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3:25
作者:刘邦凡 | 2005年10月26日22时49分 |   【内容提要】从“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过程,可以看出二者的产生存在相同的时代背景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在人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不仅仅为了掌握,更是为了创造(特别是创造知识)。一方面知识经济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目标,素质教育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力求形成素质教育产业,成为知识经济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发展中有关键的促进作用,要发展知识经济,必先发展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两大主流现象,知识经济的出现将使人类社会走进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的产生将引起传统教育的重大变革,也必定使未来二十一世纪教育呈现与当今教育全然不同的新面貌。教育与经济、社会及其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相继出现并非偶然,显然有着必然的、相关的时代要求,也存在有区别的产生背景和环境。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信息产业、知识产业为先导的一系列高知识含量的产业(如信息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知识劳动或智力劳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整个经济社会也日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传统工业社会和经济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适应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新的经济形态的研究和探讨。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未来经济形态就出现多种说法,墨西哥托夫勒的《第三浪潮》提出“后工业经济”,美国奈斯比特1984年在《大趋势》提出“信息经济”,肯尼思·阿罗还撰著了较有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英国的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高技术经济”。至于“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应归功于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克卢普,他在1962年根据美国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背景就提出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但在随后一、二十年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在世界经济生产及经济社会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一提出“知识经济”概念,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样的反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社会和经济研究,而是很快扩展到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第一次明确对“知识经济”这一概念作了界定: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从此确立了“知识经济”作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相对于劳力经济和资源经济的第三大社会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传入我国是近十年的事,目前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围绕“知识经济”的话题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但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而言,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差距要大得多。如果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正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那么我国还正在工业经济的大力发展中,仅仅为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做准备。因此,如果说借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东风,尽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尽快缩短与知识经济所要求的社会、经济的差距,促使我国尽早搭上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末班车,这丝毫没有错误,因为这是符合实际的。如果说我国经济社会也正向知识经济时代推进,或者说发展和实现我国“知识经济”的产业化,未免太过于乐观,至少需要一段时间的社会、经济、政治等体制方面的准备,才可能部分实现知识经济产业化的目标。至于全面实现社会经济的知识经济产业化,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也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对于我国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说“知识经济”是一个“舶来品”,那么“素质教育”也并非一个地地道道的“国产货”。国外和港台的通识教育、通才教育、普通教育(非我国所指的普通教育)都与当今我国的素质教育不无相似之处和联系之处。总的来讲,世界范围内的当代教育思想的大变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70年代《学会生存》一文所引发的。但与“素质教育”相近似的系列概念的提出,本质上属于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自从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直以类似我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呼声占据教育思想变革的主流地位。六、七十年代美国、日本就对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有所重视,进入八十年代后,美国、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新加坡、我国港台地区等,在面向21世纪战略考虑中,在实施教育改革中,都把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放到了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地位,作出了相应决策,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对策和目标,并大多在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具体的实施。只是各国的提法,或称通识教育,或称通才教育,或叫普通教育等等,但都没有直接使用“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或者Competence education)这一概念。在我国,鉴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直到1985年才开始出现“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有了较明确的定义。1990年燕国材教授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一文标志“素质教育”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开始。1992年以后,“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导趋势,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实施素质教育看成了搞教育的头等大事。总之,世界范围的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思想变革,是“素质教育”在我国兴起的大环境、大背景,而我国八十年代以来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及教育科研长足的进步就是“素质教育”诞生的小环境、小背景。
