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岁留守儿童学习及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9:38

今天,农民工正在扮演着一个弱势群体的社会角色充斥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同时,那些父母双双进城打工的孩子成为了这一现象的牺牲品。留守儿童的问题渐渐被关注、重视起来。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将不断增加。基于此,利用暑假时间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问题,我对西侯村部分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学生年龄段为10—16岁。

西侯村大约位于石家庄往南90公里处,全村共700户,总人口3200人,全村在外打工的人口约为210人,其中留守儿童达125人,其中,10—16岁的留守儿童有86人,占我村所有留守儿童人数的68.8%。

准备调查期间,正遇我村医疗合作门诊部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又值暑假期间,借此机会,我在负责建立全民健康档案的工作人员的帮组下,顺利完成了本次为期三天的调查,结合此次调查,现将西侯村10—16岁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该年龄段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该年龄段留守儿童所占比重较大。此次调查中,在我村691名儿童中,有125名留守儿童,占全村儿童的18.1%;86名10—16岁留守儿童,占全村儿童的12.4%,留守儿童的68.8%。其中女童有64人,占所有留守儿童的51%;调查范围内的女童44人,占全村儿童的6.4%,留守儿童的35.2%。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77人,占留守儿童的61.6%,其中10—16岁的有53人,占全村儿童的7.7%,留守儿童的42.4%。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39人,占留守儿童的31.2%,年龄在10—16岁的留守儿童有27人,占全村儿童的3.9%,留守儿童的21.6%。且随着我们当地主要依赖的矿产资源的消耗,基本上将要枯竭,为了在供孩子上学的同时,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开始走出去,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二)该年龄段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绝大多数由单亲或隔代长辈来照顾。调查范围内的留守儿童中,61.6%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93%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均在外地打工,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2.1%的被托付给叔叔等其他亲戚。

 

(三)该年龄段留守儿童大多都存在些许心理问题。

1、排斥感、自卑感

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数据,78.8%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有种自卑感,43%的留守儿童和集体融合不到一起。和那些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们相比,他们更多的会有种被遗弃的感觉。田俊涵是我调查中接触比较多的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儿,小学六年级学生,从几天的接触中我了解到,在他十一岁时,爸妈就一起外出打工去了,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俊涵总喜欢和他几个要好的朋友黏在一起,他私下里告诉我,他害怕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一个人时他会有些恐慌。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一个人时他是个没人要的孩子,爸妈不管他,只知道赚钱;过了好半天,他说了句:“挺羡慕别人的。”我惊了,在我看来这么点儿的孩子,内心却没有那份应有的简单。

2、性格的两面性

在学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表现一般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都能遵守学校规则、听取老师的教诲。然而在家里,孩子们受到的硬性约束要少之又少,行为表现往往更能反映出他们的性格倾向。97.7%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在学校都能做到一个好学生,76%认为自己在家里时容易发脾气,焦虑;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宣泄。

(四)该年龄段留守儿童容易跟风,形成坏习惯。调查范围内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一种跟风心理,在他们看来,只有随波逐流才不至于扩大他们与其他儿童的距离感。说谎、打架、吹捧、偷拿家里的零花钱、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现象特别突出,其中,89%的男孩子都有这些坏习惯。

(五)该年龄段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稳定,但优秀的较少。从调查数据上来看,这些留守儿童大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父母的确很辛苦,约9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88%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突出的较少。

二、该年龄段留守儿童学习及心理问题的分析

(一)亲情的缺失。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人格的模式在婴幼儿时期就基本确立了。也可以说,这一个时期是人格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一个人与成长的环境会发生密切的关系,形成铭印作用。此后,一个人如何与外界接触,如何与人接触,如何对外来的刺激做出反应,都会形成模式。可见对依赖关系特别需求的儿童时期,亲情对其的重要性。父母作为我们最亲的人,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和模范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10—16岁的儿童正是处在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缺少或没有父母的引导很容易影响他们今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外打工的父母能给予他们物质上的需求,但终究还是亏欠孩子们的,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扶持与安慰。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调查结果显示看,31.2%的留守儿童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由于祖辈的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很好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加上祖辈的大都也体弱多病,没有足够的精力教育、看管孩子。更主要的是,祖辈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较低,即使能照顾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却不能做好孩子们的教育与引导工作,在这方面,隔代教育尤其显得力不从心。站在孙辈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说,父母是有资格教育其的第一顺位人,而连自己的父母都“放弃了”这一权利,选择了外出打工,那么谁还更有资格来教育他们?来自祖辈或其他亲戚的教育与其说是引导,不如说是对他们心里伤疤的碰触,这一伤疤是除了父母以外谁也不能修复的,却又是父母给的。

(三)良好环境的缺乏及错误的自我认知

从社会角色理论分析,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年龄尚小,却没有父母在身边呵护;他们处在性格、理想的塑造期,却没有父母的引导;他们和别的孩子比不差,却不能得到父母应给的赞赏;没父母的孩子苦,有父母但父母是浮在脑海中的一幅画面的孩子又由谁来心疼。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社会交换在“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留守儿童在给予其他儿童赞赏、支持等积极反应后,很多时候得不到对方的报答性回应,这也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形成一种被排斥感,久而久之,会使其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另外,由于网络等其他媒介的诱惑,加上各种庸俗内容的泛滥,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又添加了不小的障碍。

三、该年龄段留守儿童学习及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情关系

对于10—16岁的儿童来说,精神世界的维护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因此,必须要完善父母与其之间的关系,加强亲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因打工父母不能贴身的关注孩子们的一点一滴,所以应该更好的主动地去联系孩子,了解孩子们的最近状况,知悉孩子们的所想所思,这样才能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扮演好一个保护者的角色。既然不能做到贴身呵护,就一定要做好一个聆听者。

(二)加强学校的责任,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孩子们接触的第一个“社会”,且10—16岁的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学校的责任所在,也是保证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

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还是需要提高其自身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老师的心理辅导等途径,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处理其所在环境对其造成的困难,增加孩子们的自信心。

(四)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

不论是社会还是老师、家长,都有义务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弱势地位是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所付出的代价,为了社会的顺利发展,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了新一代儿童的健康成长,每个人都应尽力而为。

四、结语

能够顺利完成此次调查,我是倍感兴奋的。之所以选择了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有我自身因素的影响,因为,我是农民的女儿,我认为我有责任为这个大家庭做点儿什么,也切实希望这次的调查能对我们的留守儿童现有状况的解决有些帮助。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我们要维护其最起码的权益。因此我们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其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适应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词条:社会角色理论

百度百科词条:社会交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