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济金融发展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9:50

重庆经济金融发展对策
作者:蔡律

 

  一、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重要性

  1、邓小平:“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2、中国28座城要建金融中心,13个市争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竞争白热化,由政策层面转向地方立法层面,重庆、成都、西安争夺西部金融中心主导权。

  深圳在制订《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发展促进条例》,《条例》提出成立由市长挂帅的深圳特区金融发展委员会。

  上海拟出台《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将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该条例的出台,将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搭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对接下来明确实施步骤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008年5月6日,北京发布《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建立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首都金融业的创新力、集聚力、贡献力和辐射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意见》明确了北京金融业的定位与工作目标:北京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3、深圳、浦东、滨海、北京都是把建设国际和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作为战略目标和内在动力,把建设国际和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作为建设重点甚至摆在各项工作首位!

  二、重庆确立2015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

  1、重庆在十五期间就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目标。但重庆金融中心的如何定位?重庆如何建设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

  2、《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金融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3、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新阶段发展“导航定向”,“314”总体部署: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4、2007年4月召开的重庆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即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区金融功能最完善、金融创新能力最活跃、金融品种最多、金融实力最强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泛的金融中心。

  5、重庆市的总体思路是,按照金融业比国民经济整体率先推进的要求,围绕2015年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以“314”总体部署为统领、以培育金融产业为主线、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保障,全面提升重庆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

  6、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四大功能

  强化资金集散功能。

  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金融市场。

  提高金融创新能力。

  建设金融核心区。

  三、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模式及定位

  1、金融的定义

  2、金融中心的内涵:一般是指资金扩散、融通、调节的中心。即金融产品交易与资金融通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按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通俗的说法金融中心就是金融中介的活动中心。

  3、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大体有五个方面: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金融中心要靠庞大的经济实体来支撑;二是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三是健全的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宽松的金融管制;四是地理位置优越,有广阔的腹地作为金融服务的对象;五是拥有足够多的金融专业人才。其中地理位置、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三大基础要素。

  4、金融中心演化过程。金融中心一般要经历五个过程:直接腹地、腹地外更大区域、整个国家区域、临国及政治属地、世界范围。

  5、从金融中心形成规律来看,大致存在两种模式,即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

  自然形成模式是指金融体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自发产生了对金融业的需求,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适应这种需求产生相应变化和发展,金融制度和法规也随之完善,最终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形成金融中心。

  政府主导模式的金融中心是指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特定的水平时,政府抓住了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某一契机,利用所在地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某些优势,实行优惠政策,在较段时间内超前发展和形成的功能性金融中心。

  纵观世界各地金融中心的形成,可以的出如下结论:
第一、一个国家可以建设一个或或几个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在中国,如果说上海可建设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北京可建北方金融中心,深圳可建华南区域金融中心,那么重庆则可建设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四大金融中心可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第二、不管是自然形成的还是政府主导形成的金融中心,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金融监管,政府对金融中心的形成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的胆识,决心和魄力十分重要。

  6、重庆金融中心的定位是:政府推动、面向市场、辐射西部的融资型产业金融中心,是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国家政策的支持,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推动,市场机制等形成三方面的合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是完全可行的。

  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四种主张

  1、一是“难有作为说”:从经济实力、金融资源及政府发展金融业政策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看起来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大地上已掀起“金融中心热”。地处西南的重庆难以与京沪深交锋,重庆金融业近几年虽对重庆经济贡献巨大,但政府却没有把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重庆金融业是政府投融资工具,地方金融部门独立性不强,难有作为。《经济》杂志载文称“京沪竞争全国金融中心进入决赛,其他城市难作为”。

  2、其次是“已经建成说”:2005年9月13日《重庆日报》报道“重庆已成为西部金融中心”。报道说∶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市质监局作全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时说:截止2005年8月底,重庆市贷款余额从1997年的800亿“膨胀”到现在的3600多亿元,人均贷款高于西部平均水平,而9%的不良资产率则低于全国12%和西部18%的平均水平。有信用才能借到钱,这说明重庆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好,资金利用率高,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重庆。

