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三帝国27位元帅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6:04
德意志第三帝国27位元帅
 


  1、曼施坦因

  1887年11月24日,炮兵军官爱德华·莱温斯基家添了第十个孩子,取名埃里希·莱温斯基。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他的姨父曼施坦因少将而改姓曼施坦因。这个小莱温斯基就是以后成长为德国陆军元帅的埃里希·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900年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他在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毕业后,于1906年被派到第3步兵警卫团任见习军官,一年后升为少尉。1913年被选送军事学院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第2警卫预备团任中尉副官,几个月后晋升上尉。希特勒开始掌权时,曼施坦因任步兵第4团营长。当时,国家社会主义大行其道,曼施坦因对此十分不满。他极力反对纳粹党干预军队事务,并因此经常同纳粹党徒发生冲突。

  1936年,曼施坦因在晋升少将后曾担任第1军军需部长和陆军参谋长贝克将军的副手。由于他对希特勒大肆扩军多次提出警告,因而在1938年初被调离陆军参谋本部,改任第18师师长。

  1939年夏,希特勒准备进攻波兰,成立了由第14、第10和第8集团军所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上将担任总司令,已晋升中将的曼施坦因任参谋长。南方集团军的使命是从西里西亚出发,歼灭魏克塞尔河的波兰军队。虽然攻击计划已定,但曼施坦因在最后一分钟时仍希望战争不要爆发。他支持总司令关于不对华沙实行轰炸的决定,尽力避免对波兰居民的伤害。

  波兰战役之后,曼施坦因最初仍任龙德施泰特上将的参谋长,后者当时是位于西线中部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草拟的西线战役作战计划受到各方面的称赞,他本人则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施利芬”。

  他提出了一个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为要点的现代作战方案,以A集团军群为主力,用集中的装甲部队通过绵长的马奇诺防线所在的阿登山区,直插西北方向的沿岸,切断在比利时和荷兰作战的敌军主力,同增援部队B集团军一起歼灭敌人。这一计划虽获得龙德施泰特上将和坦克专家古德里安的支持,陆军总部却拒绝采纳,说该计划太冒险。

  1940年2月,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调往波美拉尼亚任新组建的第38军军长。希特勒之所以这样干,是因为曼施坦因提出的那个计划正合他意。他一方面把这一计划说成是自己提出的,另一方面调开计划的真正制定者,以免他分享计划成功后的荣誉。当曼施坦因看到1940年5月10日的攻击行动完全是按照他的基本构想在实施时,他自己已是局外之人了。

  曼施坦因的第38军配属于克卢格的第4集团军。他不断请求出击,以阻止敌军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由于克卢格的犹豫不决,宝贵的时间都丧失了。

  6月5日,曼施坦因转移进攻方向。4天之后到达塞纳河,6月19日到达卢瓦尔河,22日渡过该河。在前进中,曼施坦因经常位于各先遣支队,使部队受到他无畏精神的感召而奋勇前进。此前,曼施坦因于6月5日晋升为步兵将军。7月25日获骑士十字勋章。

  1941年2月底,曼施坦因调任正在组建中的第56装甲军军长,实现了他指挥一支快速部队的愿望。

  德苏战争开始时,曼施坦因配属于勒布元帅指挥下的北方集团军群,预定从东普鲁士向列宁格勒方向发起攻击。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曼施坦因的装甲军一直打到伊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并突破了苏军的包围圈,救出被围的第16集团军。

  9月16日,曼施坦因奉命接任因车祸丧命的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朔贝特的职务。该集团军的任务是,一方面把亚速海以北的苏军击退至罗斯托夫,另一方面同时攻占克里米亚。为了遂行任务,为第11集团军配属了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由于罗马尼亚部队缺乏战斗力,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极其困难,曼施坦因决定首先攻占克里米亚。

  尽管克里米亚设有坚固的攻势和地形复杂,曼施坦因仍然在9月26日突破了苏军几处前哨阵地。10月28日,经过激战,苏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被突破。11月16日,除塞瓦斯托波尔外,克里米亚其它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

  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晋升曼施坦因为上将。此时,苏军在刻赤和费奥多西亚强行登陆成功,严重威胁着德军后方。激战之后,苏军终被击退。第11集团军总共使用了1个装甲师、5个德国步兵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就歼灭了共有26个师的两个集团军,俘敌17万,缴获敌炮约1200门、坦克250辆。曼施坦因在里希特霍芬空军上将的第8航空军的协同下,赢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胜利。

  6月7日,德军集中火力炮击塞瓦斯托波尔。在不停的炮击和第8航空军的轰炸之下,这个位置异常险要、阵地构筑堪称固若金汤的要塞所有工事都被炸毁,守军的抵抗也先后崩溃。7月1日,曼施坦因受到希特勒的电报嘉奖并晋升元帅。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攻克后,曼施坦因趁部队短期休整之际应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尼斯库的邀请前往罗马尼亚访问,并在普雷迪亚尔接受了罗马尼亚的最高荣誉勋章-“米哈伊尔勇士勋章”。当他于8月12日回到驻克里米亚的司令部时,他接到希特勒要他率部北上攻打列宁格勒的命令。

  希特勒攻击和围困列宁格勒的愿望最后化为泡影后。11月20日,曼施坦因被调任位于斯大林格勒两翼的顿河集团军总司令,解救被围的第6集团军。当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尤其不幸的是,希特勒因同李斯特元帅意见分歧而把这个指挥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总司令免了职,由他自己来兼任总司令。在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之间出现了一个宽约300公里的缺口。当优势的苏军部队突破B集团军,并将掩护第6集团军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各军团击溃后,第6集团军即陷入重围。该集团军司令鲍卢斯将军曾一再请求突围,被希特勒置之不理,致使鲍卢斯及其所部一起被苏军俘虏。

  解救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后,强大的苏军部队已把B集团军群所属防守顿河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部队击溃,企图切断位于哈尔科夫以南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所属各师的退路。情况十分危急,希特勒被迫命令撤退。于是,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又担负起一项双重任务:既要掩护撤退,警戒顿河和顿涅茨河的各个渡口,又要解除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地区对于B集团军群的威胁。

  1943年2月,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归曼施坦因指挥。该集团军群要在由亚速海到哈尔科夫的700公里长的正面上实施攻势防御,任务相当艰巨。3月14日,经过艰苦奋战,德军战线恢复到9个月以前的位置。曼施坦因因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在这以后的库尔斯克弧形地带的战役中,由于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德军被迫停止攻击而后撤。战役的主动权已操在苏军部队手中,德军疲惫不堪,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曼施坦因在极力排除希特勒对集团军指挥的干扰的同时,曾成功地击退过苏军在米乌斯河战线的攻势,并守住了顿涅茨河谷,并成功地建立了一条从基辅到查波罗什的新战线,从那里向南又同位于克里米亚的A集团军群取得了联系。

  1943年10月,苏军在基辅和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突入了德军战线的纵深地带。新编第6集团军被迫北撤;第4装甲集团军的残部也撤至波兰边境。

  1944年3月30日,曼施坦因和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被召到上萨尔茨堡。希特勒在给他们佩上双剑栎树叶勋章的同时免去了他们的职务。

  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国人俘虏,四年后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1953年获赦释放. 2、隆美尔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在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的一个大学教授家庭。1909年进入步兵第126团服役,次年就晋升少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随部队转战于西战场、罗马尼亚和阿尔卑斯山等地。他勇猛过人,意志坚强,刻苦耐劳,善用计谋。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士兵,受到官兵的普遍爱戴。他在战斗中曾负重伤并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

  1917年10月,奥国军队同意大利的山地部队作战遭到失败,请求德军支援。德军统帅部派出富有作战经验的第14集团军对意大利人实施反攻。隆美尔所在营奉命掩护巴伐利亚近卫步兵团右翼。当该团进攻受挫时,隆美尔在营长的许可下,带领3个连出奇制胜地俘虏了意大利人。这时,营长又增派了3个连给隆美尔。隆美尔经过一条罕为人知的山路,秘密地到达了敌人的阵地。惊诧之中,敌人纷纷投降。又经过五十多个小时的激战,隆美尔率领部队登上马塔尤尔峰,并前后俘虏敌军5千多人,缴获火炮三十门,机枪多挺。

