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3:09:32
2008-11-26 21:14
七、从天堂到坟场
——美国人生老病死面面观
儿童的天堂
人们都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的确,“对于儿童问题,美国人 是愿意花钱的”。这是一份题为《美国人对于儿童问题的态度》报告的 结论,报告中说,“大多数美国人——56%——愿意多缴税,以协助改 善儿童的生活,使所有的儿童获得健康保险。”政府为儿童方面多花些 钱,也是为未来所作的一种投资。美国政府还规定一些法律对儿童的保 护。婴儿降生,离开医院以后,医生定期打电话详细询问婴儿健康状况, 并预约时间,定期给婴儿作全身体检,母亲如果要给婴儿增加喂奶的次 数或份量,都要打电话征求医生的意见。医院同婴儿家庭的联系是很密 切的。
美国法律规定父母不得虐待子女,如果父母打骂孩子,邻居可以告 到法院,如果父母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家中无人照管,自己却出门去了, 邻居也可以到法院去告。芝加哥有一对夫妇外出度假,估计是想节省点请 baby sitter (监护人)的费用,于是购足食用品后,便将他们 9岁的女孩及 5 岁的男孩留置家中。为怕外人发现,临别嘱咐他们不要接 电话。不料在他们离开后有一天,孩子不慎触响了警铃,警察赶来,真 相披露,立即把孩子带走交给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监护。等那对夫妇兴致 勃勃度假归来,刚下飞机,就遭逮捕。
儿童上学,由家长用汽车接送,或者坐校车,未成年的儿童出门,一定要有家长带领。儿童上小学后,学校同家长联系比较多,定期展览 学生的作业,家长参观以后,教师逐个向家长征求意见,有时开家长会, 这些活动都是在晚上进行的。因为一个星期只上 5 天课,所以小学里的 活动比较多,如郊游、讲故事会、小学生茶会,有的也邀请家长参加。
美国儿童均享有 12 年公立学校免费教育的权利,通常从 5 岁便开始入校。半日上课,半日回家。6 岁升入一年级,直到八年级。除了课堂教 学,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特点,设计出饶有兴趣 的游戏,如戏水游戏室,专门玩水。大一点的孩子则有寓物理化学机械 力学方面知识于其中的游戏,如一条“生产线”,就和真的一样:打卡、 上岗、生产、检验,而后计算工作量,无疑,这种“游戏”为将来孩子 们从事诸如此类的工作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儿童的培养,可以说家长几乎都是全力以赴的。除了正规小学以 外,请教师业余教钢琴,甚至请教师业余指导体育运动。暑假也要送儿 童进电脑、读书、音乐、劳作等学习班,又如露营、郊游、夏令营等, 儿童的暑假生活总是安排得丰富多采的。
不论在家庭里,社会上,随时使你感觉到儿童是很受重视的。有许 多专门为儿童开设的商店、专柜,饭馆里有专门为儿童准备的高脚椅, 更不用说那数不清的儿童乐园。
要作父亲 先学接生“老美”的花花点子可以说是多得很,在各个领域都有表现。就是 妇女怀孕、生孩子也有许多“创造性”一个“创造”叫做“夫妻共感装置”。这是为了让丈夫亲身体验一 下妻子十月怀胎的种种不便而设计的。是一个大马甲,下面口袋里按不 同时期放进重量不同的两个铅球,“临产”时放进的总重量可达 17 公斤, 基本相当于产妇产前的负荷。
丈夫不但“着装”,而且是提水、洗衣、做饭,举凡妻子孕期所作 所为,丈夫都要实际体验一下。经过这样一番折腾,每个丈夫都会对怀 孕的妻子抱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歉意而变得体爱有加,这无疑会增进夫妻 之间的感情,至少也会由此发生许多谈孕期感想的有趣话题。
华盛顿的一位女士发明了一种 35 镑重的特殊衣服,穿上它马上就会 体会到怀孕的滋味。发明者称这是专供那些不体贴怀孕妻子的男人和不 顾及性行为后果的年轻人用的。据说无论男女穿上这玩意儿,只消几分 钟就会感到呼吸不通畅,血压随之升高,乳房肿胀,而且腹中还有“胎 儿”蹬踹,甚至会出现尿频。穿上这个“怀孕模拟器”后,若再想做一 些日常的事情,如系鞋带或提箱子时,就会直接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 和不方便。模拟器问世几个月间,已被妇产医院、私人诊所和中小学校 买去 50 多件。在美国,当一个新生命诞生之际,孩子的父亲是要在场的, 这是为了增进夫妇之间的理解和共同责任感,使丈夫懂得妻子分娩的甘 苦,同时,也增加妻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美国的许多产科医院都办起 了丈夫学当接生员的技训班,一般为时一个月到二个月,使他们达到接 生员的基本水平。临产时,医院的医生仍然到场,只起指导、监督的作 用,除非出现紧急意外情况,一般从头到尾的接生过程都由经过培训的 丈夫负责。所以,美国人要当父亲,总是要先学接生。
