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50:11
 

我校申报的《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实验课题于2004年10月25日得到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批复确认,课题编号为KC2004—005。课题组成员收到确认书以后,立即制定了《双峰小学“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下面结合实践,谈谈做法。请课题组的专家审阅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现代社会是创造的社会、个性的社会,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人才,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使学生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表达个人感受和体会、发挥自我的个性。即“现代教育的全部功能在于提升人的精神、提升人格、充分发展个性。”

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重复着“提示示范→讲解分析→辅导检查→评价考试”的活动程式,学习随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思维空间受重难点、考点等带有固定的、僵死的知识网点制约,个性难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张扬,思路难以冲破教材已给定的信息的束缚,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妨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生动丰富,则需要尊重人的独特性和独创性,需要语文教和学多角度地理解,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与“阅读期待”不同,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有利因素,抓阅读和表达的对应点以及两者的联结点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提高人才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课题组认为,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性,个性化阅读将对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表达的形式不仅在于写,还在于说,在于情感、态度等的外显表示,阅读和表达是紧密联系的,抓两者的联结点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我们想通过本课题“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研究,探索一些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策略,通过个性化阅读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符合学生本人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鉴别能力以及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独立的个性,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课题的理论综述

(一)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指出个性是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学习因素作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种差异是造成社会人生丰富多彩的根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适应个别差异进行教学,合乎个性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学理论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身心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表现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正因为人各有其独特之处,才使人类千姿百态,世界丰富多彩。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我们认识和制定教育策略的前提。

(三)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是学生对新旧信息重新建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多元的建构活动。教学的中心应该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四)《语文课程标准》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阅读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来的,因为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对作品的情节、人物、词汇等作出不同的反应。

三、实验过程

(一)确定实验对象

根据课题计划,确定二(4)班、四(6)班为实验班,二(6)班、四(2)班为对照班。

(二)制订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使用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和感知、领悟的行为能力具有发展优势,尤其在表达能力方面占优势。

(2)学习活动中学生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个性化地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表现出发展优势。

2.教师发展目标

(1)具有适应个性化教育的教师观、学生观、课堂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调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

(2)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上,重视营造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开辟学生阅读与表达的阵地与途径,引导大量阅读,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发现新信息,培养思维灵活性。

(3)学习评价方式上,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试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善问、善思、善表达。

3.理论目标

(1)探索出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与表达的方法。

(2)在低阶段探索活动化教学的课型(包括激励指导活动的途径、方法等)。

(3)探索出阅读教学中个性化阅读对表达能力产生影响的时机、方法、形式。

(4)探索出“个性化阅读对表达能力的影响”的课堂学习特征。

(三)实施研究措施

1.抓实课题流程管理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细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促使研究扎开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十分重视课题组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科研方法等业务培训,积极参加九江市相关课题研讨活动,请专家作讲座,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更新课堂教学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审视我校教学现状,制订阶段研究目标和研究实践课计划,实施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研究。然后从教案的探讨,研究课的评议,学生表现,情况检测,研究认识的积累等方面做实研究文章,逐步探索“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抓阅读和表达同一性开展有效训练的方法、途径。

2.树立大语文学习观

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无处不语文”的观念,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把生活经验运用到课堂上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读书读报交流评比活动,养成看报、听广播、做笔记、记日记等习惯。通过树立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语言实践意识,从中体验到读书、思考、动手动脑、想象创造的乐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与表达能力。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与表达同属语言训练范畴,它们的最佳结合就是将两者统一,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表达训练,在表达的过程中促进阅读,两学习模块紧密结合,相互支撑,不断充实,形成教学合力。

教学过程中凭借教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利因素,努力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自由表达的机会,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阅读模式,找准训练点,在理解的同时训练表达,在交流议论中促进认识,在欣赏内化时学习表达,在灵活多样的作业中练习表达。如借助语境、生活经验,在引导对具体内涵的述说中理解词句;利用概括性语句或重点词语引导说话,反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供关联词说话,引导将前后内容联系思考等,训练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通过赏读活化鲜活的语言形式,丰富的语言形象;设置以说写为主的多形式、多层次、可行性强的作业练习,化整为零,小步快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应点,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表述有规矩可循,习得的语言不断投入周转,在语言的操练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

