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不了解的美国(连载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21:35
美国人的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
华人首次登上新大陆据说是在 1785 年,3 名华人在美国东海岸登 陆。较大规模的移民则是 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政府为了修筑一条由太 平洋东岸到大西洋西岸横贯美国本土的铁路大动脉,急需大批廉价劳动 力, 10 万中国劳工来到美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流血流汗,夜以继 日地修建这条铁路。可是,当最后一颗铆钉打入接轨处时,排华之风开 始了。不允许华人控告白人,华人无选举权,拒绝华人入境,甚至以“禁 娼”为借口,不许华人妇女入境。 1882 年,种族歧视达到高潮,国会 通过了拒绝华人入境的立法。这项排华法案使华人由 32 万人锐减至 6.2 万人。他们只能干些开餐馆、开洗衣店或干杂役的粗活。 1941 年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美国的盟国,美国才部分地撤消排华法案。到1965 年,美国国内民族运动高涨,美国再度需要廉价劳动力,该法案才 被最终撤消。
自 60 年代以来,华人不仅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还在许多领域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著名学者荣获诺贝尔奖。贝聿 铭博士完成了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东厅和中国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美 国电脑科学界知名人士王安跻身于美国 400 名亿万富翁的前五名。华人 开始进入政界,担任公职的人数逐年增加,像吴仙标、陈香梅女士都是 华人的骄傲。全美一流的教授、科学家和工程师约 12 万至 13 万人,而 华人占 3 万多。美国电脑研究中心的 19 位部主任中,华人占 12 名,华 人研究员达 1000 名。因此,在美国有“美国人的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的说法,可以想见华人知识阶层在美国所占的地位。即使如此,美国华 人也永远是少数民族,尽管目前人口已超过 200 余万。美国白人仍利用 各种方法限制华人打入美国的上层社会,甚至挑拨华人与其他有色人种 间的关系,说什么华人夺了黑人的饭碗,造成黑人失业率高。在纽约, 华人出门需带一二十美元的保命钱,这已不是什么新闻,已成为“留美 须知”了。
在美国出生的第三代第四代华裔,被称为“香蕉型”华人,是“黄 皮白心”之意。英文则称为“ABC”(AMERICAN BORN CHI-NESER 的缩 写)。他们生在美国、长在美国,除几句简单的中国话以外,他们已完 全“西化”。他们一般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好的 职业。但在美国这个白人世界里,“黄皮白心”也照样受到排挤。
美国人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美国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美国犹太人 之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犹太组织到美国募捐,其中一个美国犹 太人微笑着掏出支票簿,笑眯眯地问:我捐多少?你说捐多少我就捐多 少。其豪爽,其潇洒,令募捐者吃惊不已。
据统计,美国的犹太人约有 610—680 万,占美国人口的 2.5%,占世界犹太人口总数的 44%。但是,这些占全美人口总数只有 2.5%的犹 太人的收入却占国民收入的 5%,他们大多从事高薪职业,家庭收入高出 全国平均数约 72%,其中不乏百万富翁。1982 年至 1985 年《福布斯》 杂志公布的美国 400 名巨富中,犹太人占 23—26%。二次世界大战前, 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甚至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但自大战以来, 有技术的、富有的犹太人大批地涌入,巨大的经济实力使犹太人得以跻 身名牌大学,控制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左右美国政治。4/5 的犹 太学生能进入高等学府,约占名牌大学学生的 30%。自 70 年代始,犹太 人担任“常春藤联盟”名牌大学的领导职务——哈佛、耶鲁、麻省理工、 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的校长。