  3、再次是“金融次要说”:一些重庆干部、市民发表评论认为:重庆现在应重点抓制造业,如重庆四大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高技术业四大重点产业,其次抓商贸、物流、房地产和建筑、信息和中介、旅游和文化、金融六大优势产业。一句话,抓工业比金融业优先。

  4、“积极推进论”。未来20年是中国金融资源整合、集聚时期,也是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它带来的金融资源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将增强区域竞争力!重庆面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机遇,加快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无论是对重庆市可持续性发展还是对国家的整体布局都具有战略意义!本篇构想试图论证并提出对策.
 重庆面积8.2万平方公里,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倍多,是深圳的42倍,人口3100多万,但三分之二人口在农村,在这特殊的市情下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任务之艰巨,更应该积极推进,建设成功则在世界上更具有标杆意义。

  五、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的条件、政策与路径比较

  1、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经济总量比较

  深圳这个面积只占重庆2%,人口不到重庆四分之一的现代化沿海城市,2002年GDP是2239亿元,与重庆2003年GDP2250.11亿大致相当。但两年过去了,深圳的GDP,2004年达到3422.80亿元,重庆市GDP为2650亿。2007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年地方财政收入78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8.9%。一般预算收入442.70亿元,增长39.3%,占财政收入的56.1%。初步核算,2007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676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0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深圳跨越式发展经验,对重庆的弥足珍贵。四年过去,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超出重庆市GDP2653。59亿元!个人认为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得很好。

  GDP是评价一定地区范围内经济总量、规模、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它能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的重要综合指标。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因此不存在某种隶属关系、某种所有制形式或某种经济类型"GDP"的概念,对企业、行业、部门来说,能计算其"增加值",不能计算其"GDP"。

  2、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金融资产及增加值比较

  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可以反映该市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反映本产业对该城市和对全社会的全部直接贡献,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业增加值站GDP总量的比例都达到18%。当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就是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由上看出,金融业在上海、北京、深圳都是支柱产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城市。重庆2004年金融业增加值为3.5%,金融业没有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产业地位低,需指出的是,重庆金融业创造的利润并不低,2004年重庆银行业盈利34.6亿,而重庆工业企业利润仅为113.38亿,市场正在选择金融业作为重庆的支柱产业。
3、2007年京、沪、津、渝、深银行业比较

  存款余额反映一个地区金融资源的总量。从一个侧面反映金融机构可以支配资金,储蓄存款是资本形式的主要来源。

  货款余额反映一个地区金融机构发挥信货中介作用的总量。

  4、京、沪、津、渝、深证券业比较

  上海、深圳分别有证券交易所,北京有证监会等决策监管机构,证券业有天然的优势,重庆应考虑设立三板市场或者是柜台交易中心,重庆证券公司与京、沪、深相比数量太少,重庆的资本市场不活跃,急待加强。

  5、京、沪、津、渝、深保险业比较

  6、京、沪、津、渝、深期货业比较

  7、京、沪、津、渝、深票据市场比较

  8、京、沪、津、渝、深金融机构比较

  9、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金融中心的政策比较

  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是促进金融机构、金融资源聚集的重要因素,金融中心之争实际上是金融资源的争夺战,京、沪、深围绕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笔者略作梳理,便于研究借鉴,从相关政策措施看:

  北京最大气,上海最开放,深圳最有吸引力。

  在建设金融中心,制定发展金融产业政策上,上海市最早提出,2002年5月28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强服务促进金融机构来上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至2006年1月4日,深圳先后发布发展金融业8个海内外有影响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深圳金融创新政策体系。扶持金融业发展力度很大,北京在2005年2月17日出台《关于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被称“16条新政”,从相关政策条件上看,有些是比照、借鉴沪深发展金融业政策,首次将金融企业进京最高补贴1000万,高管人员购房、购车、培训不超过30万元的奖励写入具体政策。

  六、重庆、成都、西安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条件、实力比较

  1、2007年重庆、成都、西安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2、2007年重庆、成都、西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3、2007年重庆、成都、西安存贷款余额比较

  4、2007年重庆、成都、西安证券业比较

  5、2007年重庆、成都、西安实际利用外资比较

  七、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优势和不足

  1、重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2、重庆具备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经济实力。

