的愚公移山,令全拿搬家不当回事的美国人大惑不 解,他们会用智叟的语调发问:他为什么不搬家?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 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他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 因为“谦虚”而失去饭碗。
在一架即将坠毁的飞机上,乘有老人、医生、儿童和一个 40 岁的科 学家。如果减轻重量能使大家获救的话,那么谁应首先做出“牺牲”? 对这样的假设,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美国学生 的首选是中国学生尊重的科学家。她们认为 40 岁,已经过了他发明创造 的黄金季节,就是说,他已没有“价值”。
轮船在海上遇难,只有你会游泳,你是先救落水的母亲呢?还是先救妻子和孩子?中国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先救母亲。因为有养育之恩的母 亲只有一个,而妻子可以再找,孩子可以再生。对此,美国学生是万难 接受的。
如此相反的结论,如此巨大的反差,是东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显现。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人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世 界观和价值取向。他们信奉的,以至他们文化的核心乃是个人主义。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了解美国人。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杀富济贫、匡扶 正义的西部牛仔,是美国人个人主义的个性张扬;披荆斩棘、单路蓝缕、 开拓进取、占山为王的实践,为个人主义的形成贯注了新鲜的活力。美 国的地大物博,为美国人个人主义的施展,提供了极为广泛的活动空间 和上佳的舞台。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理解美国人为什么不抱孩子;为 什么要把 18 岁的孩子“赶”出家门;为什么美国人喜欢搬家;为什么你 问美国人“去哪儿”,他会不高兴;为什么美国人不谦虚,总爱表现个 性;为升么美国人为了扬名,竟然会无法无天;为什么美国人嫌贫爱富; 为什么结婚要二人,离婚只要一人;为什么老人风烛残年,仍坚持站在 自己腿上跑完生命终点??你才能理解, 1776 年诞生的美国《独立宣 言》中那震撼人心的语句:“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 都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 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二百多年来,可以说美国把 尊重个人的权利、人的价值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政治制度、法律都基于此而产生。所以,要了解美国人,首先要了解美国的个人主义。 一个提倡天下为公,一个提倡个人主义,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的都 是合理的,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做出评价。恩格斯曾说到美国民族“具有真正伟大民族的良好品质和素质,而这些东 西只有在从来没有经历过封建主义的民族那里才看得到”。这良好品质 和素质,就是永远向前看,遥望目力所及的前方,并且迈开双脚前进; 自立自强,追求幸福,永不满足;他们信奉的是刻在佛罗里达宇航中心 大门上的那句自信的誓言:“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美国,正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是美国精神, 以它短 200 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美国的魁力, 这就是美国人的魁力。
然而,美国也并非遍地黄金,并非天堂。由于崇尚个人至上,金钱 便具有了非凡的魔力。恣意享受、贪杯、嗜赌、吸毒的美国人不知造成 了多少难以解决的社会难题。在性的问题上,杯水主义的放纵,追新逐 奇的变态,导致了性病蔓延乃至艾滋病的发生。美国几乎人手一枪,平 均每 2 分钟就要发生一起凶杀案件,差不多 22 分钟就有一人死于枪下。 生活在美国,真是时时令人提心吊胆??暴力、色情、恐怖、吸毒、乞 丐,这些都在困扰着美国。这就是美国的另一面,这就是美国人的另一 面。美国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黑洞,高深莫测。美国人仿佛是一个难解的 斯芬克斯之谜,扑朔迷离。难怪作家王蒙笔下会出现这样的打油诗:
太平洋与大西洋之彼岸兮,高高的鼻梁, 有此一金元帝国兮,富丽堂皇, 既不那么像地狱兮,也绝非天堂, 乱乱哄哄,危机四伏兮却又活泼要强, 花絮好写兮而难以概括、综述, 多知道点实际情况兮也好避短扬长!