在美国,生孩子之前要去医院做例行检查。临近产期,即使过了预产期也并不马上让产妇住进医院,而是根据他们的检查结果来决定。你 想为保险提前往进医院等候生产,那是不可能的。检查期间还要到 WIC。 WIC 是一个福利机构,以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发放救济,同时也进行分娩 指导。凡家庭收入在 1100 美元以下的孕妇,可以在这儿领取救济。到 WIC 首先要填表,然后看录像,内容很丰富,如孕妇吸毒酗酒对婴儿的害处, 幼儿健康教育,生育基本知识之类,应有尽有。只有在 WIC 接受种种教 育才可以领到食品券,凭券可以免费领到牛奶、干酪、花生酱、果汁、 鸡蛋等食物,以保证孕妇营养需要。
美国医院的产房有十几平方米,有卫生间、壁橱、小柜、沙发、摇 椅、产床、胎音仪。墙上悬着电视机,床上方有摄像设备。为了减轻孕 妇分娩的痛苦,美国有的医院实行孕妇在水中分娩,因此,卫生间就必 不可少。即使不在水中分娩,产前用热水冲冲,也可以使产妇心境和身 体得到舒缓,消除紧张情绪。
产床一般是三截的,可随着产妇的姿势随意调整、升降自如。 当婴儿出生后,医生会把剪刀交到父亲手上,由他来剪断婴儿的脐带。这样,一个美国的新公民——也就是未来的纳税人便正式来到世间。 从此,小生命不再属于父母的私产,而是属于国家。从他诞生之日起, 便有许许多多的法律保护着他。
生完孩子,当父亲的还要举行“家宴”,切蛋糕,点蜡烛,在一种浓重的氛围中为妻子接风洗尘。既是庆贺新生命的诞生,也是犒劳辛苦 劳累了十几个月的妻子。
美国妇女从不“坐月子”,产后休息一二周,便可适当参加活动。 她们也不忌生冷,似乎不像中国妇女那么“娇贵”。她们通常不愿用母 乳喂养婴儿,不是不爱,除了有许多方便代用品的原因以外,更多的恐 怕还是想使自己的体形保持苗条。
新生儿的洗礼
美国是个基督徒占相当大比例的国家。基督教认为,孩子是上帝赐 予的,父母没有权力取舍。因此,美国政府鼓励生孩子,尤其是白人生 育率下降,有色人种生育率上升的今天,更鼓励白人多生育。
孩子出生,尤其是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是一件家庭大事。孩子出生 后,一般由孩子父亲尽快通知最近的亲属,其他的亲友可以书信通知。 有的专门印制贺卡一样的通知,上面只写孩子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用粉红色和蓝色的丝带系在另一张写有孩子父母姓名和地址的卡片上。 有的家庭在报上登一条启事,通知所有的亲友。而后,需要在有关部门 登记,取得证明。
孩子出生后,无论是新教、天主教或犹太教,都有洗礼的仪式。何时举行,不同宗教、不同教派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在几天之内,有的长 至几年,通常则是在几周之内。洗礼一般在教堂中进行,由牧师主持。 何时举行洗礼需要通知至亲好友。新生儿在洗礼时需穿洗礼服,通常是 父母和祖父母以前穿过的衣服,如果家里没有合适的衣服,也可准备一 件白色的上面有些装饰的衣服。
施洗礼时,婴儿由教母抱着,站在“圣水盆”旁,届时将婴儿交给牧师,教母要清楚地把孩子的名字(不必报姓)告诉牧师。为了不致出 错,也可以把名字写在一张纸上。牧师接过孩子,在他(她)头上滴几 滴水,叫着他(她)的名字说:“我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命给你施洗。” 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需要经过洗礼才能除去污垢,变得纯洁,成 为基督教中的人。施洗最初是把受洗者浸入水中,后来逐渐改为用圣水 洗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目前,除浸礼会外,一般只在婴儿头上洒几滴 水。在教堂中举行洗礼后,亲友照例对婴儿赞美一番,并对婴儿父母表 示祝贺。之后由婴儿父母举行午宴或茶会。施洗的牧师自然也被邀请参 加。
按英国国教的传统,如果是男孩,要为他找两个教父和一个教母, 如果是女孩,要找两个教母和一个教父。但在一般教派中,通常只找一 个教父和一个教母,需注意的是教父和教母并不是一对夫妻。教父和教 母通常是婴儿父母的好友。教父、教母的责任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他(她)照顾和关心。原意是在宗教信仰方面给孩子以帮助。教父、教母 与孩子一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孩子父亲总是在自己认为正直可靠、 值得尊敬的朋友中找教父和教母。之所以在朋友中找是为了孩子日后除 了亲戚之外还有可以依赖的人,但也有在亲戚中找教父教母的。被邀请 当孩子教父和教母的朋友认为这是这很大的荣誉,通常都为孩子准备一 件有意义的礼物,例如一件首饰或一把银匙。银匙的意思是祝孩子一生富有。教父和教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他(她)保持着联系,在圣诞 节时,总要为他(她)准备礼物,但是,在经济上对于孩子并无抚养的 义务。
堕胎——美国人的难解之结