  意军被迫退至皮亚韦河并破坏了桥梁。隆美尔毫不畏惧冰冷的河水,他同各连挑选出的士兵一起,把枪挂在脖子上,用绳索相互连接游过了皮压韦河。待部队全部过河之后,隆美尔合理部署兵力,迅速击溃了敌人,俘敌不下一千人。为此,隆美尔1917年12月获得了普鲁士高级勋章。

  1918年12月,隆美尔回到他原先所在的126团任警卫连长,担任鲁尔区的警戒任务。后来调任国防军步兵13团连长。8年之后,已升为上尉的隆美尔调到德雷斯顿步兵学校任战术教官。他把自己的作战经验和对步兵训练的见解都写入了一本名叫《步兵进攻》的书中。

  1933年,少校隆美尔调任驻戈斯拉尔的步兵营长。1935年晋升中校,并被任命为波茨坦军官学校的班主任。不久,隆美尔调任国防军在国家青年团团部的联络官并开始接触希特勒的国家社会党的领导层。按其主观愿望,他是不想参与政治的,但因步兵出身的希特勒看中了他写的《步兵进攻》一书,并决定该书的作者必须充任领袖警卫营的营长。因此,他奉命担任警卫营长之职,还陪同领袖巡视过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隆美尔是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西方战役之前,希特勒根据他的请求,任命他为装甲兵第7师师长。

  1940年5月10日,隆美尔指挥他的部队越过西方边界,并随同他所在的霍特装甲兵团参加了对比利时军队的包围,迫使比利时投降。

  部队经过重新部署。隆美尔被配置于第4集团军的西侧,6月5日渡过桑河,8日到达鲁昂,并紧追溃逃中的法国军队向南方和西方推进。在海岸地区,隆美尔遭遇英国部队并迅速将敌军击溃。他的出敌不意的闪电式攻击,使部队赢得“魔鬼之师”的称号。他本人则获得了一枚铁十字骑士勋章。

  1940年6月10日,在法国崩溃前十天,意大利作出决定,参加胜利的德国一方作战。对于德国来说,这既不是军事上的一种援助,更不是经济上的支持。意大利军队根本无力承担对西方强国作战的使命。他参战不到半年就败绩累累。于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只得派隆美尔去挽救这一败局。

  1941年元月9日,希特勒在他的贝希特斯加登山庄同陆军总司令会晤时,提出要援助意大利。2月10日,陆军总司令命令施特赖希少将指挥的第5轻装师开往的黎波里作战。隆美尔此时已晋升中将,并被任命为“德国非洲军”的军长,于2月12日到达的黎波里。他担负着固守的黎波里和确保西尔特湾的艰巨任务。他对前线地区作了一次侦查飞行,并作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他建议向阿杰达比亚突进,以夺取该地生命攸关的水源。

  2月17日,隆美尔派装甲搜索车和意大利的“圣马利亚”营一同搜索敌人。结果表明,自德国空军到达北非攻击得手之后,英军将军韦维尔已无继续前进的意图。德国空军很快就控制了沿海岸的道路。在此期间,运输船只也从那波利向的黎波里运送了更多的增援部队和物资。2月末,德军攻占了恩努菲利亚,3月底,隆美尔所部占领马萨布莱加,4月2日,他们和意军一同攻占了阿杰达比亚。

  这样,非洲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昔兰尼加被攻克,而且阿杰达比亚的重要水源也落入德军之手。隆美尔不顾意大利最高统帅部的阻止继续前进。部队行进在炎热的白天和寒冷的夜间,经历了沙漠的暴风和滚烫的乱石的严重考验。经过艰苦的战斗攻陷了梅希里,使整个巴尔塞高原落入了轴心国军队之手。

  由于意大利人未能提供及时的情报,隆美尔未能夺取托卜鲁克要塞,加之德军的补给线遭到英国空军的严重威胁,德军发生了第一次危机,各种补给品有一半遭受损失。到1941年11月,拥有十万人之众和800辆坦克的英国尼罗河军团发起了攻击,而隆美尔只能以4万人和240辆坦克与敌对抗。英军突破了德军阵地,并压迫非洲军团退出昔兰尼加。但隆美尔的退却,是战术上的一种谋略。当补给线缩短之后,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开上了前线,加上第2航空队司令凯塞林元帅的空军阻止了英军的空中和海上的攻击,于是,隆美尔又开始部署反击了。

  1942年元月20日,隆美尔获栎树叶双剑勋章,并升任非洲装甲军团司令。他未经报告就决定了收复昔兰尼加的作战行动并获得成功,他也因此而被提升为上将。

  当然,他知道英国人肯定要卷土重来。所以,他飞到柏林和罗马请求派兵增援,但是,他失望了。

  为了先声夺人,他于5月下旬又一次发起了攻击。经过一场血战,他击溃了英国的第8集团军,又一次向埃及方向前进。6月19日夜间,他调转兵力向托卜鲁克要塞发起攻击。十四小时后,攻陷了当地的城市和要塞,被俘英军达三万二千人。隆美尔声名大振,被称为“沙漠之狐”。

  1942年6月22日,他接到一封晋升他为元帅的电报。此时,他的军队也遭受到重大的损失。天气炎热,沙暴肆虐,加之苦战的辛苦,使部队战斗力锐减。到7月1日,隆美尔的装甲军团只剩下12辆可供战斗使用的坦克。此外,补给线日益延长,部队燃料、弹药匮乏。隆美尔得到的,只是后勤补给的空头许诺。他两次试图攻击都因燃料不足而归于失败。

  当隆美尔奉命前往奥国休养的时候,大英帝国军队正紧急调运兵力、坦克、火炮和物资到埃及,更重要的是,传奇将军蒙哥马利接任了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之职。

  蒙哥马利于10月23日开始发起攻势。希特勒立即将隆美尔派回非洲,并严令部队:非胜利即死亡。隆美尔已看出胜利无望。英军装甲部队主力已突破德军阵地,并且盟军于11月16日在西非登陆,经过阿尔及利亚挺进突尼斯,受到在突尼斯登陆的德军部队的拦截。此时,隆美尔已调任新编非洲集团军总司令,意大利的梅赛将军接任了装甲军团的职务。

  1943年3月31日,希特勒把隆美尔召回最高统帅部,授予他栎树叶钻石勋章,并命他免职疗养。隆美尔的继任者阿尼姆上将,在英军的强大压力下于5月12日率部投降。由于希特勒的指挥失误和愚顽不化,德国两个集团军的兵力丧失殆尽,北非也丢失了。

  1943年8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意大利北部集团军总司令。这时,意大利看出轴心国败局已定,已开始同盟军谈判。9月3日,意大利与同盟国方面签订了一项秘密停战协定。隆美尔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刻同南部战场总司令凯塞林一起把防区内的意大利部队缴了械。

  隆美尔和凯塞林之间在意大利的防守问题上发生了分歧。隆美尔主张撤至北亚平宁山一线,仅防守上意大利。而凯塞林主张在罗马与那波利一线设防。希特勒最后采纳了凯塞林的意见,并任命他为西南战区总司令,而调任隆美尔为驻法国的B集团军群总司令。但隆美尔没有单独决定重大行动的权力。对于他转移兵力以暂避危险的建议,希特勒的回答是:“军人只应该在他的要塞中死去,而不需要机动!”