是的,美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它辽阔而又狭窄、豪华而又贫 穷、文明而又野蛮,让人充满迷惘、困惑。然而,中国要放眼看世界, 中国要走向世界,那么首先面对的就是美国。中美交往。类似前文提到 的文化“碰撞”是难以避免的。“碰撞”有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 解,从而走向接近以至融合。就像孩子们坐的“碰碰车”,愈是激烈碰 撞,愈是乐趣横生。当然,我们并不欣赏痛苦,但有时痛苦不可避免。 种族偏见、长期隔绝、文化封闭,给彼此间的交往造成的不愉快实在太 多了。下一个世纪是太平洋世纪,中美两国都是环太平洋的大国,中美 关系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清。而要交往,首先要了解对 方,“入境问俗,入国问禁”,如果不这样,交往中难免会碰到今双方 都尴尬的事情。现在,外国人在用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中国人也用第三 只眼睛看美国。所谓第三只眼睛,恐怕是取不受原来视角束缚、另外换 一个角度观察之意。这种转换视角,还意味着去掉有色眼镜,去掸文化 及种族的偏见,这样的观察可能更全面、更新鲜、更透彻、更客观。
为了让更多的国人了解美国、了解美国人,我们借助于众多走进美 国的人们的观察,编成了这木《一言难尽美国人》,旨在全面展示美国 人的民族精神、民族特征、民族心理,透视美国人的德行风貌、性格特 征、民俗风情。作者或是探亲访友,或是旅游讲学,或是留学做工,或是公务商贸,他们笔下记录的是东方人眼里的美国,他们的体验是真实 可感的。书中相关部分还吸收了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用睿智的目 光,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分析了美国人的习俗心理、行为习惯。你会从 一些细微末节中了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并从中受到善意的提醒。此外, 书中还摘编了部分美籍华人的材料。从华工乘槎浮海到学子负笈东渡, 几代华人经过无数次的撞击,已经融入了美国社会,已经尝遍人间的酸 甜苦辣。他们的视角,对国人无疑更具借鉴意义。
总之,我们希望读者能从这些撞击出的故事中了解美国及美国人。 当你有一天踏上美国的土地时,会减少些许碰撞的痛苦;在你欢迎美国 朋友来访时,会应对自如,不失东方风范。那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衷心感谢原作者,是他们的观察引发了我们的兴趣。只是由于体例 的缘故,不能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只能将部分书目附在书后。同时感 谢王文、李广生、刘建岱、肖洪远、齐放、梁枫、陈莹、刘钦峰、傅骏、 房寂静诸友好广为搜集资料,没有他们,就没有此书。在此一并致谢。
编 者 一九九六年九月一日
总 序
董伟康
相对于人类来说,地球曾经是一个庞然大物,当人们还在为地球是 圆是方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相互了解,只能是一个不 可能实现的梦想。人们只能想像和猜测,在遥远的地方,是否居住有人 类,他们是以怎样的万式生活的,就如同今天的人们猜测太阳系之外, 是否有生命一样。遥远的人们,对于彼此来说,都是一个难解的谜。历 史上有无数的探险者,为了解开这个谜,而倾尽了毕生的精力。人类对 自然世界的认识,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同步前进的。当年对哥伦布 们充满诱惑的,正是紫气升腾的东方大陆;同样,当我们这个古老的“中 央王国”在上个世纪沦落为西方列强屠刀下的战利品,像林则徐这样的 民族主义者们便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从而,了解世界,学习 世界先进文化与技术,便成了这个世纪的主题。
当然,在过去的时代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要想相互了解, 相互接触,是很不容易的,要花费极大的代价。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 日新月异的 2O 世纪,为人类的相互认识提供了空前的可能。上个世纪, 马车还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然而,在本世纪里,汽车、火车、飞机直 至宇宙飞船接二连三地应运而生,日行千里不再是夸张的神话。于是, 地球变小了,马可·波罗如果再来中国,毋需再花费数年的行程,他可 以在罗马吃早餐,而后在北京吃晚餐。同时,资讯事业的空前发展,使 人类相互了解更加便利。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已经把全世界 联系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任何地方的任何事情,都可能通过以上媒体, 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遍全球。“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经成为无 可争议的现实。世纪之交,人类己进入电脑时代,国际互联网络的开通,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人类的交流更加快捷,在网络上,人们可以 同一位没见过面的人随意聊天,可以同另一个大陆素不相识的人共同写 书,甚至许多国际会议,也不必再在那些豪华的会议厅里举办,只要打 开电脑,敲动键盘,一切就全解决了。