今日美国,每年大约有 150 万名妇女到医院堕胎。根据美国联邦政 府的统计资料,每 10 名美国怀孕妇女中,就有 4 名是计划外的。那么, 对于这些“不速之客”来说,是生存还是死亡,便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截然相反的看法,把人们分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阵营,使堕 胎成为当今美国最具争论性的社会问题之上。至今,这场争论还常常拨 动着人们的心弦。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美国妇女曾想使堕胎合法化,但因习惯 势力过于强大未能获得成功。到了四五十年代,一些医生成了自由堕胎 的倡导者,但在发生了几起非法堕胎的医疗事故后也就销声匿迹了。到了 60 年代,妇女要求自由堕胎的呼声愈来愈高,因为如果不能堕胎,他 们的职业,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在一些女权组织和民权组织的共同努力 下,一些州开始修改其堕胎法。
1973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审理了一宗对后来的堕胎问题影响极大的诉讼案——《罗诉韦德案》。罗是得克萨斯州达们斯城一位姑娘的假 名。她在 1969 年被一伙歹徒强奸后怀孕,她要求医院为她堕胎。但是得 克萨斯州的法律规定,除非为了抢救孕妇的生命,否则任何人不得堕胎。 罗在地区法院提出控诉,最后一直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于 1973 年以 7 票对 2 票的结果宣布:妇女有堕胎自由,得克萨斯州的堕胎法违 宪。法院在多数人意见书中还宣布,在怀孕的头 3 个月,孕妇有绝对自 由选择堕胎;在第二个 3 个月内,各州可根据孕妇的身体情况适当控制; 第三个 3 个月内,各州可以控制甚至禁止堕胎,但只要医生允许,还是 可以堕胎。自由美国是实行判例法的国家,最高法院的判例同法律具有 同等效力。因此,从《罗诉韦德案》开始,美国妇女才真正赢得了自由 堕胎权。
1976 年,吉米·卡特当选为美国总统,而他对人工流产是持反对态
度的。继卡特之后上任的罗纳德·里根,不仅本人反对流产,而且还发 起一场运动来抵制人工流产。结果,到了 80 年代中期,赞成联邦最高法院 1973 年决议的人数降到了 50%,在持反对意见的人中,包括 50%对47%的多数天主教徒和 66%对 31%的多数基督教徒。这个在 70 年代中 期似乎已经解决的问题,到 80 年代又重新引起轩然大波。
从感情的角度考虑,让大多数美国人反对人工流产并不困难。56%对 40%的多数美国人认为人工流产实质上无异于谋杀,因为在这一过程 中,胎儿的生命被夺走了。 68%对 27%的大多数人认为,如此夺去未 出生婴儿的生命,是违背上帝的意旨的。 61%对 36%的多数人认为, 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任何人的生命都不能受到伤害,而一个未出 生的婴儿,是无法对自己的生死发表意见的。 60%对 37%的多数人认 为,胎儿应当像平常人一样拥有天赋人权。反对堕胎的人被称做“维护 生命派”。“拯救行动”在主张维护生命的运动中是最激烈的一派。他们的拯救行动,包括躺在做人工流产手术的诊所门前,劝阻妇女不要进 去。警察来到时,示威者仍不肯离开,直到最后被捕入狱。甚至采用极 端手段,袭击从事人工流产的医生。科罗拉多州的华伦·赫恩医生说, 他每次做手术时都要穿上夹有四层玻璃钢的防弹背心并佩带手枪,他的 诊所处还装了铁栅栏。
60 年代的性革命和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赞成在公立学校中进行性教 育,为公开辩论堕胎的是与非奠定了基础。反对堕胎的人强调胎儿的权 利,又认为社会有权强制实施某些道德规范。他们认为,性与建立家庭 和生儿育女密切相连,是履行《圣经》“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训诲。
70 年代初兴起的女权运动,目的是使妇女能够成为自己身体的主 人。积极主张堕胎自由的人认为应该把权利全部交给妇女。
1990 年 7 月,最高法院在堕胎问题上又采取了重大步骤,决定支持 明尼苏达州关于未婚女青年堕胎前必须通知其父母或代替其父母的法官 的法律。
目前,在美国,有 29 个州的法律禁止使用公费为妇女堕胎,即使对 有生命危险的孕妇也不例外。 10 个州的法律规定政府为因遭强奸、乱 伦而怀孕者的堕胎支付费用,还有 11 个州包括华盛顿州、纽约州、加利 福尼亚州等仍由政府支付所有人的堕胎费用。
在最高法院上述两次判决后不久,有数千名反堕胎者在芝加哥集会,负责组织这一示威活动的“美国生命同盟”的领导人保罗·布朗说, 最高法院判定未婚女青年在堕胎前须通知其父母,这只不过是给了她父 母同意杀死自己的孙子孙女的权利而己。他们发誓,在今后的几年中, 要使堕胎在全美国成为非法。而支持自由堕胎的“美国妇女组织”在芝 加哥的法律顾问则声称,他们要通过司法程序狠狠打击诸如“营救活 动”、“全国生命权利委员会”等反堕胎组织的活动。看来,美国社会 关于堕胎问题的争斗还远未止息。
美国人不抱孩子
在美国,去超市买菜、商店购物,很少见有怀抱手牵、拖儿带女的 美国人。即使见一二小“萝卜头”,也大多或是蹒蹒跚跚,极力追赶昂 首阔步只顾选物的大人,或是坐在购物车上,甚或是被夹在腰和胳膊之 中。这在中国人眼里,总觉得这帮美国人心太狠了!