  此外,指挥系统和隶属关系的混乱不堪,纳粹党和国家安全组织对军队的不断干扰,给部队各级指挥官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麻烦。

  1944年6月6日晨,盟军开始登陆,以大批驱逐轰炸机为先导,压制德军,使德军毫无抵抗力量。希特勒命令部队不准实施新的部署和调动,而由他亲自决定如何行动。他于6月17日到达苏瓦松,狂怒地责骂各将领的无能,并粗暴地拒绝了隆美尔撤退部队的建议。

  这时,隆美尔元帅已同德国反抗希特勒运动取得了联系。荣格尔所著的《和平文集》一书,使素来不爱读书的隆美尔读后深受触动。他摒弃了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并秘密参加了反抗运动的活动。但他不同意暗杀希特勒,而是认为可以通过说服的方法使之改变战争政策。如果说服不行,他主张把希特勒递交德国法庭公审。

  1944年7月1日,希特勒免去了西方战区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的职务,并任命克卢格接替他。前线的状况使克卢格同意隆美尔向希特勒呈交了一份最后通牒式的意见书:“诺曼底前线的状况日趋困难,已造成严重危机。我以集团军总司令的名义请求您,对于这种局势的严重政治后果加以考虑。”他请求希特勒同意在西线签订休战协定。

  但是,意外的变故接踵而至。

  7月17日,隆美尔的座车在视察前线回来的途中遭到了美国飞机的袭击,司机当即死亡,隆美尔则被摔出车外而受了重伤,他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从而失去了B集团军群的指挥职务。

  7月20日,施陶芬贝格伯爵在最高统帅部安放的暗杀希特勒的爆炸。同时,反希特勒分子,在巴黎的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出动国防军特务团逮捕了希特勒的近卫队和特工队队员。可惜,希特勒仅仅受了一点轻伤。事后,他命令将所有反抗运动的成员逮捕、拷问和监禁,并通缉漏网分子。

  隆美尔并未因此而改变初衷。9月6日,他对前往看望他的斯派达尔将军说:“希特勒这个病态的谎言家,现在已经完全发疯了!”他委托斯派达尔前往陆军参谋部转告参谋长古德里安上将,无论如何必须缔结西方和约。此时,隆美尔深切地感到除掉希特勒是必要而紧迫的了。

  1944年10月7日,隆美尔奉召去最高统帅部开会。他已预料到希特勒不怀好意,于是拒绝到会。尽管他知道,希特勒并不会善罢甘休。

  希特勒果然派人找上门来。

  10月14日这一天,希特勒派出陆军参谋部人事署长布格道夫将军,处理“七·二○”暗杀事件的特派员麦塞尔将军以及传令军官埃伦斯培格少校前往隆美尔住所,强迫隆美尔自尽。他们告诉隆美尔,希特勒已经知道他参与了反抗运动的活动,命他服毒自殺,毒药已经带来。如若不然,他就要受到“人民法庭的审判。”

  隆美尔来到太太的房间对她说:“他们怀疑我同谋杀希特勒一案有牵连。元首带来毒药让我自殺。这种药服下三秒钟之内即可见效。我一刻钟之内就要死去了……”。

  隆美尔泰然自若地同妻子诀别,脸上毫无畏惧神色。

  25分钟之后,埃伦斯培格从乌尔姆打电话通知隆美尔的家属,元帅在乘车前往乌尔姆途中因脑溢血猝然身亡。10月17日,希特勒向隆美尔夫人发来唁电:“谨对贵夫君逝世表示至为沉痛的哀悼。元帅英名将和非洲军团的英雄业绩一样永垂不朽!”

  10月18日,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奉希特勒之命主持隆美尔的追悼会。他宣读悼词时目光呆滞,声音嘶哑,好像在抗拒某种不可抗拒的压力。

  如同历代著名人物一样,有关隆美尔的生与死都留下了不少轶闻和传说……。 3、龙德施泰特

  几度复出的陆军将领龙德施泰特(1875年~1953年)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出生在阿舍斯莱本一个延续了850年之久的军人世家。

  1892年毕业于高级军校,被派到驻卡塞尔步兵团任职。1900年升任步兵团中尉副官。1907年军事学院毕业后,任步兵团上尉连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初任预备第22师参谋,继任喀尔巴阡山某军首席少校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任西线第15军参谋长。

  战后1920年起,历任骑兵第3师参谋长、第2集团军参谋长、骑兵第2师师长、步兵第3师师长、第3军区司令。1932年10月晋升为步兵上将,任第1集团军群司令。

  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他作为国防军的代表人物,因大量扩军问题而与希特勒发生分歧。1938年1月,在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突然被免职时,他立即求见希特勒,为弗里奇说情,因说情无效而扩大了与希特勒的分歧,故于当年被晋升为大将后便主动辞职退役。

  1939年8月,他应召重新服役,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参加侵略波兰的战争,10月升任东线总司令,不久,调往西线,任“A”集团军群司令。

  1940年5月德国闪击西欧时,指挥所部经阿登地区,突破法国的埃纳河防线,向英吉利海峡突击。7月晋升为元帅,10月升任西线德军总司令。

  1941年3月,在希特勒部署入侵苏联的会议上,龙德施泰特持反对态度,但在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仍受命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进抵第聂伯河一线,占领了乌克兰首府基辅。11月,他的部队在罗斯托夫受挫,因坚持后撤不准而请求免职,被解除职务。

  1942年3月,希特勒复任他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主张在塞纳河和索姆河实施机动防御,与希特勒发生分歧,7月初又被免职。

  1944年“七·二O”暗杀希特勒事件发生后,龙德施泰特站在希特勒一边,故于8月被希特勒任命为特别军事法庭庭长,负责审理这次反抗希特勒的叛乱案件。同年9月,希特勒再一次起用他为西线德军总司令。

  1945年3月,因莱茵河雷马根大桥失守而再一次被撤职。

  战后不久,三退三出的龙德施泰特在他的休养地巴特特尔茨被美军俘获,并引渡给英国,关押在布里金德。1949年在汉堡审判时,英国人释放了他。此后,他在策勒附近一所养老院安度余年。

  1953年2月24日,因心脏病卒于汉诺威,终年78岁。 4、魏克斯
  魏克斯于1881年11月12日出生在德绍,他的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1902年晋升为少尉,2年后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1910年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1914年3月晋升骑兵上尉。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十月,调任第4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1915年5月调任步兵第5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2军司令部参谋官。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3师参谋官和骑兵第18团连长。

  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雷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1928年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18团团长。1930年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1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校。

  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3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3师师长。1936年晋升骑兵将军,其后奉调代理第7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7军军长。

  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13军军长。其间参加过苏台德区的占领和波兰战役。1940年6月9日,作为第2集团军司令的魏克斯参加了西方战役。他的部队击败了敌人的猛烈抵抗,突破了法军在埃纳河的阵地。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休战。7月,魏克斯和其他将领一样加官进爵,升为上将。

  1941年4月10日,第2集团军对南斯拉夫发起进攻,克罗地亚军队集体投降,以致进攻的第一天,魏克斯所部就到达阿格拉姆。两天之后,军团的一部从北面乘橡皮艇渡过多瑙河,首批进入贝尔格莱德。4月17日,南斯拉夫军队在德军数倍优势的压力下无条件投降。

  巴尔干战争结束之后,第2集团军被配属给中央集团军群,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7月9日,第4和第9集团军把苏联铁木辛哥集团军的主力包围在明斯克附近,第2集团军则于次日到达别列津纳河,经过数周的激战,同第2装甲集团军一起击败了两个深入中央集团军群后面的苏联集团军。

  这时,自称为“野战统帅天才”的希特勒日益明显地干预部队的指挥。他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尽量往南方多派军队。而中央集团军群坚持据守原来的位置,以地域敌军的进攻。8月25日,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向前突进,直逼第涅伯河河岸;第6集团军从西面包围了基辅;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从北面渡过杰斯纳河。9月24日,包围战取得全胜,全歼苏军7个集团军,俘虏红军达六十余万人。

