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回顾评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06:23
国内经济和金融方面
历史已被尘封,往事难寻。中国有个惯例——不对过去短期历史(10-15年)的教训进行总结,原因可能是上一任领导人没有逝世,上一任领导人的党羽还没有散尽,直接总结教训会遭遇巨大阻力吧。但,不知道过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过去,这是重要的宝贵经验),又如何诊断未来呢?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
1992年2月,邓公南巡。强调“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这个调子的含义是认为当时J书记的胆子太小,步子太慢,对其经济建设方针的否定。当时J虽为总书记,但其仅仅是X事件妥协产物,随时可以被替换。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全国各地开始了超出国力的大干快上。到1993年5月的时候,金融处于失控的状态。
到1993年一季度末,金融的混乱达到极端的状态,不得不治理了。当年的5月15日,国家上调了存贷款利率,但这一属于国家绝密的信息却被提前在香港报纸刊载,令高层震怒。由于手腕软弱李贵鲜被迅速边缘化。
当时的混乱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参与的主体混乱。1988年咱们开始发行国债,国债依托的是国家信用,由于国债是个新东西,国家对其管理不严密。比如,国家计划发行1000亿,派到某地的规模是1亿。该国债是由市(县)财政局的国债服务部发行的的,购买者获得的凭证是收据(类似存单)。
当时邓公的氛围提倡大干快上,很多地方政府为取得资金,不惜多发行。比如实际发行2亿,上划国家1亿,资金私自留存1亿搞地方建设。
国债服务部成了变相的金融机构。
二是金融拆借市场的混乱。由于国债依托的是国家信用,所以不少银行居然把其当作金融机构对待,敢大量将资金拆借其运用。当时财政担保这个名词很时髦。
但是,后来国家的一个法律规定——财政担保无效,使的资金融通的冰冻。有点类似现在的美国。
三是银行贷款发放规模的混乱。如果银行没有钱,拆借资金也搞放贷。
由于剧烈的通货膨胀效应,1995年5月利率的提高没有效果。
据说,专家在北戴河开会,跟本拿不出好的应对方案。后来采用试试看的思路,提出了定期3年以上存款的策略。
随后,1995年7月11日,再次大幅度提高利率。(其间仅仅间隔55天)。同时,Z开始兼任人行行长,开始了铁碗治理金融三乱。
数据:1991年末各项存款19349.9亿,1992年末各项存款25402.2亿,当年增幅31%。1993年末各项存款34879.8亿,当年增幅37%。
Z在当时采用的软着陆的办法,没有一棍子打死。这在当时是十分正确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数据:1994年末各项存款46923.5亿,当年增幅35%。1995年末各项存款60750.5亿,当年增幅29%。
应该说,在1996年年初的时候,经济金融已经平稳着陆,这个时候应该迅速大幅度降低存贷款利率,使经济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数据:历史的贷款利率,1993年7月11日提高到10.98%,95年5月1日提高到12.06%,96年6月降低到10.08%,单直到97年10月23日才降低到8.64%。1996年末各项存款76094.9亿,当年增幅25%。1997年末各项存款90995.3亿,当年增幅20%。
到了1998年,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开始浮现。由于各个金融机构开始建立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已经不敢再大量贷款了。但是由于企业改制,工人失业和企业破产大量增加,受到政府干预,银行不得不发放一些“安定团结贷款”。
说明一下,对于Z在1996年以前的政策,可以打95分。但是从96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必须转向为放松银根,拓展经济,这个时候Z的思路没有跟上。
在实际政策应用上,过于强调松财政,忽略了松金融。但是,他忘记了一点,金融的效应是财政的10倍。
经济是一个动态概念,是循环的。
当时Z大力修建铁路,公路,桥梁,河堤等基础设施,为此进行了不少财政支出。但是经济并无多少起色。就在于这些资金属于一次注入性质,属于一次消耗,无法形成循环。
数据:1998年末各项存款104498.5亿,当年增幅15%。数据1999年末各项存款119898.9亿,当年增幅15%。数据2000年末各项存款134610.26亿,当年增幅12%。数据2001年末各项存款152888.5亿,当年增幅14%。
使经济产生活力的,必须是循环资金。
1999年,取消福利分房。人行开始引入外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模式,中国老太太和外国老太太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了。
房地产借助银行资金的1:5放大(首付20万,可以买价格100万的房产),形成了财富效应。房地产有了金融属性,整个经济开始盘活,形成了快速的循环经济。
人行犯的错误是:没有在2005年年初将首付提高到30-35%,以压缩信贷杠杆;没有快速将利率从2%的水平提高到4-4.5%,以压制房地产的水分。
我一直向大家提一个时间点:2008年6月。之所以提这个时间点,是因为这个时间点是一个矛盾激化的时间点。高层必须选择,是继续经济过热的状态(需要明确的是这一状态不可持续),还是加大刹车力度(必然造成经济增速下滑,各种矛盾被迫暴露,日子不好过)。
我不是神仙,我没有料到的是,突破口从外部发生——世界性金融危机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爆跌超过一半,使得各种矛盾快速暴露。
注:2000年以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不细说了。
中国经济走到现在,往后的一段时间会怎样呢?