在美国的大学教授中有 10%是犹太人,在 名牌大学中占 20%,在医学院和法学院中分别占 25%和 38%,在哈佛法 学院中占 50%。在美国的 1750 家报纸中,犹太人经营的报纸约占 50%, 仅纽豪斯集团就控制了 22%,其年收益为 7.5 亿美元。就利润而言,占 出版业榜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华尔 街日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西洋月刊》等扬名世界的报 刊杂志均为犹太人所拥有。美国三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全国广播公司(NBC)均为犹太人创建。 犹太人的政治能量更是有目共睹。其院外活动集团利用各种方式影响和 左右美国的立法政策。“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是犹太人最有实力的院 外活动集团之一。到 1989 年,它拥有 36 个专职说客,100 余名雇员,1100 万美光的活动经费。游说对象是国会议员,而“美国主要犹太人组织首 脑大会”则由 38 个不同组织的负责人组成,游说目标是美国政府。它们 是国会议员和总统竞选的主要资助者。在 1988 年的国会选举中, 70 多个犹太人组织捐款额达 500 万美元。因此,国会中的亲以色列势力十 分强大。据《经济学家》杂志报道,每当有关以色列的议案在国会付诸表决时,即使总统反对,成功率也超过 30%。犹太人院外活动集团长期 左右着美国的中东政策。
印第安人——迟到的公民
黑发黑眼、皮肤暗褐的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上最早的居住者。他们 大约在公元前 3 万年前从西伯利亚渡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大陆。他们 在那里居住劳动,繁衍主息,创造了辉煌的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和 印加文明。至今,美国仍有 26 个州,一千多条河流,二百多个湖泊及数 不清的城镇、山丘、森林、公园,用的是印第安名称。据有关专家统计, 截至 15 世纪,其人口已达 100 余万。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便 蜂拥而至。印第安人友好地接待远方的客人,白人们却用刀枪和血腥酬 答他们的恩人。哥伦布本人的一段日记曾记载:“他们愿意把自己的一 切东西拿来同我们交换??他们身材强壮,躯体结实,容貌端正,?? 他们不带武器,也不识武器,他们没有铁,用的矛是木棍做的。??这 些人是当仆役的好材料,只要用 50 个人就能制服他们,让他们干我们要 他们干的任何事情。”在欧洲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陆的 500 年间,残酷的 殖民统治长达 3 个世纪,洋枪洋炮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英国人 曾利用美国人与印第安人的矛盾,诱骗印第安人为他们作战,美国便派 兵横扫印第安人聚居区。1855 年,白人强迫印第安人割让土地。从此, 为争夺土地,对印第安人开始了疯狂剿灭与血腥屠杀,把幸存的印第安 人驱逐到密西西比河以西贫瘠的山区。到 1890 年,印第安人人口只剩下24.8 万。他们或被杀死在保卫自己土地的战场上,或在被迫背井离乡时死去。费·斯卡皮蒂在他的书中写道:“1834 年 4000 名切罗基人(印第 安人的分支)死于被迫从佐治亚州的家园到阿肯色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 种族保留地的长途迁移中。数以千计的人死干饥饿和疾病。1837 年,天 花使满丹人(印第安人的另一个分支)从 1600 人锐减至 31 人。”19 世 纪末,美国国会又通过一项法案,要求把保留地分配到人。印第安人的 土地历来共有,迫于压力,大多数人接受了分配。土地分到各人手中后, 可自由买卖。于是大片肥沃土地被白人买去。印第安人却被驱赶到土质 贫瘠、满目凄凉的密苏里河以西的大草原。后来,在达科他的黑山发现 金矿,落基山发现了银矿,而且发现草原是良好的放牧地,亦是可以播 种农作物的地带,于是,印第安人面临着又一次被驱赶的命运,甚至被 赶尽杀绝。在这种生死关头,印第安人奋起反抗,但终因武器落后而屡 遭失败。 1876 年 6 月 25 日,西部印第安人在蒙大哥一举全歼卡斯特率 领的 210 名官员,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但也激怒了美国人,于是决心剿 平印第安人。他们增派部队,加强武器,使印第安人蒙受了重大损失。 他们或者在“居留地”沮丧地生活,或者逃进深山老林。现在,全美共 有印第安人保留地 314 处,但印第安人的人口只有 200 万,不及总人口的 1%,仍是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许多保留地的居民主要是白人,印第 安人居少数。人称“北美殖民地是在印第安人的骸骨上建立起来的”, “印第安人是逐渐消失的美国人”,这是毫不夸张的。