  1941年10月2日,中央集团军群依照希特勒的命令夺取莫斯科,但为时已晚。由于降雪和下雨,进攻受阻。12月,其后日趋恶劣,致使疲惫和严寒交迫的德军部队停止前进。

  祸不单行。1941年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元帅之职,自己兼任勃劳希奇遗职。他严令禁止部队撤退。但严酷的现实使德军部队不能执行希特勒的命令。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撤到了奥廖尔-库尔斯克一线,并在那里休养生息,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1942年6月,希特勒下令实施对高加索和伏尔加河的强大攻势。他把南方集团军群分为两个集团军群:辖有第2、第6、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B集团军群,以及哈尔科夫以南的A集团军群。

  当A集团军群向南发动对高加索的攻击时,在鲍克元帅指挥下的B集团军群则把矛头指向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不同意鲍克的战役指挥,后者因而被免职。魏克斯接任了B集团军群总司令职,同时保留了对第6集团军的指挥权。

  1942年7月2日,希特勒不顾一切劝告,命令第6集团军去攻占斯大林格勒。悲剧由此开始。由于部队的过分延伸,两翼均无足够的兵力做掩护;更由于部队的分散使用,兵力更加薄弱;加之参加德军部队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士兵武器缺乏、营养不良,使部队无法保持突击如此深远目标的战斗力。魏克斯多次要求补给而无所得,致使部队无力完成任务。

  1943年元月30日,魏克斯同里希特霍芬、鲍卢斯、克莱斯特诸将一同晋升为元帅。一天之后,希特勒攻占斯大林格勒的美梦破灭,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砾中败于苏军。

  1943年夏,苏联红军日甚一日地压迫着德军部队的西撤。希特勒竟然干涉到师一级的作战指挥。他从不检查自己的失误,而总是诿过于人。7月10日,他以魏克斯下令缩短防线为由撤去他的职务,并将他列为备用指挥人员。6周之后,希特勒又重新起用魏克斯任新成立的F集团军群总司令。不久,魏克斯又调任东南方面军总司令。但他仍受到国社党徒的怀疑,因为他笃信天主教,在他担任第13军区司令时就曾和弗兰肯区的党部主任施特莱歇尔发生过意见冲突。

  1944年3月,F集团军群在南乌克兰的出境已非常困难。苏军很快就要突入罗马尼亚,匈牙利也效仿意大利即将退出战争。魏克斯奉命在匈牙利构筑防线。他在勒尔上将的配合下,救出了困在希腊和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德军,并将他们撤至后方。

  1945年元月,苏军攻入东普鲁士,古德里安将军向希特勒建议,集中一起可用兵力,编成一个新的魏克塞尔集团军,担负在奥得河和魏克塞尔河之间防御柏林的任务。这一新的集团军群的主力,应是F和E两个集团军群的残部。建议由魏克斯担任新集团军群司令。

  可是,即使在这十分危机的关头,希特勒仍不能摈除昔日的偏见。希特勒不仅没有任用魏克斯,反而于3月25日再次免去他的职务。理由之一,据说是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1945年5月2日,魏克斯被美军俘虏。1947年初,魏克斯在盟军法庭上受审。判决结果是“免于起诉”。1948年11月30日,魏克斯因病获释。

  1954年9月27日,魏克斯病逝于波恩附近的勒斯贝格。 5、鲍克 
  鲍克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军人,父亲是少将军官,母亲也是出身佩剑贵族的名门。

  1898年鲍克18岁时,即以最优秀的成绩晋升少尉,并被选派到警卫第5团服务。1905年任营副官,1907年任团副官,一年后即晋升中尉。1910至1912年,接受一般参谋教育,并晋升上尉,服务于参谋本部。1913年调任警卫军参谋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担任过各种不同职位的参谋官,也曾担任过短时间的部队职务。1917年,曾在西战场的德意志皇太子集团军中先后任职助理参谋官和首席参谋官,因表现突出,获德意志最高战争勋章。这种勋章以后曾颁赠给勃洛姆堡、布施,格莱姆、隆美尔、舍尔纳以及戈林诸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年,鲍克先后任第3师参谋长和驻柏林第3军司令部参谋长,并晋升中校。1924年任驻科尔堡的步兵营长,1925年晋升上校,1926年任普鲁士步兵第4团团长。1929年鲍克晋升少将,不久接任驻法兰克福的第1骑兵师师长。1931年晋升中将,同年调任第2师师长,并兼任驻什切青的第2军区司令。1935年,鲍克晋升陆军上将,并接任在德累斯顿新组建的第3集团军总司令。占领奥地利时,他曾指挥过第8集团军。在晋升上将的同一年内,鲍克接替隆德施泰特任驻柏林的第1集团军总司令。

  在波兰战役中,鲍克上将担任两个军团所编成的北集团军的指挥官。屈希勒尔将军的第3集团军集中于东普鲁士,而克鲁格将军的第4集团军集中于东波美拉尼亚。

  9月1日,集团军发起攻击,9月4日将波兰的走廊军团歼灭于图克尔原野,在占领格劳登茨与姆瓦瓦之后,即向莫德林与华沙挺进。左翼在华沙以东渡过纳雷夫河与布格河突进到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并在那里与南集团军的各装甲师会师,使波兰的部队全被包围。9月16日,在魏克塞尔河与布祖拉河之间被围之波军全部缴械投降。

  9月27日华沙陷落。三天后,波兰的最后要塞莫德林亦被攻占。鲍克上将因功而获骑士勋章。

  10月,鲍克调任西部战线的B集团军总司令。在其指挥下有赖歇瑙上将的第6集团军,屈希勒尔将军的第18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1940年5月10日,B集团军发起攻击。5天之后,第18集团军即迫使荷兰军队投降。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佯作突进,使敌误认为这是德军的主攻方向。由于这一军事计谋的成功,突破了敌人在马斯河的防线,从而使B集团军的快速部队得以前往支援A集团军。A集团军担任着主攻的重任,B集团军的支援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在布鲁克地区被第18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所包围的比利时军队也被迫缴械投降。

  B集团军继续向前推进,并于5月27日在狄克斯慕依登至里尔一线的东侧,收拢了对英法军队的包围圈。由第4集团军在包围圈西侧监视敌军。由于希特勒对战役行动的干涉,使英军主力于5月29日至6月4日逃过英吉利海峡。仅有里尔附近法国的两个军于5月31日缴械投降。

  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德军重新部署。6月5日,集团军发动了新的攻势。6月8日,霍特的装甲军到达鲁昂,包围了英法军队的一部。第4集团军所属部队占领了科唐坦半岛及布列塔尼半岛直达布勒斯特。第6集团军的左翼到达了斯瓦松附近的马恩河,克莱斯特装甲兵团到达里昂,而集团军的其他各部军到达了卢瓦尔河、奥尔良与布尔歇。于是法军陷于崩溃,6月18日法国举国投降。

  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提升鲍克为元帅,同月将B集团军调至波兰,部署于德苏边界线上,使之担任对苏攻击时的中央集团军,一方面以强大的装甲部队支援北集团军,另一方面向莫斯科实施攻击。

  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战役行动极为成功。6月29日,已有大部红军被包围在比亚韦斯托克,其东撤部队则在明斯克被第2与第3装甲集团军包围,并于7月9日被歼。

  7月19日,斯摩棱斯克被攻占,中央集团军也疲惫不堪。德军的战斗力已发挥至最大限度,快速部队尤其如此。有鉴于此,鲍克即于8月转入防御,以使部队得以休息。

  这时,中央集团军总司令部的特雷斯考上校和施拉布伦多夫中尉想把总司令拉到“反抗运动”那一边去。为使该运动顺利进行,派了参加该组织的两名军官充任总司令的副官。他们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毫无成效。鲍克虽然不是国社党党员,但却敢于在希特勒面前提出反对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的意见,但他并不赞成反抗运动,因为在他看来,这等于是一种叛乱行为。