有一次,几名中国留学生去学校地理系罗杰·西伯博士家做客。大 家坐在沙发上海阔天空地神侃了将近 3 个小时。他们只有二三个月大的 二女儿自始至终被放在地毯上。这个小姑娘,面朝下趴在地上。她用自 己短短的、胖胖的四肢,竭尽全力地想撑起身体,失败了,一个狗吃屎。 歇一歇,喘口气,又开始新的尝试。中国留学生觉得她好可怜,曾数次 想将她抱起,却都被她父母拦阻了。
告辞他们夫妇回到住处后,中国留学生久久不能忘怀那一幕,忽然 悟道:那个小女孩在她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是 否已经开始体会、懂得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愿望,需要靠自 己,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的帮助。美国人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 见解,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对孩子说“不!”》。文中讲到,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孩子从要一块糖,慢慢会发展到自己要汽车、要飞机, 所以,一定要对孩子说“不”。让他懂得,不是他的每一个愿望都可以 轻易满足的,更不可以不劳而获伸手让家长满足他的愿望。这个概念一 旦印入了他的头脑,成人后就能独挡一面地去应付、处理一切了。
由此可知,不抱孩子的美国人似乎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童年无忌
美国儿童无拘无束,尽情玩乐,没有任何学习负担。幼儿园里有无 数的玩具,4 岁的孩子一年里只学了数字 1—15,其他时间就是尽情地玩。 对于孩子的玩,美国父母的放任态度也是中国父母不习惯的。一个 小婴孩戴着尿布在坑沙里玩沙子,不仅把沙子搞得满头满脸,而且吃了 一嘴,而最可怕的是他竟用沾满沙子的小手拼命揉眼睛。他妈妈站在一 旁看着,非但不着急,反而哈哈大笑,笑她儿子玩得开心。一个两岁小 女孩不带任何救生设备,摸索着下了深水。若换中国父母一定会惊呼、 而女孩的爸爸坐在游泳池边上安然不动。孩子会游就游不会游自然会抓住池边不敢松手,因此不必大惊小怪,惊慌失措,任孩子玩就是了。 美国孩子确实非常会玩,玩的东西五花八门,不仅幼儿园的孩子玩,小学生玩,大学生也玩,只有到了研究生期间才好好坐下来念书。学校一般没有家庭作业,考试也很好过关。学校稍微功课多点,社会上就呼 吁不要压迫孩子。美国学生平均每年比日本学生少 60 天的课,他们绝大 多数在游戏中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
生父不如养父
美国是个离婚率很高的国家,使人折服的是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家 庭,能够面对现实,正确处理和前夫前妻所生孩子的关系,而不会以个 人的恩怨迁怒无辜的孩子。继父继母一词对美国孩子来说,没有禁忌当 面称呼的约束。令人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他们对领养的孩子的爱,甚至胜 过骨肉之亲,他们不仅不对孩子隐瞒领养的真相,等孩子懂事后带他(她)们去看当年是从哪家医院抱回来的。这些孩子绝大多数也深爱他们的养父母。访问这样的家庭和孩子,他们回答:父母在一起寻欢作乐 而怀了孩子,从主观上讲有的想生孩子,而有的根本没有想要孩子,但 孩子却降生了。但对养父母来说就不同,他们是一心一意需要我,才把 我抱回家,他们给了我新生,我当然感激他们永远要爱他们。这一方面 和中国的民俗相距甚远。中国有些家庭领养了孩子,整天提心吊胆,为 防将来孩子万一知道身世会弃他们而去,恨不得从此能脱离社会而隐 居。
独立性和自尊心
在美国,婴儿降生,立刻和父母分开睡,住在自己的房间里的小床 上。他们的孩子不是抱”大的。中国的婴儿一哭,父母通常给他吃奶, 或者抱着走,跳。他们的婴儿哭了,把床的上面挂着塑料小动物玩具的大圆圈,用发条拧紧,使它慢慢旋转,发出轻柔的音乐,婴儿听着音乐 就慢慢入睡了。等婴儿自己会拿奶瓶了,就让婴儿自己捧着奶瓶吃奶。 婴儿会坐了,早晨定时把他放在大便小椅子上,让他自己大便。孩子到了 4 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放在哪个大抽屉,或者小柜子里的。知道下 午要出游,吃过午饭自己回到房间把衣服换好,而且还很会配颜色,使 得衣、裤、鞋袜的颜色协调。他们愿意自作主张,饿了、渴了,自己到 冰箱里去拿食物和饮料。