印第安人生活在狭小的保留地,就业机会减少,生活没有保障,有 相当数量的人流入城市。但他们不可能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不仅备受歧视,而且收入只有一般美国人的 20%,直到 1924 年,美国印第安人才 被美国法律确定为美国公民。最早生活繁衍在美洲土地上的印第安人, 真正是“迟到的公民”,成为“被理解得最少而被曲解得最多的美国人”。 迄今 200 万印第安人中有 1/3(全国平均数是 13%)处于贫困线以下, 年收入不到 1.2 万美元。
黑人——贫困的少数民族
美国的黑人共 2600 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 12%强一点。他们大多是 被殖民主义者从非洲强行贩卖而来的黑人奴隶的后裔。
欧洲殖民者踏上北美大陆后,就大肆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并对他 们实行残暴的虐待和灭绝人性的屠杀。他们实行野蛮的奴隶制度,从非 洲贩卖黑奴到美洲。由于黑人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而且肤色容易识 别,又远离故土,孤立无援,便于管理,因此非洲的黑人源源不断地被 贩卖到北美大陆,成为殖民者开发“新世界的理想奴隶”、“会说话的 牲畜”,奴隶市场比比皆是。
第一批来到美国的黑奴,于 1619 年由西班牙人贩运到南卡罗来纳。 直到 1858 年(宣布贩卖非洲奴隶为非法后半个世纪),仍有约 420 名黑 人直接从非洲运到佐治亚州的港口。
起初,非洲移民是没有家庭的,有家庭的都被人口贩子粗暴地拆散。
黑人也没有姓。他们只是主人的财产和工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80%的黑人集中在被称为美国“黑人地带”的 12 个南部州,从事农业劳动。 后来,黑人逐步向美国东部、北部和西部工业城市迁移。
黑人受尽了非人的剥削和压迫,直到 1865 年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才在法律上摆脱奴役,但歧视依然存在。黑人不得与白人同车、同校, 甚至不准进入同一个商店。争取黑人民权的活动分子詹姆士·鲍德温在《纽约人》杂志上曾就黑人凄惨的遭遇发表过一篇文章:“绞杀、火烧、烤打、阉割、杀婴、强奸;死亡和耻辱;日日夜夜的担惊受怕, 渗透骨髓的恐惧;怀疑自己是否值得活下去,因为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不 值得;为自己妻子、亲属和子女悲伤,因为他们需要他的保护,但是他 却不能保护他们;狂怒、仇恨和谋杀,他对白人的仇恨常常转而仇恨自 己和自己的亲人,因而使一切爱情、一切信任、一切欢乐都成为不可能。” 这段话曾激起了在肯尼迪政府时期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对黑人 的极大同情,使他成为一名为黑人民权而战的白人斗土。他们经过长期 的斗争和反抗才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制定了民权法和选举法,使黑人争得 了相对平等的权力。近年来,黑人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他们在各级议会 和政府中的席位有所增加。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将军是黑 人,刚刚坠机身亡的财政部长布朗是黑人,杰西·杰克逊曾争取参加 1988 年的总统大选。华盛顿、芝加哥、底特律、洛杉矶和亚特兰大都是黑人 市长。黑人在体育界几乎独占鳖头;在演艺界异军突起。他们的经济收 入也在不断地提高。黑人完成高中学业的百分比在上升,他们和白人入 大学的人数的差距在缩小。
尽管美国黑人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都取碍了进步,但幅度仍太小。 黑人虽然在议会和政府中的席位有所增加,但总数仍不到美国人口的 1%,与黑人人口占全国人口 12%的比率极不相称。担任企业管理和搞专 业技术的黑人仍很少,绝大多数黑人依然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 如卡车司机、修路工、建筑工、清洁工、餐厅招待员、旅馆服务员等。 黑人的经济地位与白人相比仍然十分低下。贫困黑人人口占全国贫 困人口的 37%。美国国家城市同盟 1993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收入不到500 美元的白人家庭占 2.5%,黑人家庭占 12%;收入在 5 万美元以上的 白人家庭占 34%,黑人家庭仅占 15%。 1992 年,有 196 万黑人失业, 是白人失业人数的 2. 17 倍,失业率为全国平均失业率的 2 倍。一位民 权活动家说:“黑人仍是美国的一个贫困的少数民族。”
当然,机会的不均等,生活的困顿,贫民区恶劣的环境,往往使黑 人在精神上去寻找刺激和慰藉,凶杀、吸毒、强奸、盗窃等犯罪案件层 出不穷。电视新闻中如果哪一天没有报道犯罪案件倒是出人意外了。而 这些案件中,黑人犯罪居多。
