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中小学生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8:31
相关文章(537)来源以文找文
由家庭教育调查引发的思考与讨论
国家、学校和家庭是对教育负有责任的三大当然主体。但他们承担责任的内容和形式有别。国家承担公民教育和对教育市场的规范,学校承担知识技能的研究和传授,家庭承担道德心理素质的养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国家越来越成为家庭的教育合作者,学校则更像家庭的卖方,而家庭毫无疑问持有孩子幸福的全部股份。
为了从宏观上了解我省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真实状况,揭示我省家庭教育的成效和问题,为政府、学校、家长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2004年11月,我们专门成立了“家长与中小学生发展”课题组,对海口市30多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历时8个月,共收回有效问卷40040份。以下是课题组对有关问题的讨论。
(一)孩子为什么而学习?
在本次调查中,家长们不约而同地对孩子的学业投以极高的关注度。不仅高达89.8%的家长有亲自为孩子辅导功课的经历,97.5%的家长查阅过孩子的作业和试卷,而且家长们的困惑八成与学业有关;不仅对孩子寄予的最大希望是学习好,而且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长对他们的满意度。这与蔓延全国多年的以高考制度为“指导”的“分数崇拜”、“名校崇拜”是相一致的。在国家人才选拔制度没有彻底改变之前,这一现象恐怕难有真正缓解的可能。家长用请家教、送孩子上各类培训班等方式,追逐和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面对中小学生的实际生存状况,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最最基本的问题——孩子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劳动、休闲被心理学家称为生命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对孩子而言,玩耍就是劳动。大人们却往往忘记了学生仅仅是孩子的一个角色,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总以学习的重要性来否定孩子其他的正当需要,包括玩耍和休闲的需要。学生时代是最美好的,童年的回忆也是最珍贵的,如果让孩子们长大以后觉得,自己的成长历程除了学习外一无所有。那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卢梭早在300年前就指出,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独自存在,儿童时代决不只是成人的预备,而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代表着人的潜力的最完美的形式。但我们似乎听不进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忠告,大家都一如既往地强调:学习!学习!!学习!!!
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相关调查报告支持了我们的观点。调查显示:我国三成城镇中小学生请过家教,62.4%的中小学生上过培训班,但85%的学生想在寒假中休息或娱乐。在回答“什么是春节中最快乐的事”的问题时,没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学习。而令他们最开心的是:“不用补课”,“合家团圆 ”,“和爸爸妈妈一起放烟花”,“可以领到压岁钱!”等。 问到“什么是有意义的寒假?”时,68%的同学只简单地回答了一个字“玩”。可是,93%的家长希望子女在寒假中参加补课班学习,还没等学校放假,父母就给孩子联系好了寒假补习班。补课班的课程一直安排到2月5日,也就是说直到过年,孩子们才能在家休息一下,连上街的闲工夫也没有!调查进一步证实,孩子们上学比父母上班的时间长,以至于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64.8%的中小学生早晨不是自然醒来,而是被人或闹钟叫醒。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刺激,有23.5%的中小学生晚上很难入睡,还有2.1%的中小学生需要借助药物或者保健品帮助睡眠。
据《南京晨报》报道,为了完成读硕士的心愿,3年前,每月拿9000多元薪水的赵智慧毅然辞职考研。现在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戴上了硕士帽,不曾想到以前条件优越的工作单位成了她现在求职的障碍,用人单位不约而同地以此为由拒绝了她。今年上半年,台球神童丁俊晖战胜了7次世界冠军的亨德利夺得冠军。这位18岁的神童从小学四年级起,就半天上学半天练球;到了初中一年级,干脆辍学打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语出惊人:打球有钱赚,读书有啥用?如果学习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的话,那么赵智慧错了。如果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那么丁俊晖对了。
打球、赚钱、学习都不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而且也不是生活的目的。它只是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的一些工具价值而已。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深层原因并不是课程知识难,而是家长的盲从助长了教育不公的环境下的利益驱动。我们并不简单地反对孩子课外学习,只是不主张一味地为了考试,重复恶补课堂知识,而把孩子拴在中考、高考、考级的指挥棒上。我们真诚而痛切地倡议——让孩子读万卷书!带孩子行万里路!