他们最不喜欢听“你应该”、“你必须”、“你不能”这一类的话。 在美国家庭里,也很少听到家长叫孩子别这样,别那样,孩子调皮淘气 最厉害时,家长的指责不过是一句:回你自己的房间去。而那个房间是 孩子的,怎样布置由他定,动物玩具的名字由他取,那房间是他一方自 由的天地,他是自由世界的霸主。在美国,父母摆家长架子是没有用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把父母当朋友一样。
在美国家庭里,一天不知要说多少遍“谢谢”。父母给子女东西, 子女说“谢谢”!子女为父母做一点事,父母也说“谢谢”!这在中国 就显得生疏了,但在美国却习以为常。不过他们总是说得很简单,不像 我们有时搭讪着加几句话。例如送客,他们说“再见”就行了。我们有 时加上一句“路上小心”,他们就不爱听,特别是孩子不爱听,觉得你 小看了他的能力,甚至是“管”他。他们“平等”观念很强烈,绝不能 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美国孩子一般过了 10 岁,自己就会做简单的饭,如 烤面包,在微波炉里热菜。
“懒婆娘”设计的儿童用品
美国“懒婆娘”多,就是带孩子,她们也想出许多招法,设计出许 多“机器”“设备”和用品。这些东西,除了清洁、卫生、方便以外, 主要是解放母亲的劳动力,真是“懒人自有懒办法”,因为她们不习惯 把婴儿的衣食住行都放在母亲怀里进行。同是一个 13 岁的孩子,中国母 亲谈起来,就说,“他才 13 岁,什么也做不了。”美国母亲却说:“他 已经 13 岁了,自己完全会料理了。”
下面是比较常见的一些幼儿用品:塑料纸尿片,这种尿片是由白色塑料纸做的,很软,既卫生,又方 便,特别是母亲不必洗尿片了。两层塑料纸中间是薄泡沫,尿片的一端 有胶布,给儿童用上尿片后,胶布把前后尿片粘住,不必用带子系了。 婴儿的尿水被泡沫吸收,即使没有及时换尿片,也不会使婴儿的皮肤泡 在尿水中。塑料纸不会破,换下来的尿片虽然已含尿,但不往下流也不 怎么湿手,尿片用一次就扔掉。婴儿大便当然也是用这种尿片接的。这 种尿片有各种尺码,随年龄而异。我在美国的飞机和火车上看到有的会 跑会跳的幼儿,因为还不会独立使用厕所,往往还带着这种尿片。
会哼摇蓝曲的婴儿床:幼儿床四面有高高棚栏围着,但从床头栏杆 上挑起一个塑料大圆圈,上面挂着塑料小狗、小猫等动物玩具,把发条 拧紧,这个圆圈慢慢旋转,同时发出轻柔的音乐,婴儿听着音乐就慢慢 入睡,用不着母亲坐在床边哼摇篮曲了。
大便用的小椅子:这是一种带空洞的小靠背椅,空洞的坐圈是软的,下面是抽屉式的便盆,两边有扶手拦着,前面的小围台上固定着玩具, 幼儿大便时,把他抱进软椅坐下,一面玩耍,一面大便,大便完了,从 椅子下面抽出便盆来倒掉洗净。这样,能养成幼儿定时大便的习惯。幼 儿大便后,可以抱出来给他洗澡,也可以把一盆水放进放便盆的地方, 给婴儿洗屁股。
座椅和推车:座椅是给不到半岁的婴儿用的。婴儿睡醒后把他放在 座椅上,座椅是斜的,倾斜度可以调节,类似医院里的病床,可以把婴 儿放在座椅里喂奶,逗他玩,用不着母亲抱着。另外用一种可以折叠的 推车,出门携带方便,打开后撑起篷子可以遮阳避风,婴儿可以坐着, 也能躺下,母亲常常用这种小车推着婴儿散步。
自动喂饭用具:一块塑料细长板上固定着碗和匙,塑料板可伸缩, 在餐桌两边卡住,用螺丝固定。塑料板有一根安全的电线可以通电,母 亲把定量食物盛在碗里,通电后,饭碗自动倾斜,幼儿用手扶着匙,匙 自动把碗里的食物往幼儿嘴里迭,倾斜度和间隙时间都可调节,其形状 同母亲端着碗喂饭相似,这不仅解除了母亲的劳动,幼儿也不会从小养 成吃饭淘气的坏习惯。
量身高的纸尺:一种用来量身高的长条塑料纸,可贴在墙上。它设 计别致,根据儿童年龄和身高的增长,纸上印着不同的画面和文字,例 如:3 岁左右儿童的高度上,画着宝宝在吃苹果;5 岁了,宝宝爱吃蕃茄 了,渐渐出现了英文字母;再长高就要受教育了,纸上写着“饭前洗手, 饭后刷牙”等等。孩子总是急于长大,老是到贴在墙上的纸尺前去量身 高。这种纸尺很便宜,使用方便,好像橡皮膏,用时贴上,不要了,揭 下来扔掉。
花样迭出的玩具对于孩子来说,除了母亲的怀抱外,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玩具了,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玩具市场则是儿童的天堂。
美国玩具市场向来兴旺,近年来,电子玩具特别是一些“益智”玩具和机器人玩具的问世,使美国玩具市场更加繁荣了。这些新型的玩具 不仅使孩子欣喜若狂,甚至连老年人也驻足垂注,跃跃欲试。
在美国,普遍受欢迎的玩具是卷心菜娃娃(又叫碎布娃娃)。多少年来,它一直是热门货,畅销不衰,几乎每个美国孩子都喜欢卷心菜娃 娃,玩具商们别出心裁地给每个娃娃都取了漂亮动听的名字,如苏珊、 朱丽叶、乔治、查理斯等等;都有“出生”年月和“出生”证明;每个 娃娃都有各自的特征,绝不雷同。玩具店出售娃娃不叫“卖”,而说成 是提供给小朋友“收养”,希望小朋友用心爱护它们,不要伤害他们。 卷心菜娃娃在美国知名度很高,所以娃娃的日用必需品,如床、枕头、 背包、小房子等也随之见俏。