美国黑人对他们仍在遭受的歧视和痛苦十分不满, 1994 年 7 月, 全美黑人在底特律召开了一次会议,要求美国政府对奴隶制的罪恶进行 赔偿。若按林肯总统给每一位自由的奴隶“40 英亩土地和一头骡子”的 设想,每个奴隶的后裔可得到 98191. 25 美元的赔偿,美国黑人目前2600 万,美国政府需向黑人赔偿 2.5 万亿美元。
二、梦里寻她于百度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尽管移民法日益严苛,现在世界上每年仍有 50 多万人移居美国,他 们为什么不惧惊涛骇浪,为什么不惧艰难险阻,为什么要抛开生他养他 的故土,为什么要离别亲人,千方百计来到这里呢?是为了寻找一个梦。 梦中的这块土地,具有神奇的力量,这里是财富之地,这里是梦幻之乡。 是许多人向往的目标。一进入美国,你会发现失去的是脚下的土地,但 得到的却是更多的机会,你可以一飞冲天,搏风击雨,也可能折翅铩羽, 委落泥淖。除了美国所给予的机会的诱惑,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会让你 心乱神迷。然而什么是美国生活方式,许多人们,还有那些曾经口诛笔 代的人们其实并不清楚。国门洞开之后,比较了八面来风,人们就会发 现,美国生活方式仍然是世界上生活水准、生活质量最高的。这是每个 到过美国的人不能不心生艳羡的原因,这是每个滞留美国不归的人不言 自明的理由,也是想去尚未去美国的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不必讳言这一 切,离开了衣食住行这些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一切免开尊口。
这里有几个数字,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的国力及生活方式的轮廓:
据 1985 年美国商务部发表的报告,以土地、建筑物、机械、自然资 源、住宅及个人所有动产的总值估价美国财富总值,按 1982 年美元计算, 共计 12.5 万亿。
1991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56826 亿美元,人均 22550 美元。1992年,已经达到 6 万亿,相当于我国的 12 倍。
1990 年统计,有 64%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占人口 70%的中产阶级 人均拥有 100 平方米的住宅面积。美国每百人拥有汽车 73.9 辆,电视机65.8 台,电话 78.8 部。
美国人花在医疗保健上的费用为 9400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4%。美国男人平均寿命是 72 岁,妇女平均 78.8 岁。
美国人怎么穿
美国人穿什么,总的说来是简单随意——虽然喜欢标新立 异,但并不以衣帽取人——不怕穿破,但不许穿错——美国人 的宴会,衣着规矩忒多——在美国,打赤膊可以,但穿睡衣出 门不行——学生仔的功夫全在鞋上——蓝领、白领、粉领,在 美国是物以类聚,人以“领”分。
●不以衣帽取人
美国人的服装以体现个性为主,其信条可算是:“我就是我,你就 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人人都想与众不同,因此很难从他们的 服装上看出他们的身份,很难从穿着上看出他们是富有还是贫困。如果 一位穿着时髦笔挺西装的男士,看去似某大公司的老板,其实他可能是 演艺界的艺员,甚至是一个美容美发师。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旧 T 恤的, 看似流浪汉,其实却可能是一位不修边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国,万万不可先敬罗衣后敬人。如果谁简单地以衣帽取人,那就可能主次不分, 使自己陷入窘境。
曾经有美国外商来华,接待人员乍一见便以为那西装笔挺的一定是 老板要员,而忽视了一行人中的大胡子。虽然把热情过多地倾泻到了“西 装笔挺”上,还好,也没冷落“大胡子”。稍后,一介绍身份,方知道 谁是真正的老板,而那“西装笔挺”不过是雇员。美国人着重的是实力, 你越有钱,这个社会就越重视你。它的法律法规,也都偏向于有钱人。 至于你穿什么,那是个人的自由。美国 1791 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的 个人表现自由,其中就有“穿什么,穿或不穿”自由选择的内容。这样 的自由是不能侵犯的。
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钱,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没钱。因此,不以衣帽取 人倒成了美国社会的习尚。
●穿衣追求与众不同
