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小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0:45
小东,
下面是我写的评论小波和小波版自由主义的文章。你如果喜欢,给我贴到正文里去
好吗?这可是我花好多时间写的呢。
灵魂的兄长(1) --我眼中的小波
Close your eyes, give me your hand, darling
Do you feel my heart beating, do you understand?
Do you feel the same, or am I only dreaming?
Is this burning an eternal flame?
Say my name, sun shines through the rain
A whole life so lonely, and then you come and ease the pain
I don‘t want to lose this feeling
知道小波是从读他的小说开始,那时我好像大学还没毕业。我讨厌我的大学。饭堂
里总是腐烂的气息散不去,破旧的教学楼里流传着某年某女学生因实验没作出来而
自杀的传说。年代久远,真假不可考。开水房的水永远只有70度,旁边的舞厅在晚
上不停地放送音乐,只是偶有流氓搅局。我的同学们忙忙碌碌,大家交流着出国的
信息。礼拜天早上我伸着懒腰打着哈欠走到宿舍下面买一个葱花蛋饼,一边叹气一
边当作早饭PLUS中饭咽下去。女生区有一间小小的书店,扫两眼,似乎没有什么新
书,抱怨道:你们怎么不进新书呀。小赵说,哪里话,那不是王小波的书吗。
于是,这一片混浊的底色里,涌动出一段跳跃的音符。小波在卡夫卡的城堡里面,
构筑了那样一个清新的幻想世界,好比艾舍尔的画,荒诞而又真实。小波的才思,
灵动而又深邃---李卫公当年拼命逃离一个洛阳城,最终却是缔造一个长安城,人苦
苦反抗旧的桎梏,最终却落进新的牢笼。而且小波何等地有幽默感!我的梦想是以
笑声淹没我的世界,然而我想笑却笑不出,我周围甚至没有想笑的人。在我黯淡的
生活里,唯有小波是笑声的源泉,是有趣生活的铁杆拥护者。小波又不仅仅是有趣
的,所有戏噱的谈欢说性下面,又是那样绝对纯的爱情,真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小波的杂文没有小波的小说写得好,但和他的小说可谓相辅相成。他的小说实化了
他杂文的思想;他的杂文是对他小说主题的很好概括。小波讨厌限制,讨厌约束,
讨厌道德的评判;向往有趣,向往自由,向往纵情奔放的生活。在小波的世界里,
两种选择白天和黑夜一样分开,一种是极权,是约束,是道德,是无趣;一种是热
情,是自由,是狂欢。小波是不折不扣的浪漫骑士,又是深深无奈的忧郁者。他天
性不肯受约束,却又不得不活在约束之中。对于环境他深感无奈,于是幻想以性的
狂欢来颠覆种种限制从而获得自由。小波几乎是把我能想到要说的话都说了。小波
一发言,谁还敢开口?
90年代中期,弟弟自美国来探亲,我和他说起喜欢小波,弟弟很不屑:王小波算什
么东西?他说来说去就一句话:中国人就是不行。中国的传统不好,中国的现状不
好,中国人笨,说来说去就是这几句吗!其实现在牛的中国人多了,他懂什么! 我
闻之愕然。几年不见,弟弟的想法怎么变化那么大? 重新翻翻小波的杂文,觉得弟
弟的评论确也有几分道理:小波对中国传统基本是完全否定的态度,对国人的现状
评价也甚低。特别是那篇把中国文化比作傻大姐钉扣子的杂文,多少失之尖酸刻薄。
然我仍不能理解弟弟那种强烈的反感。对自我的反思和否定在中国不是很稀松平常
么?
光阴荏冉,小波去世也有好几年了。我灵魂的兄长,你永远定格在45岁;而我,你
曾经的门下走狗,却不经意中变化了许多。前两天我看见有人悼念你的文章,说你
的思想是在帮助中国人进行思维现代化,我忍不住一口茶喷出来。你还是我灵魂的
兄长,但我已经不这样想了。
本世纪的某个夏天,我在美东旅行,中途顺带走访了小波当年求学的匹兹堡大学东
亚研究中心。有评论者曾经猜测,小波在美国求学期间,许是没有机会使用中文,
大量的英文思维方式,造成小波独特的文字风格。我看到的情形,却让我不可能相
信这样的说法。东亚研究中心基本以中国研究和日本研究为主,那天碰到的几个RATA,
不是会说中文就是会说日文,也许我的取样有偏差,但从那天的印象来看,恐怕小
波读书期间使用英文的机会还不如使用中文的机会多。或者说,小波虽然把中国比
作傻大姐钉扣子,他恐怕还是靠研究这傻大姐的扣子才在美国拿的硕士学位。其实
也不仅小波是这样,曾经对小波的创作进行指点的恩师许卓云许先生,又何尝不是
靠研究中国东西才在美国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呢?
