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00:50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0年02月11日 11:07  共有 0 条点评
RSS
分享  Linkedin
  Facebook
  Mixx
  Yahoo Buzz
  Twitter
  校内网
  豆瓣网
  开心网
单页阅读
字号:
在春节就要到来的时候,《财经网》给大家的一份礼物,是一张书单。书单里列了我们推荐给大家的,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十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
在春节就要到来的时候,《财经网》给大家的一份礼物,是一张书单。书单里列了我们推荐给大家的,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十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春节送礼物,现在还时兴送书吗?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问法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运转,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要读书吗?我们还顾得上读书吗?我们还可能读书吗?
的确,在今天这样一个时候,读书有时是件奢侈的事。它需要你付出时间,付出精力,还要付出一份心境。许多更急迫的事情,都会排在读书的前面,而且,似乎我们平时不读书,工作和生活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钱照样在赚,饭照样在吃。
但是,为什么我们有时还放不下读书这件事?
坐落在北京城西北的国家图书馆新楼,我不知有多少人去过。每次我到那里,心中都会升起一种肃然起敬之感。不只是因为这座建筑的现代典雅,还因为,满目看到的是成千上万无以计清的书墙,以及于鸦雀无声中全神贯注地正在阅读的人们。这幅画面每次都给人一种震撼。
这种震撼,来自我们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的精神财富的尊敬。
我们可以说,现在我们需要的信息,不是到处都是,触手可及?在网络时代,使用谷歌一搜,什么没有呢?但是你在这里会发现,有许多的有趣而深入的人类思考,并不在每天充斥于视野的各类媒体之中,而且我们每天习惯于看到听到读到的信息海洋,其实却相当单调。那些千百年来哲人与曾经有滋有味活过的人们,他们的想法与活法,都留下了记载,就在那些一排排的书墙之中。在这样的地方泡一泡,你会觉得,原来我们日间忙忙碌碌的生活是平的,而这里的存贮是立体的。
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没有时间读书,这确实是个问题。古人可以“悠然见南山”,而我们只能在办公室中偷空瞥一眼高楼间的车水马龙。但是如果真的很喜欢读书这件事,时间还是找得出来的,比如在我们日常必须付出的等待时:排队、等人、或是漫长的旅行之中。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正觉得读书是愉悦的。
古人用过“十年寒窗苦”来形容读书生涯,也有过头悬梁、锥刺股的自我折磨,但读书读到这样苦,更大原因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来日的金榜提名。这样读书,哪里谈得上乐趣?真正摆脱了功利目的的读书,才会有愉悦可言。多年前我曾听北大教授陈平原有过一番话:看一个人是不是读书人,不要只看他家里的藏书有多少。有很多人,只看自己本专业的书,专业之外无兴趣也无涉猎,这样的人,家里的专业书再多,也算不上读书人。只有那种摆脱工作需求压力、仅仅是满足自己对世界的求知好奇,对人类的基本文明有着了解之愿的人,才是读书人。
当然,并非只是读一本本印刷出来的纸质书才叫读书。古人读的是竖排的繁体字的竹简和线装书,今天我们读的是印在纸上的电子排版的用简化汉字白话文写成的书。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使得人类的精神财富有了多种的存贮方式,许多精神产品,成为影像和声音,可以比文字凝集得更丰富真切。我期望看到将来人们手捧电子书的情形,但我相信,即使是这种阅读中,人类千百年来的读书传统中的精髓,是不会变的。
还有一点,并非读深刻的大部头的书才叫读书。读书是让人变得更有趣味,而不是更乏味刻板,读书是让人变得更聪明而富有活力,而不是变成无用也不解人间烟火的呆鸟书生。这次的书单中,我们特意推了一本著名电视主持人汪涵的新著《有味》,不是冲着他的名气,而是他的生活乐趣。用万圣书园的刘苏里的话来说,“《有味》的主题,比之书名,有味的多。”同样的理由,我们这里还推了一本《心灵种种》,虽然是老书再版,但实在写得有意思,却又一直不太见人提起,相信每个读上这本书的人都不会后悔。
好了,在此向大家拜年。用最传统习见的祝福语:祝大家阖家欢乐,万事如意。同时,在团圆、聚餐、亲情慰藉之余,偷一个闲,读几本书,静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