由此看来,“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这二者同时出现,并由此分别带来经济社会和教育的重大变革,并不是巧合和偶然,而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样的必然联系主要表现为,同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在经济和教育中反应的相应性。当代生产力发展显然是以高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为其特征的。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巨大的变革,而且也对社会之所以成其为社会的主体人,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前者带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的必然结果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后者必然带来对教育的反思,人们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以往满足于知识内容掌握的传统教育应该转向于以培养受教育者知识精神掌握和领会为主的新型教育。于是“素质教育”或与“素质教育”相类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应运而生,并得以实现。
当然,“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二概念提出的直接背景还是有所不同的。“知识经济”的提出是高新科技带来的新的经济事实的呼唤,是新经济实践与事实对以往一切经济理论的挑战。而“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科技、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与传统教育的诸多弊端直接冲突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更是针对“应试教育”的。

“知识经济”将带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将使二十一世纪呈现与当今社会全然不同的崭新面貌,“知识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的大趋势,而且更是一个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知识经济”实现的是人类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那么知识经济则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未来和必然目的。很明显,伴随人类逐步走入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也包括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要求社会的人变成知识的人:人不仅仅掌握知识的内容,更应掌握知识的精神,去自觉实现知识的创造,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大爆炸”,从而适应社会、获得生存。概括起来讲,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表现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自我超越素质、自创素质等几个方面。思想素质表现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合理性、和谐性和同步性或超前性,“落后于时代”将成为人的思想素质低的代名词。文化素质不再仅指人具有一定文化,而主要是指人要知识化,而且“知识化”的过程不应仅仅局限于追求知识掌握的量,更应追求知识掌握的质(精神)及其质量的结构最优化,其中知识结构的最优化充分表现在博与深、先进性(超前性)与应变性、特殊与非特殊智能、智商与情商、现在需要与未来要求等几个方面。高标准或超高标准的心理素质,不仅要求人在感知、思维、想象、观念、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诸多心理品质上,有应付社会和时代及其个人生存环境巨变所应有的修养和承受能力、应变能力,还要求在未来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能正确把握希望与痛苦、绝望与机遇、苦难与磨砺、光荣与梦想等关系,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或克服自身心理障碍或心理挫折的产生或影响,维持自身个体的心理平衡,保持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调合与平衡,使得自身个体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同步,求得个体自身的最优化生存方式。自我超越素质和自创素质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提出的期望要求,即要求个体自身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和自身特长,超越性和越前性地实现个体生活的重组和再次创造,这样的要求尤其对于未来时代的知识阶级或知识阶层的人们更为必要。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将形成知识阶层(有人也称为知识阶级),知识阶层中的知识分子是对当今知识分子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分子或知识阶层的人们,不满足于知识量的积累、或几个文凭、学历的获得,而是追求对待自身个体和客观事物及其知识的哲学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运筹能力、选择能力、自组自创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等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常人共有的思想、文化、心理、超越等方面素质养成。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应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既要求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又要求掌握相关的专业甚至毫不相关的专业,这是由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度高速重组与分裂所决定的。另外,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分子的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更要求与他人协作与合作,更要求集体的攻关与突破;学习不再是仅仅为了掌握,更是为了创造,学习不仅为了个体,可能是为了集体、群体或企业、公司、企业集团。
从以上两部分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论是对于社会的所有人,还是对于知识经济社会的标志阶层知识阶层的人们,都提出了知识质量及其结构的更高要求,这样的要求与当今我们开展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的不谋而合,只不过,我们当今所谈的素质教育还局限于对人的基本素质(德、智、美、劳等基本方面)的培养,而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或要求,提出了更高更远的目标。可以肯定地说,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的素质,将是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和新的奋斗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对人的高素质要求,决定了未来时代的教育模式必定是素质教育,这充分肯定了在当今时代广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正确性。同时必须指出,当前我国实施的教育(包括素质教育)与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素质教育还存在差距,尽管我国经济社会还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或者说知识经济时代还离我们较远,但教育要先行这个道理是人所共知、人所共认的。因此,尽快缩短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差距,应提到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如何缩短,值得讨论。就我国目前而言,首先应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化、类别化、全面化、全民化、全国化、社会化、内容化、方法化等推向深入,把素质教育真正搞成一个社会性的、长期的思想运动,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素质教育。其次,应把当前素质教育的素质内容要求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衔接起来,真正把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迎接新一轮素质教育的到来。