大学校园里,中国学生来来又去去。我几乎以朝圣者的心情前来,可其它的中国学
生,却似乎毫不以这位校友为意。想要拜访许卓云先生谈谈小波,有一个人告诉我
说,许先生已经退休,系里不会找得到他了。
美东行虽然没有带给我太多关于小波的信息,后来倒是从小波生前故交的悼念文章
里更多地了解了小波的生活。小波是作为陪读先生来美国的,英文很成问题,去大
使馆签证必须的几句简单英文当时他都很难对付。在美4年,小波活得很压抑,太太
李银河心疼他的才华舍不得他去打工,这样他才得以专心写作和读书。(这和我在东
亚研究中心听学生议论的情况也是一致的,硕士很难拿资助。) 我知道小波绝对是
不喜欢国内的环境,而他又不得不回来。回来以后小波决定辞职作自由作家,一开
始发表并不顺利,大约也还是靠太太支撑着家庭。他对生活有很深的无奈感,我都
可以理解。
小波的创作是从无奈感开始,他从否定无奈的现实而构建一个奇丽傀异的幻想世界
---那里性的狂欢(包括S&M) 颠覆了一切的限制,甚至最终颠覆了沉重的无奈。黄金
时代是一个最典型的这样的神话:女主人公陈清扬在故事开始的时候,过着一种非
常STRESSFUL & MISERABLE的生活。她的丈夫被当作反革命扔进监狱,她作为家属政
治上受歧视,工作上被限制(她是上海人而只能留在云南工作),人际关系上被孤立,
情感生活上失去依托。她对生活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小说结尾的部分,女主
人公经过性狂欢(包括S&M)化解了所有的痛苦和危机:她顺利地回到上海作了医生,
重新嫁人结婚,在医院里被提升。。。生活里所有的不幸似乎都随着性狂欢自然消
失了。HOW WONDERFUL!
这就是“思维的现代化”吗?还是“思维的白日梦化“?
面对人生的困难,小波的本能反应是逃避,逃避到一个幻想的性狂欢世界里去。艺
术创作的本质就是白日梦,然而,我们人却不能活在白日梦里。
以性来反抗限制释放压力,其实并不是什么很新鲜的东西。上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
格博士就曾经对他的病人说过:性解放是医治所有抑郁症患者的良药。当时对他言
听计从的社会名流也颇有一些。比如,ROCKFELLOR家族的女继承人EDITH ROCKFELLOR因
孩子病故而抑郁成疾,荣格博士医治她后她就开始放纵情欲,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
迷恋上荣格博士,花大量的金钱将他的学说介绍到美国。人们说,没有EDITH ROCKFELLOR,
荣格不可能成为国际驰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影响力甚至不能超越一个小小的苏黎世
城。在这个过程中,荣格博士可谓名利双收,而帮助他走向成功的EDITH ROCKFELLOR却
没有那么幸运。如果说这个故事开始的时候EDITH是一个忧郁的母亲,但她还有丈夫
有亲人有大量的财富,到这个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她的丈夫不能容忍她的放纵而和
她离婚,她的财富被大量消耗,她的父亲,弟兄姊妹和儿女因为对她不满而逐渐和
她疏远,最终她孤独地在一间酒店去世。我几乎有点恶作剧地想,EDITH的人生,几
乎是黄金时代的一个彻底相反镜象:陈清扬什么都没有而靠性狂欢获得了解放;EDITH什
么都有(出身名门望族,多才多艺,会好几国语言好几种乐器。。。)而性狂欢几乎
毁了她的一切。
人生从来不容易,就是ROCKFELLOR家族的继承人也不能幸免于人生的许多痛苦。不
能说EDITH的忧郁不真实不值得同情,但是她的眼光也许是太局限了。放眼看看她周
围的世界,没有她那样幸运的人何止千千万万!小波又何尝不是一个道理?文革期
间他插过队,但一共也就是两年,然后就回北京作了工人。一恢复高考就上了名牌
大学,大学一毕业留校作老师,很快就是陪读出国。。。这些,在同龄人中,难道
还不够幸运吗?他绝望什么?
某些人可以靠宣传一种思想而获得巨大的成功,信仰并身体力行这种思想的人却不
得不忍受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后果。在小波本人的例子上,他虽身后倍极哀荣,生前
却活得“越来越灰,越来越绝望”(他外甥姚勇的评论)。小波被推崇为中国最聪明
的自由主义者,而他思想的核心说穿了不过是无奈--忧郁--逃避--放纵。这是自由
主义吗?如果这是自由主义,我只能说这是自由主义AT ITS WORST。这是标准的颓
废人生。曾经的王小波门下走狗们,在相信小波的思想是“思维现代化”所不可或
缺之前,最好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是EDITH ROCKFELLOR吗? 如果我不是ROCKFELLOR家族的继承人,那我能象小波
一样,起码有个太太为我遮风挡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