(二)好孩子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本次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满意度较低,不满意度较高,那么请问,究竟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武汉六中持续4年的研究替我们从反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武汉六中是重点中学,能进入该校的学生大都是佼佼者,他们智力测试较高,学习成绩拔尖,是人们公认的“好孩子”,但该校承接的湖北省教科院重点课题“资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却显示,近三成好孩子存在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是由嫉妒发展成的“敌对情绪”。超过12%的学生有此症状,他们会以讽刺、谩骂竞争对手,甚至“背地里扔掉其课本”的方式发泄。而超过10%的人有强迫症,即对成绩太过在意,过分看重自己在班级中的名次和在老师心中的地位。另外几种突出症状包括人际关系过分敏感;不善与同学及亲戚朋友交往;有较强的抑郁、焦虑症状等。
“好孩子”不“好”了,那么普通的孩子如何呢?有人对700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有64.5%的人不能按时按地点赴约;30%的人厌烦公益劳动,并欲借故逃避;43.5%的学生曾经编造借口,不做课间操和上体育课。近六成的学生坦言,公交车上不会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同学遇到悲伤难过的事情,近九成学生认为是老师的事情,不会主动去帮助和安慰;有32%的学生承认,曾偷看过别人的信件和日记;76%的学生表示,如果有不法分子盗卖毕业升学试卷,他们会背着别人去买;九成的学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不老实得实惠;72.4%的学生认为,如果说谎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他们会说谎。如果自己家旁边有一个生产伪劣食品的地下加工厂,五成学生认为事不关己,不会去揭发。对6所小学的14个班的600余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7%的小学生承认自己说过谎话,89%的小学生都曾抄过别人的作业;38%的小学生表示无法与父母坦诚交流。另据教育部关工委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患病呈明显上升趋势。西南师范大学开展的一次“中高考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4的学生在考试期间有心理隐患。
学生知识薄弱应由学校负主要责任,而孩子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成败则毫无疑问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对自己传统道德使命的蔑视和不作为,是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以来最大的失误。100年来,中国教育的顽疾是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侵占了家庭德育私人领地和社区教育半私园地,使家庭和社区在教育中处于不作为的状态。我们的教育不是形不成合力,而是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不是青少年难教,而是大人们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的家庭、学校、政府都在忙碌不该由自己负责的事情,而自己分内的事却往往没有做好。外界以“重视教育”的名义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超乎寻常的关注,结果青少年接受的教育要么是交叉重复的,要么是残缺不全的,孩子们顶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折磨为分数奔命,过早脱离了天真生活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中小学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的原因。孩子们渴望在家中营造一个灵肉合一的自足城堡,让身体与灵魂皆得以安宁,没想到家庭变成了更加严厉的学校。名副其实的“好”孩子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三)谁是孩子的竞争对手?
家长们对媒体隔三差五报道的家教悲剧,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抱侥幸心理,反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大家都这样,我家孩子为什么要落后于人呢——中国的家长谈起教育来,往往头头是道,却千口一词——将来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不早点着手准备怎么行啊!好像孩子被生下来就是为了竞争似的。面对如此紧张的气氛,我们不禁要问:谁是孩子的竞争对手?无数事实证明,这个莫须有的对手其实是中国人假设出来的一个子虚乌有的怪物。竞争和合作都是人的本性。竞争是人的排他的、求自利的自然属性,是基于动物的一种本性。合作是人的群的本性,是从人的动物本性中发展而来的利他的、求互利的社会属性。心理学家指出,少年儿童的身上较多地保留着人类攻击他人的本性,因此,不应该在教育中过度强调竞争。人的动物本性与生俱来,而社会本性需要培养。当今青少年在道德方面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不当的家庭教育中找到缘起。我们从孩子作为动物的本性方面一味怂恿,却忽视了其作为人的方面的培育。如果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市场经济环境;如果世界还没有迎来网络时代,民族国家还没有形成,经济全球化还只是一个梦,那么需要大力强调竞争。可是如今我们身处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世界,教育应以培养合作精神为主。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孩子竞争意识不强。其实恰恰相反,中国人的竞争意识太强了!这一点,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抢购风可以看出,从如今愈演愈剧的教育资源之争可以看出,从青少年的诚信调查中可以看出。我们不是简单地反对竞争,而是想强调家庭道德心理教育使命的重要性。我们提倡的竞争力是从大海里捞鱼的能力,而不是从别人的池塘里抢鱼的能力。即使面对世界强权政治的竞争和挑战,也首先需要国人的通力合作,而不是相反。
(四)学习可以替代成长吗?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鼻祖华生,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都曾经乐观地认为,教育像捏橡皮泥一样,可以培养出自己所需的各类人才,比如,科学家、工程师或一个小偷。近几年来,中国的家长们也好像对这个理论深信不疑,大有雷厉风行投入实践之势。这一点可以从对俨然明星的“哈佛女孩”、“高考状元”、“博士之家”“少年作家”的报道和追捧中,感觉到其生动的形象。本次调查的一个重大发现也似乎与家长们的“神童情结”有关。调查显示;海口市的中小学生中提前上学的孩子非常普遍,以至于在从小一到高三的每个年级都存在同级不同龄的现象,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差,小则3年,大则5年。其中除个别孩子因为特殊原因晚上学以外,大多数情况是孩子被提前送到了被他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中间。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提东方神童魏永康的故事……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华容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一直瘫痪在床。母亲曾学梅是县百货公司的一名工人。30岁时才有儿子的曾学梅,魏永康刚生下来两三个月时,就教儿子识字了,还经常读唐诗给儿子听。魏永康2岁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成为华容县小有名气的“神童”。2003年8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20岁的魏永康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被退学回家。2004年,魏永康曾几度离家出走,最长达39天之久。萦绕在这位22岁“神童”身上的光环已然消失。现在,他半天在县人大上班,半天在家学习洗衣服、买菜、给客人倒茶等幼儿时期就应该学习的生活知识。
