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于泽:首先要给杨湘洪一个“不适任”结论(中国青年报 2008-11-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5:10
温州官员杨湘洪滞法不归,近期报道和议论一波接一波。人们的兴趣点一是为何让他顺利开溜了,二是杨湘洪究竟干下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三是能否将其劝返回国。其实,目前唯一能得出的可靠结论是,杨湘洪根本不适合担任公职。
杨湘洪滞法不归,据说是“有人告他”。我们并未掌握他违法犯罪的确切证据,“疑罪”从无,所以要让杨湘洪继续做官。在这个逻辑前提下,温州市委派出工作组赴法,欲劝其回国,近日已无功而返。
要劝返杨湘洪,就要问问他愿不愿意回国。有关部门保证他回国后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继续担任党内外原职。最近还有一位人士建议,如果尚未掌握杨湘洪的犯罪事实,可从党纪政纪角度劝返,承诺回来后可以继续担任原来职务,或调任相应职务,仅作批评,不作处分。
逻辑恰恰在这里断裂,给杨湘洪保留官职实则很不合逻辑。普通公民出国旅游,还不能擅自离开。而杨湘洪作为官方代表团率团主官,在国外找个借口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本身就违反了外事纪律。跑到外国去向组织递交辞呈,这本身就不正常。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背景下,这样的官员已辜负人民托付之重,必须让他下台。
或许有人觉得,对杨湘洪暂不作结论,有利于劝返。而劝返一位滞外官员,无论是对于保全政府体面,还是作为反腐败策略,都是必要的。有检察机关人士说,劝返相比引渡,步骤简单,成本低廉。把滞外官员劝回来,他就处于我们的掌控中,如果他没有问题,就让他继续做官;如果将来发现问题,也可以采取措施。
这实在是低估了滞外官员的智力,误解了一个正常成年人的理智水平和责任能力。一名官员瞅准出访机会,找个借口溜之大吉,想必是经过了精心策划,选择往往是“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也是最后一招。一个人可以在街头徘徊,甚至可以在婚姻上反悔,但他不可以在公共政治中出尔反尔。他必须走好每个步骤,并承担相应后果。
一名官员,既然已跨出滞外这一步,实际上他已没有回头路。诱之以“利”,保证让他回国之后继续做官,这高估了官位对于某些“成功人士”的重要性。在国内,当官自然“前途无量”。但如果有了钱,可以到国外“发展”,官位就可能黯然失色。滞外算一种“自我暴露”,选择暴露后再返回,简直是自投罗网。
如果一名官员,一会儿滞外不归,一会儿慨然归来,把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仅让政府尴尬,也让自己难堪。政治生活不排斥情感,有时候政治人物也会有情绪波动、失言失态,但整个人必须建基于理性之上。唯其如此,官员才是公众可以预测和可信任的。一名不理性的官员,政府干吗非让他当官不可?人民凭什么选他做官?
我们应当选择的,只能是诉诸法律。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11/12/content_2428146.htm
杨于泽:首先要给杨湘洪一个“不适任”结论(中国青年报 2008-11-12) 杨于泽:不冤枉一个好人是正义的底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5) 杨于泽:社会欠周正龙一个公道(中国青年报 2008-11-20) 杨于泽:社会欠周正龙一个公道(中国青年报 2008-11-20) 杨于泽:地方官员如何体现他们的存在(中国青年报 2009-11-12) 陈彤:再给婚姻一个理由(中国青年报 2006-12-31) 于光远:要给梁湘一个评价 预算和财务公开:为何一个乡政府首先做到了(中国青年报 2010-3-16) 于德清:在华尔街骑牛的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中国青年报 2007-11-23) 杨于泽:求真不能变成狂热的社会运动(中国青年报 2008-3-27) 杨于泽:由贺卫方离开北大解读中国式教授跳槽(中国青年报 2008-7-22) 杨于泽:当金牌“一哥”又何妨(中国青年报 2008-8-20) 杨于泽:监管之耻:国产食品屡遭境外危机(中国青年报 2008-10-30) 杨于泽:监管之耻:国产食品屡遭境外危机(中国青年报 2008-10-30) 杨于泽:让小城市在适度规划下自然生长(中国青年报 2009-5-12) 杨于泽:地方治理中的因事设人和因人设事(中国青年报 2009-12-4) 杨于泽:政府诚信是社会民主的前提(中国青年报 2009-12-25) 杨于泽:谁导演了王亚丽“升官发财”的闹剧(中国青年报 2010-2-12) 杨于泽:减税应当是藏富于民的第一步(中国青年报 2010-1-14) 杨于泽:减税应当是藏富于民的第一步(中国青年报 2010-1-14) 要获得快乐你得首先对欲望说不 逃亡证人肖敬明:谁能给我一个安定的家(中国青年报 2008-9-3) 九十六岁的于光远呼吁:要给梁湘一个评价 给我一个不伤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