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抗旱偏逢水利失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44:22

追问抗旱偏逢水利失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3日 03:40  第一财经日报

  田毅

  干渠之上

  “哗哗,哗哗......”2月12日下午3时,电话那头传来跃动的水流声,接电话的是河南省中牟县大孟镇水利站站长张文建,前几天这个闸只有2立方米/秒的黄河水流量,今天成了四五立方米/秒了!

  “不过我们8立方米/秒的水才能正常使用。”张文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下午和镇领导一起来到本地的主干渠上现场协调,之前下游用水的农民反映水量还是太小。

  河南中部的中牟县大孟镇有7万亩耕地,其中北部2500亩可用黄河水灌溉,其余多靠井灌。到现在为止,本镇80%已经浇过了第一水,旱情缓解不少。中牟县抗旱办人员亦告诉记者,本县第一水基本浇过。

  现在困扰张文建的是几个水闸的闸门很高,放水困难。水量少各乡镇只能各用几天,灌溉周期无疑拖长了。

  此时,在中牟县九龙镇,县水利局施工总队队长李亚东正带领大家打井,旱期至今,新打井33眼。

  “这次打井费用不用农民出,财政出。”李亚东队长告诉本报记者。

  中牟县引黄淤灌管理处梁虎妮经理已经来灌区7年了,这里往年1、2月不灌溉,靠雪水就成,而今冬无雪,从1月份就忙了起来。

  中牟县现有杨桥、三刘寨两个引黄灌区,其中杨桥灌区占一半,三刘寨占三分之一,另外的从排水河取水。

  梁虎妮经理发现,因实施人工调水调沙,从2002年至今流经本县的黄河主河槽已下降了1.78米。“就是说黄河同样的流量我们引的水会减少很多,整个河南引水部分都出现这个问题。”梁虎妮经理对本报记者说。

  “这次抗旱我们上报都增加了流量。建议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情况下,1月拿出10天加大水量,集中使用灌溉,其他时间减少点流量。”

  灌区衰减

  三刘寨、杨桥两个引黄灌区分别建成于1966年和1970年,中牟县北、中部一年年的庄稼和农民都得益于它们。不过,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却衰减了。

  本报记者了解到,灌区效益发挥最好的1978年,全县引黄灌区实灌面积近26670公顷,而2007年,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已锐减到6670公顷。

  “设计面积大,但开始就不是完全能达到。另外很多设施没配套,慢慢地随着体制变化就废弃了。”一位当地官员这样向本报记者解释说。

  灌区经费这条“短腿”或许是面积减少背后的关键推力。

  这里水费标准低而成本高。当地水费1989年后为8厘/立方米,1993年后2分/立方米,2000年后4分/立方米,其中4分钱里有2分5上缴县水管部门。这些水费标准都远远低于5分8/立方米的灌区供水成本,这个成本还没有算入清淤费用和基建中的投劳折资。

  “就是这4分的水费也难以收到,有时只有50%。”中牟县水利局农水科赵娜这样对本报记者说。于是灌区支渠以下工程因老化失修造成的毁损日益严重,县水管部门经费拮据。

  不过好的是2008年中牟县财政部门拿出120万,用于向黄委会上交水资源费,而原来由农民交的水费就基本停收了。但120万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以往两年全县实际收来的水费之和。

  杨桥灌区自2002年开始改造,上级有拨款,但三刘寨灌区目前每年地方财政的工程投入很少,当地官员告诉记者,据测算三刘寨干渠完全改造共需2800万元。

  “现在三刘寨灌区灌溉问题不大,但存在供水隐患。如看护,有的桥、涵、闸多年损耗很大,还有拦水设施。”梁虎妮经理说。

  赵娜介绍说,三刘寨灌区大部分的干渠仍为土渠,一些控制工程虽经改建,但标准不高,支渠及田间工程则普遍老化、损毁,还有平渠种地、扒口取水等人为损坏。个别支渠已经报废。

  一份中牟县水利系统的报告中还这样说,近年来,黄河水资源日益短缺。为维护黄河流域各地区的整体利益,黄河河务部门在黄河水资源的分配上采取了“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生活后生态”的配水方针,给中牟县引黄灌溉带来了很大困难。

  舍河用井为哪般?

  在黄河灌区面积有缩减之势的同时,近年来井灌面积一路高涨。但这里用黄河灌溉的费用是一亩5元,用电的井灌是七八元,用柴油机的井灌则高达10~15元,另外黄河水还有水温高、有机质多,土地不容易板结,更可防止盐碱化的优势,也节约了大量劳力——那么,为什么农民还大增井灌呢?

  当地官员向记者介绍说,近两年引黄灌溉用水保证率降低,灌区部分干部群众对引黄灌溉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一些农民为方便浇灌,纷纷改种旱作物,黄灌改井灌,也成了导致灌区灌溉面积衰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提倡井渠双配套,因为黄河有时没水灌溉,所以就两者配合了。”梁虎妮经理介绍说。

  观测资料表明,由于黄河侧渗,中牟县沿黄各乡镇地下水位较高,一旦连续多年不用黄水浇灌,就会有大量次生盐碱滋生,给农业生产造成灾难性后果。目前,个别地方已有大量次生盐碱出现。

  新华社记者曾采访了河南一些水利专家,他们指出,近年来河南粮食增产,有一部分是靠超采地下水换来的。

  上述新华社报道说,由于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污染的地表水向下渗漏有加快之势。目前,河南省平原农区地下水污染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区面积的25%。

  据记者了解,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方面基层水利单位改制、设备拍卖很多,一方面地方政府相关公共投入没有跟上,造成很多渠道损失,特别是乡与乡、村与村间的渠道失修,一些农民也不得不倾向于打井。