美国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反映在服装上,那便是标新立异,甚至是 奇装异服。通常,美国人把遇见和自己穿着相同的人视为最不开心的事。 因此,美国人会掉着法儿花样翻新,在他们眼里,服装不单单是出于自 己的爱好,更是穿出自我的工具,因此他们想方设法从服装上体现出自 己与众不同的价值来。年轻人喜欢赶时髦,会把短裙穿在长裤外,会把 一条好裤子剪几个洞,打几个补丁。女士的穿着趋向性感和野性。于是 袒胸露背装、齐胸短衣、裸露肚皮的上衣成了抢手货。为了凸出曲线, 他们大穿 T 恤,有人甚至只戴乳罩上街。
在美国,无论你穿什么服装,猎装牛仔装,西装夹克衫,也无论是树皮衣草裙,即或是半裸三点式,均可招摇过市,不会引来太多惊奇的 目光。美国人对此是司空见惯,对各种奇装异服已经有了太多的承受力。 一位著名的女明星在一次豪华的上层社会的沙龙中,在脚上套了一 双健身橡胶鞋来配她那套雍容华贵的白纱大礼裙,果然她的打扮吸引了
不少镁光灯的闪烁,成了社交界的头号新闻。
另一位所谓“领导潮流”的女明星,把崭新的牛仔裤放在开水中煮 得发白,然后剪去裤腿改成一条短裤,再用铁钧把裤子边沿拉毛,创造 了一条新式牛仔裤。她的这一奇招引起一时轰动,一些凑热闹的服装商 也依法炮制,售价高出平常的裤子好几倍。
芝加哥一次晚会上,一位小姐故意穿一件粗粗拉拉的肥衣裤,旧式 农民装束,没首饰,也不化妆。顿时,那些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女人 反而都成了她的反衬。好比高楼大厦中一棵绿盈盈的小树,极其清爽透 亮惹眼,于是她成了那晚的皇后。
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姑娘负责张罗招待工作,忙前忙后,不亦乐乎。 后来她一时高兴,竟将鞋子踢掉,赤着双脚东奔西跑为客人斟酒、端菜、 拍照。她是那么自然,毫无娇情。
这就是美国人追求的效应,只要与众不同,只要稍微引起些许轰动, 他们是什么都敢穿的。
●不爱盛装爱便装
与标新立异潮流相伴而生的,是美国人衣着随便。你穿你的,我穿我的,并不是一窝蜂一拥而上。服饰不受拘束,你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 没有人因为你穿得时髦而刮目相看,也没有人因为你穿得随便而说你失 仪。
在街头,在商场或公园,绝大多数美国人的衣着都很简朴,一般是 牛仔裤、汗衫、健身鞋。而牛仔裤无论年龄大小,不分男女都穿,可以 说是美国的“国裤”,甚至当年卡特总统也穿牛仔裤发表竞选演说。金 融、商业区有较多的西装革履的人,但也有许多办公室白领阶层的人们 也只是在脖子上套一条领带就算顾到礼仪了。推销员们较注重外表,十 分讲究衣着,但很少看见浓妆艳抹的妇女。较为引人注目的、讲究大红 大绿爱打扮的却是 50 开外、年龄较大的妇女们,大概她们尽力留住昔日 的青春和美丽吧。
因为穿着不受拘束,因此,服装的式样就多种多样,服装设计师不 断为你设计新颖的款式,每周会将一本设计样寄到你家里。各种皮鞋、 胶鞋、便鞋、拖鞋也是五花八门。这些服装、鞋帽很多是来自各国的名 厂或加工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打入美国市场。这里的地区差价、牌誉差 价和款式差价十分悬殊。洛杉矶一个有钱人住的“比华利山庄”商店, 其商品价格就比市区贵几倍甚至十倍,一套衣服就 300 多美元,一件衬
衣 150 美元,一双皮鞋 100 多美元。新款的女服价格虽然很高,但人们仍争相购买,而过时的服装就大幅度削价处理。 美国的衣服都是现买的多,尺码很多,长、短、阔、窄,甚至“大肥婆”、“大肥佬”的衣服都有。为了节省,也可以自己动手缝制,布的价格很便宜,有些零头布每米只卖 0. 99 美元,花色品种很多,还附 带卖衣服纸样、钮扣、拉链。买回来裁缝成睡衣、睡裤或根据纸张样和 款式缝制美丽的时装,十分方便。
●不怕穿破,不许穿错
说美国人穿着随便,不像欧洲人那么讲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一定时间、一定场合,美国人也有讲究的时候。比如去参加舞会或宴 会等正式的社交场合要求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美国人穿衣不怕破不怕 怪但不许穿错,你打赤膊上街不会有人指责,而如果穿睡衣出门便会遭 到批评,穿晚礼服在大白天逛商店也很招嫌。
美国许多公司上班有专门设计订做的制服,在律师楼和银行上班的 老板和职员们则天天都是西装笔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换,若两日相同, 就容易被人误会是个夜晚没有回家更衣的人。
美国女士上班时,多数穿西装套裙,不许穿休闲类的裤装。那直筒 式的西装上衣很长,而“一步裙”很短,在膝盖以上。颜色多为白色、 大红色,灰格子式。裙装内必须穿长统袜,不得露出脚趾;长统袜的长 度必须高于裙下摆。女职员的头发必须整洁。美国男士们上班穿着很讲 究西装,西装带格子图案多些。衬衣中流行的是中型尖领。领子要大些、 尖些,再配上一条花色很艳的宽领带。
下班回家后,在内衣裤和睡衣袍方面美国人是很考究的。年轻人爱选择全棉精纺的时装式睡袍,配有工艺花边和电脑绣花,舒适随便,富 有青春气息又不失文雅;年龄大的妇女喜欢选择真丝面料的工艺绣品睡 衣,显示着富贵气派;男士的睡衣则以各种淡颜色的毛圈巾为主,舒适 中显示着滞洒大方。
