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6:43
毋庸质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由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型期。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不遗余力地推动它;另一方面,由于转型期必然存在的对信息技术本质认识不足,使得我们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认识上总是不够清晰。因此,从理论上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科学界定,已经成为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突破点在于,要从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和其性质的演化开始,找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契合点,从而更系统地辨识信息技术教育。本文提出这样的观点,由于信息技术分化作用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实际上是专业信息技术和大众信息技术两个本体映射下的事物,在两个本体的作用下,信息技术教育表现出双目标、双内容的特征。
  一、走向分化的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演绎着它的大众化进程,这个过程的典型产物,是从原有计算机技术母体中孳生出了一个大众信息技术的板块。即:观察最近几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变化,在“与用户友好”理念的引导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依托日渐丰富的PC机硬件资源,依托“图形用户界面”、“所见即所得”等等软件开发思想和技术,迅速推进着自己的人性化进化,借助一“族”极低姿态、极低门槛的工具软件迅速接近大众,走进大众生活,走进了一个大众化的崭新世界。这个新的模块一经形成就马上具有了独立的意义,某些方面有别于它的母体,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出对母体的超越:特征上,满足需求的功能多样化、友好交互的流畅人性化、平易近人的彻底大众化,等等;属性上,随着大众信息技术逐渐为更多的人掌握,随着信息活动逐渐对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占领,一个典型的增量文化——“信息文化”正在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信息技术是“ 信息文化”形成和存在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在这个背景下,对大众信息技术独立存在的意义视而不见是不够理性的,不区分大众信息技术和专业信息技术的不同存在意义,无形中会忽略许多鲜活的实在。
  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原始动因,信息技术的分化,必然导致信息技术教育的分化。不管承认与否,在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已经存在着事实上的分化。大家已经意识到计算机技术人性化的进化与大众化的走向,也意识到这种走向必然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影响。在已经出版的各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i]在各地正在积极推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在内容和方法上,对上述走向似有所认识: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操作技能的教育,应该注入更多的信息活动,传达更多的信息文化。[ii]  在有关话题中,也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信息技术的不同侧面,试图说明某些问题。比方说,有人将信息技术分解为“应用”与“理论”两个方面[iii];也有人将信息技术分解为“应用”与“技术”两个方面,以应用来描述某些大众应用软件,以“技术”描述相对高端的计算机技术。然而,这种描述方法总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问题并没有说清楚。比方说,即使是大众应用软件,也或多或少地与“技术”沾边,而作为高端的计算机技术,也经常同样是“应用”技术。正是由于缺少对信息技术这一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原始动因的深层次分析,没有对信息技术的进化与分化过程进行动态的观察,上面这些问题就无法较好地解说清楚。在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面对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的两难需求:既要反对学科本位,又不能舍弃计算机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映射;既要坚持信息活动过程中文化素养的塑造为先,又要面对技术深度和广度的取舍;等等。只好陷入无边的困惑。
  显然,否认这种业已形成的分化是不科学的,漠视它的存在则是不负责任的。但是,仅仅承认它的存在,而不去寻找这种分化与教育的契合点,也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已经落在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后面,也落在了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后面。因此,提出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是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需要,更是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需要。
  二、双本体观的基本内涵简析
  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自身的分化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分化的研究,使得我们难以摆脱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直至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困境。漠视这种信息技术分化的存在,不去主动探究这种分化的发展规律,不认真探讨分化后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不清晰地分解和识别大众信息技术模块的形成及其表达和支撑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不把这种新特征结合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来,想要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事情办好,似乎是非常困难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信息文化反而超越狭隘的“技术”成为更上位的概念,简单易学的大众信息“技术”反而退到场边,扮演助手的角色,使得在大众信息技术映射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基于这个新的“文化”的教育。就是说,这是一种大众文化取向的教育。这种新的取向,不仅呼应了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更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吻合。可以说,基础教育阶段是奠定人生发展基础的时期,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启蒙期和发展期。大众文化取向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中小学生在操作和使用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过程中,从感受信息生活、适应信息生活、把握信息生活的过程中,接受信息文化,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是否就等于信息技术课程呢?当然不是。首先,信息技术课程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基础元素,但并不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流畅、健康地参与信息技术和文化的实践。由于对人性化理念的比较彻底的表达,大众信息技术工具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这些工具的使用技能的训练已经不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更应该受到关注的是基于大众信息技术的、在信息活动实践过程中所表达的人与技术与社会之关系和相互作用。就是说,在关于大众文化取向的信息技术教育中,而应该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是辅助性工具和构筑社会信息环境的基础,开始对信息生活全部意义的体会,促成其信息意识的良好内化。[v]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的原因。当然,如同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部分一样,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也只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部分,更为广泛的信息文化实践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发生在学生的全部生活实践之中。
  信息技术新本体的形成极大刺激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也极大刺激了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日益为许多国家所重视,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个新本体的萌芽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总是或明或暗地、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只不过这个影响到大众信息文化广泛形成的今天才表现的如此突出。