  3、重庆有百年金融文化沉淀,抗战时期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1904年3月,濬川源银行在重庆打铜街成立,这是西南第一家银行,此后,重庆又先后成立聚兴诚,美丰,金城等近十家银行。到抗战前夕,除中央,中国,中国农民银行重庆分行外,重庆市共有13家。资本在5万元以上的钱庄有23家,抗战爆发后,大批银行从外地陆续迁到重庆,重庆银行业是有较大发展。直至1939年底,重庆共有银行30余家,资本1亿元以上。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截止1942年9月,重庆银行除中交农四行外,各省银行有14家,商业银行有35家,总数达53家,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重庆共有银行,钱庄共233个,其中总行61个家,分行32个,支行6个,办事处113个,钱庄银号21个。重庆商业银行1945年总产业28400万元。全国国统区共有416家,重庆占15%,它代表中国民族金融资本的主体,是中国金融业的核心。
  4、重庆金融业的发展在重庆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引擎。

  5、三峡工程,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四大国策给重庆带来旺盛的投融资需求和发展金融业的机遇

  6、重庆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打造金融中心的载体------渝中半岛解放碑

  重庆渝中半岛两江环抱,依山建城,是重庆市的母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形如天鹅状的狭长半岛,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是大自然赐给重庆的园林城市。在母城的内核的解放碑,在面积有0.91平方公里的“十字金街”,已经汇聚380多个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分支机构。渝中区2004年GDP176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80.9%。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6%。专家认为:当一个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就是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不足之处:

  1、重庆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较晚,力度不够。

  经济金融开放度偏低,尚未达到金融中心所要求的开放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开放程度低。以2005年为例,重庆市进出口总值为42.9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仅为10.9%,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为5.2亿美元,远低于东部同类型城市。其次,金融开放层次低。目前重庆金融业中只有银行和保险有外资机构进入,而证券、期货、基金、投资银行等没有外资机构进入。第三,金融开放的规模小。目前进入重庆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业务范围窄、业务规模小,截至2006年6月底,重庆4家外资银行的存款规模只有8148万元,贷款规模接近14亿元,基本上没有给重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带来金融冲击和金融革新。

  2、重庆金融体系不健全

  金融机构数量少,银行,证券,保险数量多,创业投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少。货币经纪公司,证券融资公司,金融租货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有的甚至是空白。国内金融机构多,外资金融机构少,外资证券,基金,信托,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设有大的突破。

  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缺少金融中心形成的有利条件。一方面,重庆分支金融机构多,法人机构少,这使得金融机构在业务审批、信贷权限、产品创新、资金调配、资金运用、服务区域等方面的自主权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机构的投资、融资行为往往由公司总部来决定,相关的金融业务也多在总部所在地开展,加之重庆大型企业集团数量少,客观上降低了重庆本地的金融业务量。
3、重庆创业投资不活跃

  金融产业发育程度偏低,金融中心缺乏金融产业的有力支撑。金融中心客观上要求金融业成为支柱产业,一般来说当金融业增加值占GDP10%左右,就可认为金融业成为了支柱产业。但目前,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较低水平徘徊,2005年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5%,这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专家提出: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1:4。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两家,拥有资本7.6亿,“十五”以来虽先后支持36个多亿原始创新项目,但对677家重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要求有点杯水车薪。重庆风险投资资金规模小,投资手段单一,发展缓慢,相比较深圳创业投资公司193家,创投资本130亿,中小企业板不仅为高新技术上市又为创投公司提供了退出机制,创业投资十分活跃,重庆则需要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鼓励国内机构及企业来重庆创办风险投资公司。

  4、重庆上市公司资源不足,资本市场短腿严重

  十几年来,重庆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初具规模,重庆上市公司无论是从数量,质量,直接筹资量及证券交易量与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目标相差太远。

  5、三峡库区金融体系脆弱,缺乏造血功能。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

  长江上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金融中心建设缺少金融腹地的强力支撑。一方面,长江上游经济区内的二元经济特征明显,2005年成渝经济圈的城市化率仅为36.8%,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城市化率均超过70%,城乡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必然造成金融结构失衡。另一方面,长江上游地区发展遇到了依附于行政区域背后的行政壁垒,没有形成经济区的战略联盟,没有出现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力聚集、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式。