在高层次的社交场合,特别是对赴宴的服装要求更为复杂,规矩也 更多。就是说,赴宴你可以迟到和早退,可以和女主人打情骂俏,甚至 可以放肆地说不十分得体的话,但你万万不可以乱穿或穿错衣服。在这 种场合,男士一般须穿西装,系领带;女士则穿裙子,配首饰,打扮得 高雅、端庄。
正式的晚宴与一般的自助餐酒会服装有所区分;一般的家庭烤肉聚 会又与参加朋友的生日派对不同。常常你邀了客人做客,客人会反问你 聚会的场合正式不正式?每当这时,你应该心知肚明——他是为他的衣 服问的,而这也是聪明人的做法。试想,如果在一个不怎么正式的场合, 每个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独你一人身着深黑笔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 个都云鬓高挽、长裙及地,唯独你一人一袭 T 恤,这种巨大的不协调, 你自己不觉得自己张狂,别人也会看着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个东 西。而且,这在美国是对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确表示。
在美国举办各种宴会,往往在请柬上注明是否“黑领结”。如果注明了“黑领结”,男士则一定要穿无尾礼服,系黑色领结,女士必须穿 晚礼服。这时,男士的长条领带,女士的裤装都上不了台面。如果没有 注明“黑领结”,而表示是“正式穿着”,那么西服就可以上场。如果 写的是“白领”,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领带。在豪华宴会上,人们 不仅要穿着得体,而且要独树一帜,如“维多利亚式燕尾服”、“宇裙” 和“苏娜爱情晚礼眼”等。
和穿着随便形成尖锐冲突的,在衣着方面也有许多禁忌。中国留学生徐国民到美国甫下飞机,便遭遇了一场“打赤膊”与“穿睡衣”的“文 化冲突”。在洁净静谧、行人稀少的林荫道上,他看见时而出现一两个 穿汗衫短裤,甚至赤膊的人,而在中途停车买快餐时,还在商店门口险 些撞上一个只穿了三点式比基尼游泳衣的年轻女子。这和在欧美电影、 电视中常见的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的印象大相径庭。他问来接他的表 兄这是怎么回事,表兄不以为然地回答:穿着是个人的私事,这儿的人 或许还保持着早期开拓西部的牛仔精神吧,穿着很随便的。当送走了赶 来参加为他洗尘的晚宴的亲友后,徐国民换上了一套真丝睡衣裤,陪着 年迈的伯母边看电视边聊天。晚风透过纱门送来一阵带着甜味的花香, 伯母告诉他后花园种了不少果树和玫瑰。他忍不住站起身,准备到后园 逛逛。谁知他刚跨进花园,伯母又喊住他:“你这样的穿着不能出屋去 的。”他不解地回身望着她,她解释说:“穿着睡衣裤出门不雅观,虽 说后园是自家的,但隔壁邻居看得到的,他们会以为你没礼貌。”他扬 了一下被长袖管和长裤腿遮得严严实实的手脚,疑惑地问:“我穿得这 么不露皮肉,怎么会不雅观呢?马路上打赤膊的人都有呢。”伯母不由 愣了一下,“这我倒没想过。但我刚才说的也是这儿的习俗。尽管有时 也看见隔壁的老美只穿一条三角裤在后园草地上晒日光浴,但睡衣睡裤 不能在除家人之外的人面前露眼,除非外面再罩上一件睡袍。”他只好 接过她递来的伯父的睡袍,披上后才去游泳池边的花果丛中徜徉,但思绪仍被有关睡衣和赤膊的矛盾所困扰。 这种“冲突”虽然很费解,但其约束力并不是绝对的。在美国,穿着是绝对自由的。加州名校柏克莱加大即大有崇尚这种自由的好汉。这 些人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不满意动不动就裸身示众。他们有时男男女女站 成一排,身上的繁杂零件垂垂吊吊,周身各种经年不见天日的毛发纤毫 毕露地任由人凝视瞻仰。该学院中的一位样貌不俗的男学生甚至一度干 脆整天地裸进裸出,豪放异常。
●学生装价值全在脚上
美国学生的衣着更是五光十色,富有朝气的年轻人,更是要穿出自 己的个性,因此也更为开放。
一般青年学生,除极少数学校外,多无规定的制服,大学教职员学 生更没有制服可言。假如你站在加州大学校门,当学校下课的时候,一 群学生蜂拥而出,从他们或她们的服装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男的 可以穿背心,女的可以穿“三点式”,花色杂陈,有如一幅流民图,其 杂乱的情形可以想见。教授职员衣着也很简朴,夏天上身一件衬衫,冬 天外加一件夹克,很少用领带。甚至有的衣衫退色,足蹬走样的皮鞋, 视为常事。教授们则爱穿臂时上缝一块圆形皮子的粗呢西服,强调自己 是务实干事的,反有另一种扎实勤劳的风度,逢到重要的社交场合,依 旧西服革履,只是没有先前那样严格。
一位中国学者去美国 ISOM 中学访问时正值冬天,下着大雪,可路上居然有不少男学生上身穿着大厚毛衣,脚登高腰旅游鞋,下身却穿条短 裤。这位学者担心他会冻病,走过去问:“喂,朋友,你这样不怕冻坏 了自己?”他不懈地看看,摇了摇头。
走进教室,看到女生们都穿着奇怪的大毛衣,这位学者走到一个穿黑毛衣的女孩面前问:“你为什么喜欢穿这么长的衣服?”女孩笑着转 了一圈,“长吗?我看正合适!”这位学者又仔细看了看那件毛衣,毛 衣的下摆超过了臀部,两只袖子超过了手臂,明明是长嘛,可她为什么 说不?又接连问了那几个穿不同样式长毛衣的女孩,她们说,这样的衣 服穿起来舒服,好脱,活动的时候也很方便,行动自由,她们都不喜欢 冬天穿太紧的衣服.不过她们说,夏天就不同了,穿得越少越好,越小越 好。
