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老毛有多少做人雅量的历史档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6:33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
梁漱溟向毛泽东争取“雅量”事件,是现代历史上一大公案。钱伯城先生发表在2004年5月号《万象》杂志上的文章,通过引证新旧材料,评述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限于篇幅本报摘编中有所删节。
——编者
从《毛泽东传(1949至1976)》说起
梁漱溟面向毛泽东争取“雅量”这起事件,发生在1953年9月,至2003年已满五十周年。这年9月8日至18日,中央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连续召开两次高层会议:8日至11日为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12日至18日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体会议。梁漱溟是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参加和列席了两次会议。梁漱溟认真,不愿徒拥虚名,独立思考,要说些参政议政的实话真话。“雅量”事件由此而起。这是新中国立国初期党外民主人士面对面首次公开向最高领袖争取发言权与申辩权的事件。当代史家因史观史识的不同,或详加评说,或隐约其词,更有略而不提者,但史家衡量是非曲直的尺度长短,亦在其中表现出来。
最新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至1976)》(以下简称《毛传》),是以官方正传面貌问世的,号称“披露一批新史料”,但此传对于梁漱溟“雅量”事件,采取的是隐约其词的春秋笔法,第八章《过渡时期总路线(下)》叙及上述两次会议讨论总路线所定工农业政策时,是这样写的:
对此,在一些人们中间,包括共产党的人和党外的朋友持有异议。有的人还认为,由于建设重点在工业,“生活之差,工人九天,农民九地”。
这段文字中的“有的人”,即指梁漱溟,但正文中没有点名,仅用一个脚注指出,见于梁漱溟“1953年9月11日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的发言草稿”。这是不是为梁漱溟讳呢?不是。如果是为梁讳,就不会又用脚注加以点明了。可知倒是为“雅量”事件而讳,故而隐约其词。这从接下来的叙述可以清楚看出:
这些意见,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不安。他认为,这实际上是不赞成工业化,违反过渡时期总路线,必须给以回答。……毛泽东发表讲话,他有针地对讲了一段“施仁政”的问题。
在这下面引了一段毛泽东“施仁政”的讲话,并用脚注注明见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但也没有点出梁漱溟名字。《毛选》第五卷这段引文见于《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文,是9月1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但紧接这篇文章,是题为《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是在9月16日至18日第二十七次会议期间,对梁漱溟批判的主要部分,全文对梁指名道姓指责,用语严刻尖锐,如说:
蒋介石是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
你梁漱溟功在那里?你一生一世对人民有什么功?一丝也没有。而你却把自己描写成了不起的第一美人,比西施还美,比王昭君还美,还比得上杨贵妃。
人不害羞,事情就难办了。说梁先生对于农民问题的见解比共产党高明,有谁相信呢?班门弄斧。
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这就叫有“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那就叫没有“雅量”。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
梁漱溟说,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你说工人在“九天之上”,那你梁漱溟在那一天之上呢?你在十天之上,十一天之上、十二天、十三天之上,因为你的薪水比工人的工资多得很嘛!……要是讲公道,那要首先降低你的薪水,因为你不只是在“九天之上”嘛!(《毛选》第五卷,107页至113页)