科学技术的发展理应使人类越来越亲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的彼此了解,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加深。 战火仍然在一些国家、民族之间蔓延,不同种族之间的敌视情绪在某些 地区有增无减,某一个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一相情愿地强加给别国的 做法还时有发生。科技的极大进步并没有把人类带进天堂,民族冲突, 甚至毁灭性的核大战的阴云并没有从人们的心头驱散。在这种情况下, 人类最需要的,与其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如说是彼此认识与理解的 加深。
西方一位政治家曾有一句名言:“地球上最远的距离,是人与人之 间的距离。”不同民族相互理解的意义,早已不言而喻。可惜的是,人 类有时就像不懂事的孩子,喜欢争斗,而不知珍惜和平与安宁。作为出 版人,我们深觉对促进人类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增进人类彼此的了解,加强彼此的团 结,促进合作,减少麻烦,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坚信,终有一天,人类会发现,我们彼此不再陌生,因为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人类的 利益是相同的,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是地球上最近的距离。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为此做出过极大的努力,组织和出版了许多 介绍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各国际组织情况的书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 色,中国人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机会也会日益增多。外国人需要 了解中国人,中国人也需要了解外国人。鉴于中国出版界至今还较缺乏 系统介绍外国人的书籍,我们特别策划并组织国际问题专家撰写了这套 丛书,填补出版界的这项空白。
当然,为了更加贴近读者,本丛书提倡轻松灵活的写作方式。读者 将会感受到,每本书的作者是以人情化的视角、亲切的笔触、生动的事 例,来描述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性。仿佛是你的一位朋友,在游历异域之 后,娓娓地,向你讲述他的所见所闻。由于每位作者都是某一国文化的 研究专家,他们亦将以具有特色的文字,创造出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的 语境。同时,他们的剖析与评述,亦不失深刻和犀利。我们努力使这套 丛书成为一套深受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读者欢迎的好书。
我们衷心希望人类能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将我们共同生存的世界建设成人类美好的家园。
一九九七年四月
一言难尽美国人
一、“熔炉”、“色拉冷盘”、 “意大利馅饼”
——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人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对于任何一个美国人,也许用著名的校园歌曲《橄榄树》中这两句 形容他们最为妥帖。确实,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最初的移民是在新大 陆“发现”之后陆续来到这里的。他们用剑与火征服了土著的印第安人, 在别人的家园树起了自己的界桩。从那时起,美丽富庶的新大陆,像磁 石一样吸引着欧洲的清教徒和渴望自由的人们,他们乘搓浮海,来这里 淘金寻梦,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宏伟雄壮的移民景观。
有人说美国是个“大熔炉”,它合众为一,众多不同的民族和种族 融合在一起,很多人被同化了,他们大多已失去或有意放弃那些使他有 别于周围邻居的特殊标志。不管是什么肤色,不管操何种语言,他们都 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人。
有人说美国是“色拉冷盘”,因为许多移民都顽强地保留着自己本来民族和种族的特点。不要说这里最早的土著印第安人,在自己的居住 地形单影只,就是这里的亚裔及拉丁美洲移民也是和美国社会难以融 合。说各个民族和种族如色拉冷盘一样革摆浮搁,不是没有道理。
还有人进一步把美国比喻为当今最流行的食品——“意大利馅饼”。
这要比冷盘进化得多,虽然人们用肉眼还能识别它的不同成分,但融色、 香、味浑然一体的“馅饼”,毕竟是一个整体,当然诱人多了。
“熔炉”也好,“色拉冷盘”也好,“意大利馅饼”也好,不过清楚而形象地表述了美国的人口组成。整个美国,可以毫不夸张他讲,是 一个人种博览会。传统的国籍分类——依据种族、语言、宗教、父母世 系来确定国籍已经不那么重要。凡是符合美国法律所要求的公民资格, 并且本人认为自己是美国人的,都是美国人。在美国国土出生、哪怕生 在一万公尺高空的机舱里,只要是美国领空,便自然成为美国公民。而 每一个归化美国的人,不管你通过什么途径来美国,一旦获得国籍,便 须依以下誓词进行宣誓:
我宣誓,不论在此之前我属于任何外国君主、帝王、国家 或主权的臣民或公民,我现在要绝对和彻底抛弃对他们的一切 承诺和效忠;我要拥护和保卫美国宪法和法律,使其不受国内 外敌人的侵犯;我要信奉和忠于美国宪法和法律;如果法律需 要,我将拿起枪杆捍卫美国??愿上帝保佑。