  在希特勒于8月初视察中央集团军的时候,曾与鲍克进行了一次辩论。后者认为继续前进是危险的,建议让部队占据坚固阵地,以便渡过俄国的冬天。

  希特勒坚决地拒绝了这一建议,并迁怒手下的将军们:“在我未任国务总理的时候,我曾把参谋本部看作一只猛犬,如果把拉紧它的项圈,它就会向任何一个人猛扑。当我接任国务总理后,这个参谋本部总是阻止我做那些必要的事情。参谋本部曾反对过建军,反对占领莱茵地区,反对合并奥地利和占领捷克,甚至反对对波兰的战争。这个参谋本部还劝阻我进攻法国,劝我不要对俄国作战。我每次都必须勉励这只猛犬,使之听我的话。”

  希特勒对于下一步攻势的打算是:南进攻占基辅,而一部分陆军将领则认为,既然已攻入俄国腹地,即应直取莫斯科,以达结束战争的目的。

  8月23日,鲍克派古德里安将军前往元首大本营,请求采纳攻取莫斯科的意见。但这时希特勒已决定向南进攻。他的想法是,德国需要乌克兰的粮仓、高加索的油田和克里米亚,而克里米亚是威胁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俄国航母”。希特勒认为,他的将军们不懂战时经济。于是,他命令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向乌克兰挺进。

  当基辅会战尚未结束的时候,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又被调回中央集团军。同时鲍克元帅奉命准备进攻莫斯科。但是,几个月的宝贵时间已经过去了,俄国人利用了这段时间去完成抵抗攻击的准备。

  10月2日,中央集团军发起了攻击,迫使苏军在东方决战。希特勒似乎感到最后胜利已经在望了。各军团及各装甲军在第2和第3航空集团军支援下,突破了苏军的坚固防御阵地,并把强大的苏军包围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并于10月13至20日将其歼灭。虽然这时正是俄罗斯的雨季,道路泥泞,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仍然到达了莫斯科以南约二十五公里的地方。在莫斯科以南150公里处,古德里安的装甲车辆到达了图拉地区。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严寒积雪,使车辆不能行动,补给也被迫中断,攻势严重受挫。最后一次攻势也于12月4日失败,部队被迫退回原阵地。

  施拉布伦多夫在他所著的《军官反抗希特勒》一书中,曾记述了鲍克和他的首席参谋官特雷斯考的一段谈话。后者鉴于攻击莫斯科的失败,曾想再次说服元帅把一切错误都推到希特勒身上。在一次谈话中,元帅很生气地拒绝使用任何武力来进行反抗。他说:“我不是南美洲的一个叛乱军官。”为避免事态恶化,他又警告说:“我绝不允许使领袖遭受攻击。谁敢攻击领袖,我就要为维护领袖而严惩谁!”

  希特勒对鲍克的这种态度竟不感谢,他严辞拒绝把部队撤回原阵地的一切建议。陆军总司令也被免职,而由希特勒自己来兼任。鲍克元帅已预见到今后事态的发展趋势,他以“重病”为由呈请辞职,返归故里,接替他的是克卢格。

  1942年1月17日,赖歇瑙元帅因中风身亡。其时鲍克元帅病愈,奉命继任南方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南方集团军当时位于库尔斯克--哈尔科夫--靠黑海的塔甘罗格一线。德军计划春季从那里向高加索的油田发起新的攻势。在这一线上,元月份曾在哈尔科夫地区发生过一次危机。在哈尔科夫以南约100公里处苏军曾在约80公里的正面和纵深渡过顿涅茨河,从而突入德军防线,想夺回哈尔科夫。

  1942年5月12日,苏军铁木辛哥元帅又以哈尔科夫为目标发动了一次反击,遭到严重挫折。5月17日,德军在坦克支援下从南方向依久姆附近苏军的弧形阵地突进,并于5月25日以前围歼了部署在这一线上的大部分苏军师。

  1942年6月,德军为准备向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发动攻势又实施了一次新的改编。南方集团军分割成两个集团军群:李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下属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指向东南方向的高加索;鲍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属第2与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以顿河一线为目标。南方集团军于6月28日发起攻击。

  7月5日,B集团军群到达沃罗涅什。鲍克元帅想先把战线整顿一下,而不急于向顿河的弯曲地带突进。可是希特勒不同意这一计划,于是鲍克又被第二次免职返回故里。

  在他这次被免职后,未再委派其他指挥职务,国防军一位战略家又被送入“冰库”,自此一直隐居故里。 6、李斯特

  李斯特1880年5月14日出生在上基尔赫堡的一个医生家庭。1898年中学毕业后参军,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工兵第3营服役。当他在炮兵与工兵学校毕业之后,就当上了工兵第1营副官,并于1908年晋升中尉。三年军事学院毕业之后,参加了因戈尔施塔特的要塞构筑工程。一年后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服务中心,以后调参谋本部任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李斯特已升为上尉,在巴伐利亚第2军任参谋官并参加战斗,转战于洛林、佛兰德斯、亚眠以及马斯河一带。1915年冬,他患重病,病愈后被调回巴伐利亚的战争部服务。1916年夏任施特朗茨军团参谋官,次年调往第8预备师首席参谋官。1918年元月晋升少校,不久就任巴伐利亚战争部的科长。战争结束后,最初服务于第4集团军司令部,1920年至22年任第7步兵指挥官埃普将军的参谋官,后来任山地步兵营营长。

  自1924年起,李斯特主持第7军区指挥助理人员训练队。以后晋升中校,并于1926年调任国防部陆军教育司司长。1930年任德雷斯顿步兵学校校长,三年后破格晋升中将。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时晋升为步兵将军,后调任第4军军长。

  李斯特对国家社会主义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如果许多将军一样,他一方面相信希特勒的统治不会长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服从希特勒的指挥。1939年春,李斯特晋升上将。波兰战役开始时,他因指挥第14集团军有功而于1939年9月30日获骑士十字勋章。在法国战役中,他指挥第12集团军在色当-梅齐埃尔附近突破马奇诺防线,越过朗格勒高原向瑞士边境突进。第12集团军在歼灭法国陆军的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0年7月19日李斯特晋升元帅,他的部队在巴尔干战役中消灭了南斯拉夫军队,突破了保加利亚与希腊边境上的美塔萨四防线,击溃了由英国派遣军加强的希腊部队的主力。1941年4月27日,德军部队进入雅典。克里特岛战役结束之后,李斯特被任命为驻雅典的国防军东南方面军总司令。

  1941年10月,李斯特因病动手术。病愈后于次年三月奉希特勒之命前往挪威进行了一次考察旅行。1942年夏天,他被任命为由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之一部编成的A集团军总司令,受命攻占黑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区。当时德军既要攻取斯大林格勒,又要向高加索发起攻势,兵力明显不足。

  8月底,李斯特在乌克兰的文尼察领袖行营向希特勒陈述反对分散兵力的理由。而希特勒固执己见。结果,李斯特因未能击败敌人的顽强抵抗而奉命辞职。A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由希特勒兼任。

  1945年,李斯特被美国人逮捕,并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被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12月24日,他因病被释放出狱。 7、克卢格

  同大多数德国陆军指挥官一样,克卢格也是出身于军人世家,并以效忠君王与祖国为最高目标。他于1882年10月3日出生在波森,父亲曾被封为贵族并晋升中将。克卢格曾在普鲁士军官学校受过训,曾因舍身救人而获得一枚奥尔登堡救生奖章。他学业优良,被同学们称为“聪明的汉斯”。

  1901年,克卢格晋升少尉,在沃尔芬比特尔的下萨克森野战炮兵第46团任营副官。后来,他毕业于军事学院并调到总参谋部任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是上尉的克卢格随第21军参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后调任步兵第236师首席参谋官,并在1917至1918年的阿图瓦和佛兰德的两次会战中浴血奋战。10月,在凡尔登身负重伤。