  资料显示,重庆市的中小企业截止2005年底达到13.8万户,从业人员337万人,重庆市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达到5159家。2005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030亿,占GDP比重为33.6%

  据笔者统计,重庆市2005年83家大中企业贷款余额共计2762.04亿元,占全市各项本外的货款余额3779.3亿元)73.08%。截止重庆2005年12月末,重庆市中小企业贷款14850个,贷款余额536.1亿,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4.2%。这里不难看出,重庆13.8万户中小企业,只有10.7%的企业在2005年获得银行贷款,83家大中企业贷款余额是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5.1倍。

 从货款结构看,截止2005年12月底,国有企业贷款996.21亿居第一位,有限责任公司贷款737.75亿,居第二位,民营企业贷款230.67亿,居内资企业货款第5位。从行业来看,农林牧渔业货款总计923亿,制造业718.24亿居第二,重庆房地产业401.62亿居第三位。金融业61.30亿居12位。重庆市建设金融中心,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扶持中小企业中的优势产业[如电动车等]又为金融中心带来支撑。

  6、重庆金融人才缺乏,知名的金融家不多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在2008年3月15日说,香港金融服务业就业人口约20万人,占全港总就业人口的5.4%。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拥有大量金融人才。香港特区政府、大学以及金融业界多年来在培养金融人才方面均投入很多资源。特区政府每年投入超过500亿港元培育本地人才,改革教育体制,并推出多项措施吸引境外专才来港。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香港拥有商科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已从1996年的26%增至2006年的32%。香港业界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计划,让他们获得实际经验。目前全球金融人才竞争十分激烈,香港特区将努力改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他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巩固和强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推动重庆金融业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抓项目,而是抓人才聚集,据央行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资料显示,重庆市金融从业人员截止2004年末为50835人,这对有3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来金融人才显然不足,香港金融人才20万人,金融家璨若群星,成为香港金融中心的栋梁。深圳,北京、上海金融人才济济,他们活跃在波澜壮阔的金融中心的建设舞台上。格林斯潘说的好:“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不管技术如何前进,管理系统如何复杂,金融管理的基础始终是金融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判断。”重庆要大力推动金融人才积聚的政策法规,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八、蔡律提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5个新名词”

  1、资本半岛:引导主城区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布局,逐步形成功能齐全,国际接轨,辐射力强的中央商务区核心金融区.从国内外金融业发展情况看,一个金融中心在地理上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金融中心区,如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伦巴第街金融城,东京的银座,香港的中环,上海的陆家嘴,北京的金融街,深圳的深南路、蔡屋围一线正在建设“金融港”。按照重庆市“十一五”规划,整合重庆金融资源,打造一个金融核心区,渝中半岛解放碑至朝天门打造成“金融半岛”或“资本半岛”,应该是举世无双。这个半岛金融文脉所蕴藏的潜能和张力使世人无法忽略中国西部古老而又年轻的金融中心-重庆。重庆也没有理由不支持,不呵护金融半岛的发展。至2006年,重庆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2.7亿(左右)(以2000年价格计算)在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6%,金融半岛将成为长江上游金融机构聚集中心,金融市场,资金集散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建成长江上游为金融中心的框架体系。

 2、2007年7月,我向重庆市委书记、市长建议创办“中国城乡统筹银行”受到重庆市委、市府表彰。

  重庆城乡统筹存在6个金融空白点,建议创办中国城乡统筹银行。一是农村农民创业融资难,农民在流转承包土地时,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农村土地性质不能改变,不能进入市场,农民住房没有形成产权权证不能抵押。二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城市里有不少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投入资金、知识智慧和人力资源,他们的成果变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不能抵押贷款或获少量贷款,特别是软件产业,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三是创意产业难获贷款,创意产业形成的是动画、动漫产品,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不能作抵押品;创意产品不能作抵押品。四是微型企业、创业个体户难获贷款。五是农村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难,如一家蛋鸡厂,现在规模经营万只蛋鸡场,计划扩建五万只,需资金25万元,但农村信用社只能贷款3万,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六是建好的房产因没有产权证,不能抵押贷款。创办中国城乡统筹银行不需要政府出资,社会市场资金和海外资金就足够。关键是审批。