在美国独立后的 100 多年间,由于各国的移民可自由移居美国,不 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为此,法国人民曾把高 45.3 米、重 225 吨的自由女 神雕像作为礼品赠送给美国人民。 1886 年 10 月 28 日在纽约港外的贝得罗岛举行落成典礼。在雕像的座基上镌刻着埃玛·莱塞勒斯那永恒的 诗句:
把你们贫困的、劳累的、穷愁潦倒 而渴望自由空气的人们 把你们那些漂泊无依者 都送到这里来吧
无论是激动人心的诗句,还是面向大西洋高擎火矩的自由女神,都 显示着博大的胸怀,都在鼓励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奔赴这神奇的土 地。尽管这在美国人看来要分他们一杯羹,然而,这些投奔美国而来的 激奋因子的携带者,说不定会给这美味的“意大利馅饼”增加些许诱人 的香味。
上帝的宠儿
美国人常说,他们是上帝的宠儿,上帝特别眷顾他们休养生息的这 片土地。事实上,美国的自然条件的确十分优越。
翻开地图,我们就会看到,两片蓝色海洋拥抱着美国大地。它北邻加拿大,南连墨西哥,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本土东西长 4500 公里, 南北宽 2700 公里。大西洋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良港,太平洋沿岸较平 直。美国还拥有两块远离本土的“飞地”——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国土总面积为 936.3 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
美国地形像一个元宝,东西高,中间低。大致可分为 5 个地理区:
东南部冲击平原带。即大西洋沿岸平原和墨西哥沿岸平原,这里多 由河流冲积而成,特别是密西西比河三角州,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州, 土质油黑,土壤肥沃。
阿巴拉契亚山地。是由几条平行于大西洋海岸的山脉组成,海拔在
1000—1500 米。 内地平原。呈倒三角形,北起与加拿大的边界,南达大西洋沿岸平原的格兰德河一带,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密西西比河纵贯平原,
是美国主要的农业区。 西部山系。由落基山脉和内华达、喀斯特山脉组成,其中惠特尼峰海拔 4418 米,是美国的制高点。 西部山间高原。由科罗拉多高原、怀俄明高原、哥伦比亚高原与大峡谷组成,其中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奇特,气势雄伟,岩壁陡峭,为世 界罕见。
美国河流湖泊众多,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注入大西洋的有密西西 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昵称老人河)是美国 第一大河,全长 6020 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它的支流像树枝一样疏密有 致地分布在大平原上,滋润着肥沃的土地。注入太平洋的有科罗拉多河、 哥伦比亚河、育空河等。位于北美洲中东部的五大湖群,即苏必利尔湖、 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总面积 24.5 万平方公里,为世 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积蓄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的一半。
美国的气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只有佛罗里达南端和 夏威夷属热带,阿拉斯加属北极圈内的寒冷气候区。东部沿海受寒流和 北方冷空气影响,冬季寒冷,夏季温和多雨。东南部受墨西哥暖流影响, 气候温暖湿润。中央太平原属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7 月份平均气温高达 27℃—32℃。西部高原属内陆性气候,高原温差高达25℃,年降水量不到 250 毫米。西部濒临太平洋沿岸属海洋性气候,冬 暖夏凉,雨量充沛。总体说来,幅员广大的美国,气候也是复杂多样。 在这块上帝眷顾的土地上,特别适宜作物生长及人类生活,47%的 土地适合农业发展。这种得天独厚的恩赐,给美国人创业提供了优越的 条件。为早期农业的兴旺和以后的工业发达奠定了基础。美国的森林面 积有 18 亿公顷,覆盖率达 33%,用材林积蓄量 200 多亿立方米。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储量均居世界前列。煤总储量 35996 亿吨,50 个 州中有 36 个州有煤炭资源,储量可供开采数百年。石油储量为 240 多亿 吨,油井年产石油 32 亿桶。天然气储量 5603 千亿立方米,50 个州中有32 个州生产天然气。 美国人以自己国家的自然环境自豪,正如歌中唱道:
啊!美国辽阔的山川 一片金色麦浪 在富饶的平原上 耸立着庄严的山岗 阿美利加!阿美利加 上帝恩宠之邦 蒙神恩施博爱 横贯东西海洋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其重要的特征是多民族兼容。在华盛顿、纽约、 旧金山、洛杉矶、亚特兰大这样的大城市,有色人种比比皆是。即使在 小城市,不同肤色人种混居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各色人种之间的通婚率 也较高。据美国全国科学院估计,每 5 名亚洲和拉丁美洲移民中有 1 人 与其种族外的人联姻;对出生在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子女来说,4 名亚洲人 中有 1 人与其种族群体外的人联姻;拉丁美洲人与种族群体外的人联姻 的有 30%;到了第二代,在美国的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有一半的人与其 种族群体外的人结婚。
