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30年,农村消失的5件农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0:00

图片暂缺
读huo二声。年轻的读者肯定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耠,是我国农民千年来使用的一种农具。用于翻土,使土变得松软,以便于种植农作物,使其更好的生长。耠,可以代替锄头等农具。应该说,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可现在呢,它已经进博物馆了。


读pa二声。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称之为“铁齿楱”,将使用此农具的作业,称作耙。元《王祯农书》记载有方耙、人字耙等。


读lao四声。传统农作工具。用荆条或藤条编成的长方形农具。耢上压以一定的重量,畜力或人力在前面拉,用来平整地面和掩土保墒。也有些地方,管耢叫“耱”或“盖”。当年谈歌从书上查到,耢,是从古代一种叫“耰”的农具改进而来的。


读lou二声。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俗称“耩地”。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农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有专家说,这种农具为现代播种机的前身。谈歌查过书,耧。也叫耧犁。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犁,即是现在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脚耧车。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王祯《农书——耒耜门》记载,两脚耧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读dun四声。播种后,用石磙子把松土压实。谈歌小时候回老家,跟着祖父去地里拉过砘子。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两肩呼呼地冒火。是一件很辛苦的农活儿。
以上五种家具,随着播种机的普及全面推广,真正的消失喽。
傍晚的时候,我从赵大叔家出来,在村外一条早已废弃的土道上转游,几个村童嘻嘻哈哈地跟在我身后。我在一眼废弃的水井旁,见到了一个砘。我考问身旁的村童:“这是什么?”村童们眨眨眼睛,面面相觑,都摇头:“不知道。”
真不是知道喽!
我沿着野草萋萋的土道,引伸着目光望去,夕阳西下,山峦的晚风,荡气回肠地吹过来,直吹到我的心底,一种久远、苍茫的东西,渐渐弥漫了我的心头。
正值秋收季节,漫山遍野,皆是金黄的颜色。
如画的江山,如血的残阳。身旁的村童问这问那,我竟一时无话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