  同时这是为缩小东西部金融资源失衡,城乡差距,专为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议创立的存款、放款、汇兑、储蓄、信托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主要功能设计为:一是为农村、农民、农业提供金融服务,《担保法》明确规定,乡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能够单独作为抵押,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都不可以作为抵押。农民因缺少抵押、担保物,风险大,利润低,商业金融机构不愿介入农贷,正规金融机构开办的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农信社开展的小额信用贷款和两户联保贷款等贷款类型,很难满足城乡统筹要求,孟加拉国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建立起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金融理念值得借鉴,关键是培植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二是为城乡土地流转、开发、利用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又称为“土地银行”。如把中国土地银行的总行设在重庆或成都,西部新特区将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城乡统筹银行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间力量、公司规范”的体制模式,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打造一种全新的城乡统筹的投融资平台。

  创办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银行的资本金来源和股份设置
设立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银行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各项要求,如设立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股份设置:重庆企业界50%,外资金融机构占50%。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银行的资本金不成问题。外地金融机构和企业也有强烈意向参与,注册资本可以增大。

  中国城乡统筹银行有细化方案。 

3、2007年7月26日提出创办“西部证券柜台交易中心”

  资本市场重庆市是一个短腿,不如邻省四川、湖南、湖北,跟陕西省差不多,与直辖市地位不符,重庆应争取建一个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即OTC市场,OTC(OvertheCounter)市场:即场外交易市场,或称柜台交易,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的各种证券交易活动,市场参与各方由众多企业、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以及普通投资者组成,是一个分散且无固定交易场所的无形市场,主要采用协商定价方式成交。

  股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开业,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16年来,深交所借助现代技术条件,成功地在一个新兴城市建成了辐射全国的证券市场。15年间,深交所累计为国民经济筹资4000多亿元,深沪证交所的设立,为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的开发提供了宝贵资金。重庆过去十五六年共有30多个企业上市,去年底全部市值仅有500亿元左右,仅相当于全国证券市场市值的1/200。重庆的人口相当于全国的1/40,土地相当于全国的1/100,GDP相当于全国的1/60,但股票市值仅有全国的1/200,比例明显偏低。

  为解决中国东西部金融资源失衡,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上股权分置改革成功进行,资本市场日趋成熟,在中国已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背景下,加上香港联交所,国家很难决策批准再设立第三证券交易所,深圳已设中小企业板,为设立创业板进行了多年努力,创业板推出指日可待。天津滨海新区在建设产业基金发行管理和交易中心、已向国务院申请开办非上市公众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是指公开发行股票但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柜台股权交易。西部重庆争取为设立西部证券柜台交易中心是可行的选择。渝中区有华夏产权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上,创办“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或称“中国西部证券柜台交易中心”是可行的。
 场外交易市场是指在股票交易所以外的各证券交易机构柜台上进行的股票交易市场,也叫做柜台交易市场。

  2005年我向重庆市有关方面提出《关于重庆创建中国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政策性建议》

  建议核心:

  △整合重庆金融资本市场资源,把渝中半岛打造成资本半岛,完成重庆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全方位战略构建。

  △创建中国西部证券柜台交易中心,使重庆成为幅射西部的区域资本市场中心。

  △借力香港、沪深资本市场,创办渝港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进行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监管机构、资金的互动合作,争取项目融资、贸易融资。

  △创设重庆资本市场发展基金。

  西部证券柜台交易中心可组织集中证券公司等交易机构在固定交易场所进行柜台交易的市场,包括企业债券和金融衍生品、产权为主的交易所。建议西部证券柜台交易中心设在重庆万豪国际金融中心。

  4、2007年10月提出“忠县模式”

  2007年10月我到三峡库区腹心考察产业,发表系列《忠县考察记》,在其后研究报告《破解库区产业发展的“忠县模式”》提出“忠县模式”。2003年9月时任忠县县长杜和平提出“解决库区空心化,核心是产业,产业的关键是工业,必须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忠县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错位发展战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至,回避自己的短处,在一个工业基础为零,不具备交通优势条件,自然资源贫乏,开放程度不够,观念比较比较保守的三峡库区忠县,抓好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整合资源,建立水坪工业园和乌杨船舶工业园,五年来,忠县工业取得重大突破,造船业、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机械制造、模具产业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忠县工业的“五朵金花”,2006年忠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3。5亿,增速达到65。6%,工业增加值为11。92亿,增速达到60。3%,居重庆市第一,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到112。9%,首次突破100个百分点。