截止到 1991 年的统计数据,美国有 2. 53 亿人口。每平方公里人 口密度为 26.9 人。其中,白人 1.8 亿,约占人口总数的 80%;犹大人600 多万,占总人口的 2.5%;黑人 2600 万,约占人口总数的 12%。其 次是墨西哥人(615 万),阿拉伯人(300 万),波多黎各人(180 万), 印第安人(200 万),华人(200 万),菲律宾人(77 万),古巴人(70 万),印度人(36 万),朝鲜人(35 万),越南人(26 万)。白人是美 国的主体民族。即所谓的 WASP,“白种盎格鲁·萨克逊清教徒”(White Anglo—Saxson Protestants)。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血统或者说不同的根。从街 的商店名称以及各种肤色的行人中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学校的花名 册上,你会发现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名字:亚当(Adans)、艾利(Ali)、 拜库斯基(Bykowski)、坎帕莱拉(Capparella)、福基塔(Fujita)、 冈萨雷斯(Gonzales)、米克尔基(Mukerji)、纳西巴哈(Nusseibeh)、 王(Wong)等等。多种多样的民族背景并没有在所谓的美国“熔炉”(melting pot)中熔化。通常,各个少数民族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 仍然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习俗和社会文化传统。或者换一个今天比较时髦 的说法,即实行种族多元化,美国毕竟是从极其众多的民族当中吸收和 造就了其自身的性格。法国移民 J·赫克托·圣约翰(米歇尔—奎尔厄 姆·琼·德克雷夫科尔),曾经苦心孤诣地要确定美国大革命时期新大 陆的实质,编写了《美国农民书简》(1782 年)一书,其中提出了有关 美国民族性的一个经典问题:
美国人这种新人,究竟算什么人?要么是欧洲人,要么是 欧洲人的后裔,具有一种奇特混合血统,那是在任何别的国家 都无法看到的。我可以向你点出这样的家庭,祖父是英吉利人, 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娶法国女子为妻,现有 4 个儿子的 4 个妻室都属于不同民族。他是美国人,已把祖传的所有偏见和 习俗遗忘,完全投身于新的生活方式,仰附于新的政府,占据 了新的地位,并从中汲取了新的观点和习俗。
他投入我们伟大母亲的广阔襟怀,从而成为了一名美国人。来自各族人民的个人,在此熔化成了一种新的人种,他们 付出的劳动与创造的财富,总有一天要给世界造成巨大变化。
200 年之后,“新人种”的来源与成份远远超出了欧洲,但是经久不 息的迁徙、漂泊、适应和更新的过程,一直延续不止。
美国人既然源自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传统,要想从这些复杂的混合体中找出某些共性(所谓民族特色)一定难极了;可是实际的经验 却不然,美国人之成为“美国人”,确实具有他们特殊的“个性”和民 族气质,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是和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不一样的。或 者说,他具有其他各国民族的某种性格和品质,取其长以补其短,除其 糟粕而取其精华,让这个熔炉熔化后熔合在一起,而成为美国人的性格 和品质。
移民美国是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观。许多年以来,浩浩荡荡的人流——5000 万人——跨洲越洋奔赴新大陆。从 1820 年到 1980 年间,入境美 国的移民平均每年为 30 万人,其移民来自世界 155 个国家。1880 年的纽 约,曾是大规模移民踏上新大陆的第一站;现在这股移民风潮已从东海 岸转向了西海岸,1980 年的洛杉矶,已是美国最大的移民进口港。他们 到达美国时所说的语言不同,所属的国籍不同,种族、宗教信仰也千差 万别。在今天的美国,人们有趣地发现,爱尔兰人的后裔比爱尔兰还多; 犹太人比以色列还多;黑人比大多数非洲国家还多。
历史上,移民去美国曾有 3 次浪潮,最早和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是在1876 年至 1929 年之间。1929 年实施了移民限额法,移民人数骤减。 1930年到 1945 年为第二次移民浪潮; 1965 年,美国撤消了移民限额法后出 现了第三次移民潮。
移民对美国的发展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本世纪初至 70 年代以来, 美国所接纳的合法移民比全世界加起来的合法移民还多。由于这些年龄 约在 16—44 岁之间的移民的到来,到 90 年代,美国的人口同其主要竞 争对手相比是最年轻的。比如日本,到本世纪末,退休人士的百分比将 是美国的 2 倍以上。