到了夏季,学生们的服装就更随便了。男生差不多都穿 T 恤衫,而 且几乎都是鸡心领或圆领。有红的、蓝的、黑的,有粉黑相间的,也有 白色加彩色文字图案的。女生很少有穿连衣裙的,大多数也穿 T 恤,和 男生稍有不同的是,她们更爱穿由不同鲜艳的色块拼起来的 T 恤。远远 望去分不出男女生,只觉得是一片彩色的海洋。
别看美国学生穿着短衣短裤很随便,档次的高低全在鞋上,那些看 起来又厚又笨的运动鞋,无论什么季节都登在脚上。他们说,运动鞋是 他们服装中消费最高的,一般都要 70 美元左右。许多人以穿“耐克”和 “阿迪达斯”牌为荣,这些名牌一般要 100 多美元一双。许多中学生流 行穿“波普”鞋,这是美国雷波克鞋厂生产的最新产品,每双售价高达170 美元,仍供不应求。有的中学生一年中购买运动鞋的钱就达 1000 多美元。
别看美国中学生平时穿得随便,但在正式场合,却十分庄重。例如 在唱国歌、开学典礼、合唱演出时,他们好像变了一个人;男生是西服 套装,打着漂亮的领带;女生是素雅的连衣裙或套裙,皮鞋都擦得很亮, 走路和站立的姿势严肃而正规。
●衣着随便但并不从来如此
美国人衣着并不是从来都这么随便的,据说 30 年前,美国各大都市 的人衣着都很整洁,尤其在正式场所,各色人等都穿戴讲究:就是街头 女土,也都衣履雅致,予人以清新之感。看 50 年代以前的电影,男女演 员的服饰皆有法度。反观今日电影、电视镜头,除主播新闻记者或在若 干正式场面穿着比较正规外,其他各类电视演员,多有因陋就简,甚至 形象粗野,不堪入目的所在皆是。尤其以摇滚歌手及迪斯科舞蹈,袒胸 露腿,光怪陆离,不一而足。
缘自 60 年代末期,“须痞”歪风吹来,衣服装束渐趋放浪,现在除 官式衙门、金融企业、社会人员衣着端正外,其他各行各类职业员工, 穿着毫无定准,随人方便。有的冬天一套夹克,夏日几件衬衫,也就足 可应付,一般社会人士更是质朴无文。每看百货公司或服装店铺,陈列 各项成品,可称价廉物美,很多来自香港、台湾、韩国等地厂家出品, 美国人亦乐于购用。
●物以类聚,人以“领”分
在衣着方面,不能不提到美国人习惯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以衣服 的颜色来分类命名。于是,美国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衣领工人”,传统 的有“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
“蓝领工人”通常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人员,如机械操作、修理、搬运、建筑等工人和非农业杂工。他们的经济地位较低。工作条件 较差,劳动时常穿蓝色衣领的衣服。
“白领工人”是相对“蓝领工人”而言的,主要指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肩员,如专业技术人员、医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掌握复杂技术, 依靠仪表、电钮、数据进行操作的办事人员等。他们多数是从事办公室 工作的,经济条件和工作条件都较好。工作时穿戴整齐,衣领保持洁白, 故被称为“白领工人”。实际上,他们是免除了繁重体力劳动的知识化 的劳动者。
除了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以外,还有占就业人口 10%以上的服务人 员和仅占 2—3%的农业劳动者。正是这 4 种主要类别的劳动者,构成了 美国全部就业人口。
近年来,美国又有了新的“衣领工人”,分类也越来越细。“粉领 工人”,指在就业人员多数为妇女的行业里工作的人,如售货员、教员 和文书等。“灰领工人”又称“新领阶层”,多指美国二战后生育高峰 期间出生的 2000 多万中青年,他们多从事服务性工作,如保险公司代理 商、心理保健护理人员、键盘穿孔操作员、电子计算机技术人员、审计员等属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为美国战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 大贡献,现在还起着重要作用。
“金领工人”,指进入信息时代的那些同知识打交道的一代新型工 人,如工程师、律师、各种类型的分析家和预测家、编辑、程序编制人 员和计划制订人员。此外,还有“铁领工人”,又称“钢领工人”,这 是指在喷漆、采矿、冶炼等领域中代替工人劳动的机器人。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白领工人”的迅速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美国社会最深刻的变化之一。
“白领工人”工作范围很广,其劳动条件、社会地位、工资状况都 很悬殊。其中有不少技术性较高、社会地位较优越的工作,如高级管理 人员、科学家、学者名流、律师、医生、艺术家等。也有大量技术一般、 社会地位平平的主体,如行政职工、销售人员、秘书、速记员、打字员、 接线员等。