  发展中的事实并不意味着抛弃对源头的继续追求,信息文化对基础教育的呼唤并不能抵消计算机学科客观存在并日益重要这样一个事实。实际上,当今计算机高端技术的基本发展指向之一,就是不断强调更加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虚拟现实,无一不以实现对人的更充分的人性化服务为价值回归。可以说,没有高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大众信息技术的存在和继续孳生。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同时受到另外一个本体的制约,即技术本体的制约。事实上,从早期的计算机教育一直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表现出的基础性和普遍性程度不断唤起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却是计算机技术作为一个成熟且影响巨大的学科,总是顽强地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所映射。两个侧面始终是信息技术教育历史时空中交相辉映的明星,由于过去它们离的太近,从来没有被如此清晰地区分开来。在本质上,这个状况与其它所有学科又是相同的——任何一个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课程化过程,都带有这样的双重本体痕迹,只不过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表现的更加新鲜、更加明显、矛盾更加突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说,计算机技术本体映射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形成一个技术取向的教育,对应技术取向的目的是:一、传达必要的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支持更加普遍的全面的文化素养的提升;二、为学生现代信息技术某个方向上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在常见的讨论中,由于没有对两个本体映射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两种取向的区分,而是将两者混为一谈,困扰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了。作为大众文化取向信息技术教育,当然明显地表现出“人生发展基石”的意义,而作为技术取向的信息技术教育侧面,经常因技术元素遮蔽了文化元素,显现为既不能被舍弃或者忽视,又不为“ 人人学有价值”。于是,关于计算机技术教育的一个本来应该很明确的问题,因为和大众信息文化部分的纠缠不清,经常陷入被质疑的境地,有时甚至导致对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回顾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关于计算机技术是否需要在基础教育中有所映射的问题,一直是羞羞答答,不能理直气壮。
  至此,我们可以明确这样的观点:信息技术教育是两个部分的复合物,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它们分别是大众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技术母体向基础教育映射的结果。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
  使用双本体观考察信息技术教育,就会看出哪些具有基础意义,用什么方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比方说,针对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要在坚决反对学科本位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对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引导和倡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流畅而健康的应用,实现向理想教育目标的逼近;4  也会看出哪些是技术或学科本体在基础教育中的直接映射,应该给予针对性处理,不必讳言对学科知识体系的适度尊重。
  我们看到,在双本体观下,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双内容、双目的的特征,延伸开来,还有着对双方法的需求。其分野方面越多,若不予理清,容易造成的困扰也就越多。前一个时期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没有理清这些关系,于是存在许多困惑,显然是可以理解的。可以看到,使用双本体观考察信息技术教育,既可以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又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出其中各自含义不同的部分,从而达到合理有序地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目的。
  顺便说,双本体观恰好说明一个问题:我国使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名称,国际上流行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教育这个名称,事实上包含着对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的双重覆盖,因而这个名称可能会有持久的效力。
  三、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持双本体思想观察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辨证地认识双本体
  事实上,大众文化取向和技术取向并没有一个截然清晰的分水岭,任何绝对化的机械切割都可能导致双本体观落实过程中的歧意。因为,大众化或者普及性本身就是相对的,并且也是随着时间流动的。对人类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来说,都是如此,信息文化当然也不例外。譬如,我们所说的大众信息技术中的各个部分,从文字处理到数据管理,从网络浏览到网站设计,都有着不同的普及程度,对应着不同的大众化程度。即使是技术取向较深的模块,也经常或多或少地携带有非常容易理解并可能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文化元素。再譬如,即使是技术本体特征明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它从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走向了今天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从纯粹代码编写到使用图形用户界面,也经历了一次“与用户友好”的思想变革,也可以认为有走下“精英文化”之楼的成分。在不企望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程序设计专门训练的基本原则下,在坚持最少技术训练传达最多技术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则下,让学生接触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思想,开始体会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或者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基础性”的选择。
  大众化无非是分析事物过程中的一把“奥卡姆剃刀”,用于在某个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的情境和目的上有所把握。另外,从技术本体到大众化的过渡,可以遵循多种纬度:可以是技术深度的纬度,可以是普及程度不同的纬度,可以是在某个方面对社会实践影响深度的纬度,还可以是理念及方法的纬度,等等。
  大众文化取向和技术取向同样是一种语言描述的需要和语言局限作用下的结果。要坚决反对简单的一一对应,比方说,大众化不简单等于基础性,技术取向不简单等于个性化。即使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也应该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理念。这个个性化,至少可以理解为文化意识塑造的个性化。同样,在技术取向的信息技术教育任务中,同样有对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意义的追求。进一步说,所谓双重性要辨证地认识,既要认识到其“双重”的意义侧面,又要时刻想到它实际上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双本体观,无非是一种观察问题的方法。
  第二、加强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研究
  在双内容、双目的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教学对象的研究。我们探讨信息技术的分化,实际上是要推理到教学内容的变化,通过这个观察过程,更加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实际上,认真研究学习者认知水平、经验背景和发展需求,是基础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现在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将我国基础教育数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移植到信息技术教育上来。不问教学内容——即不问教学内容的发展变迁以及所对应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需求,不看教育对象——即忽视研究教学任务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关系,沿袭计算机教育时代纯粹操作能力训练的老路子,这种现象,在我国过去数年的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需要讨论的无非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擅谈信息技术教育,必然是盲人瞎马,必然是十里云雾。而在双本体思想下,不同内容可以较清晰地表现出对不同学段、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和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这个问题可以较好地解决。
  基于双本体观点,笔者提出一种大众文化取向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分解建议:在小学阶段,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带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初步了解,以形成学生感性经验为主要任务;在初中阶段,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继续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提高,特别是综合应用技能的提高,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形成;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在感受、认识和理解信息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追求自由于信息文化的能力。而作为技术取向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在较高的学段上进行,比方说在高中,至少是初中。首先是不可忽视其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继续作用,不可忽视其通过技术实现所携带的技术文化,也不可忽视其所必然携带、支持和传达的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信息文化。当然,上述分解不是绝对的,在任何一个阶段中,认知元素、过程方法技能元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元素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可能有主有次但不可偏废,上面的描述只是给出一条可供参考的思考路线。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譬如:教材编写组,信息技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相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2)
  蓝秤等,信息技术课教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遴选与编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李艺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文化内化[J],教育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