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素质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6:14
闲说“素质教育”
 
个性空间  加入时间:2010-7-6 10:48:28  刘国刚  点击:18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受到众多国人的“质疑"后,“素质教育”终于应运而生了。
    其实,无论“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至于孰优孰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了每个人而认知不尽相同。
    应该说,素质教育较应试教育而言是更适合党的教育方针的。君不见,从文化大革命甫一结束恢复高考到20世纪末,应试教育搞了多年, 仿佛我们的教育目的仅仅就是为了培养几个大中专生而已。为了别有用意的创造更多的个体教学数量而一度忽视了整个群体的“社会质量”。例如小学教育重在培养能升入初中的个体教学数量,初中教育重在培养能升入高中的个体教学数量,而高中则重在培养能继续升入高校深造的个体教学数量。而这不同的三级教育模式共有的失误就是都忽略了整个学生群体的“社会质量”。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到底什么是‘社会质量’啊?”
    “社会质量”是夏日倾情在研究现代教育现状时自己发明的一个新词语。它的大体意思是说:只要是人总要归入社会的,作为一个个体来说,不但有权利积极接受能促使个体将来发展、改造社会的个体教育(如数理化等主课程),而且有义务和必要接受将来能融入和适应社会、改造和提升自我形象的社会综合教育(如音体美等辅助课程)。这个由能促使个体融入和适应社会、改造和提升自我形象的社会综合教育所带来的效果,就是所谓的“社会质量”。
    既然明确了“社会质量”的概念,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应试教育能培养出那么多“高分高能儿”,同时也培养出了那么多的“高分低能儿”甚或“低分低能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缘于“社会质量”,源于当初片面的追求“应付考试”的教育而削弱了“适应社会改造自我的“社会质量”。如“应试教育”以“校”为本,过分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仿佛只要读好了书,这个世界就肯任由你左右似的。其实它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学校和个人通往成功路上的砝码。而“素质教育”则以“人”为本,注重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广泛地发展适于人类将来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以及自我的多项基本能力。例如有针对性地开设自救自护等常识性的课程。如果说应试教育注重的是个体的“成才”,那么素质教育则是重视群体的“成材”。
    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不用笔者赘述,那么素质教育是否就能完全杜绝这些弊端呢?
    笔者比较低调地认为,至少在现阶段,素质教育也很难走出这个怪圈。
    原因何在?
    ——说到底人总是属于某个社会的,也就是说属于某个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决定了个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意识,以及为了更好生存而必须选择的一些实际有用的具体行动。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无庸讳言,就业之路并非一片坦途。有利的就业岗位和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群,造成了又一次“万人争过独木桥”的必然景观。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的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必然要优先录用那些用不同等次学历武装起来的所谓“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们也明白有很多有一技之长然而学历却达不到标准的人才会被遗漏,但是他们却绝对不敢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无数事实佐证,现阶段高学历依然是一张就业路上通行无阻的“绿卡”。毕竟人总还是讲究点实惠的,这一点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早就有指示性的发言:“无论‘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于是在一个素来喜欢用“数字”做文章论英雄的国度里,在“绿卡”依然畅行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遭受到新一轮强有力的冲击势必在所难免。
    就在本文墨迹未干之际,即惊闻本市一所执行素质教育较有成效的学校已经全面彻底关停了音体美等辅助课程。作为一个心有余而力明显不足的小小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惊愕痛心之余,或许只能用结束语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真切祝愿了:素质教育,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