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有“第二波”? - 国际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33:09
目前关于金融海啸的第二波再来说法比较多,笔者以为,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固然处于恶化中,但第二波的说法并不确切。
  事实上,国际金融形势从2008年10月以来就一直没有任何反弹和缓解的迹象。TED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美国3个月短期国债利率)反映资金对美国国债的避险需求,从附图可以看到,去年10月金融海啸时资金不顾一切地扑向美国短期国债,以回避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目前不仅高峰过去,而且早已经低于去年未发生金融海啸之前的水平。同样,反映银行间资金状态的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OIS(隔夜指数掉期利率)之间的利差去年10月虽也出现高峰,但现在同样回落到正常水平,并没有见到“第二波”的影子。国际金融市场上早就是全能银行,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混业经营,金融危机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颠覆,也不用去分第二波。
  国际金融形势一直没有缓和,突出表现为欧美银行体系的瘫痪,这种瘫痪是持续性的,形成了流动性陷阱,尽管各国几乎都是零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但是不能使银行信贷恢复到正常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前些年的过度扩张,金融危机使累积的坏账一下子暴露出来,到目前已基本侵蚀了欧美银行的自有资本,欧美银行已经技术性破产,美国人不愿称坏账,而是叫做有毒资产,实质上一个意思。笔者认为,中国自1998年以来的国有银行改革在技术层面上看与美国银行是几乎一样的,不管用什么手段,都必须首先剥离坏账,再实现新资本流入,修复银行资产负债表,从而恢复正常信贷,代价是政府高额负债和通胀。而且,在资本自由流动下还需要各国保持政策的一致。
  然而现状却是美国政府不愿完全承担债务,最多只入股40%,要公私合营解决,欧洲国家有的将银行完全国有化,将债务转到国家信用身上,但这些国家本身实力不足承担不起,导致货币贬值,特别东欧国家由于西方资本全面撤回而陷入主权违约的全面危机之中,与98年泰国、印尼类似,对欧盟和欧元形成考验。市场表现出美元走强,压制商品价格。
  只有中国是个例外,中国的问题是产能过剩,不是债务过度。所以宽松货币政策一出就看到当月新增贷款飙到1.6万亿。股市也形成一波“不差钱行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在金融上的,而是实体上的。从中美两国工业生产情况对比来看,中国工业生产与美国基本保持一致快速下跌,没有见到任何反弹。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短期来看最大压力是就业,因此政策上更多强调保就业而不是保增长;长期来看则对中国利大于弊,因为中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资源不足、产业落后,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是死路。金融危机让中国能更有动力进行产业升级和资源积累。我们看到随着国际商品价格跌回低位,中国明显加大了对资源的收购力度。与许多国家进行贷款换资源的大宗交易,大量收购国外矿业巨头的股份,对短期供过于求的大宗商品进行持续的收储,最典型的是中美两大国家同时加大战略石油储备。从期货市场来看,以往价格暴跌后都会有资金大幅流出,持仓减少,但今年2月份国内期货市场持仓反而创出历史新高。总体看,虽然经济形势低迷短期对大宗商品不利,但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空间已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