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Value》杂志 2008.11月刊 文/张志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48:39

选自《Value》杂志

2008.11月刊 文/张志雄

20世纪初的杰出投资者伯纳德·巴鲁克在美国很有名,但中国人并不熟悉他,我在之前的文摘中已作过介绍,今后还会做类似的工作。这次的有关文章选编自台湾版的《投资鬼才伯纳德·巴鲁克》。

巴鲁克与巴菲特不一样,以短期投机为主,有些想法还是很有意思的。巴鲁克认为未来是不可知的,一定要把握好现在,想办法保全自己现在的利益,对未来不要寄托太多的希望。他为此讲了一个故事:“一名死刑犯要被皇帝砍头时,向皇帝讨价还价,他要求晚一年再砍他的头。皇帝问他用什么条件交换,死刑犯说可以让皇帝喜欢的那匹马飞起来。皇帝于是同意了他的要求。后来死刑犯的朋友问他真的能使马飞起来吗?死刑犯说当然不能,他告诉朋友,你知道在一年的时间中会有多少变化?这一年内皇帝可能死了,我就不会被砍头,也可能我死了,到时砍头也白砍,要不就是马真的飞起来了。”

投资成功需要全面的素质,但在其他方面的大成功者,未必在股市中也能胜任。一个经典的故事是,1929年9月,巴鲁克陪老友英国政治家丘吉尔参观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丘吉尔当时已有50多岁了,却颇有激情,马上开户进场炒股。

丘吉尔刚买第一只股票就被套,他马上又盯上另一只英国股票,心想他对该公司的基本面十分了解,应该赚钱吧,可还是输。折腾几回后,丘吉尔大亏。

丘吉尔失去了政治老手的坚毅和从容态度,感觉颇为丢脸,一个劲儿地向巴鲁克抱怨。就在丘吉尔绝望之际,巴鲁克微笑着递给老友一份交割单,上面记录着另一个“丘吉尔”的交易情况。原来巴鲁克早知丘吉尔虽在政治上是个老手,但不可能同时也是股市中的高人。“而且以他的性格和过度的自信,被套后多半会割肉,以便抽出资金瞄向新的目标,所以下场多半是恶性循环,直到赔光为止。”为了不让丘吉尔血本无归,他事先就交代手下人为丘吉尔另开了一个账户,指示操盘手与丘吉尔的交易反向操作,即丘吉尔卖什么,另一个账户就买什么;丘吉尔买什么,另一个账户就卖什么。这是典型的对冲基金手法。

这故事对很多人都有启发性。不要以为你对某公司很熟悉,甚至有所谓的内幕消息,就能在股市中获胜。股市要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家族办公室是对冲基金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客户,它的运作俨如“家族账房”,集中处理家族成员的理财需要,包括投资、资产分配、税务、信托、遗产等,它的主要目标是凭借专业管理,把财产一代一代传下去。

内地有私募基金也在打类似的主意,但中国目前还是第一代在打拼,他们自信来钱是最大的本事,交小部分钱由专家打理也是难事,更不要说绝大部分。

《陈仰宗:家族财富管理》涉及的就是这一主题。陈仰宗是香港恒隆地产创办人之一陈曾焘的幼子,负责家族办公室的管理。他认为要让家族投资表现佳,应该理解第一代Get Rich(发财致富)和第二代、第三代Stay Rich(保有财富)目标的区别。

陈家的资产分成以下六个投资组合,共聘用了逾60名基金经理去管理。

第一、由共同基金组成的长仓组合;

第二、由30多只对冲基金组成的绝对回报组合,投放在这部分的资金最多;

第三、优质债券和可短时间变现金的投资工具;

第四、私募基金;

第五、按特别情况的投资;

第六、遗留下来的直接投资。



陈仰宗还总结了不少选择对冲基金之道,颇值得我们借鉴。如他选择对冲基金经理时会问三个问题:

第一、过去一年,你最大的错失是哪一宗交易——可看到有没有从错失中学习,更重要是看他的自尊心是否过强。自尊心过强是对冲基金经理的死穴。

第二、工作上什么事情会令你担心致失眠——可看到怎样思考一件事,什么对他重要,什么不重要。

第三、简单介绍平常一天的工作——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因为我们都是忙忙碌碌的就过了一天,怎会去细数一天发生过什么事,更加上没有“平常”这回事——从这个问题上可看到他的组织能力。

  

第一个问题中的“自尊心过强是对冲基金的死穴”尤为要紧,在这点上,索罗斯堪为楷模,他不仅能及时认错,而且认为认错乃成功之母,不容易。

美国《财富》杂志2007年8月6日报道,墨西哥电信巨头卡洛斯的个人财富已达678亿美元,成为世界新首富。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墨西哥的政经结构铸就了这位首富,看了《墨西哥首富的投资传奇》,证实了这点。尽管作者将卡洛斯写得是多么勤奋、智慧和运气,要不是政府的支持,他是不可能成为墨西哥少数几个垄断企业家之一的。这与东南亚的商业大亨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看看,也就是了解而已,没法学习。

《投资者文摘》至此已出完三卷(每卷12本),感谢不少朋友能跟踪阅读至今。文摘每本20万字左右,我估计得看100万字,才能完成一本。一个人竟然在大半年看了这么多的文字,我也颇觉得惊讶。

也有人说来不及读文摘,出的速度太快了。其实,这些读者完全可以跳着读,没兴趣可以不读,除了极少数的经典,几乎没有一本书从头至尾是精彩的。文摘虽然已精选过,但未必每篇都符合读者的口胃。

丰盛总比贫乏好,当然你要费些心思选择。这好比人可以吃盒饭,也可以吃大餐。肚子饿了,盒饭里什么菜都吃。而你再饿,也不能把满桌子的菜全吃了,精挑细选呗。

文摘至少让我们节省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再有口味的人,到书店里去挑书,也不可能选中每本好书。我个人的体会是,买10本书,有4本可读,就不容易了。大量的书,我翻10分钟甚至5分钟,就扔掉了;还有的书,最多一个小时也就读完了。这样翻来翻去,很费神费事。文摘可以作为一个导引,如果你觉得想读全书,再去买吧。

有人说,订了文摘,就好比聘我作读书顾问,也对。

有人说,他们要把文摘保留着传给儿女,那是过奖,但真是这样,我会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