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我们还要不要纪念屈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19:15

苏轼不愧为中国文坛顶尖的乐天派。一生数次谪任、几番被贬,坐过三个多月大牢的苏轼,并没有因为排挤和谗言消沉下去。相反,这些使人心灰意冷的磨难和波折,却更加激发了苏轼的人生斗志和创作激情,无论是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还是在偏僻荒凉的儋州,总有谈笑风生和幽默诙谐与他相伴,总有豪放乐观的千古名句由心而生。电视剧《士兵突击》有一句经典台词:“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距今1000年前的苏轼虽然无缘听到这句话,但他在遭受三番两次的沉重打击之后,依然对生活、对生命抱有“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追求,反映出了他对人生哲理和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

 

                             

                                     屈原(前330——前278)

突然想到了投江自杀的屈原——这位与苏轼有着惊人相似遭际,被世人尊称为“伟大的爱国诗人”的人。诗人、文学家的屈原,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他一生历经三代君王,官至左徒、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后因谗言遭遇长期流放。无论是从生存背景、业余爱好,还是人生苦楚来看,屈原与苏轼可谓“神交”。但有一点,屈原却比不了比他晚出生1300多年的苏轼,那就是他没有苏轼在逆境中的那份顽强的超然、洒脱和乐观。在被重新起用的希望彻底破灭后,身心交瘁的屈原,在绝望中以投水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绝命诗《忆往日》中,屈原写道“宁溘死以流亡兮,恐祸殃之再有,不毕辞以赴渊兮,痛痈君之不识”。因为害怕国家灭亡而先走一步,因为国君昏庸而以死谏言,从屈原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不愿意与国家共存亡的人,是一个企图以死谏来震醒昏君的人。更确切的说,在国难面前,屈原是一个叛徒,一个逃兵,一个懦夫,一个迂腐的穷酸文人!《红楼梦》中,曹雪芹就曾借贾宝玉之口,痛斥了这种毫无意义的“文死谏”的谬论,不能不说是对屈原的另一种蔑视和反诘。

 

很难想象,一个因为受到排挤就自甘消沉,一个遭遇流放就一蹶不振,一个经不起打击就选择自杀的人,究竟有着怎么的爱国思想。更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生活,不珍惜生命,连自己都不爱自己的人,他的爱国壮举是多么的滑稽可笑和苍白无力。好在那些头脑冷静、真正爱国的楚人,并没有受到屈原投江自尽爱国壮举的蛊惑,跟着他一个一个跳到汩罗江里去喂鱼。相反,他们选择了继续活下来,因为他们内心有一种涌动着的信念:“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其实,屈原是不应该死的。楚国当时虽然濒临被秦国攻灭的危机,但毕竟还没有亡国。即使朝廷不重用,但凭他的才华和主张,凭着他在楚国的影响力,在流放期间仍然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许还能“唤起工农千百万”,投身到抗击秦军的战斗中去,这才是最现实、最有意义的事情。情况再差一些,即使楚国灭亡了,亡国奴还是铁定要当的。国虽破,人还在!作为一个楚国人,只要你活着,你身体里面永远流淌着楚国人的血,你本身就是楚国的一种标志!情况再惨烈一些,即使非死不可,也要壮烈的死去,最起码也要让刽子手看到你喷溅出一腔鲜红的热血而感到敬畏。

 

说屈原是诗人,笔者没有任何意见,他的《离骚》、《天问》都是鲜活的证据。但说屈原是爱国诗人,并冠以“伟大的”,那笔者就不敢苟同了。爱国,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的。国家在遭受为难的存亡之秋,在需要众志成城的关键时刻,作为楚国公民,屈原选择了逃避。活着的时候低靡消沉,死的时候波澜不惊,活得不明不白,死得毫无意义,这样的行动,这样的表现,丝毫看不出屈原有什么爱国主义来,“伟大”二字更是无从谈起!相比之下,汶川地震中,那些对生命极力渴求、创造了一次次生还奇迹的人们,与轻率践踏自己生命的屈原相比,岂不要坚韧的多?!顽强的多?!伟大的多?!

 

传统节日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奉劝那些还想着借此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人们,不妨把这种心思、这份情感,用在纪念像苏轼那样乐观向上的、热爱生活的人们身上,用在赞叹那些从地震废墟中坚强走出来的、珍爱生命的英雄身上,岂不更有意义?屈原的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力,屈原也因此位列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当然,这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