  战争失败后,克卢格于1919年被国防军录用而任职于第3军区的步兵指挥部。1921年晋升少校,3年后调往国防部陆军训练司。1926年任驻萨冈的炮兵第3团第3营营长,1927年晋升中校,次年调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1师参谋长。1930年任炮兵第2团上校团长,两年后被任命为第3军区第3师炮兵指挥官。1933年晋升少将并被任命为通信兵监察员。1934年晋升中将,先后任第6师师长和第6军军长,后兼任驻蒙斯特的第6军区司令。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新编第6集团军总司令。

  对波兰的战争开始,克卢格指挥的第4集团军,与屈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同属鲍克所指挥的北方集团军。

  第4集团军于1939年9月1日从东波美尔的各集结地发起攻击,与配属的古德里安装甲军一同突过走廊地带而切断了波兰部队的退路并重创波军。第4集团军在土黑尔原野几乎全部消灭了波军残部,于9月4日占领了魏克塞尔河的库尔姆,并于9月7日渡过德累温茨河直逼华沙东北面的莫德林要塞。华沙于9月27日陷落,对波兰的闪击战至此结束,克卢格晋升为上将。

  西方战役伊始,德军战果辉煌。继突破比利时警戒部队之后,5月25日,第4集团军突入并分割英军和比利时军队,致使比利时于28日投降。利用一次由东向西的突击,第6和第4集团军在里尔包围了法国的两个军。

  德军重新部署,克卢格成为B集团军的右翼。顿刻尔克战火未息,B集团军就于6月5日发起攻击。随着霍特的装甲军突穿法军阵地,第4集团军跟踪突入,于6月8日到达靠近塞纳河的鲁昂。法军第10军残部在德军装甲部队压迫下溃败,两个英国师在勒阿弗尔乘船逃回英国。

  6月14日,第4集团军尾随第18集团军沿巴黎两侧紧追敌军,紧接着占领布列塔尼半岛。十天之后战役结束。克卢格和其他陆军高级将领于1940年7月19日一同晋升为元帅。

  1941年6月22日晨,当德苏友好关系在隆隆炮声中断绝后,第4集团军在装甲部队前导下突破边境向前推进。霍特的坦克在苏瓦乌基突破苏军防线,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则向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攻击。随之而来的第4和第9集团军则在比亚韦斯托克围歼强大的苏军,这两支装甲部队继续向前推进,把已逃脱的苏军在明斯克第二次加以围歼。7月16日,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此时,德军统帅部发生意见分歧,希特勒不断改变其攻击目标。到9月底,希特勒才决定向莫斯科进攻。10月3日,第4集团军在第9集团军协同下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包围苏军60余万人并直逼莫斯科,但苏军的抵抗日益顽强,加之寒冬提前到来,德军进攻陷于停顿。

  1941年12月19日,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元帅因同希特勒意见发生分歧而称病辞职,希特勒自任陆军总司令。并派克卢格元帅接替离职的鲍克,担任中央集团军总司令。

  克卢格当时的参谋长是格赖芬贝格,作战部长为特雷斯考上校。后者在1941年以前是一个狂热崇拜希特勒的人,又是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好友。到1941年底,他才改变观点而成为对国家社会主义深恶痛绝的人。他认为只有杀掉希特勒才能挽救德国的命运,而只有国防军--主要是陆军,才能除掉希特勒。他曾不遗余力地想把鲍克元帅拉入反对派的行列。他还想说服克卢格,使之认识反抗的必要性。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使特雷斯考相信自己策反克卢格必成。他抓住克卢格曾得到希特勒赠予的25万马克生日礼金一事向克卢格作工作,说只有起来参加反抗运动才能洗刷这种不光彩行为。但克卢格犹豫不决,他怕担当不忠的骂名。

  苏军的强大攻势迫使克卢格一共把中央战线后撤了150公里。在伊尔门湖南方苏军突入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接合部并包围了第9和第4集团军。游击队的频繁袭扰、破坏铁路、阻断后勤补给也给德军带来极大威胁。

  克卢格向希特勒求援撤出苏军包围圈,被希特勒拒绝。2月26日,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反对,命令部队突围并取得成功。不但缩短了200公里的正面,而且在春季泥泞开始之时,中央集团军群已位于构筑良好的阵地上。

  1943年7月11日,苏军优势兵力南北夹攻奥廖尔的德军阵地,迫使莫德尔上将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向布良斯克附近撤退。这时,东线已发生动摆,失败的厄运威胁着整个战线。

  1943年7月25日,德国莱比锡市长戈德勒博士致函克卢格,鼓动他起来谋反,“以力量和理智去维护德国的利益”;在特雷斯考的活动下,贝克等德军将领也在设法争取克卢格。前线的败局和对抗力量的策反,促使克卢格于1943年11月同戈德勒博士会晤并下决心除掉希特勒。他们决定,设法让希特勒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视察时趁机打死他。然而希特勒并未上钩。后来,克卢格因车祸负伤离职,谋杀之事暂时作罢。

  半年之后,克卢格奉召前往最高统帅部。此时,他又屈服于希特勒的影响之下,无力摆脱这个混世魔王的诱惑。他对能否谋杀成功发生动摇,反而认为效忠是他的本分。于是,他从一个反抗运动的赞助者又转而成为希特勒的宠儿,不久,他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

  1944年7月3日,克卢格到了法国,并访问了隆美尔元帅,两人发生了激烈的辩论。这真是一次奇怪的会见:隆美尔原为希特勒的信徒,当时则为希特勒的敌人;而克卢格则正好相反,两人在争论“领袖”的指挥问题上当然是针锋相对了。

  在经过一番前线视察后,克卢格自己也感到战局毫无希望了。

  7月17日,隆美尔因重伤离职回国。两天之后,希特勒把诺曼底正面的指挥权授予克卢格元帅。

  7月20日,发生了施陶芬贝格上校企图用炸药炸死希特勒的事件。

  当时,反对派组织的联络员向克卢格元帅请求道:“我以德意志民族的名义向您请愿!请您效法隆美尔,脱离希特勒,担任西方自由运动的领导人!请您结束战争,开始谈判,以结束这种杀人流血的勾当!”克卢格出神良久,耸耸肩膀说:“诸位,这一次行刺已经失败了!”事后他向他的参谋长说:“我已不再抱有希望了,因为一切目的都不会达到。希特勒是民众崇拜的偶像,只要他活着,一切都毫无办法……”。

  在巴黎的反抗运动也被克卢格的安抚手段所平息。克卢格还按照参谋长布卢默尔特里特将军的建议,向希特勒发了一封效忠电报。

  西线的状况日益恶化,克卢格早已失去信心。但他仍违心地执行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并于8月7日发动了最后一次失败的反击。此时,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撤退部队,于是被希特勒撤职。

  克卢格把总司令的职务交给了莫德尔,并上书希特勒。在信中,他一方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并妄称西线的败局是由于他有意采取的错误决策造成的;另一方面,最后一次劝希特勒下决心停止战争。他在信中说:“德意志民族已经受够了这种难言的痛苦,现在已经到了结束这种惊恐的时候!”