美国从日本进口的玩具小汽车有 50 种之多,它几乎包括了目前日本 能够生产的各种车辆。其中包括救护车、消防车、油罐车、货柜车、翻 斗车等等。小车比例准确,造型逼真,色彩相宜,工艺水平很高,既是 玩具,又是工艺品。 50 多辆车装在一个透明盒子里,手一提就可以拿 走,回到家里竖起来就是陈列柜,细细观赏,美不胜收。玩具车分静态
和动态两种类型。动态玩具车装上电池就能跑。顾客购买玩具车时,可 以买一组,也可以买一辆。
“开发儿童的智力”,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玩具广告。一个玩具常常 能揭示一个复杂的原理。例如,小风车本来只是一种观赏玩具,但制造 商们在上边加了一个小马达,微风吹动叶片,带动马达,有电了,灯炮 亮了,风能转换成电能。这种初中生才能认识的物理学知识,现在却通 过玩具风车使小孩儿一目了然。制造商们还注意到在关键部位用透明外 壳,以便使孩子们洞悉其中的奥妙。还有一种塑料电影放映机,售价仅20 来美元,可谓价廉物美。它配有特制的胶片,装片卸片都很简单,银 幕和机子相联,一按钮就有声响和画面。这种玩具深受孩子们喜爱,它 简明扼要地回答了“电话为什么会动”这一孩子们的普遍疑问。类似这 样的“益智”玩具还有直升飞机、气垫船、电话机等等。
玩具机器人的出现给美国玩具市场带来生机,人们都拍手叫好。从 日本进口的玩具机器人售价 600 美元,它在家里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帮 助主人浇花、喂狗、拿报纸。它有抓东西的手指,头部可以转动,能弯 腰曲臂,走路,有一种矮脚机器人在餐桌上能为客人递送毛巾,传送盐 瓶和牙签,还能端酒,这样的玩具又似工具。美国玩具市场上目前比较 多的是变形金刚,它以宇航员为模特儿,手臂、腿、身子和头可以随意 转变形状:由宇航员变成外星人,由外星人变成登月车,由登月车又变 成太空船等等。最多可以变换 11 种不同的形状。
在玩具店里,有会说话的鹦鹉,有搔首弄姿的猴子,有伸长舌头喘气、一拨弄就大叫大嚷的哈巴狗。几年前,一家拥有专利权,能讲“床 边故事”的小黑熊玩具店在美国出尽风头。小黑熊在讲故事的时候,眼 睛、鼻子、嘴巴、前肢能配合语调协调动作,像活的一样。晚上,妈妈 把玩具熊放在孩子床边,按钮一开,小黑熊便开始有声有色地讲故事, 直到把孩子送入梦乡,比保姆、妈妈的催眠曲还有效。
美国的玩具制作使呆板的玩具会活动,使气氛活跃。例如一辆会跑的汽车,跑一段路就翻个筋斗,这就热闹多了。又如一只小狗,在肚子 里装上电池,电门一开,小狗摇摇摆摆地往前走,走几步,坐下来,抬 头叫几声,然后再往前走,刚学走路的幼儿,非常喜欢同小狗一起走。 又譬如,一个小小的透明塑料玻璃半圆球,下面是平的,可以放在桌上, 里面是彩色的圣诞树和圣诞老人坐在雪车上,把这个半圆球一摇,就满 天大雪花。
另外,在玩具中加上音乐。美国人喜欢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婴 儿的睡床有音乐。一个摆设的玩具,如小娃娃,身上带根细绳,一拉这 根绳,娃娃就轻轻地唱起来了。
忌讳称老的美国人
在观念习惯上,中外的价值观念有许多相悖之处。拿年龄来说,西 方人很怕别人说自己的年纪大,更怕人说自己老。因为在欧美文化中, “老”就意味着衰朽残年,来日无多,因此人们都忌讳“老”字。
一位美国老太太来华旅游,当一个小孩叫她“奶奶”时,她说:“当 时我心里老大不高兴,很不是滋味。‘奶奶’不也就等于‘老年’吗?
我们美国人最畏惧的莫过于走向衰老了。所以即便是到了 80 岁,我们依 然希望听到:‘夫人,您真年轻!您真美!’我实在不高兴被称为‘奶 奶。’”后来她才明白,这是中国敬老的传统,“爷爷”、“奶奶”是 来自孩子们亲切的尊称。同样在接待一位美国朋友时,当人们对他的高 龄表示敬意时,他竟发了火,郑重声明他不老,说是在美国还有很多年 轻姑娘追他呢。的确,在美国,人们也都忌讳“老”,因为美国是一个 激烈竞争的社会,在美国没有论资排辈的习惯,所以在竞争中,年轻者 常常是胜者,年老者则往往败北,成为“落伍者”,而社会对“落伍者” 是冷漠的。加之在美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也很松驰,老年人只能孤寂 地度其残年。因此,怕老、讳老、不服老,构成了美国人的年龄观念的 基本内容。
正由于此,在西方,越是老人越爱打扮,越老越爱穿鲜艳花哨的衣 服,越老越精心地化妆修饰。