这些“批判”整理成文时据说经过文字加工,语气有所缓解,但其用语之厉,字句之间的愤怒声容如闻如见。《毛传》有意回避这篇文章,不引用这篇讲话的任何一句文字,显然就是为了绕开“雅量”之争这段史实,为尊者讳,使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绕开本身,就说明这是一件大事,如果仅是小事,就不值得如此着意绕开它了。但也可能产生相反作用,越绕开越绕不开。为尊者讳的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
“雅量”事件述略
其实,在《毛选》第五卷出版之前,绝大部分人并不知晓梁漱溟与毛泽东曾有“雅量”之争。即使有些传闻,也只知梁氏可能“挨批”,报纸上不再出现他的名字。现在,有关当事人的文章、回忆、记录和年谱、日记等,许多已陆续发表,这次事件的真相,全貌已可做一番描述。这里也作一次简略的综述,按其架构,依次分为六个层面,并略加按语。
第一个层面 梁漱溟的发言
1953 年9月11日.粱漱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发言中说:“今建设重点在工业。……工人九天,农民九地”。过去农民,与共产党亲如一家人,今日已不存在此形势”,等等。(《周恩来年谱(1949至1976)》上卷,326页注)按梁氏第一次发言,全文见于《梁漱溟全集》第七卷《1953年9月11日政协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草稿》,3至6页。摘要见于《毛选》第五卷《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等。但《周恩来年谱》这个注文的节录虽仅短短数句,却已精要全在。《毛传》所谓“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不安”的“这些意见”,主要也就在这几句。
第二个层面 毛泽东的讲话
毛泽东批判梁漱溟的讲话,为《毛传》274至275页引用的一段话,见于《毛选》第五卷《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一文,但这是经过文字整理加工的,戴晴、郑直淑《梁漱溟与毛泽东》一文所记这段话,文字语气方面似更接近原话,如下:
梁漱溟作了这篇发言后的第二天,即9 月12日,参加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的大多数人,又列席了中央人民政府扩大会议。在彭德怀司令员作抗美援朝情况报告后,毛主席即席讲话,他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以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这篇讲话重点,在于它的推论方法:要求照顾农民生活,便是反对总路线,便是挑拨工农关系,便是分裂;破坏工农联盟。此推论方法,为与会众人接受。叶圣陶也是听讲话的列席人士,他在事后的日记中转述一些人的意见道:“即使此次梁(指梁漱溟)之发言别无坏意,而客观上确有反对总路线、挑拨离间工农联盟之嫌。”(《叶圣陶集》第23卷,30页)唯一不同意此一推论法的仅有梁漱溟。
第三个层面 周恩来的讲话与毛泽东的插话
9 月17日,周恩来在中央政府委员会上作了批驳梁漱溟言论的长篇发言。多年来人们对这一讲话讳莫如深。1984年出版的《周恩来选集》未收入这篇讲话。 1988年发表的《梁漱溟与毛泽东》,还只说“9月17日的会上有位中共领导人作了长篇发言,中心内容是联系历史上的一些事实,证明梁漱溟的反动是一贯的”,隐去了发言人的名字,但人们已猜到“有位中共领导人”指的是谁。1994年出版的《梁漱溟全集》第七卷,首次披露梁的《1953年9月8日至18日一段时间内的事情》(下简称《事情》)一文,17日条下,记云:“继由周总理在台上长篇讲话,追述往事,说我一贯反动。”1997年出版的《周恩来年谱》,在1953年9月17日条下记述,针对梁漱溟11日发言,“追溯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情况”。虽然未提“一贯反动”字样,但进一步落实了周恩来曾有这次讲话。
关于毛泽东在这次周恩来讲话中的插话,梁漱溟回忆是3次,戴晴一文的记叙是4次,《毛选》第五卷《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所载有13次之多,那是连同第二天(18日)梁再次发言时的插话,加在了一起。
第四个层面 “雅量”之争
这是这次事件高潮。什么是“雅量”?就是尊重对方发表不同意见(包括反对意见)的发言权。梁漱溟这次所争,除了发言权,还有申辩权,即申辩毛泽东用推论法(即无限上纲法)强加给他的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这顶大帽子。
梁漱溟自撰《事情》一文记道:
18日,午后开会。我登台发言,气势甚盛。我说:我根本没有反对总路线.而主席却诬我反对总路线,今天我要看一看毛主席有无雅量收回他的话。毛主席立刻厉声说:告诉你,我没有雅量!