  5、2007年12月提出“城乡统筹要素下乡机制”

  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市场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网络时代还包括文化、信息两要素。

  城乡统筹是指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要素下乡机制”来源于“城市反哺农村的‘要素下乡’机制。2007年12月6日,重庆市渝中举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听取意见座谈会,渝中区区长王福清主持会议,渝中区计委主任蔚传忠首先汇报《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渝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四个着力点,强化渝中区统筹发展四大支撑体系,全力推进“一极三区一带”板块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强力支撑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构筑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探索建立城市反哺农村的“要素下乡”机制,发展“飞地经济”,创新“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善待好、管理好、服务好、凝聚好农民工,实施“万名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中央候补委员、渝中区委书记刘学普发表重要讲话。

  重庆市渝中区做法是:一是围绕促进产业联动,依托朝天门、菜园坝等综合交易市场,搭建企业开发农特产品、资源的平台,特别是要积极吸引、鼓励扶持农产品外贸企业来区发展、做大做强,协同合作区县建立农特产品包装入市、农特资源整合进城的机制;二是围绕促进金融要素流动,搭建各类融资平台,为周边区县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针对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本地企业,鼓励金融核心区的银行机构,推出新的贷款方式,并适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完善经营机制,减少市场风险;依托我区丰富的金融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到区县开设分支机构,探索开设农民创业贷款、安居贷款,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安居。三是围绕促进人才要素流动,充分利用我区高端人才聚集的优势,搭建人才互动平台,支持人才柔性流动,积极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四是围绕促进技术要素流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支持科技评估、情报信息、工程咨询、专利(商标)代理、成果推广、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加快区域科技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使区域科技优势服务于全市发展。

  九、关于发展重庆金融业四十五条建议

  我把近年来《关于发展重庆金融业四十五条建议》散见在文章中略作梳理,这些建议有些已实施,有些正在实施,有些引起决策层注意,有些引起媒体关注及企业界重视,重庆金融业近年快速发展,取得突破性实效,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金融界、企业界及全社会的合力,需要对外开放。 建议一、提出"牵手香港资本领袖,举办“资本半岛论坛”,打造渝中资本半岛。"获金点子奖"

  建议二、出台《渝港民间融资中介促进条例》,以畅通渝港两地民间融资渠道,促进两地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战略对策建议(2006年)

  建议三、从战术层面对策是:借力深港、策应京沪、辐射西部。

  建议四、重庆应尽快出台发展金融业的政策

  一方面争取中央政府政策支持,争取西部金融制度创新试点权;另一方面重庆市政府根据重庆市情,借鉴国内外发展金融业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重庆金融发展的政策,有无政策支持,可以反映出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重视、支持程度。纵观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史,没有一个完全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也没有一个是在政府引导下由市场力量推动而成就的。重庆创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就必须要有常规的政策措施。

  建议五、重庆在制定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总体规划中,金融业应确立为重庆市支柱产业。

  建议六、重庆市政府应成立金融顾问团或重庆市金融发展委员会或者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为重庆金融业发展出谋划策。重庆金融业发展需要“金点子”,可问计重庆市民。

  建议七、设立重庆市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重庆金融创新。设立重庆市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

  建议八、支持重庆在西部首先创办民营银行。

  建议九、支持成立渝沪京粤[港]金融协作商会

  北京在2005年成立CBD金融商会,作为政府与企业、金融企业之间、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之间交流、操作、合作的平台,北京CBD金融商会就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社会各界反映良好。

  重庆、上海、深港一批金融界、法律界、企业界有识之士一直在筹备金融协作商会,需助重庆以项目对项目、企业对企业的形式招商引资;沟通渝、港、深、沪、京金融信息,协助解决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难。渝沪京粤金融协作商会成立后,将具有“三大使命”和“四大功能”即:建立渝沪京粤以民间为主的金融通道;建立渝沪京粤资本运作的平台;建立渝沪京粤科技交易通道。四大功能是:1.协助企业上市融资;2.招商引资;3加强渝沪京粤四地金融合作;4.商会通过创办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产权交易所、货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融资平台。成立商会上海、深圳、香港有关方面积极性很高,一批精英积极筹备金融商会,也期待政府部们支持、审批。
  催生地方金融商会,政府保持对金融商会的指导与监督,商会实行行业自律、自我管理、搭建沟通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及海内外金融行会平台,对重庆百利而无一害。

