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素质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37:39
《学记》是《小戴礼记》49篇中的一篇。《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更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学记》在具体分析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也是当今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应认真参考、细心体会的。
1.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这两方面辩证的统一的互动过程,是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过程。从教师方面说,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也是学,教即是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提高教的水平。从学生方面说,学生从教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学习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学记》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都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在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来说,更应提倡"教学相长"的精神。
韩愈后来继承与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的思想,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明确提出"相互为师"的新思想。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向他学习,建立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提倡这种原则的即在现代世界教学论著中亦属罕见。这个原则对于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记》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作业在内,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的学习。正课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辩证的统一,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之间辩证的统一,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之间辩证的统一,学习与休息之间辩证的统一,"亲师"与"乐友"之间辩证的统一,这些朴素的教育辩证法,如果不是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是锤炼不出来的。
目前教育领域学生超负现象严重,许多学校的减负工作方向和措施是正确的。但也有的走进了误区。该减的不减,不该减的减了。如课业负担不减,把课外活动、兴趣班如绘画航模先减了;收费的减不收费的也减,一减永逸;只向45分钟要质量,下课放学赶学生走,关门大吉。把学生一味推向家庭和社会,而非专门教育部门准备不足,游戏机厅及社会收费活动场所红火起来。一课一书不是不要课外书,有的学生课余连课外书也不读了。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减负"是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为此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全方位教育目标观,不能因课程、教育途径、方法和每个人的工作分工不同而把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割裂开来。要树立全程教育观,从入学到毕业,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到社会劳动实践,从学校到社会、家庭、宿舍等都要进行教育。
3.预时孙摩
预:"禁于未发之谓预","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教师要注意加以预防,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这就叫预防不良倾向产生的教育原则。
时:"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即抓住适当时机,及时地进行教育,把握最佳学习时机,因势利导,便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叫及时的教育原则。
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即孟子讲的学习如流水,"盈科而后进",反对"揠苗助长"。亦即不越级,要按照次序地进行教育,这就叫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就叫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的原则。
4.善喻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学记》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激励学生,而不强制使之听从;要启发学生,而不一把结论和盘托出来。引导他们而不牵着走,则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激励而不强制使之J顷从,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安易、容易: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可以让学生去独思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能够举一反三。这个"一"是能够迁移的,能触类旁通、自我扩散的知识点。教师优秀与否就是看他教的是"一"还是"三"。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教育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不适当的负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5.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生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学生在吸取知识过程中,有的缺点表现在贪多务得,过于庞杂;有的缺点表现在单打一,知识面流于狭窄:有的缺点表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浅尝辄止;有的缺点表现在畏难而退,缺乏功关的勇气。这四种缺点类型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育方法就在于:它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克服学生的缺点。
多与寡,易与难并非固定不变的。得与失,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清初学者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札记章句》卷十八)
"长善救失",发扬优点以克服缺点,这也就是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运用动力定型的改变规律,从依靠优点入手,发扬优点,逐步巩固,克服缺点,使缺点降级或完全服。这便是使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换位置--转化。我们不能形而上学的看学生,一定要辩证的看问题,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积极因素,即是次要的隐蔽着的也要看到。用自身的优点、积极因素克服自身的缺点、消极因素,这就是长善良救失、扬长补短。这个原则既包含有重视正面教育的意思,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
6.善教继志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认为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的跟着他歌唱,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觉的跟着他指引的方向去学习。教师讲解能引人入胜,就在于其语言简练而道理明彻,叙述浅近而含义深远,举例不多而富于启发。
这说明教师应该是为一定的社会理想从事教育工作的,测量教育效果的尺度,不只是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增进,最根本的乃是理想志向给予他们的影响的深度。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是《学记》所反映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精义之所在,是令人回味的。 《学记》认为教学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互动的过程。非拔苗助长一蹴而就。教育如同制造可塑性极强的材料,而不是做现成的器具。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植物或动物甚至是容器,把教育教学理解成盛装东西或育苗的工具,是随意,或机械加工原料出产品的工厂模式。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并促进素质发展提高的一种活动,这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观;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有自己发展的方向、可能性、有无限丰富的个性,教师要积极启发,因势利导,这是我们的学生观。《学记》很多可贵的教育思想都有助于我们建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观和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