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颂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2:12
周振华《 人民日报 》( 2010年10月23日   08 版)
上世纪70年代初,由洪源作词,田光、傅晶作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演唱的一曲《北京颂歌》,通过当时网一样的高音喇叭,从祖国首都——北京,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那歌声充满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首都北京的向往;那歌声记录着新中国继往开来的雄壮步伐,凝聚着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力量。记得当时这首歌人人都爱听,都会唱,特别是给当时生在长在北京的那一代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近40年过去了,那首《北京颂歌》细细体味起来仍感到那么亲切,那么动人,让人浮想联翩。中国迈着巨人的步伐在奋勇前进,我们亲眼目睹了伟大祖国首都北京发生的一切,北京在巨变!那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变化已凝练成新的歌词,在填写着一曲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所赋予的新《北京颂歌》。
如今的北京,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的气质,它的形象,它的神韵,为世人所瞩目,所赞赏,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在聆听和感受新《北京颂歌》那史诗般的优美旋律。
今天的北京,从内到外都变得更加宏伟而气派,庄严而神圣,北京给国人和世人的直观感觉是什么呢?新《北京颂歌》中的歌词具体描绘的又是什么内容呢?几乎所有的人都说“新《北京颂歌》的歌词太丰富太复杂了,北京的变化已远远不是一首歌曲的词能涵盖的,应该是交响曲,里边还要有若干个乐章,填写更多更美的词。”
我想,说它“复杂”,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含量和文化底蕴,无与伦比。
细想,有谁真正认识它?有谁真正了解它?有谁真正能读懂它?
北京,它是一部深刻而富于哲理的作品,尤其更像是一部百读不厌百品不够的文学巨著,里边情节曲折,悬念扣人,涉及众多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回味无穷。
它还像一部发人深思、启迪人生的电影,片子里有春夏秋冬的变换,有雷雨风霜的交替,有喜怒哀乐的人生,有苦辣酸甜的市井。
北京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在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都还要不断注入现代的诸多元素,这是何等的玄妙和智慧,政府集方方面面的经验与见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对待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古老的文明要坚决保留与传承,现代的文明也要科学规范地弘扬,如今古老的四合院仍留守在黄金地段,鳞次栉比的洋楼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区域一座座拔地而起。胡同的一头是金碧琉璃古色古香,一头是现代浪漫风情。
北京,它展开双臂,用它的包容尽情而真诚地拥抱整个世界,它天天唱着《北京欢迎您》,处处朗诵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它善于和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语言,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交流,在撞击着友谊的火花。
过去,我们见一个外国人,那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特别是京郊农村,几乎不可能。因为外国人来的太少,这说明那时我们还没有更多吸引人家的地方,以至常常在某个地方发生一个外国人被一群中国人“包围”的现象,不为别的,就是觉得外国人长得新鲜,好奇,谁都想亲眼看看人家的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眼下,哪有这样的现象,北京是世界居民的家。
如今他们的身心完全被北京这座具有魔力的城市所“征服”,就连京郊的小区里,都住着很多外国留学生。我家的楼上就住着来自非洲的三个小伙子,他们是昌平石油大学留学的学生,端午他们吃粽子,中秋他们品月饼,春节他们和居民一起放鞭炮,他们把北京当作家乡了,眼下,北京还哪有外国人不涉足的地方。近些年,外国的小伙子,大姑娘,争着抢着来北京谈婚论嫁,来北京安家立业,来北京品味京腔,来北京享受一串串酸甜地道的糖葫芦,在北京的大街上,他们讲起话来带着一股浓浓的豆汁儿味儿,走起路来不就是黑脸关公姿态吗!
北京变得太快,年年在变,月月在变,天天在变,时时在变,新的建筑新的地标不断诞生,“鸟巢”、“水立方”、“博物馆”、“大剧院”、“CBD”,像颗颗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伟大北京,日新月异!北京站在高高的时代脚手架上,用智慧和勤劳砌着一个又一个黎明,砌着一个又一个愿望。在北京,每天你都要留心留神,最好随身携带一部相机,不然那景象就稍纵即逝,继而它又是另一番模样,它又是一副新的面孔,一幅新的精美画卷。
北京的高速路,冠着吉祥的名字在延伸,米字样,放射到天涯海角。北京的桥,在飘舞,彩虹般翩跹都市。北京的楼,在拔节,利剑状直插云霄。北京的“全聚德”、“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六必居”等成百上千个“老字号”,繁星一样镶嵌在北京的古老街道和胡同。它们放射着光芒,传递着信息,见证着历史长河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老字号”是北京这座古老城市文明的标志,繁荣的体现,信誉的象征,智慧的源泉,是响当当的文化符号。北京的“老字号”无时无刻不在打动和吸引着国人和洋人,因为它们“老”得有味儿,有嚼头儿,有品相儿。如今的“老字号”,正在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在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大都市,“老字号”仿佛在相互打着招呼,共同折射着北京辉煌的历史文化。
北京,千百年来孕育出了纯正的京腔京味,那腔里透着自信和自豪。京腔京味派生出了国粹“京剧”,平民百姓酷爱的“评剧”,胡同里宛如歌儿一样的“叫卖”声。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来自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帅男靓女们到北京拜师求艺,研究北京的民俗民情,唱京剧,说相声,打快板,不时地还用京腔京韵讲段笑话,逗句闷子。北京聚集着全世界百余个民族的人民,汇集着不同种族的100多种语言和世界上几万个单元的各地区的文化要素,这些鲜明的文化要素,在北京的“CBD”,王府井,大学院校,在各个经济开发区,在北京的各个角落,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不断排列组合成一批又一批的新的带有北京味道的文化要素,它们在北京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壤生根、开花、结果。
如今的北京,已是世界的。新《北京颂歌》那新的歌词正激励着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还会不断地谱写出更新更美更好听更动人的一曲又一曲的《北京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