  1944年8月18日,克卢格在返国途中服毒自殺。 8、雷德尔
 
  雷德尔(Raeder)翻看昔日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及博士的个人档案,第一页上记载着他的个人身世。第二页上记的是他所担任过的十三个职务:从1895年的海军见习军官到1943年的元帅。第三页记的是三十六个舰上职称:从在“施托施”号舰上当见习军官到1928年9月海军秋季大演习时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舰上担任审判官。

  第四页上注明:

  1895年5月30日为海军见习军官。

  1897年10月25日,海军军官考试成绩特优,并获毕业证书。

  1926年5月31日,获基尔大学哲学系荣誉博士学位。以下记载的是他获得的一些国家的高级勋章。最后记载着他所参加过的各次海战的情况。

  雷德尔1876年4月24日出生于汉堡的万茨贝克镇,父亲为西里西亚省格隆堡高级中学校长。他于1894年毕业于父亲的学校并考取基尔的海军军官学校,6个星期的陆上严格训练之后登上了“施托施”号练习舰,接受航海的基础训练,参加过前往西印度群岛的航行训练。

  1895年五月升为见习军官,派到“格纳森诺”号上见习。在下一个训练年度里,他开始学习舰炮学、水雷学和鱼雷学。1897年10月在海军军官考试中获得最优成绩。海军向现代化迈步,雷德尔被派到装甲战舰“萨克森”号和装甲战舰“德意志”号担任通信官。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一个强国,势必同英国抗衡,因为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德皇威廉二世和海军上将提尔匹茨促成了海军的发展。能在皇家海军服役,成为当时莫大的荣幸。青年海军军官们充满了优越感和爱国的热情。

  1897年,当一个德国舰队占领了中国的胶州湾和青岛,并于1年后由德国政府租借了该地区之后,又有第二个巡洋舰队在皇太子海里希指挥下开到了东亚。装甲战舰“德意志”号则为他的旗舰,雷德尔就在上面担任通信官,同时担任舰上军乐队的指挥。他不仅发挥了自己的音乐天赋,而且发现了他的写作能力,他写的《菲律宾的叛乱》一书特别受到皇太子海里希的赏识。

  1900年4月,雷德尔晋升中尉,并调任水兵第1大队副官,一年之后又调任“蟋蟀”号舰上的第一航海官。在因膝盖受伤的几周休养期间,他写了一片题为《关于克里米亚战争中陆海军的协同问题》的研究论文,在这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这在以后攻占挪威的战役中他作了很好的尝试。以后,雷德尔被派往战舰“威廉大帝”号担任警卫官。

  1903年10月至1905年6月被派往基尔海军学院受训。由于父亲的教育,雷德尔通晓英法语言。在受训期间,他又选修了俄语,自学了西班牙语,还到俄国进修了三个月。1905年4月,雷德尔晋升海军上尉,并于海军学院毕业后被派往波罗的海预备舰队的“福里特约夫”号海岸装甲舰上任航海官。

  1906年4月调任驻柏林的海军部情报处第一科科长。他的职责是搜集和研究外国的新闻报道,主编《海军观察》和《航海》杂志。他所担任的工作使他有机会经常接近提尔匹茨上将和作家罗尔巴赫博士,甚至接触过德皇威廉二世。后者还赠予过雷德尔四等红鹰勋章,以鼓励其写作的成就。这样一个满腹经纶、多才多艺的人竟然不问政治而一心致力于军事,这也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弱点吧。

  从1909年10月到1910年3月期间,雷德尔先在“霍亨索伦”号舰上任航海官,后来在皇帝游艇上服务。这位青年上尉同皇帝有了较多的接触。威廉二世很赏识他,当航行途经利萨岛时,让他作了一次专题报告,讲评1866年奥国海军在特格霍夫海军上将指挥下战胜意大利人的海战情况。这位喜欢探讨学术问题的皇帝也曾召见过雷德尔。1911年4月,雷德尔少校调任巡逻舰队司令希佩尔上将处任首席参谋官,以后先后服务于“约克”号舰和旗舰“塞德利茨”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914年11月3日,德国巡洋舰首次攻击亚茅斯,“塞德利茨”号担任了攻击的主力。以后在同英国海军的激烈战斗中,“塞德利茨”受了重伤。“布鲁切尔”号则被击沉,而英国旗舰“狮”号也被轰击得失去战斗力。雷德尔因战功而获一等铁十字勋章。经过长时间的休整,新任舰队司令舍尔上将指挥了一次向斯卡格拉克的突进,

  1916年5月31日,在那里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海战。战斗舰“吕措夫”号击沉了英国巡洋舰“常胜”号,但自己也受了重创,不得不在敌火下换乘另一艘巡洋舰“毛奇”号。二月初,帝国政府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雷德尔参加了掩护各进击港口的潜艇的安全工作。

  1917年,他晋升海军中校。9个月后,他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担任了一艘新的小型巡洋舰“科隆”号的舰长,被派往北海执行巡逻任务。当时的德国,反帝制的运到日益高涨,加之给养不够,海军士兵普遍不愿打仗。

  1917年8月,远洋舰队第4大队军事法庭以煽动叛乱罪判处5个反帝制的水兵死刑。不到一年,德意志的帝制终被推翻。雷德尔在战争结束一年之后晋升海军上校,并于1920年7月被派往柏林的海军档案处工作,整理官方的海战资料。1922年和23年先后出版了他所编写的两本书。

  第一本书记述从巡洋舰的出征到“施佩伯爵”号沉没这一段历史‘第二本叙述各小型巡洋舰的作战和航海经过。在海军档案处工作期间,雷德尔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柏林大学。当他准备考取博士之时,他被提升为海军少将,并就任海军教育监的监督,掌管各海军学校的教育工作以及两艘训练用舰。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设立参谋本部和海军大学,雷德尔建立了秘密的指挥和参谋人员训练班,同时也成立了海军各类专科学校。

  1924年,雷德尔接任北海轻舰队司令,以巡洋舰“汉堡”号为旗舰。次年二月,他被调回基尔,同时晋升海军中将,担任波罗的海军区司令。在1926年5月31日斯卡格拉克海战十周年纪念日那天,基尔大学哲学院授予雷德尔名誉博士的学位。两年后,雷德尔升任海军总司令。最初,他同顶头上司国防部长罗纳意见不合,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改善。

  自此以后,他就专心致力于德国海军的重建工作。他主张建造重型军舰,并在“塞维拉”航空公司招牌的掩护下建立了半军事性的海军航空兵。雷德尔虽然不问政治,但他头脑清醒。1933年之后,德国海军未被卷入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运到的漩涡,完全是雷德尔的功劳。

  1933年2月,希特勒首次召见雷德尔,并对他说,他绝不会同英国、日本或意大利交战。海军舰队的建立只用于防卫欧洲大陆。而且他建议同英国舰队维持35:100的实力比例。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成为他的继任者和三军最高统帅。次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无效。英国人对此提出抗议,并派外交大臣艾登去德国。6月18日双方签订了一个海军协定。

  这时雷德尔交给训练巡洋舰“恩登”号舰长邓尼茨海军中校一个任务,要他组建新的潜艇部队。邓尼茨主张建造供“集群战术”用的中型潜艇。他认为,建造中型潜既符合德英海军协定中关于舰艇吨位的限制,又能建造数量较多的潜艇。雷德尔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他有一个可靠的参谋班子。此外,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独立性。这就使雷德尔能够在1935年完成两艘装甲战舰、两艘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和二十三艘潜水艇的下水的工作。

  到9月27日,邓尼茨已经可以把第一批的六艘潜水艇编为一个潜艇小队了。虽然雷德尔竭力提防纳粹党对于海军建设的任何干涉,他同元首之间的关系还是友好的。希特勒对于雷德尔的一切建议都表示采纳,从不干预。当雷德尔于1939年4月晋升海军元帅时,一切迹象都表明战争在日益迫近。雷德尔曾一再警告希特勒,不要介入国际纠纷,特别应当避免同英国发生战争。他和海军总部的军官都一致认为,德国的海军要想同英国海军作战力量是不够的。在他同伯姆和邓尼茨两位海军将军的一次会晤时,他曾断言:“德国舰队除了战斗和光荣地沉没之外,不可能有别的作为。”但他又说,德国海军利用潜艇来破坏大英帝国的海上联络,兴许能获得成功。

  当朗斯多夫上校于1939年12月17日成功地出击,重创并最后炸沉了英国的装甲战舰之后,雷德尔和希特勒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从那以后,希特勒开始把他的党的意志强加在海军身上。

