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一词应“寿终正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8:09



  
  【《财经网》专稿/特约作者 徐勇】金融危机之下,各方关注“农民工”问题,实属必然。从农民工大规模出现,并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至今,刚好是20年。20年来,中国经济高度对外开放,大批农村务工人口应运而生,由此有了农民自己“以工补农”的过程。20年后,数十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外向型经济严重受挫,出现了所谓“农民工返乡”问题。危机之下,正是我们系统梳理“农民工”问题之时。
  
——其一,“农民工”一词应该“寿终正寝”,以“农村务工人口”代之
  “农民工”一词,是在特定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产生的,农民是一个永远无法根除身份性概念,如同刺上黑字的“农奴”一般。无论你现在和今后做什么,都会冠以“农民”的前提。如鲁冠球,早已成为资产亿万的企业家,但称呼仍然只能是“农民企业家”。又如,重庆一家报纸在报道一个骗子的经验时专门在骗子前冠以“农民”,称之为“农民骗子”。“农民工”也是如此,他们离土离乡,务工经商,前面仍然要冠以“农民”二字。如果说前20年,这一名词还有意义;那么,如今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首先,国家近些年以城乡统筹思想为指导,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更重要的是,今天“农民工”的主体已是“80后”的一代,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最大区别是,几乎没有干过农活,绝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将没有当过一天农民的人,还称为“农民工”,岂不是笑话吗?现在,要他们返乡务农,他们哪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他们至多相当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回乡知青”。
  更重要的是,“80后”一代外出务工,目标不仅仅在于赚钱,还是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所以,他们对于返乡根本不感兴趣。最近,湖北省的一些县级地方招工,许多青年“农民工”一听说务工场所在乡镇,根本提不起兴趣。
  所以,如果不从“农民工”的概念清理起,就无法解决好所谓的“返乡农民工”问题。笔者认为,从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看,应该废除“农民工”的提法,代之为“农村务工人口”,即户籍尚在农村的务工人口。当他们户籍转移到城市后,就完全成为城市居民了。
  
——其二,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系统,提供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
  我们现在之所以将农村务工人口称为“农民工”,还因为他们大多有承包土地。在有的“三农学者”看来,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是动不得的。这实际上是无视国家在农民保障方面的责任。
  农民有土地作为生活保障,这不错;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土地的保障功能是十分有限的。首先,土地如同城市生产资料一样,并不一定总有产出,或者产出并不一定总能满足农民的需要。特别是,当今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都在加大。为什么城市的企业破产,工人可以获得相应的保障和国家救济;而农民就因为有土地,就只能自我保障呢?其次,农村人口是与他人平等的国民。现代国家是为每个国民提供服务,作为其存在根据的。当农村务工人口失去工作,他们应该与城市人口一样,获得同等的社会救助;不能因为他们有一块土地,就可以放任不管。
  所以,以此次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问题为契机,是迅速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系统、提供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的时候了。这才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之策。
  
——其三,“农村务工人口”也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最终的人口划分,将以产业而非地域为依据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称谓中的“农民”,是一个身份性概念,应该尽快废除;而“农村务工人口”是一个地域户籍性概念,在一定阶段还有存在的必要。
  这是因为,目前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口处于高度流动状态,他们在城市务工,但没有相对稳定的职业,也没有相对稳定的住房,一切随着工作的变化而流动。因此,流动性就成为他们最根本的特性。这样,他们还不是城市的常住人口,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今后也有可能从事农业生产。
  特别是,我国还处于区域性经济分工不均衡、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基础工程建设还要加强的时期,农村务工人口还需要游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他们的户籍仍然保留在原居地,有其作用,如办理身份证、结婚证、计划生育证等,主要是便于人口管理。
  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最终的人口划分更主要的是按产业,即人口从业种类划分。例如,工人就是工人,没必要冠以“农民”或者“农村”的限定词。
  
——其四,在解决资本流动性过剩的同时,解决劳动的流动性过剩
  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的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稀缺,劳动过剩”。所以,近百年来,我们注重的是“招商引资”,很少提“招工引工”。权力与资本而非劳动结合,成为一般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以后,资本稀缺的状态终于改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过剩。于是,大量资本涌入股票市场,造成2007年的特大牛市。尽管我们遭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资本仍然充裕,资本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亟待解决。解决的途径和机制,不仅限于股市(股市只应成为工具),而应主要着眼于产业,特别是那些仍然较为落后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真正使国力增强;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劳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现在的劳动过剩不是简单的过剩,而是结构不合理。当前,大量资本不能参与为国家长期投资的领域,只好涌入资本市场,造成股市“虚火”。还有些人更是以意识形态为依据,简单将资本与劳动分割开来、对立起来。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与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两端。
  因此,金融危机之下,中国需要促进资本的转移与内向化。尤其,要将资本引向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此吸纳“80后”有知识的一代“农民工”,并促使他们融入现代城乡一体的社会。这是使“农民工”概念最终能“寿终正寝”的根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