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指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7:54

文言文学习指导

读一点浅易的文言文,对于提高语文能力、增进文化修养很有帮助。初中生读文言文,有三项主要任务:

一是能正确朗读、背诵课本中选录的文言名篇;

二是掌握一定数量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是从课文中了解一些我国古代的社会情况、文化知识。

有些课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学习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一、自读在先,识字在先,口诵在先

1.自读在先:

在老师讲解之前,自己先结合注释看课文,能看明白几分算几分,要培养、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

读文言文,有人用“啃书本”这句话来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有些文字今天不常见,比较艰涩。自己先啃一啃,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在进行讲解辅导时,收效会更大。这是“第一先”。

2.识字在先:

文言课文中生僻的字较多,要在“自读”时先“拿下来”,即能认会写;有些熟字,读音特殊,务必读准。养成查阅古汉语类工具书的习惯。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北京大学的教师们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读文言文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教材中的注释也是一种工具,识字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进一步明白它的意义、用法。

3.口诵在先:

课文的字认下来了,就要朗读。在朗读中正音,在朗读中体会断句。读出声音来,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这一步骤,断不可缺。

旧时上私塾,老师不讲,学生先背,这样不完全可取。现在自读在先,识字在先,进而练习朗读,在朗读中正音,学会断句。

比如一个同学读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第一句他的断句不对,应该读成“环滁 / 皆山也”,他读成“环 / 滁皆山也”。他说“环”指环绕。环绕“滁”,“滁”是滁州。“环滁”不能断开,这句话的意思是环绕滁州的都是山。但是如果在“环”这儿断开,就变成山名叫“滁皆”,是“滁皆山”。意思不对。

所以,朗读时正字、断句是非常重要的。读文言文读出声音来,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口诵在先这一步骤,从古到今,只要是认真读了文言文的人都不会跳过去。

看一段文言文的例子。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日:“疾在腠理,烫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活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之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还 (xuán) 腠 (còu) 熨 (wèi) 齐 (jì)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念 huán 或 hái ,但是此处读这两个音都不对。扁鹊望见蔡桓公,“走”是离开,“还”在这里应该读“ xuán ”,是转身。他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走了。“还”本身很常见,但在文言中表示转过身的意思时要读成“ xuán ”,这种用法今天并不常用。

“腠”是个生僻字,读“ còu ”还是读“ zòu ”?光看声旁会读成“ zòu ”,但实际上念“ còu ”。“腠”指的是皮肤,特别指皮肤间的纹理。

“烫熨之所及”,“熨”表示用药来热敷,念“ wèi ,也是生僻的字。

“在肠胃,活齐之所及也”,“齐”也是熟字,但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剂”,药剂。病在肠胃里,服药可以治。

有两个字都是熟字,一个是“还”,一个是“齐”,读音与本字不同,意思也跟今天的理解相去甚远。还有两个生僻的字:“腠”、“熨”。理解了这几个字,这段文言的意思就能读懂六七分了,就会明白扁鹊一见蔡桓公,扭头就走的原因了。

所以识字在先非常重要。这些文言字词是阅读中的障碍,需要在学习中积累。比如刚才说的“还”读成“ xu á n ”,转身之意。读寓言《叶公好龙》,叶公看见真龙来了,“弃而还走”,这里“还”就是转身的意思。

在诵读中断句。仍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

桓侯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之 /好治 / 不病/以为功

关键是“之”字。这里的“之”字,在“医”后面,起到调整音节的作用。“医好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用这个“之”让“医好治”变成句子的一个部分,不独立出来。所以读的时候“之”后面稍微停顿一下就比较好,“医之 / 好治 / 不病似为功!”“以为功”必须断出来。

桓侯的见解很狭隘。他说行医的人就是喜欢“治不病”,这里有省略,治没有病的(人)。“医之好治不病”,意思就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疗、看病。

“以为功”是结论,这么做的目的是捞取一个好名声。桓侯是用这个做借口,拒绝治疗。

所以断句很重要。严格地说,这一句话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桓侯所说的医生的行为,一个是桓侯所认为的这种行为的目的。两部分之间可以断句。所以,“医之好治不病”这是一部分,“以为功”是“医之好治不病”的目的。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医治,以此捞取好名声。

柳宗元《捕蛇者说》里面有一句话: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俟, sì ;等待、希望)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故”,因此。

“俟”是等待的意思,但这句话的意义应该是: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让什么人看到。所以“俟”有希望的意思。

“以俟”是“以之俟”,用它来等着那些了解民风、民情的官员看到它。

所以应该这样断句:“故为之说 / 以俟 / 夫观人风者得焉”,文气也有了。但是“夫”字作为一个发语词,古汉语中应该念“ fú ”,表示要发议论。

“观人风”这是古代的说法,就是官员了解民情,到民间考察的意思。“者”是指这样的人。“得焉”,得到这篇文章一看。

所以,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过关以后,还要思考眼熟的字是否和今天的说法一样,不能够随意地以现有的意思去诠释文言词语的意思。

《史记》中的《陈涉世家》: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亡,逃跑;等,同样)

今 / 亡亦死 / 举大计 / 亦死 / 等死 / 死国可乎

这句话中“亡”字不能理解为“死亡”,陈胜、吴广等人去戍边,天降大雨,无法前行。他们面临几条道路。“亡”,如果解释成“死亡”就讲不通。“亡”是指逃跑,“亡羊补牢”的“亡”也是这个意思。逃跑是死,“举大计”也是死。“举大计”就是造反。

“等死”,“等”不是指等待,应该理解为“同样”。逃跑是死,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死国可乎”,为国而死有什么不可呢?陈胜、吴广认为死而为国,就是“举大计”,要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这样死了才有价值。

联系全文来看,“等死”非常关键。所以应该这样读:今 / 亡亦死 / 举大计 / 亦死 / 等死 / 死国可乎。

这句话没有一个难字,但蕴含的意义深刻,生死大计的选择就用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写出来。但要注意“亡”、“等”的意义。

学习方法之一:自读在先、识字在先、口诵在先。讲解之前先得啃一啃,查查工具书,先得读一读,先过了字词和断句这一关。“三先”就是讲究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