随着美国科技、教育、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白领工人”队伍一 直在稳定增长,在就业队伍的比例越来越大,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 “大约在 1956 年,美国成为第一个这样的大国,它的非农业人员中有 50%以上不再穿工厂或体力劳动的蓝领服装。”1987 年美国的白领工作者 占就业总人口的 52.7%,蓝领工人则仅占 31.1%,白领比蓝领多 70%。
美国人怎么吃
早餐面包牛奶,午饭汉堡包,只有晚餐才算正餐——走遍 美国只有汉堡包——吃饭速度,美国人的拿手绝活——讲究营 养,每餐都精打细算——大把吃维生素——为减肥发愁的美国 人——吃鱼,为的是出人头地——厨房硕大无比,但美式菜肴 比起中华大菜那可是太“小儿科”了。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
美国人吃什么?真是越来越难,吃盐怕高血压,吃糖怕糖尿病,吃 蛋怕胆固醇,吃油怕肥胖症,吃蔬菜怕农药。但一般来讲,美国的食物 无刺激性而且也不加香料。色拉很受欢迎,而且一年无论什么时候都可 食用。在这个国家里,很多人都努力减肥,所以他们有食物“热量”意 识。这种意识在“低热量”或“控制体重者”食品上反映得很明显。在 市场里能够看到“无热量饮料”,如姜汁汽水或可乐,不含糖或盐的“选 定”食物在食品店也有销售,你没有必要为那些货架上的东西困扰,但 你可能觉得有趣。
饭店的侍者喜欢让每个人喝咖啡,但你没有必要非得那么做;如果 他突然问:“现在还是晚点儿?”他的意思是“你要与饭菜一起用咖啡 还是饭后再用?”很多美国人进餐时喜欢同时用咖啡或茶。饭后用或与 饭一起用咖啡或茶因人而异,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饭后你也可以要茶、 牛奶、可口可乐、啤酒或其他的饮料。如果没有许可证,饭店是不许销 售酒的。假如在某人家里用餐,只用主人所提供的食品而不要别的什么 东西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行为——除非女主人供有选择之物。
美国的饭菜通常是兽肉、禽肉和鱼肉,但一顿饭中一般只出现其中 的一种肉食(除了海产品如鲜虾、醃青鱼、牡■等可以用来当开胃的食 物)。
大多数美国北方人早餐、中餐用得很快,除非有社交、商业或家庭 聚餐。但是晚饭通常很消闲,而且是家庭团聚的时光。白天用餐也是“快 节奏”。因为人们认为工作时间很宝贵。此外还有另一个原因——这就 是在场的人与时间的压力,在公共用餐场合的其他人还等着你用完餐之 后他们可以用餐,而且要在限定的时间里赶回工作地点上班。因此,每 个人都匆忙用餐然后给别人让地方。
●一日三餐
美国人的早餐,主要是面包加牛奶(或咖啡)。从超级市场买回的 面包,已经切好片,从冰箱里取出两片,放在烤面包机里,不到一分钟, 面包烤好自动跳出,涂上麦琪琳(植物黄油)果酱;然后一杯冰牛奶(美 国人喝牛奶不加热,婴儿从出生就喝冰牛奶)。此后,再加一根香蕉。 女士们普遍爱喝不加糖的热咖啡掺牛奶。还有的美国人喜欢面包中夹薄 片的肉或火腿,再夹几片生菜。讲究的人把生火腿放平锅里煎,再夹在 面包里吃。牛奶分全脂、低脂、脱脂,除小学生喝全脂的,其他人都喝 低脂或脱脂的。
小学生早餐不吃面包,吃一种专为儿童特制的半寸见方的小饼干(内
含大量维生素 B,咬起来脆焦)。鸡蛋对美国人早点之吸引力越来越淡了, 主要用于病人或老年人。
美国人午饭简单,因为大人上班,小孩上学都不回家,就地买一份三明治或汉堡包代餐。有钱人,讲究的打电话给附近快餐店,叫他们送 一份虾仁炒面和饮料,送到工作地点。
快餐吃腻了,改吃炸鱼块,比巴掌小点,没有鱼刺全部是鱼肉,配两片生菜,一片西红柿,就冰箱常备的各种减肥饮料,利利索索地,轻 轻松松地结束了午餐。有的人什么也不买,就吃家里带去的水果,以香 蕉代餐最普遍。办公室免费供应咖啡或牛奶。
美国人把晚餐叫做正餐。这一顿要一家人聚齐共餐。其花样丰富多彩,有牛肉、鸡、猪肉、虾、鱼,再搭配一些素菜。他们的烹调法主要 是烤、焙烧和煮。美国人经常吃烤鸡,家家有烤箱,加调料后的鸡腿, 放进锡箔纸盘里,温度保持在 350℃,经 90 分钟便可烤熟。食烤鸡要配 牛肉汤,再配一个生菜色拉,洗净后放在盘里配有去皮旱黄瓜、生芹菜、 生的鲜蘑菇,放上盐就可以吃。女士们最爱吃的是糖醋排骨。奇怪的是 美国人反对食味精。晚餐时,每人有自己嗜好的饮料,有的爱喝杯果汁 酒,有的喝葡萄汁或广柑汁,有的仅需一杯冰水。
●汉堡包——美国的象征
一位俄罗斯旅游者从美国东部跑到西部,他得出结论:美国人吃的 只有一种东西——汉堡包。话虽夸张,却也道出几分真谛。
美国人对吃的方面不大考究,平时吃得都很简单,如汉堡包、热狗、三明治、薄饼、炸鸡、牛扒、龙虾、炸鱼、蔬菜、沙拉??千篇一律的 格式。
人们除在家中自炊外,平日上班,午餐多在外间就食。麦当劳、汉 堡包等速食店,更是生意鼎盛。报纸宣称,麦当劳制售汉堡包年达数十 亿,他们营业额更高达百亿美金。它是全美首屈一指的快餐店,成千上 万家以一个巨大的 M 为标志的连锁店已遍布全国,雇员超过 50 万人。分 店已设立欧亚备洲。因为价廉物美,设备清洁,十分大众化,成为美国 民间,尤其是青年学生最普及的餐食。意大利比萨饼也是美国人的钟情 物。每天吃掉的比萨饼如果平铺地上,占地可达 546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