  建议十、整合重庆金融资源,倾力打造重庆核心金融区——渝中半岛解放碑“十字金街”。

  建议十一、建立政府和银企“直通车服务”制度。

  建议十二、建立重庆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建议十三、建议政府对重庆投融资体制进行立法规范和立法保障,鼓励组建多种所有体制形成的投资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规范发展融资中介,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建议十四、支持金融机构采用信息技术,提高重庆金融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重庆金融业的竞争力,金融创新95%以上来源于信息技术。

  建议十五、加快重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建议十六、重庆传媒应加大对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设广度、深度和力度,形成有利于重庆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建议十七、关于重庆创建中国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政策性建议

  建议核心:

  △整合重庆金融资本市场资源,把渝中半岛打造成资本半岛,完成重庆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全方位战略构建。

  △创建中国西部区域柜台交易市场,使重庆成为幅射西部的区域资本市场中心。

  △借力香港资本市场,创办渝港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进行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监管机构、资金的互动合作,争取项目融资、贸易融资。

  △创设重庆资本市场发展基金。

  △在重庆创办中英金融证券学院,培养金融证券人才。

  △制订《重庆资本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渝港民间融资中介促进条例》,大力引进扶持发展资本中介。

  △积极支持和推进重庆市旅游,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及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产权交易。

  △制订相关政策,鼓励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投资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拓宽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引进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项目抵押债券、资本抵押债券等新的融资渠道。

  建议十八、成立重庆资本半岛发展研究中心,负责重庆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密切关注和研究国内及海外金融资本市场发展趋势,对重庆资本市场全方位战略设计,并对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进行制度设计。把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纳入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建议十九、召开重庆发展资本市场工作会议研究,把金融业作为重庆市支柱产业之一,确立发展重庆市场目标规划,把重庆建设成中国西部资本市场最发达城市之一。

  建议二十:争取香港联交所在重庆设立西部办事处,市金融办王军副主任有此动议,我为此也转告了香港的金融资本界的朋友。

  建议二十一、争取QFII委托管理A股市场资产和QDII在重庆试点。

  建议二十二、引进香港证券,投资银行及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师等金融证券中介机构到重庆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重庆会计师、律师、评估师到香港设立窗口。

  建议二十三、积极推动重庆旅游、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争到3-5年时间,重庆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60家。

  建议二十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公司。

  建议二十五、引进海外战略性投资者参与重庆资本市场建设。

  建议二十六、建立完善与资本半岛相配套和其他要素市场。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机构。

  建议二十七、创办金融证券学院,为中国及重庆培养高层次金融证券高级专业人才。

  建议二十八、创办中国城乡统筹银行

  建议二十九、打造重庆产业金融中心

  建议三十五、鼓励金融创新,以新的金融品种和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扶持重庆中小企业群。西部中小企业融资大体几种常见的融资路径:

  1、担保公司抵押担保

  2、风险投资公司介入

  3、民间借货

  4、政府政策性资金的辅助

  5、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

  6、票据融资

  7、股权融资

  建议三十六、重庆企业怎样赴香港上市?

  建议三十七、旅游产业怎样重组上市?

  建议三十八、重庆呼唤金融市长。

  建议三十九:如何创办西部村镇银行?

  建议四十:邀请华商银行来渝考察洽谈,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香港及海外金融机构参股本地银行。

  建议四十一、倾力打造重庆“融资之城”,发展银行货币、证券、债券、保险、基金、创投、担保、信托、租赁、外汇、黄金、产权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市场。

  建议四十二、重庆应尽快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设立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中心。

  建议四十三、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建设金融中心政策与路径比较

  建议四十四、抢抓城乡统筹发展机遇,加快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建议四十五、宏观调控银行惜贷一刀切,中小企业在现实金融生态中如何融资.来源:价值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