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阅读经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用自己个性化的形式如语言、表演等表达出来。在低阶段,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开展活动化教学。借鉴活动教学的思想,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主要是以外化的活动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在词语学习中,尽可能让学生看、听、做、读,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吸收。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尽可能把文本语言还原。如排演课本剧,分角色演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去熟悉课文,把握人物角色,在表演(表达)中反馈理解;引导补充想象说话,充实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感受;续编故事,抓课文空白创设情景想象,转换角色介绍,仿说,复述等。

4.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按照实验目标,遵循素质化、主体性、全面性、指导性、发展性原则,改革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形式,形成激励性评价机制:把口试与笔试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堂阅读表达的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平时阅读与表达的积累、期终考试成绩结合起来;重视理解与表达的独创性,采用等级+☆级+评语的形式,对学生发表的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充分肯定,给予夸张性的表扬,对学习的现状作出正确评价,更为其以后学习的查漏补缺、改进方法指明方向;尊重学生自评、互评,调动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四、阶段性成果

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从课堂反映观察,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表达的欲望强,语言运用能力较强;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实验班学生喜爱上语文课,喜欢说话、写话练习的达90%以上。从测试情况看,学生组词、补充句子、阅读借鉴、看图写话、作文及讲故事、回答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且同一话题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语言特色,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思维优势。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实验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一年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讨课课和教科研论文。如课题组我校郭德英老师执教的《太阳》《花钟》在全国优质录像课评比中分获一、二等奖、黄丽娜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在全省阅读教学观摩会上获一等奖,课题组张明霞老师撰写的论文《让课堂“对话”焕发活力》在全国论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其他老师撰写的论文也分别在全国、省、市获得好成绩。

五、本阶段反思与今后的设想

实验初步表明,个性化阅读是表达能力提高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个性化阅读真正有效发挥了情商的作用,引导敏锐观察、活化学生潜能、优化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而表达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可以推动个性化阅读,两者呈互为因果、良性循环的关系。

(一)学生是主体的观念是主动发展的根本

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能发挥其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感知、领悟的行为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具有发展优势,很重要的一点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求发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无可非议的,关键是教师的思想中、具体的操作中要有学生这个主体,切不可喊着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操着程式化的老套子。我们曾就“你的表现令老师满意”这句评价展开讨论,认识到“满意”两字所反映的是老师为中心,老师是主体,它不利于学生思想、表现等的开放。尤其是“表达”训练,学生“怕”的多,放不开就更无“创新”和“个性”,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价上等均从全体学生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主动投入,才会去发现、吸纳优美的语言文字,才会有新思想、新见解的表露,才会有动听流畅的表达,知识、能力得到新的发展。

(二)综合性语言实践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便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语文实践活动是主要的学习形式,关键是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那么“语文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对自身语文积累,语文能力的突破、创造,它既包括编报,讲故事,演课本剧等外显性的语言操作活动,也包括意识领域对语言文字阅读、理解、感悟、吸纳等的思维活动,关键是有意识,当主动者。因此,立足学生的发展,课堂的实践,语文的综合性特点,教学中应尽可能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训练要点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精心设计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借助课文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语言体验,促进表达。教学中,“细读感受”,“精读感悟”,“熟读转化”等学习模块的界限也不必清楚,更多的应是交融、积累、归纳,促使逐步地有所思、悟,有所感、发,在阅读和表达紧密联系的综合活动中得到能力训练。

(三)语言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从前期、中期的测试情况看,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语言的生动,表达的富有新意,呈良性平稳的上升趋势,由此可见,语言的习得、语言能力的提高,寓于不断积累运用中,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阅读与表达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两者结合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原则而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环节,要充分认识到两者相互促进的迟效性,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彻底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还有一段距离,应试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在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构想还比较零碎,实际的工作经验多于较全面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因此,我们觉得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在注重学生主体教学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摸索出适应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质疑能力,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表达个性化,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形式,并开展丰富活泼的教学程式。

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课题组   

2006-04-07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