无独有偶,2005年 04月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岁大四女生马蕾蕾(化名),由于窃取本校同学来自国外大学的邀请信,并冒名用E-mail破坏同学的留学申请,被校方开除学籍。给中国科技大学历时20年的神童教育敲响了警钟。
任何人都得经历人生的一切阶段,思想与年龄必得同时演化。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生命除了自然年龄之外,还有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精神年龄、社会年龄等。健康的人生应该是五龄和谐发展。对某一方面的过度强调以及或早或迟的开发,都会导致个体对环境的不适应症状。所谓神童,他通过的只是学绩的考试,只证明他对课业知识的掌握已经超过了同龄人,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心理、生理、精神、社会等方面也同时跨越了同龄人而与比他年龄大的同学相当。
但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却不以为然,她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她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下来,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魏永康读高中时,魏母为了让儿子不因为吃饭而耽误看书,亲自给他喂饭。读大学时,也一直跟在儿子身边“陪读”,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在魏母看来,这些本应永康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只有读书、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正如魏永康回忆的那样,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从来不许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电话给他,他妈妈都说他不在家,担心分散他的精力。魏永康大学时的班主任黎培德教授曾给他布置了两项寒假作业,一是练练钢笔字,二是把中国四大名著读一遍,可魏母不让读。好像学习就是教材和有关教学的参考书。
让我们再听听来自美国的一位母亲的家教故事: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因为她认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诉状递上之后,在内华达州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劳拉三世幼儿园认为这位母亲疯了,一些家长也认为她有点小题大做,她的律师也不赞同她的做法,认为这场官司是浪费精力。然而,这位母亲坚持要把这场官司打下去,哪怕倾家荡产。
三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立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
她说: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个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剪去翅膀的被放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当时我非常不解,就请教那里的管理人员。他们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我问为什么?他们解释,剪去一边翅膀的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会因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实地呆在水里。
当时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东方人的聪明。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为两只天鹅感到悲哀。今天,我为我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想像的翅膀,人们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这段辩护词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这项权利的列入是否起因于那位母亲的官司,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美国人非常清楚,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方面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百万富翁。
我们在研究本课题时,总是下意识地回避“教育”这个既熟悉又陌生——曾经让人倍感亲切——现今却令人心痛的字眼,宁愿代之以“学习”或“成长”。当大人们以爱的名义伤害爱,以教育的名义侵犯孩子成长的故事频频见诸报端时,我们甚至希望这个早已变质了的词语赶紧从人类的语汇中消失。来自强权的外铄的“教育”能够代替发自生命内心的”成长”吗?有人不无讽刺地说,如果说魏永康是“天才”的话,那是因为魏母曾学梅是个“天才的教育家”。实际上,在我国天才的教育家何止她一个?海口市都可以抓出一大把来。笔者曾经就接待过一个非要让他4岁的女儿上二年级的家长。那些分布在全市各个年级的“小不点”们能否如他们的父母期望的那样日后获得成功的人生,我们拭目以待。
(五)孩子考上大学以后怎么办?
好好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过好生活,家长的期望无可厚非,但有调查显示:不洗衣服、不做饭、不做卫生者,在城市中学生中占八成以上!许多十六七岁的孩子连自己的袜子内裤都没有洗过。知道这些后,我们再读到“大学生的寝室长出蘑菇”的报道,就不以为奇了。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长期在父母的包办呵护下成长的孩子,受挫和应变能力不强,一旦脱离父母,就不知道如何生存,什么都不会干,受到小小的挫折,将不堪压力,无所适从,甚至走上极端。不知这些今天的中学生,将来该如何面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过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的神童魏永康,通过补习生活课,如今已懂事多了,如果他不回来或者回来晚了会打电话或及时向家人解释;他学会买菜后,知道家里经济困难,总是挑最便宜的菜来买;他主动承担了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的责任;见到记者后,很有礼貌地给他们端茶倒水,还腼腆地将一块西瓜送到司机面前;在他工作的人大,哪个同事的电脑有病毒或坏了,他都主动去修;和别人打乘出租下车时,他抢着付车费……然而,一份沉重的调查却显示: 大学生的“享乐”意识最强,35.1%的被访大学生都崇尚享受主义,比例远高于初、高中生,也高于已参加工作的青年人。有些大学生正在用父母的血汗钱摆阔跟潮流:穿高档服饰,出门打车,吃喝讲究…… 常写家信的大学生却是“百里挑一”。近四成单位对近3-5年来所招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工作表现不满意。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和职业道德,而大学生自我评价则认为,自己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一句话,还要学习!——“幼儿园学小学内容;小学生学初中内容;初中生学高中内容;高中生学大学内容;大学生学幼儿园内容”的教育怪圈就是这样形成的。而这一切主要源于家庭的不当养育。
海南海口 570203
海口市国兴大道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康乔
电话:0898-68123516
文章评论