知识经济时代还未到来,但在当今时代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而发展知识经济推进现代经济的知识经济化的关键就在于教育,本质上也就在于素质教育。之所以如此,在于素质教育才能实现高素质人才的生产和再生产及其储备,确保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体系的形成及其体制的正常运转,因为一切社会、经济的活动与实践都不能完全离开人的参与,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为主的产业必将是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中又以从事人才生产和再生产及其储备的教育产业更具基础性和战略性。教育产业将与知识经济的实现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发达的教育和大量高素质人才,才能确保一切知识经济产业的正常运转,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是决定知识经济实现、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大力发展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现实与未来的必然。同时,知识经济产业化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知识要求是高素质高标准的,因此本质上讲,我们所讲的教育产业必定是素质教育产业。
如何加快素质教育产业的形成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在我国现阶段,最紧迫的是要尽快实现教育的事业化向教育的产业化的转变,要把教育发展成以往仅仅作为一种政府行为,逐渐转变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企业行为相结合的基础产业,要把教育办成一个注重投入与产出的生产经营实体,实现教育的产业化、企业化、商业化,实现教育不仅成为国家、民族的需要,更成为社会、经济、个人的需要。当前,教育产业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的多元化。经济的多元化、所有制的多元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在我国已得到实现,突破单一国办教育模式的时机已成熟,民办教育、私立教育、企业办教育、中外合资办教育、外资独办教育等新型办学模式都应得到大力鼓励和大力扶持,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中国与外国,政府、社会与企业共同参与教育投资的格局。同时,必须把我国的教育的单一普通学校办学模式转变为产学研结合、产学结合、上下结合、校间结合等多元办学模式。
其次,要实现素质教育的产业化还必须以素质教育在我国全社会、全教育范畴内的全面和彻底的实现为基础,素质教育不仅针对于学校教育,也针对于非学校教育,针对于一切正规教育,针对于广义和狭义的一切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仅针对于受教育者,而且针对于教育者,针对于一切社会个体,任何现实的社会个体都需要接受素质教育,只不过他们在接受途径、过程、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地点等诸方面上不同而已。
再次,我们搞的素质教育产业,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产业,这就要求在实现素质教育产业化进程中,要把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聚集、投入与产出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也就是说,人才(教师)、有形的知识资产(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教育教学设施和科研设备等)、无形的知识资产(信息、能创造知识的知识等)的聚集、投入与产出是决定素质教育产业成败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主人,是教育(素质教育)产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从而也是素质教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一要素和能动因素,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实现高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我国现阶段的教师,整体素质是不容乐观的,单从学历要求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就有很大差距。我国对小学、中学教师仅仅分别要求中师或专科、本科学历,美英发达国家已分别要求为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了。用这样的学历要求去迎接知识经济的素质教育是不适应和不切实际的,因此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知识(指能创造知识的知识)素质的提高,对于我国尽快实现教育的素质教育产业化,有至关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通过素质教育(广义的素质教育,针对一切社会个体的素质教育)的途径去促进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实现和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除了上面所述的素质教育产业化这一基本途径之外,在现阶段(素质)教育产业在我国还未形成之前,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把素质教育思想贯彻到一切教育实践和活动中,使我们所培养的受教育者获得较高的素质培养。正规教育自不待言,即使像家庭教育一类的非正规教育也要有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素质教育思想、方法去作指导。例如,知识经济的内涵、时代特征、知识经济与科技文化教育的关系等,都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参考,要以培养孩子的全新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要以把孩子培养成通才为方向,等等。总之,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极大地有利于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实现,同时知识经济对素质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这样的高要求高标准反过来又只能通过素质教育去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健,田昕. 知识经济100问[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2]王勇. 知识经济对策[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3]秦言.知识经济时代[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4]蒋国华. “素质教育”的由来及其意义[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沈阳),1997 (1).
[5]刘邦凡,何太淑. 试论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江西师大学报(哲社版)(南昌),1998 (3).
(已经在《哈尔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发表)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