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底是在纪念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53:16
端午节,到底是在纪念谁?
文/良狮益友
惠州西湖龙舟赛
        今天,5月28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已经在中国传乘了近2500年历史的伟大节日------端午节。本就广受中国人民重视的端午节因为前几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而更被国人热议。

尽管中韩两国的文化机构都已经明确而“理智”的表示:端午节约在1000年前从中国传入韩国,逐步融合朝鲜地域民族文化形成“江陵端午祭”习俗,与其宗脉中国端午节已经不同,“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也不会影响到中国端午节的申遗……。但是,要知道在中国本土就有多达29个民族过端午的习俗,千年传乘中都不同程度地掺杂、融合了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风俗色彩,这是不可避免的,虽风情各种、传说各异,但宗脉清晰,绝不会说中国端午节就有29种……。所以,这些“理智”言论更多是“自欺欺人”,并不能抑制住亿万国人对韩国沽名钓誉、整容历史的卑劣心理的厌恶,更不能遮盖住韩国对中国广泛传统文化的偷惦劣迹。关于这个话题的阐述详见本博《
韩国人将整容手术刀伸向历史》,此处不再赘述。

       其实,端午节在中国本土,关于最初到底是纪念谁的问题上也有不少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等等,反映了文化的人文积淀特征。各据章源,简述几种:

源于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楚国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后再助吴军伐越,百战百胜。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听信谗言,赐子胥宝剑以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一系列民俗活动。

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春秋时楚怀王大臣,遭谗去职被流放,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纷纷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以让鱼龙虾蟹吃饱而不去咬屈原身体。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世界和平理事会确认的中国第一位世界文化名人。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东汉(公元23--220年)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而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所考证的端午起源,则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跟纪念谁是没关系的,都属于后来民间赋予的人文积淀。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认为:“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

        湖南汨罗市文化局副局长徐蔚明说:“屈原作为第一个世界文化名人,其影响深远不可忽略,把这个民族节日献给屈原是历史的选择,也代表着人民的心声。”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教授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都是一种好事,对老百姓来说,依照所在地的习俗过节,是件贴心的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著名文化学者和作词作曲家申宝峰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且被国人普遍接受的情况下,再来颠覆此种共识难免遭致非议。
        作为一种民俗,端午节自产生以来的二千多年间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种文化符号,因为与屈原结缘,人们习惯上就将其称为诗人节。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纪念屈原,不仅是为了缅怀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是在表达对他为中国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追思念想。

       做为一项悠久的民间传统文化,考证出端午节到底源起于何时何地固然重要,但如何继承、更好保护并弘扬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端午佳节,借此博文祝福各位朋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一同欣赏龙舟、品尝粽子!
↓精彩纷呈的龙舟
↓鲜美可口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