  1940年4月,海军接到攻占挪威的任务。雷德尔最初认为,对于德国来说,中立的挪威比之被占领的挪威更为重要。后来,当他获悉英法军队也在进行占领挪威的矿砂港口钠尔维克的准备之后,才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他建议以鱼雷快艇实施登陆,陆海军密切协同。占领挪威一仗,招致了海军的重大损失,但陆海军的协同动作还是比较顺利的。西方战役之后,雷德尔奉命对英国本土进行登陆作准备,雷德尔当即申诉意见,应把争夺制空权列为登陆的先决条件。要使英国的空军,甚至海军都无法制止登陆行动。此外,还须开设一个没有水雷的区域,两侧更要布雷警戒,并准备必要的运输船只。希特勒也曾答应,在1940年8月15日以前将一切准备齐全。但这种准备竟拖延到9月15日。到了10月,希特勒竟又下令停止“海狮计划”。尽管如此,海军作战的重点仍然是英国。

  在大西洋上的最后一次大海战发生在1941年5月21日。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了英国的装甲战舰“胡德”号,还把“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击成重伤。然而,“俾斯麦”号也同归于尽。至此,重型舰只的作战停止了,潜艇部队开始担任海战的主角。德国潜艇在敌人周密的反潜措施下也曾获得相当大的成功。水面舰只和潜水艇以及飞机相互配合对敌人在北冰洋护航船队所实施的攻击也是十分成功的。1942年秋季,德国巡洋舰队司令在一个薄暮时分停止了对敌人一个警戒周密的护航船队的攻击。希特勒对此十分不满。

  次年元月6日,他又在一次会议上提及此事,并指斥和侮辱了雷德尔元帅,致使后者愤而辞职。希特勒批准了雷德尔的辞呈,于元月30日任命邓尼茨元帅为海军总司令。德国战败之后,雷德尔被苏军俘虏,并与其夫人一同被押解莫斯科。

  1945年11月20日,他和邓尼茨以及其他20名政府官员都站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接受审判。当他被判处无期徒刑时,也是毫无惧色,他甚至请求盟军的检查委员会枪决他。

  1947年7月18日,雷德尔被关进施潘道监狱。1955年9月获释出狱。他最后定居于基尔,并在1957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

  雷德尔死于1960年。 9、赖歇瑙 
  赖歇瑙1884年出生于卡尔斯鲁厄,父亲也是军人,最后升至将军。1903年,赖歇瑙开始在驻柏林的近卫野战炮兵第1团服役,次年即晋升少尉。在青年时期,他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国热情。他爱好体育运动,以近卫军官的身份参加过柏林体育协会,尤其擅长投掷标枪和铁饼,因成绩优异而名噪一时。

  1912年他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又回到原来的部队,两年后晋升中尉副官,并随团参加前线作战。他参加过马苏里湖、立陶宛、佛兰德等地的作战,战斗中表现突出。

  德意志帝国于1918年崩溃,担任骑兵第7师参谋官的赖歇瑙随部队开往西里西亚执行边防勤务。1920年加入陆军,四年后晋升少校,并调到第3师司令部工作。1927年调任驻柏林的第1集团军司令部参谋官,一年后调任驻斯图加特第5通信营营长。1929年升任通信兵部中校参谋长、两年后晋升上校,并调任驻东普鲁士的第1师参谋长。

  赖歇瑙在希特勒执政之前就已最新于国家社会主义及其政治获得,并对他的上司、第1师师长勃洛姆堡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933年,赖歇瑙任国防部部长办公室主任,直接参加新国防军的建军工作。他毫不隐瞒地自命为希特勒的忠实信徒。1934年8月2日,年迈的兴登堡总统逝世。24小时之后,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即命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一效忠誓词就是由赖歇瑙口授,另一名少校笔录的。这一誓词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当时,很多军官都预料到了它将产生的恶果。当时任军队办公室主任的贝克将军就把这一天称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1935年10月,赖歇瑙晋升中将,并接任驻慕尼黑的第7军军长,一年之后升为炮兵将军。

  赖歇瑙忠于纳粹党的立场,在国防军中无人不晓。他被认为是个投机分子。当勃洛姆堡被免去陆军部长职务,而赖歇瑙被提名为新任陆军总司令时,当时的第1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曾亲自去见希特勒,表示强烈的反对。希特勒只得任命勃劳希奇上将为勃洛姆堡的继任者。

  1938年2月4日调任赖歇瑙为第4集团军司令。同日,希特勒召集内阁会议,以莫须有的罪名宣布免去陆军总司令弗里契的职务,并送交军事法庭审讯。将以前的“防卫厅”改为“国防军统帅部”,直接归希特勒领导。任命凯特尔将军为统帅部部长级参谋长。

  赖歇瑙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谈判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在希特勒策划侵占捷克的过程中,赖歇瑙更是充当了他的忠实顾问。

  早在1938年4月,希特勒就命令国防军统帅部草拟了侵犯捷克的计划。陆军参谋长贝克上将在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的支持下,曾劝告希特勒不要挑起国际冲突,以免酿成灾难。8月4日,在国防军统帅部举行了一次会议。在会上,贝克再次提出德国必须采取避免战争的政策,勃劳希奇随即请求希特勒撤销武力解决捷克问题的命令。除两名将领之外,所有在场的将领都同意贝克的意见。这两名将领就是布施和赖歇瑙。

  9月,德军开进苏台德区,其中就有赖歇瑙的部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赖歇瑙指挥的第10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它突破了波兰的边防要塞,迫使波军放弃米达夫卡河岸的坚固要塞阵地。赖歇瑙随即将部队重新整编,一举将波兰军队赶到华沙以南的魏克塞尔河,并切断了敌之退路,前后包抄敌军,迫使他们投降。

  波兰战役胜利后,赖歇瑙晋升上将。这时,希特勒开始部署西线攻势。国防军各将领对此非常反感。他们力主同英法达成协议,结束战争。于是,派出赖歇瑙去劝阻希特勒的行动。但是,即使这位受宠的将军也无法动摇希特勒的决心。5月10日,德军在西方边境发起了进攻。集团军的攻势勇猛而灵活。赖歇瑙的军团一举打到设防坚固的埃伯特运河。结果,比利时军队被击败。5月28日,赖歇瑙接受了比利时的投降。第6集团军左翼推进到里尔,并在那里击溃了强大的法国军队。

  赖歇瑙在战斗中表现勇敢,他亲自指挥突击队前进,自己首先在枪林弹雨之下跨墙越壁,大大地鼓舞了士气。6月5日,德军又突破了法军重新建立起的一条防线,中旬就打到了卢瓦尔河,24日战役结束。赖歇瑙因功晋升元帅。

  1941年6月22日德苏战争爆发。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为南方集团军的左翼。在艰苦的战斗中,该军团强渡斯蒂尔河。苏军骑兵将军布琼尼指挥下的部队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赖歇瑙装甲部队的压迫下,也不得不于7月3日撤退到斯鲁契河以东。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仍能突进到基辅。向南迂回的第17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一部曾于8月上旬围歼了苏军第6和第12集团军的大部。

  8月24日,第涅伯河流域全部陷入德军之手。9月19日占领基辅。7个苏联集团军都在这一包围战中被歼,被俘红军达五十余万人。

  10月2日,德军继续向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方向突进。这两个城市在一个月之内先后被占领。以后,由于寒冬和道路泥泞,德军停止前进。这时,苏军发动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反击,迫使南方集团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把第17和第6集团军撤至顿涅茨河之后,以便保护哈尔科夫。

  11月30日,赖歇瑙接替了因患心脏病而辞职的龙德施泰特上将。希特勒命令赖歇瑙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战线。但苏军又把战线突破,使赖歇瑙被迫后撤至米亚斯河之后。

  12月29日,苏军在其海军部队的强大炮火掩护下登陆费奥多西亚,试图夺回克里米亚。在施篷内克的指挥下的第42军,只有一个师担任刻赤半岛的防御。由于同集团军的联络中断,施篷内克命令撤出刻赤半岛。为此,撤出的第46师全体官兵受到赖歇瑙禁止奖赏的处罚。

  1942年元月12日,赖歇瑙死于突发的心脏病,未能亲眼目睹德国日后惨败的命运。

  赖歇瑙要求部队很严格,自己也能以身作则,他所具有的陆军指挥官的素质是无可否认的,尽管他在政治上的表现至今仍受到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