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说:在美国“人们千方百计地保持青春,殚精 竭虑地抑制衰老,至少要在外表上不显出衰老来;人们对于年龄是守口 如瓶的,穿着讲求‘时髦’,为一道皱纹和一丝白发而牵动神经,不惜 耗资百万美元来消除衰老的痕迹”。
在西方年过半百的人都投保人寿保险,有一方去世,配偶可获得一笔巨款,作为鳏寡孤独后生活经济的保障。所以敏感的夫妇,外出搭乘 飞机,往往不坐同一架,以防万一失事后,双双归天,无人享用人寿保 险。
既是天堂又是坟场
美国有老人法,卫生福利部下设立一个老人局,是执行老人法的主 要机构,局长由总统任命,是在联邦政府内作为老人有效的代言人,审 阅政府涉及对老人的政策,处理老人的老龄问题,管理政府提供的经费, 主要任务是贯彻“老人法”。
这个老人法是在 1965 年 7 月 14 日通过的,经过多次的修订,主要是使老人得到如下的保障:
(一)在社会作出一定年限贡献后退休;
(二)按照美国生活标准,退休后得到适当收入;
(三)考虑老人特殊需要,设计和选择适当地点提供老人的经济上 可以负担的住房;
(四)为需要住院照顾的老人提供服务;
(五)保证雇用机会不因年龄而歧视;
(六)在社会、文化、教育、学习、娱乐各方面提供有意义的活动;
(七)提供经济或社会的帮助,提供廉价的交通工具;
(八)保障老人自立自由,独立安排生活。 老人法还规定在州内凡十万人口以上的地方政府可以成立一服务机
构,建立多功能的服务中心,这些服务内容很多,包括健康、教育、训 练、福利、咨询、娱乐、家务各方面。如帮助老人取得适当住屋;因身 体残障,要安装屋内特殊装置;为防止歹徒入屋,装上安全设备;家务 服务有购物、护理、读报、写信以及法律服务;提供健身、文娱、体育活动。为防治老人病,安排各项预防检查;当老人准备退休时提供第二 职业。法案中还特别强调为低收入老人、少数民族、农村老人、英语不 佳、行动不便和言人提供特殊服务。老人法案还有一个项目叫营养餐会, 这是每周五天以上至少每天供应一餐热饭,每餐食物所含营养,不低于 营养委员会的规定。就餐时必须集中一起,使老人有充分机会进行社交 活动,行动不便的老人则有送上门的营养餐。还有老人雇用法,提供雇 用机会,每周工作 20 小时,工资不低于规定的最低工资,工资由劳工部 支付。享受这些权益的老人不限定美国人民,有绿卡的合法居民都可以。 美国政府不得不建立一套完善的救济措施,以优待老人。一是可以享受 社会安全福利退休金,在美国工作纳过 40 个春秋的社会福利安全税者,满 65 岁的便可领取退休金;二是社会安全辅助金,每月补助 400—600 美元;此外还享受老人医疗卡,免费医疗,并在社会上享受各种对老人 的优待。最近美国国会还研究照顾老人的法律,长期提供在家颐养天年 的费用,试图以法律力量解决老人之困难。
自 50 年前罗斯福总统当政时代,完成社会安全法案,确立了老人退 休享有社会福利的制度,在美国曾有所谓“老年人的坟场”的讥评。从 此,老人福利得到保障,老人的生活也就大大改善了,老人到 65 岁就可 得到老人福利待遇。联邦政府设有社会安全署,各州地方都有分支机构, 办理社会安全业务,对伤残贫病人民,也有福利救济,最重要的是给予 老人医药保险。每月发放社会安全福利金,老人领取数额,依照各人工 作时期缴交政府的社会安全金额核计。在各城市设有老人活动中心,供 应廉价午餐,安排老人各项康乐活动。或作集体旅游,或作健身运动, 或举办庆生会等。政府并拨付专款,建筑老人公寓,廉价配租老人居住, 颇感舒适。
美国的老人问题是一个既触目又麻烦的事情。随着美国人口老年化趋势的加剧,这个问题无从掩饰地浮上了台面。 美国对境内年老居民一向采取特别关爱的政策,美国各个城市之中
都设有规模庞大的政府建造的老人公寓,供低收入的老年人租住。这种老年公寓中设备齐全、保卫严密并且租金低廉,每套房间的租价往往比 市场上的租金便宜 3/4 到 2/3。也就是说,如果一套房子在房租市场上需500 元左右,那么同样的房子在老人公寓中则只需 100 元到 200 元之间。
随着美国经济的日益困窘,早在 1935 年就开始实施的美国社会安全 养老制度正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30 年代中,按社会分工,美国每三四 十个劳动者所缴纳的社会安全金平均用来供养一个老人。但到 1945 年之 后,美国人热衷于节育,到了 80 年代,局面则成为美国社会中每四个人 养活一个老年人。再到 90 年代,由于美国移民人口的急剧膨胀,人口老 龄化现象又未能缓解,因此老年人越来越贫穷的问题成为一个阴影,紧 扣在每个美国人的心头。
最令人(尤其是中国人)看着难过的是:美国人一到老年就得不到 儿女或亲人的“爱”与“敬”。美国人的字典中找不到“孝”这个字, 因此,美国的老年人得不到子女的孝敬。“爱”这字在美国似乎是走单 行路线的,父母对子女有“爱”,而子女对父母,尤其是老年的父母, 这个“爱”字是行不通的。一个人到了老年不能享受“爱”与“敬”, 这不是令人齿冷吗?