经济将持续低迷,至少到明年4月之前看不见经济复苏的任何迹象。中国GDP中三架马车中:消费由于有比较大的惯性的惰性,短期衰减不会太大,但是长期(3-6个月以后可能有比较大的衰减),出口受到外国消费市场缩减影响,增速下滑,影响GDP;投资方面的大头是房地产建设,现在的房产开始滞销,房地产的循环减速,也是这个因素导致钢材、水泥、电力等的初步过剩。
经济低迷开始出现。
如果与历史对比的话,参照的年份是1996——2000年,当时中国经济谷底状态走了44个月,到2000年11月开始进入爬升期。
上面文字对Z当时经济政策错误的地方进行了阐述,我认为,如果当时领导人决策得当,经济低迷仅持续18个月即可。
从周期理论来解析的话,这一经济增速的最高峰是2007年11月,目前处于加速滑落的状态,可以直接确定的是,经济还没有到底。
从完全经济角度看,个人认为到明年4-6月经济进入底部的前期区域。注释:经济是一个U型底。
未来中国的经济低谷走多长时间,取决于现在领导人的决策。
但是,从相关报道阅读。还没有发现现在政策的高明之处。
W总的政策:
1、加大财政支付,对桥梁、机场、铁路、公路的基础建设。不是这不应该,而是这不是循环经济,一次性投入,投入完了,波纹消散,很快恢复平静。这个已经被Z实验过了。即使你万亿的投资也注定没有效果。因为在财富缩水下,其根本没有任何对冲效果。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保障体系。这个方面效应十分缓慢。感谢W总,W总在最近几年在这个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农民收了不少实惠。比如农民每人每年交纳10元可以得到大病保障,农田补贴等等。但是农业往往只能解决“稳”的问题,无法解决“富”的问题。
目前认为,W总现在政策没有对金融政策的效应给予足够重视——金融政策效应是财政政策的至少10倍。只有W总思路回到这里来,中国经济才可能走出低谷。
注释:在1993年的经济周期中,经济是软着陆的。而这次可能最终形成硬着陆。硬着陆也有它的好处,快速破产一批企业,当糟糕达到及至的时候,经济迅速进入恢复期。目前判断中国经济走到恢复期,至少在09年7月之前应该不能见到。
国际经济和金融方面:
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冻结。
2006年底2007年年初的时候,伯南克接任美联储主席。其上任后,做的是惯性提高了几次联储基准利率——最高达到5.25%。而这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也许很多人说,那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反问,如果当时他上任后,不是加息,而是迅速几次降低了联邦储备利率呢?那现在的局面还一定会发生吗?
次贷危机在今年9月底的时候,导致了雷曼兄弟公司达到破产边缘,其寻求美国政府担保无效,最终走向直接破产。
由于其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类似第四大证券公司),导致的联想是,如果这个大机构得不到破产担保,那还有谁不能破产呢?
