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阅读训练层次化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2006.11.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7:51:31

农村中学阅读训练层次化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2006.11.13)

(2006-11-13 09:11:39)转载 分类: 实验过程记录  《农村中学阅读训练层次化的研究》之第四阶段(07.9——08.2)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阐述和归纳的能力的方法实验过程总结。  时值半期考即将来临,我先于半期考做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准备再在半期考成绩出来后再同此次的总结做一次对比,看看阅读存在的问题同自己原来估计的是否有所不同。 这半个学期以来,我还是坚持着上个学期的教学理念,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先提高学生的概况能力,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阅读不行,源头是表现在读不懂文章的意思,也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早已经出故障了,所以,我的实验主要着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个阶段的重点也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对精彩的句子的分析赏析能力。 下边是我在本学期遇到的问题。1.许多老师在小说教学中经常讲到,人物的性格刻画主要是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肖像的描写来体现,我发现,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这一类的问题,他们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人家的语言、心理、动作、肖像描写就能写出人物的性格,而我就不能呢?很显然单单这样来分析是不够的,还要分析这些描写的典型性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必须分析出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说,学生写作必须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那么如何写出人物的性格典型呢?我们要考虑人物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道德倾向、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周围文化……,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准节出到底影响到人物的性格形成和人物场景中的对话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我必须好好去研究,因为我用这个理论来指导学生的作文,特别是《石壕吏》一文,学生对老翁的性格了解显得很容易。 2.复述中表现出来的概括能力的欠缺。 我在教前几个单元,让学生复述《新闻两篇》中的新闻的内容,以及复述《蜡烛》和《芦花荡》中的内容,我发现学生复述存在一下的问题。 主要的情节没有得到重点复述,次要的情节被浓墨的复述,情节之间的转折生硬。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无法判断那些是关键的情节,哪些只是大的情节中一个小的情节,对整片文章缺乏整体感知。记叙文的追查关键情节的难度要大于议论文和说明文,原因就是因为记叙文缺乏非常标志性的词语和整齐的结构性的词语提示。 我采取的比较简单的办法:除了继续前一个阶段的读题目,看看第一段是否有提示性的词语,再看看最后一段是否有结论性的词语,看看中间是否有转折性的词句;再看看是否发现抒情句、议论句。或者是否有不断重复的句子,记叙文主要注意有些表示时间或者地点变换的句子词语。对人物角色的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判断出主人公来,对主人公的判断然后再对主人公的主要事件(根据篇幅长短)的判断哪里是主要事件,哪里是整个事件中的从属事件,然后根据某人某地某时干了某事,从而概括出本文主要的内容。 3.信息提取后如何分析,我还没有找出一条好的办法,只能见题拆题,在一系列中找出共同点来,总结一些小的规律,但显然这是不行的。希望自己以后继续多查资料,多总结。 4.重视学生的读。很显然,以前没有很好的注意到学生的预习,我也知道预习不足会让教学大打折扣,但还是没有充分的感受到学生的学的方面的督促,因为,我教到《阿长和山海经》一文,鲁迅的文字,当然是难的,因此,叫学生回家读了3遍以上,在上课的时候这一片文章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懂了,可见,平常学生是如何回家不读书,教师无比要加强学生努力的监督。我在后一段时间,把不读的学生留下来完成了应该读的课文和应该做的作业以后再回去,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了很大的改善。 5.注意分析,我以前不太重视分析,现在发现分析的好处比较多,原因是。 1.学生回去没有很好读书,老师分析过程就是他的阅读过程,如果没有这些“阅读”他的上课效率极低。2.学生缺乏解读课文的能力,即使解读出来也不是整体的解读出来,也是零碎的解读,教师特别需要通过分析把学生解读后课文的整体感建立起来,从而为重点领悟打下基础。 6.关键句的解读也是这一个学期的主要人物,课文在《背影》课后专门列出四种关键句的类型。一.找关键句(1)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3)含义深长,耐人寻味。(4)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 其实这四种分点是非常混乱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调整,比如调整成表达方式,或者调整成在文章中的位置等等。 我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既使用了书本提供的找关键句的方法,也同时使用自己以前总结的一套方法,二者都一样达到目的。而我的方法有两套,可以互相印证,容易检出出自己找促的内容是否存在问题。 二.解读关键句。 解读关键句实在还没有写出好的办法来。我目前只是培养学生注意到一定要和中心思想人物性格联系,要和本句的特点联系,特别是句子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对修辞在本句中的作用说一下。然后分析思想感情等等。还不明朗,还处于摸索中,以后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