按这段话,《毛选》第五卷经过文字加工改为“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梁漱溟全集》第七卷,13页)戴晴、郑直淑据梁漱溟自述所记当时向毛泽东索讨“雅量”的发言较长,要点是下面梁漱溟说的一段话:
同时我也直言,我还想考验一下领导党,想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什么雅量呢?就是等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之后,毛主席能点点头,说:“好,你原来没有恶意,误会了。”这就是我要求的毛主席的雅量。……主席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尊重您,您若真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我现在的意思是想考验一下领导党。因为领导党常常告诉我们要自我批评。我倒要看看自我批评是真是假。毛主席如有这个雅量。我将对您更加尊敬。……我是说主席有无自我批评的雅量。……
梁漱溟后来自悔孟浪,当众顶撞了主席,承认错误,表示愿意自我检讨。上面未加催逼,梁也未曾实现检讨(郑大华《梁漱溟传》,442页)。但对“雅量”之争,似乎并无悔意。
第五个层面 起哄的人
每次政治事件或政治运动,必有顺风起哄的人,这次事件也不例外。
叶圣陶1953年9月18日日记云:“下午三时仍至怀仁堂。梁漱溟发言,语气高傲。谈仅十分钟,即有人喝住。多人谓如此反动言论,不宜容彼在此乱说。”此记极简略,但“喝住”二字极传神。
梁漱溟《事情》:“18 日,午后开会。……我正待再说下去,会场内群众哄然而起,要求扯我下台,不容我再发言。……敬听几位斥责我的发言。发言者计有陈铭枢、史良、荣毅仁、许德珩、章伯钧、李维汉等六人。”此可见群情激愤之景。此文列发言者六人姓氏,以“斥责”二字概述他们发言内容。按当日发言者应不止此六人,如何香凝亦为发言之一,且数次称梁漱溟为“先生”,他人则已直呼其名。见郑直淑文章。又王芸生在毛泽东批梁时曾插话作自我检讨。毛说:“我在重庆参加谈判的时候,有人向我提出不要另起炉灶的话。”这时王芸生腾地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主席,这话是我说的,是错误的。”过了片刻,毛泽东让王芸生坐下,然后说:“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是蒋介石不让我们一道开伙嘛!”(见《解放初期天津〈大公报〉琐记》,吴永良文,《书屋》2004年一期)
郑大华《梁漱溟传》:九月十八日,“梁漱溟刚说到这里,会场上就有人起哄,不让他往下讲。……这时,会场大哗。不少与会者被梁的这种无视伟大领袖的权威,公开与毛你一句、我一句顶撞的行为激怒了。他们大声呼喊:‘不听梁漱溟的胡言乱语,民主权利不给反动分子,梁漱溟滚下台来!’……会场上再次大哗,不少人即席发言,斥责梁狂妄之极,反动成性,要他赶快滚下台来。……于是会场再一次大哗。人们一个接一个的站起来发言,对梁的态度表示愤怒!……会场又一次出现高潮,人们要梁马上滚下台来,而梁则站在台上纹丝不动,一副不屈不挠的样子。……就这样,梁漱溟在一片‘滚下来’怒吼中被轰下了讲台。”
第六个层面 保持沉默的人
在当年会上那股群众性声讨梁漱溟狂妄反动的高潮中,也有保持沉默的人。从《叶圣陶日记》看,叶就是保持沉默的一人。李济深和张澜始终保持沉默,他们地位高,应表态而沉默不语,就更为不易。郑直淑《梁漱溟与毛泽东1953 年历史公案补遗》一文记道:“在1953年9月8日至18日前后十天的批判梁漱溟的活动中,李济深和张澜两位老先生一直坐在主席台上,始终保持沉默。…… 张澜先生是从头到尾没有说话,但李济深先生在会议没有转入批梁之前,即九月十一日梁漱溟在政协常委会上发言时,虽简单表示过梁漱溟提出的农民问题值得注意,实际上已表示了态度。后来会议转入批梁,李不再说话。”这是重要的史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李张二位老先生中的一人同意梁漱溟提出的农民问题“值得注意”,而不是按推论法认为这就是反对总路线,破坏工农联盟。第二,他们不同意对梁的批判和斥责,保持沉默就是表示他们的态度。
是非评说尚未了
1988 年6月23日,梁漱溟逝世,享年九十五岁。7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在梁漱溟遗体告别仪式上官方撰写的《梁漱溟生平》悼词,一字未提1953年那次历史公案。据当年悼词起草者胡治安的回忆,悼词原有“一九五三年在讨论社会主义总路线时他提出不同意见,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两句,经请示后,后一句改为 “受到批评”。家属表示难以接受,梁的老友孙起孟、叶笃义也认为应恢复原话,双方意见未能统一,最后妥协一致同意干脆删去这两句话(见2004年1月8日《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采取模糊不提方法,免去左右为难。
这也说明这一公案是非难定,让它在历史时空中悬凝起来,留待后人评说。
(蒋遵和摘自《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