站在自己腿上跑到生命终点
美国是一个老年化的国度,老头老太随处可见。整个社会对老年人 是十分关怀的,为他们提供着各种方便和优待。看电影、上剧场、乘公 共汽车、火车、飞机,都享受特殊的优待,有的甚至半价。有的城市的 公共汽车,对 65 岁以上的人发给免费乘车证,只是不适用于上下班的高 峰时间。同样,坐飞机也可以买老年优待票,比一般票要便宜许多。在 众多航空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各家都使出招数来吸引更多的乘客,老年 人自然是个重要对象集团。于是,他们利用退休老人不在乎时间这一特 点,将优待票都尽可能安排去填补沿线班机上的空位。在美国,为老人 而建的设施比比皆是。国家对老年的福利亦有多样措施,例如贫困的老 人可以申请住进廉价老人公寓,享受某些特殊照顾等等。
美国老年人有一个“怪癖”,他们愿意单住,而不愿住到房宽屋大 的子女家中。老到不能自理时,往往卖掉房子,用房款交费住进老人公 寓。他们愿意站在自己腿上,跑完生命的终点。因此,常有单身老人“寿 终正寝”后好多天才被发现的事。
住老人公寓的首要条件是美国公民,或持有“绿卡”(获永久居留权),年龄在 60 岁以上。洛杉矶最大的一家老人公寓,位于洛杉矶市中 心,是全美国大型老人公寓之一。它拥有四座十五六层高的住房大楼和 一个大型的老人康乐中心,有 1000 多住户。这个老人公寓还设有一个老 人进修大学中心,为老人提供不同的学习课程,使那些“老死爱书心不 厌”的老人能够“活到老,学到老”。有一个设备相当完善的图书馆, 大批图书都是热心人士捐赠的。还有文娱室、医疗室及自动化的洗衣设 备。住室内窗明几净,舒适安静,有厨房、浴室、冷暖设备,房间及浴 室都有紧急叫人电铃,随时有人救护,有电话,有工作人员负责打扫卫 生。老人可以在这里安度余生,获得不同的满足。此外,还设有多种服 务机构,如为老人提供心理治疗、专替老人寻找兼职工作等等。
这个老人公寓还为老人办了营养餐,每天为老人提供收费很低的午、晚餐。洛杉矶是各色人种的大熔炉,这里也像个小“联合国”,因 此,营养餐的菜肴也富有国际色彩。顶楼还有百货店、理发厅,老人们 生活所需,可以足不出户。
洛杉矶还有一座老人公寓名叫“维斯塔”,建成有十几年,楼高 14层,每层住 20 户,其中只有 5 户是套房,其余皆为独自居住的单间。附 近也有老人餐室;楼下也有一间较大的康乐室,有图书、钢琴;底楼也 有个小商店,货品都是捐赠的旧货。设备比起“天使”老人公寓要差一 截。
这座公寓卧室内只有床和床头桓,衣服都挂在壁橱里。美国人的被 褥大都有缝好的被套,有的老人的被套头上还凹进一块,像小儿的围嘴 似的。还有的老人用一种像小帐子那样的东西把胸部和头罩着睡,以防 夜间冷风寒气。被子脏了就塞进洗衣机去洗,再去烘干。连着卧房的浴 室,也有三个放衣服的小壁柜,两个放干净的,一个放脏的。浴室和卧 房等都有空调和安全装置,如有火警或急病,很快可以得到救援。
客厅不大,放一张双人沙发、电视机,加上书橱书桌和饭桌就没有多少空隙。
厨房和客厅只隔了一个矮柜台,在 2 米见方的厨房里面,上下都是 壁橱。除冰箱外,厨房里没有桌子和碗柜,也不放锅瓢碗、盐酱醋瓶, 一切用具用后都入橱。厨房是按照美国人的饮食习惯设计的,做菜只适 宜煮、烤、拌、如要炒、爆、煎,就会满屋油烟腥气,而且影响四邻。 这个老人公寓里的绝大多数老人都是独身住在火柴盒式的单人房间 里。公寓有时也举办聚餐、茶会、旅游等集体活动,每月还把适逢当月
过生日或结婚纪念的人书面通知各户,便于大家互相庆贺。 住进老人公寓,能自己照顾自己,在公寓里快乐地度过余生,算是幸福的了。可是,因为社会上这类老人太多,而老人公寓有经验的护理 人员又太少,老人在公寓里生活,不如想像般的美好,一般老人公寓的 护士缺少爱心,而且粗心大意。有些护士脾气很大,动不动就打老人, 往往造成许多意外事件。由于人手不够,有些女护士往往一个人照料几 十个老人,工作量大,自然是无法应付得来。碰上老人呻吟或叫喊,就 立刻送上镇静剂给他们服用,希望他们能静下来。这本也无可厚非,只 是如果给的份量太多,老人整天昏昏欲睡,迷迷糊糊,结果情况更不妙。 前些年,美国公立及私营的老人公寓里的老人,数目达 160 万人之 多,预测到公元 2000 年,美国养老院的老人可能达到 200 万人。为了未 雨绸缪,现在就应当开始积极训练护士,以应付未来的需要。最重要的 是提高护士的素质,培养护士的爱心,让老年人在养老院里能够愉快地度过晚年。
无奈的黄昏恋
在美国,老人间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老化日益严重。 美国现有 65 岁以上老人 2400 万,到 2000 年将达 3200 万,即 5 个人之 中就有一个。据纽约当局调查 1000 万人中,每天就有 1400 人进入 65 岁,4 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65 岁以上的老人是人数增加最快的年龄群。又据调查资料,1990 年要照顾的老人有 710 万,到 2030 年就会增至 1380 万,而住养老院的老人 1990 年为 150 万人,到 2000 年,就会上升到 530 万人。
在这个物质文明相当发达又“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里,大家庭在解体,小家庭正盛行,老夫妻要独立居住,甚至有些老年人,不但无可依 靠,还遭虐待。不少老人死后在寓所无人发现,街上踽踽独行的老人不 知多少,有的失踪、流浪,有的甚至丧命街头,更有甚者将老人遗弃于 医院急诊室。据美国急诊医生协会估计,每年都有 10—20 万遭此厄运的 老人。
美国老人的归宿大致有三种情况: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花钱请医护 人员或管家在家照料生活。贫穷户靠微薄的救济金或养老金勉强糊口度 日。中等家庭大部分将老人送往老人院,过着如全托幼儿园般的集体生 活。所不同的是由于他们行动不便,亲属又忙,周末难得有人来接他们 回家度假,家中常有人来探望就不容易了。所以尽管他们物质条件生活 水平都不低,但精神上相当空虚和苦闷,也难怪新闻媒体有时绘声绘色 报道某某老人院 90 岁老妇与 85 岁老汉黄昏恋喜结连理的消息,那其实
是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