无论移民在任何地方聚居,他们都给当地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他 们不仅带来了蒸气机和电灯、豆腐和茶叶、美食佳肴、爵士乐和激越昂 扬的舞蹈,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形资产。特别是欧洲及其他地区持有高学 历的移民给美国带来了具有各种各样才干的人才。在美国的环境里,鼓 励个人的首创精神和给发明家施展才干的天地,这些都有助于吸引世界 各地杰出的科技人才。他们带到新大陆来的技术和经验对他们有效而合 理地治理国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世纪以来,美国新移民的种族成份有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大部分 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美国正从一个欧洲人的“熔炉”迅速变成一个“世 界性国家”,与地球上几乎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联系。这种联系本 身,就具有信息交流、经济往来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说,联系是财富, 也能创造财富。
“五月花”载来的不速之客
波士顿郊外的普利茅斯,是美国人真正的故乡。这里原先是一片垦 殖园,现在更像一座美国早期历史博物馆:“五月花”号机帆船、1620 年的登岸岩石、1627 年的原始村落。
1620 年,一艘“五月花”号机帆船满载 102 名不堪忍受英国国教迫
害的清教徒,历尽艰辛,在美洲大陆中段的普利茅斯登陆,踏足这片从 未开发的土地。他们登岸的第一块大岩石被刻上了“1620 年”的字样, 这就是著名的“1620 年岩石”。清教徒们历经三个多月的旅途劳顿、隆 冬酷寒、缺衣少食,致使一半的移民壮志未酬身先亡,幸存者也绝望地 挣扎在死亡线上。威廉·布雷德福 1620 年 11 月中旬亲眼目睹“五月花” 号船上的乘客登上北美大陆海岸时的情景,他作了如下报道:
他们双膝跪下,感激上帝带他们过了浩瀚汹涌的大洋,把 他们从危险和苦难中解救出来,使他们安全无恙地又一次踏上 了坚实的大地??现在他们越过了茫茫大洋和苦难之海之 后??没有亲朋来欢迎他们,没有旅店来招待他们,为他们洗 尘,也没有房屋,更没有城镇可以让他们歇脚,向他们提供帮 助。《圣经》上记载基督的使徒及其同船的难友受到野蛮人热 情的接待,恢复了精神和体力,这是上帝对他们的怜悯,而这 里残忍的野蛮人,当他们遇上时??却是最乐意用乱箭射他 们。当时正好是冬天,他们在国内知道冬天是什么滋味,所以 都能想像这里的冬天是寒冷的,常有凛冽的大风和凶猛可怕的 风暴,这种天气,即使到熟悉的地方去也是危险的,更何况是去探索陌生的海岸呢?此外,他们在这里除了阴森可怕的、荒 无人烟的原野、野兽和蛮人之外,还能看到什么呢?而到底有 多少野兽和蛮人,他们也不得而知。事实上,他们永远也不能 登上毗斯迦山,从这荒凉的原野上看到美好的前景,产生希望, 因此,他们只好乞求于苍天。他们从任何外界事物中既得不到 安慰,也得不到满足。夏天已经过去,眼前是一片严冬萧瑟景 象,整个大地树木林立,杂草丛生,满目是荒凉原始之色。回 望身后则是他们刚越过的浩瀚大洋,而现在大洋已变成了他们 与文明世界之间的重大障碍和鸿沟。
当时有一份官方日记记载:“饥饿迫使人们去吃素不敢食之物—— 人肉和人粪,包括自己人和印第安人的。死尸埋葬三天后又挖出来吃。 也有一些人躲在路边突袭比自己身上的肉多的人,杀死后用来果腹。有 一个男子将熟睡中的妻子杀死,剁成块,用盐渍起来,除了头部,全部 吃掉。”正在移民们为了生存而相互残杀之时,土著印第安人并不像有 些记载中描写的那样野蛮,而是向他们伸出了友谊之手。他们手把手地 教移民们捕鱼狩猎、耕田伐木。第二年秋天,移民们迎来了新大陆的第 一个丰收年。他们欣喜若狂,为了感谢印第安人的无私援助,为了感谢 上帝的惠顾,移民们于 1621 年的 12 月 31 日举行了盛大庆祝集会,并将 每年的此日定为感恩节。直至 1863 年林肯总统执政时期,才将感恩节定 在每年 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2)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3)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4)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5)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6)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7)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8)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9)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0)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1)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2)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3)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4)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5)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6)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7)   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