需要说明的是该机构有资格参与美国金融体系的拆借市场。
以我国为例子,我解释一下金融体系的资金拆借市场。
我国资金拆借市场有两个,一个是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其交易和咱们的股票交易是一样的,比如R007是7天拆借。
另外一个是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参与这个市场的是各个大银行和股份银行,各个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这个市场是需要资格审批的。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也就是资金的相互往来。
但是这个市场的资金拆借并不是象证券交易所一样按照规则自动撮合的。而是资金拆借方和资金需求方各自挂单(类似买单和卖单),同时显示挂单的机构名称。如果你想达成交易,需要电话沟通交易,私自成交。需要说明的是,资金拆借有违约率(这跟证券交易不一样)。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资金需求方,即使你给的利率高,也不一定有人借给你。
或者说,大部分机构只与熟知的机构进行交易。
我不知道美国的情况,估计也差不多。
回到原来的话题。
雷曼兄弟的破产,意味着。明天不知道又有哪个机构可能倒下,而如果有新机构倒下,则该对机构的债权无法保障。所以,瞬时之间,人人自危,没有任何机构敢向外拆借资金。
这相当于没有任何一家商店以平价向外销售商品。
交易的停止,意味着流动性的冻结。
打个比喻,就是集市上突然所有卖货的都不卖了。(因为你的货付出去,在结帐的时候,不一定能够得到响应的货币)
流动性的冻结导致货币的不足。而在雷曼兄弟公司开户的交易者,很多是期货市场的多头,雷曼的总帐户冻结,导致这些多头无法平仓。空头发起攻击,导致了大宗商品的大爆跌。
从短期看,世界股市在上两周达到了一个阶段性低点,目前局势已经稳定。估计在目前的位置会维持一段时间,再决定继续反弹还是继续下跌。
从大局的角度看。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已经完成了70%,而经济领域的问题只暴露和发生了30%。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8是一个最吉祥的数字。不过,在经济界,它却好象是一个魔咒。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逢8必有一次大萧条。1988、1998、2008,莫不如是。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三次萧条的逻辑和结果竟然是如此一致:高速的经济成长,诱发通货膨胀,政府采取霹雳的行政调控手段,导致经济迅速转冷。
1998年的“物价闯关”至今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痛点”,在之前的三年,随着轻工产业的发展加快,企业数目剧增,物资供应的紧张空前激烈,中央三令五申,但是仍然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国营机构投身到物资的倒卖中。为了推动价格的市场化配置,中央决定实施物价改革,因为准备不足,直接导致了空前的通货膨胀,《中国物价年鉴》记载,“1988年是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通货膨胀明显加剧的一年。在国家计算零售物价指数的 383种商品中,动价面达95%以上,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18•5%,这个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续三年物价累计上涨23•7%的基础之上。” “物价闯关”仅半年就被紧急叫停,到1989年初,很多建设项目下马,约有500万农民建筑工返乡,而此时在乡村,整顿也使得大量乡镇企业倒闭萧条,社. 会矛盾迅速激化,到1989年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户,私营企业从20万家下降到9•06万家,国营企业则因产销萎缩而受到三角债的困扰。这一轮紧缩要到1991年才得到缓解。
1998 年的宏观紧缩与今年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特别在家电、食品等领域中,本土企业取得了重大成功,国内市场空前繁荣,而到 1997年,美国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突然狙击亚洲货币,引发亚洲金融风暴――也是在那次危机中,《金融时报》宣告世界进入金融资本主义的时代,为了捍卫人民币不贬值,朱镕基政府承担了空前的风险和压力,实施了严厉的金融管制和紧缩政策。与此同时,受金融风暴影响,一向形势不错的出口增长率出现下降,国内商品库存猛增,消费需求严重不振,6月份,长江流域又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洪水,29个省市受灾,死亡4150人。内外交困,国内经济顿时由过热转入过冷,全国居民储蓄创下历史记录,被视为“笼中之虎”。