  水费征收矛盾也暗暗作用。

  “之前矛盾比较多,灌区一个周期20天,太长,下游等不住就用井灌,收费难。”中牟县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本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07年,各乡镇拖欠县水管部门的水费累计已达200多万元,而2008年财政统一垫补水费也有这个背景。

  河南省偃师市水利局李国客告诉记者,当地一般由村收取水费。“不少村把水当作一种福利事业,比如一个村长上任了,可以承诺大家免费,有的靠村里企业支出。”

  工程性缺水与消失的“两工”

  “现在统一部署抗旱,我们单位几乎所有人员都下基层了。重点疏通渠道和加紧水利调配。”2月12日,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一位干部告诉本报记者。

  2006年,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的丁永琦副教授等人针对当时河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展开调研。他们认为:“河南省近几年的大旱不是因水资源紧缺,而是工程性缺水。”

  他们举例说,河南省干、支渠以下大多仍是土质渠道,在输配水过程中渗漏损失量大。“按单一渠道计算,从渠首到渠尾,水的渗漏损失量一般达30%~40%。按整个系统计算,包括干、支、斗、农渠,则近50%的水量被渗漏损失了。”

  “河南省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设计的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全,也进入老化期。我们调研的时候估计全省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丁永琦副教授向本报记者分析说。

  事实上,近年来河南水利投入逐步增长,2006年全省水利基建投资规模达31亿元,较上年增长27%。其中争取国家对治淮骨干项目资金支持、省级重点项目投资和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主要的资金流向。

  2004年后,全国水利建设面临着一个新难题,那就是费税改革后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工”),而他们曾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力量。

  丁永琦副教授的研究显示,“两工”取消后,占农村水利工程总量70%~80%的跨乡、跨村工程失去了原有投工投劳的渠道,而新的投工投劳渠道尚未明确。

  “现在靠人海战术已经不现实了,而且机械化作业多,外出打工的多,劳动力少。‘两工’取消有很大影响,我们没政策依据,对农民的说服力不强了。”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水利局田国波对本报记者说。

  对长垣县而言,农民投工数量从2001年的500万个逐渐下滑到2007年的300万个,减少了40%。

  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跟上,有关的政府部门没有制定严格、具体的政策措施来界定什么样的工程可以让农民投工、投劳,什么样的工程不可以。

  “农村‘一事一议’政策不好组织。有时大部分渠道都通,但有的村两委班子瘫痪的地方就不好组织了,那就影响他们村浇地。有的就靠机井了。”田国波说。

  农民用水协会

  中牟县大孟镇信王村支书郭秀荣的另外一个职务是村农民用水协会会长,2月12日,她自信地告诉本报记者:“我们村用水不错,小麦不会减产。”

  在郭秀荣的记忆里,农民用水协会成立前,时常是农民需要水的时候放不过来,而不需要的时候可能又来了。

  “收水费也难,不及时交,欠得多,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后来水费好收了,用得也方便。”郭秀荣说。

  现在,信王村80%的耕地可以用上黄河水。据张文建介绍,大孟镇里使用黄河水灌溉的村都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村民选举,不行就换。中牟县水利系统官员告诉记者:“现在鼓励群众多用黄河水,推广农民用水协会。”

  这些农民用水协会成员的补贴一部分来自乡镇政府,一部分来自每亩灌溉1元的象征性收费。协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协调用水。

  在中国,治水或治旱自古是观察农民、社会和政府的一个视角,基层组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汉学家杜赞奇希望证明,在华北村落中,“权力的文化网络”是一个比“市场体系理论”更为妥帖的角度,他特别以水利为例论证。

  西南政法大学罗兴佐教授曾长期研究建国后的治水,在他看来,国家介入是乡村水利有效供给的重要前提,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强力介入下,农民合作成了国家组织问题,动员形成水利有效供给。农村改革以来,特别是水费改革后,以家庭为单位的乡村难以就水利达成协作,各家只能打井挖塘,抗旱能力下降。

  “乡村水利制度的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中寻求最佳结合方式。”罗兴佐教授在著作中这样写道。

  农民的组织合作、政府的切实支持和市场化、民主化运作应是大方向。中牟县水利系统一份报告建议,乡镇政府在今后灌区工程、供水管理上切实负起责任,迅速建立健全乡、村两级管水网络。

  记者还了解到,虽然部分灌溉设备已列入国家农机补贴范围之中,但一些希望在这方面投资的农民还是面临资金缺乏的困难。在财政公共服务到位的同时,如何拓展农村金融信贷市场,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民向水利投入,鼓励合资、独资、股份化多种的形式应尽快列上议事日程。

  扩大内需的重点

  田国波感觉现在水利系统的协调成本还是较高。

  “现在都是按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县里负责主干渠,乡与乡、村与村渠道的都是乡村的来负责。县里只是指导,具体还在下级。”田国波说。

  2008年12月10日上午,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召开水管体制改革动员大会。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李孟顺强调:“要充分认识水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资料显示,目前水利系统管理体制多有不顺,权限交叉。存在着一个灌区分作几个业务部门“多头”、“分块”管理的情况。

  有人曾提出灌区管理应该向“权责明晰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迈进。而如上所述,价格体制和组织体制是两大支柱。

  丁永琦副教授也曾提出建议,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国家对农产品(14.66,-0.14,-0.95%)储存、流通等环节的补助转移到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项目上来,还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性银行投放水利的信贷规模等等。

  “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核心是推进改革,扩大内需,而当前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大幅度增加投入,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两个长期薄弱环节,缩小城乡差别。”去年12月,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郭书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建议。

  中牟县引黄淤灌管理处也叫引黄淤灌公司,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他们有个施工队,可做些社会工程。梁虎妮经理告诉记者:“如果就靠水肯定是亏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