2008年的景象竟如出一辙:在过去的三年里,内外俱旺高速成长,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央政府猛然刹车,实施信贷紧缩政策,一堆篝火被兜头浇灭,而受到牺牲的仍然是面大量广的民营资本企业,仅上半年就有6•7万家企业倒闭,不料,国际市场突变,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导致了欧美市场的萧条和消费信心崩塌,中国经济在短短数月间,由过热直接坠入冰渊,在过去数年中,拉引经济成长的三大引擎――房地产消费、外向型的“中国制造”以及固定资产投资 ――有两个彻底熄火,于是,萧条骤然降临。
既然导致萧条的逻辑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再来看,走出萧条的办法有多少。
1988年的那次萧条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在1990年前后曾经非常的艰难,朱镕基于1991年赴京主管经济后,实施了很多重大的政策调整手段,其中包括严厉的金融秩序整顿、分税制改革、国有企业大规模上市、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调整等等,与此同时,进行众多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开发区建设,d更是在 1992年以“南巡讲话”的方式呼唤人民进行改革和扩大消费的信心。在那一轮调整中,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大,而最终经济的复苏得益于国内家庭消费―― 特别是家用电器市场的全面激活。
1998年的拯救战略则是内外并举,在外贸方面,积极鼓励出口,利用亚洲周边国家、特别是“四小龙”受金融风暴重挫的机遇,形成了“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在内需方面,中央政府被迫开放房地产市场,以此激活消费市场,经过两年调整,中国经济得以复苏。在这一轮调整中,中央集权继续得到了强化,通过“ 国退民进”的战略,政府把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国有企业抛给了市场,而在金融、能源和资源性领域坚决地形成了垄断的优势。
很显然,当今的中国经济仍然行走在这样的调控逻辑之中。从目前的景象看,基本可以得出下述三个结论:
一,要复苏经济,仍然要启动现有的三大引擎。外贸的复苏受国际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制造业面向国内市场的创新变得非常重要。其次,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最直接的启动方式,近期对铁路的2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广东、浙江等省份相继推出的万亿重振方案,都是这一思路的呈现。再次,唤醒民众消费,似乎除了激活地产,别无他策。
二,管控将进一步加强,在全球经济紧缩,国家资本主义纷纷抬头的时刻,中国的宏观管制势必加强,也就是说,最好的市场化改造时间已经错过了,我们不可能指望在未来的一个经济周期里实现新的改革突破。
三,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变得非常敏感。在当前的财税制度下,地方政府承担了60%的支出,却只分到30%左右的收入,如果地产在短期内无法复苏,地方财政将面临空前困难,本月,已有专家建议中央政府允许地方发行债券。中央与地方在税收上的明暗角力将非常引人关注。
十年一轮的萧条,让我们更真切地观察到了中国经济变革的某种宿命与规律。我们仍然在一条充满未知感的“历史的三峡”中艰难前行。
有个重要因素我忽略了,那就是中国庞大的居民储蓄,如果那个20万亿流出几万亿出来消费,我敢说物价会上天的。
其实在中国没什么通胀通缩,所有问题都是消费信心问题,一定要说,我认为是一直通胀的。因为我们忽略了我们国家是高储蓄国家。国家滥发的货币被我们储蓄起来了,没进入流通领域。
如果大家有了经济不好了的预期,就如房子,大家的持币待购,想降到心理价位再买,政府既使是滥发货币,大家也是拿着货币不买东西,拼命存钱,等着东西再降价,东西没有人买,即使是货币很多,也只有降价通缩下去,滥发货币也解决不了通缩.直到有一天大家认为降到头了,房子跌一半,接近成本价了,跌无可跌了,就抢购了,此时市场上的货币又特别多,买了就涨,越涨越买,羊群效应,就报复性的通货膨胀.
这应该是中国式的通胀通缩吧,真具有中国特色。不是货币短缺,是我们不敢消费啊。股市涨,房市涨,经济好,信心足,把储蓄拿点出来消费,结果造成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的大通胀,现在股市跌,房市盘,经济差了,信心不足,不敢消费,都存起来了,结果是通缩,所以我说,这次短期通缩是人为的,如果粮食涨起来,破了人民的心理底线,就会造成抢购,那么后果,我真不敢想象。
天佑中华,多一些愚昧的民众吧,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但是你不能否定大部分贫民以家庭为单位都有一定的存款吧,钱多少无所谓的,关键在于欲望,钱无论多少,你都不能否定大家想有房子,有大房子,有别墅等等各自不同的需求吧,底层人民更有这些欲望,要不就不攒钱了。
其实在中国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人就算月工资几百如果想储蓄也能省出钱来,还有一个就是储蓄十年,就为了买一个大件,应付一次病痛,投机一次股市,这个才是现实。
储蓄率高并不代表民众的购买力高。你对购买力有误解,我想你的意思是直接购买物品,但是通过一次性消费也可以带动间接购买物品的。
我买了房子,房子相关的东西其实都买了,房子相关的东西又带动各行业,等于间接给各行业发工资,大家有钱了,有部分储蓄起来,有部分进入流通,还是花钱了。
中国贫民其实很可怜的,他们储蓄几年经常是一次性就花掉了。
没钱没有购买力,有钱其实代表有购买力,只是不花。
中国是在贫富分化,但是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储蓄绝大部分是有购买力的。
他们只是不敢花钱的。不是没钱的。但是如果你一定要举个例来说明问题,我也无语。
该说的我都说了
“桌上有几个苹果?”
“原来有五个,我吃了一个,小强吃了一个。”
“我问你现在有几个!”
“不是说了嘛,原来有五个,我和小强各吃了一个。”
“你能不能直截了当的告诉我,现在到底有几个?”
“该说的我都说了。”
“最近生意怎么样?”
“这个月第一个星期赚了3000块,前两个星期赚了5000块,前三个星期赚了6000块,四个星期一共赚了6200块。”
“那还算可以吧?”
“唔。”
“咦,不对呀,一个星期就赚3000,一个月才赚6200?”
“唔。”
“生意好像是越来越差了呀!”
“该说的我都说了。”
-----------------------------------------------------------
中国出现财政赤字了吗?
财政部公布的《2008年9月份财政收支情况》说: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4217.22亿元,财政支出4948.94亿元——收支数字都有,“赤字”半句也无。
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如何?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5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264.20亿元;1-6月58435.98亿元,1-7月72160.08亿元,1-8月84919.69亿元,同比增速依然达到27.4%。
--------------------------------------------------------
“你失业了吗?“
“不,我下岗了。”
“现在是熊市吗?”
“不,那只是调整。”
“物价涨了吗?”
“不,是通胀来了。”
“农地现在可以买卖了吗?”
“不,那叫流转。”
“经济减速了吗?”
“不,还在增长,只不过是负增长。”
“明明已经严重衰退了嘛!”
“傻冒儿,那叫硬着陆!”
http://gks.mof.gov.cn/guokusi/zhengfuxinxi/tongjishuju/200810/t20081020_82805.html
2008年9月份财政收支情况
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4217.22亿元,同比增长3.1%。1-9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8946.86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098.51亿元,增长25.5%;地方本级收入21848.35亿元,增长26.1%。
分税种看,1-9月累计,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21.4%,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17.4%,营业税同比增长19.2%,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31.8%,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1.7%,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增长32.9%,关税同比增长36%。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共完成41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退183亿元,相应体现为减收。
前9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呈前高后低、逐月回落态势。1-9月累计增幅较高,主要是由于上半年收入较快增长拉动。而上半年财政增收较多,主要是由于去年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带动今年上半年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增收较多、去年税率上调带动今年上半年证券交易印花税翘尾增收。第三季度,上述特殊增收因素没有了,再加上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效益明显下降,股市楼市持续低迷,以及财政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形成的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财政收入增长下滑趋势明显。今年全国财政收入上半年累计增长33.3%,第三季度增长10.5%,其中,7、8、9月分别增长16.5%、10.1%、3.1%。
全国财政支出情况
9月份,全国财政支出4948.94亿元,同比增长11.6%。1-9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36428.14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中央本级支出7851.51亿元,增长12.3%;地方本级支出28576.63亿元,增长29.8%。需要说明的是,中央本级收入除一部分用于中央本级支出外,大部分用于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是地方本级支出的一个重要来源。前9个月,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149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250亿元,增长39.7%。
1-9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主要是: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50.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40.4%,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6.4%,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35.8%,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3.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1.1%,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26.4%,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1.2%。上述重点支出增加额占同期财政支出增加额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